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时间:2022-03-03 10:24:26

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相关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管理工作难以落实、组织关系不能按时转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性弱化等问题,通过对高校、用人单位、流入地党组织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用“三位一体”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统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无疑会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创新教育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三位一体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党组织关系未随学生转移,仍然保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即已就业或待就业,但组织关系仍没有转出的毕业生党员。当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每年都在呈上升趋势,然而该类党员群体的教育管理并未得到有关党组织应有的重视。目前在这一方面缺乏有力的教育管理手段,相关有效教育管理机制也尚未形成。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每年呈上升趋势,但相关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管理真空”。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党员的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随着签约单位的确定,部分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随之转到各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返回生源地所在人事局。但一部分毕业生党员接收单位由于接收能力有限以及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重视不够等原因,不接收高校毕业生党员档案和不注重毕业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一些毕业生党员,由于平时忙于自身的工作,很少回校参加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有关活动和组织生活;学校在把毕业生党员的有关党员材料归档留存后,也没有建立和形成后续跟踪反馈的长效管理机制,这种学校、单位和毕业生党员相互游离的状态,使得“管理真空”现象不时发生。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工作难以得到落实,活动难以得到开展,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的输入对象,但由于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管理工作难以得到落实。毕业生党员毕业到单位后,由于毕业生流动党员和组织关系所在高校党组织,以及其所在就业单位和组织关系所在高校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健全的沟通管理体系和一定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因此,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接收、管理、组织等方面很容易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组织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正常开展。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不能按时转接,不利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后续管理。在往年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过程当中,部分高校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工作人员由于不注重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忽视了对毕业生党员材料的核查,容易出现毕业生流动党员证等材料出现遗漏的现象,在毕业生流动党员有关材料转出时,不能将其按时转寄到派出单位。毕业生流动党员所在接收单位通常只在整理接收档案关系时发现了问题才和派遣单位联系,使得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材料不能被及时接收,这最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后续管理。4.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长期缺乏党的教育管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党性弱化较快。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到所在签约单位报到后,由于所在单位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能力,党组织所在高校又鞭长莫及,加之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思想上重视不够,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使得所在单位不能很好地了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状态,不能很好地抓住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特点开展相应的党组织生活,毕业生流动党员和组织关系所在高校的凝聚力逐渐减弱,这也使得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逐渐出现组织纪律观念松懈和党性弱化等问题。

二、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观念、体制和措施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是当前高校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观念与当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每年都呈逐年上升的形势不相适应。他们认为在毕业生党员毕业前发放有关证件并进行相应的离校教育就可以了,至于该批流动党员以后如何与组织进行对接等问题则关注不多或不予关注。二是高校党组织当前的管理体制和相应措施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并没有设置有关流动党员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文件,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与人员,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所应进行的有关教育管理措施比较表面化,没有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自身应负责的教育管理义务,工作缺乏深入化、细致化和持久化。2.用人单位的党建工作,尤其是非公用人单位的党建工作体制尚不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首先是一个就业者和劳动者,岗位教育、单位教育对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尤为重要,而恰恰这一点最为薄弱。目前我国用人单位尤其是非公用人单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用人单位利润与效益的提升上面,对于用人单位党的组织和思想教育等建设工作关注重视不够,致使党的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更有一些非公企甚至连党的基层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及教育制度都不健全,或者名存实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缺乏归属感,感觉不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存在,久而久之党性就有所弱化。3.流入地党组织没有切实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负有主要责任。而流入地的街道社区党组织、人才管理中心党组织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或者只是在表面上进行一些工作,并没有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共享、反馈、指导等方面给予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高校和用人单位更多的信息,尤其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组织关系接转、预备党员转正、党性强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4.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的特点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于管理和进行教育的群体。一方面,这些流动党员每年的数量都在上升,数量大且分散,进行集中教育和点对点的教育显然都不可能,人员配备等都是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会随着就业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加上信息沟通的不对称,这就给高校、流入地和用人单位的党组织造成了很大的教育管理上的困难。除此之外,一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缺乏主动与有关党组织进行联系的意识,这也是其党性弱化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1.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流入地党组织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和职责落实。首先,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流入地党组织必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关系到我党兴衰存亡。其次,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流入地党组织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充分行使各自管理职能。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之中。同时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通过增加经费、配齐队伍和解决场地等重要措施,有力推动该项工作顺利进行。2.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以高校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构建高校党组织、用人单位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有效联动的“三位一体”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该工作机制运行机理为:一是高校党组织在毕业生党员外出进入流入地党组织和用人单位党组织前对其进行专题教育和培训,并按规定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建立健全高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综合信息教育管理平台,并与流入地党组织和有关用人单位党组织共享该平台,并在平台上进行教育管理和有效互动,如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有关考核资料、学习资料等的上传下载,与管理人员就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现实表现进行在线交流等。高校党组织应依照规定,通过与流入地党组织和有关用人单位党组织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定期对流动预备党员进行转正,并及时将该批党员组织关系及时转入流入地党组织和有关用人单位党组织,使其及时转变为“固定党员”。二是流入地党组织要通过“管理、教育、共享、反馈、服务、指导”等多种手段实现与高校党组织和用人单位党组织的有效联动。要与高校党组织共享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综合信息教育管理平台,以街道社区为重要依托,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化整为零,实施分片管理;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实现教育管理全覆盖,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真正具有“归属感”;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具体表现情况在“流动党员证”上予以登记,并将其表现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反馈。三是用人单位党组织要协助流入地党组织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教育管理范围,建立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材料及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向高校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进行反馈,以便高校党组织能够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动向,为高校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组织转正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3.以“三位一体”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为依托,各责任方党组织要积极创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理念,寻找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首先要实现管理信息和教育资源共享。高校培养人才,用人单位需要人才,地方需要发展,大家的目标和利益是一致的,共享资源存在前提条件。其次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手机网络信息传递功能,全方位覆盖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使得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现实,使他们随时可以得到组织的关心和教育。再次就是要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消化途径”,变流量为定量,化存量为增量,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逐年减少或动态减少,为流入地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稳定的人才群体,保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素质的提升,增强其党性修养。最后就是要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意见投诉”新途径。各责任方党组织对不作为或不到位行为应向其上一级党组织提出书面异议,并建议其上级党组织将该项内容作为对其下级党组织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4.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基本要求为准则和以自我提升为目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要切实加强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的素质和党性意识最终能否得以强化,主要还是要依靠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本身的努力,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的内因之所在。首先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要严格按照党员的基本要求完成离校前教育和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地按照有关组织要求参加组织活动。其次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要积极主动配合有关党组织将自身的流动党员身份转化为稳定的党员身份。最后就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要主动出击,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全面提升自身党性修养。

作者:代武社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N].人民日报,2013-01-29.

[2]吴定伟.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基本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

[3]范丽蓉.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党建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