深入谈话让课堂更有效

时间:2022-06-22 02:54:00

导语:深入谈话让课堂更有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入谈话让课堂更有效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的“对话教学”,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对话的目的性明确与否以及思维含量的高低,则是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认为有效的对话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师生对话要指向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其实就是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然而,在师生教学对话中,偏离教学目标,甚至将教学目标丢到一边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此,教师要对师生对话的目标性及时予以评价,出现问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干预。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郑成功》一课的教学正在进行,孩子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思考郑军依靠什么战胜了荷兰军队。五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只见平时上课常会走神的小曹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眼睛一亮,首先让他发言。

“我认为郑军依靠运气战胜了荷兰军队。”小曹脱口而出。

“哈哈……”教室里笑声一片。

“就是运气嘛,文中说‘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小曹坚持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在看着我,经过最初的诧异之后,我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决定就从这个“运气”入手!

于是,我问小曹:“假如,那一炮没有打中弹药库,你说,郑军还会打败荷兰军队吗?”

小曹想了一下,便说:“也会打败荷兰军队的。”“会的。”同学们附和道。

我立刻追问:“那为什么说郑军就会打败荷兰军队呢?”我知道,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文本阅读上,这不就是有效教学的要求吗?

一个学生说:“郑成功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一个学生说:“郑成功的士兵英勇顽强。”

另一个学生说:“郑成功有科学严密的作战计划。”

我说:“请同学们具体说说,郑成功的作战策略是什么?”

通过交流,孩子们归纳出郑成功的作战策略,即围住敌舰——炮打敌舰——钩住敌舰——上舰捉敌,而且这个策略很有针对性。

“看来,说有勇有谋的郑军依靠运气战胜了荷兰军队是不恰当的,应该说,运气帮助郑军更快地战胜了荷兰军队。”小曹不好意思地说。

“是的,运气确实帮了郑成功的大忙!让郑军节省了好多炮弹啊!”我向小曹竖起大拇指。

“好运,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一个学生接过我的话说。

“好人有好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动或许感动了上天。”小曹激动地说。

“哈哈……”这次,孩子们是会意地笑了。

在对话中,小曹“认为郑军依靠运气战胜了荷兰军队”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对文本的认识比较片面,甚至歪曲,或者说,他没有进入文本,是“去文本阅读”的表现。显然,此时的对话即将偏离教学目标,可贵的是教师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用眼睛去发现事实的真相。对话又回到了有意义的建构上,孩子们认识到了郑成功的成功是由于“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士兵英勇顽强”“有科学严密的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二、师生对话要具有思维张力

我们常常发现,在课堂上老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没有质量可言。究其原因,师生对话缺少思维张力,任务难度不大长度几无,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给课堂带来挑战和惊喜。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干国祥老师在教学《少年王冕》时,首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梳理课文,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也许还算不上训练有素的五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这样的目标一定会有些玄,有些晕,但是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从感性地读故事一样读课文,渐渐地转变为知性地解读课文。干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干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干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哪几岁没有写?”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学生能基本找到:“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干老师问:“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学生略微讨论,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干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干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干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师生对话的话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写作。

三、师生对话要尊重独特体验

师生对话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评价语的使用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能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激励自己学以致用,从而促进有效教学。要形成这样一种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文老师要以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身份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在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