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特色化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时间:2022-05-22 08:33:00

义工特色化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该要求符合中国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农业高校而言,其担负着为服务三农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除了通过学校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素养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性途径可以探讨,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是促进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就是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涉农特点,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开展有组织的义工服务。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农村,了解农民遇到的困难,利用所学的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科技支持和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在城市和社区宣传生态农业、绿色环保等方面的知识,为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理念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将侧重于农科院校的学生在农村进行义工服务特色化的探讨。

一、义工的定义

义工(Volunteer)是义务工作的简称,也称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在不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其主要工作特性为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义务工作的意义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互相支持的关系,贡献社会,丰富人生,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深化人生观与价值观。义务工作体现了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

二、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即结合农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义工队伍建设,开展义工服务,切实将志愿者服务与三农结合,突出农业院校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的义工服务。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将对义工范围的拓展及深化、农村建设与发展、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涉农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提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利于义工范围的拓展及深化

目前义工的服务范畴主要包括为弱势群体提供文书、教练、康乐、护送、探访、辅导、劳动等社会福利性服务,也包括为公益性机构提供社会调查、策划宣传、协助管理等公共服务,还包括为大型活动供联络接待、专业协助等义务服务。其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对农村的关注还有待提高,而在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农村的科技推广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上需要更多的支持,农村的科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或因为数量的限制,或因为知识水平的问题而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因此通过义工服务引导农业高等院校学生面向农民,为农村提供高质量的义工服务,无疑可以拓展义工服务的范围,对义工建设和发展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有利于三农的发展

农业高校义工的特色化,意味着将义工服务的对象投射重点从对城市社区的关注转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重视,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不同涉农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义工队,一方面,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各自所学的农业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农村的环境、资源、气候、土壤等多方面的特点,为区域性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农业高校义工的特色化将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农业高校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应用型及研究型人才。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需要大批有朝气、有理想、有能力、有知识的技术青年,但从目前的就业情况而言,大多数涉农专业的学生最终选择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对农业院校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涉农专业学生了解到今后就业不容乐观的前景,在学校学习期间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呈下降趋势。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在农村的锻炼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和服务中,真正实现所学和所用相结合,提高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分析农村现有资源,不断发现农村发展的商机,为今后自身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在农村创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性人才的特点,为农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专业性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农业教育最大限度地为农业服务的理想。

(四)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有利于涉农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提升

义工的理念是公民在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公民的道德品格。高校为社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的有用、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才仅靠单纯的说教很难实现,更多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增强学生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在农村的义务工作,学生可以体会和感受到在农村进行科技推广的价值和意义,逐步获得专业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的价值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的实现方式

(一)建立专门的农业高校义工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建立有利于信息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既需要大量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又需要地方提供需求信息,还需要有专门的队伍进行组织。该平台可以单独建立,也可以隶属于某一影响深远的义工服务平台,但需要有组织地进行。一旦该平台建立,能够定期招募涉农大学生赴农村开展义工服务,为有志于投身义工服务的涉农大学生提供义工服务岗位,还需要有专业的团队为这些义工的服务提供相关的保障。该网络还可以为进行义工服务的同学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鼓励与支持,将义工服务坚持下去。

(二)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义工服务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此后,高校大学生通过学院或学校组织“三下乡”活动,农业高校的大学生也充分利用该活动,在农村、农户中推广技术,宣传文化,为农民提供科技、文化及精神服务,将此活动与义工结合起来,也不失为农业高校义工特色化的一个有用途径。

(三)将毕业实习与义工服务相结合

农业高校应结合学生培养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场地。例如为学生提供在农村农场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农场实习期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农户家中开展义工服务;或者在地方通过与农技推广站的联系,协助工作人员开展义工服务等。

(四)将科学研究与义工服务相结合

农业高校还肩负着农业科学研究的责任,很多应用性的研究地点设在农村,不少农业高校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投身于农村,在农村的基地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学生在科研的业余时间也可以开展特色化的义工服务,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将集体义工服务与个体义工服务相结合

义工服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集体义工服务可以与个体义工服务结合起来。农业高校的义工组织或者相关部门可以以集体的形式招募义工赴农村进行义工服务,这种有组织的大规模服务队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农民或农户提供服务;个体义工服务主要由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家乡提供科技服务。该形式组织性不强,服务人员有限,但服务时间持续较长,可以为农村区域经济的促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分工的细化,在此背景下,义工服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也将成为必然。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涉农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义工特色化主要指涉农专业学生针对农民的特色化服务,是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