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师在教学生涯中拥有幸福和快乐

时间:2022-05-08 09:55:00

让老师在教学生涯中拥有幸福和快乐

现在管理都提倡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已成为学校办学行动的灵魂和指南。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真正走进教师的心里去了呢?在各级各类的师德演讲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教师激情、高亢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无怨无悔!”“我享受到了做教师的幸福和快乐!”而实际上呢?有多少教师能真正的享受到了幸福和快乐?一直以来“幸福”和“快乐”这样让人倍感温馨的词停留在我的脑海中,教师是否拥有它,怎样才能拥有它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借助QQ教师群,开辟了一个“做教师你幸福吗”小论坛,因为那里没有真实姓名,所以大家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听到的满是牢骚和无奈!

“我的职业观很好,我能认识到对教育要‘热爱与公平’、‘服务与奉献’、‘理想与牺牲’,可我感受不到工作的幸福,只有厌倦。”“现在的学生也来越难管了,不是不想管,而是害怕管。害怕什么?害怕言语、眼神、行动的一个不恰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有学生离家出走、学生跳楼、学生自残等情况出现,从而导致最后的老师的问题出现。”“每一个职业,都有每一个职业的难处,就像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对于我们教师行业,虽然说现在的社会地位提升了、待遇提升了,但相对来说,我们还是处于一种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长期‘加班、加点’,缺乏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教师每天在校工作时间9小时以上,除了教学工作外,教师还有许多“额外负担”:普通话培训、教学培训、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职称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开课比赛、科研论文、以及各级各类检查评比、考核评估,令人应接不暇。”“教师的生活太单调了,学校,家二点一线,中间没有其它内容,回家了还要为学生的事情操心,还要为明天的教学操心,教师的脑力工作力度太强了。教师们的承受能力有些吃不消了。”

是的,在面临生存的恐慌下,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操劳下,现在的教师多重压力聚集一身。现在学生由于受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品行下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化多层次,旧的教育模式显然不管用新时代的学生,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同时,家长、社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要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增加在家长眼中的份量,自觉不自觉地承受社会、家长及各方面的多重压力。当今,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真正落实到教师身上的少至又少。严峻的考验使我们老师拥有职业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越来越少,伴随着工作压力和危机感的增强,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从学校管理角度讲,是否让教师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那么教师如何去感受幸福呢?如何尽学校之所能让教师在这个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都不尽人意的职业上发挥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呢?概括的说就是创造幸福的管理。

一、构建员工的“精神家园”,提升教师幸福感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发地融入到某个适应自己的环境和群体中去的愿望,为此,学校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努力构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睦的人际关系,创设一种与教师平等对话、彼此沟通的良性机制,真心实意的尊重每一位教职工。让教师感觉良好,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

1、做到公平公正。我们都知道,公正公平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当自我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同事、学生公正公平的评价时,对老师们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反之,教师的态度就是消极、不满意和抱怨。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之比是否等同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之比,如果比值是相等的,则会产生公平感,比值不同,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任何领域的不公平,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人们总存在这样一个心理:不患贫而患不均。长期以来,如何保持公平一直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两难问题。特别是在各项荣誉的评比工作中、教师的聘任工作中、外出学习的推选等等工作中尽量能做到公平而合情,以给老师们创造一个合理、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因此,作为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法宝。以制度管人、管事,才能体现公平、公正、客观。

2、做到民主求真。就教师这个团体来说,对这种民主环境的依赖和感受,是积久日深的。如果讲民主了,这个学校一定是协调多于控制,主动多于被动,合作多于竞争,是在协调中化解矛盾,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尤其在制定各项制度的时候,更是要体现民主、求真。通过让教师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的过程中去,争取使教师对于各项制度达成一致,剔除广大教师认为不必要的内容,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使教师对各项制度有更明确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参与,提高教师履行制度的积极性,消除由于内容目的不明确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这样,让所有教师都感觉到这个制度是“我”参与制订的,是为“我”服务的,把学校的制度当成是教职工共同的财富,谁违反就按制度办事,各部门可以充当“法官”,校长就实现了“依法治校”。

3、做到赞赏激励。赏识,就是给教师以赞扬或表扬,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赏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领导要根据教师需要和情感之间合乎规律的联系,通过满足教师某种需求的方式,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情绪。当教师取得一定成绩时,学校要给予正确评价,必要时可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因为荣誉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得到赏识、获得荣誉的教师往往有一种被认可的欣慰感和继续进取的心理状态。在强调教职工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杜绝和减少“大锅饭”,有效地实施物质激励的手段。

二、通过共同价值观的整合,建立共同的愿景

1、确立个人愿景。学校要建立共同愿景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教师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愿景,他们所能做的就仅仅是附和和盲从。另一方面,只有各自拥有强烈目标感的人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强大的综效,朝向个人及团体真正想要的目标迈进。为了让每位教师参与描绘个人的愿景,勾画自己的愿景时,可聘请专家培训教师,帮助教师明确制定愿景的要素,学校领导也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帮助教师理清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通过各种形式的愿景研讨会,让教师描绘明天,勾画愿景,说出自己的梦想,以使教师彼此分享愿景,取长补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愿景。

2、建立团队愿景。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各行政组针对本组实际,结合组内教师的个人愿景,制订出行政组愿景。在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浓厚氛围中,积极开展学习型团队、特色团队、和谐团队的创建活动。将组内愿景自觉积极地进行了内部实践。

3、树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是人们所真心向往的,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能引导组织成员一步步接近目标。学校要把教师个人愿景、团队愿景整合起来,打造共同愿景,使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连成一体。只有这样,依赖与依靠全体教师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共同价值观的整合。“建立共同的愿景”才可以在教师心中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

三、关心教师生活,缓解教师压力

“情感温暖人、活动感染人、生活关心人、氛围熏陶人”社会、家长、学生多方面对教师期望甚高,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深重担子,长期的超负荷运作正在吞噬教师的身心健康,忙碌工作之余感到身心疲惫。学校在很抓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关心一下教师的生活,丰富的业余生活会让教师精神百倍地投入教学工作,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就是说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学校领导用纯真的感情系人。

1、学校校领导要加强人文关怀。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发地融入到某个适应自己的环境和群体中去的愿望,在这个群体中人格被尊重,劳动得到承认,需要得到满足。为此,校长及行政应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面见下属报以微笑,平易会心;及时沟通,态度诚恳;多些赞扬下属的话,发自内心;合理下放权力,充满信任;批评讲究艺术,正确评价;施加恰当的压力,体现关注;勇于承担责任,表明爱护。一句平常的问候、一句真情的体贴、一次拉家常式的谈心都能触动、打动、感动教师的心,实现心与心的零距离。每年组织全校教师全面体检,教职工每遇伤病、丧事时,及时关心慰问,将温暖送到家门,为教师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心情舒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加强理解,升华其道德境界。为了形成互动交流,学校还可开设校长信箱、校长聊天室、校长热线,使双方形成互动交流,彼此亲近。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校领导班子的情感亲和力将不断加强、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把教师作为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来对待,才能使教师们肝胆相照,互相视为亲密的同志和朋友,才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工作。

2、借特色活动,促人心凝聚。“凝聚力工程”,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各种组织,抓住各种机遇,根据不同需要,以教师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的开展给教师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磁场”,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鼓舞和凝聚全体教职工,使每个教职员工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给每一个教师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为教师过集体生日”“周末健身沙龙”“歌咏比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能为教师营造和谐、有序、轻松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丰富教师业余生活。

3、为教师“减负”减少教师的无用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教育是有目的的。因而,教师的每一项工作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目的。可是,如果仔细想想我们的实际工作,就会哑然失笑,我们其实做了很多无用功。每学期都写一遍教案,费时用力,效果未必佳。各种上交的材料多多,只是为了应付上面来人检查时用的。很多精力用在教育系统热衷于搞的受益人很少,又费时费力的各种评比,很多比赛,优质课上。教师不管在教育教学中做不做,计划必须有,不管做没做,记录总要有的,除了计划中有的要做记录,没有的也要做记录,各种示范校的评选都是查材料,至于做的好坏,计划是否落实都无人知晓,只要有一个善编能写的人把总结写好上交就行了。而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编写的的这些材料,浪费了纸笔,浪费了时间,用处却不大。我们的教师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上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家访,哪有时间和耐心坐下来与学生真心的交流,哪有时间梳理分析自己,哪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学习。因此,必须为教师“减负”减少教师的无用功。

总之,学校管理上,学校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诠释什么是教师的幸福,让教师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让我们期待着幸福和快乐像阳光一样洒满教师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该《通知》对于引导各级教育部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文明、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民发展和健康成长。笔者在深入学习《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的基础上,联系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时所讲授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读与思考。在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就“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有了一些自己思考与认识。

对于什么是校园文化,人们的观点不一,可谓见仁见智。这一方面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认为,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文化。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者--校园文化的主体产生影响的,这对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谈一些本人的浅见。

1、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其效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比较愉快,精神比较轻松,做事的积极性就高。学校要想方设法把校园环境建设好,并加以美化。校园或大或小,其建筑物要求做到大的雄伟,小的玲珑,布置整洁、优美、品位高雅、错落有致。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使学生在爱美、审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世界的升华。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要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我们的理解就是赋予校园里的建筑设施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如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其次,教学区、活动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如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要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使人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气氛的教学区便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身处热闹非凡、加油声此起彼伏的运动区便身不由已加入到运动队伍之中。

其次,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2、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而抓好领导作风建设是抓好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的首先就应该以身作则,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要从教职员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组织教育观念大讨论,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中树立“立志勤奋俭朴互助”的学风和“精勤严实新”的教风。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教育。

第三,在学风建设方面,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校园文化活动能否顺利正常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如成立由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执勤队、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

第三,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优化人际关系,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

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人际关系三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

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其次,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同学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提倡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宽松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三,作为教师,应当杜绝“居功自傲、文人相轻”的不良思想,从事业出发,互相理解,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树立榜样。

5、精心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更充分地使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并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充分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组织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限制、禁锢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就不能让他们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中摒弃糟粕,吸取精华。如果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枯燥,那么,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校园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如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

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如组织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开展书法、篆刻、摄影、集邮、演讲、百科知识竞赛;组织文学、艺术、科普小组等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越高,审美能力越强,就越能抵制庸俗、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精神生活也就越文明健康。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校园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个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外部因素来说,有地方社会文化、地方经济等;就内部因素来说,有教师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层次等,只有使各个方面和谐协调,校园文化才能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学校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