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10-27 10:16:29

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

1引言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学术型为主,但研究生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相比较于西方国家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建设主要依托于国家重大工程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多数研究生而言,对许多事务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工程上的应用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已逐渐成为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及新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不仅对国家科学发展及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会在国民生产力及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生规模随着近年来学生规模的日益增加而扩大,但是研究生培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及拔尖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制约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及变革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在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上并没有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及行业不平衡性要求我国高校需培养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欧美等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相比较我国而言,其研究生质量较高,一些知名学府的研究生对国家经济及政治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在向西方国家借鉴的同时,立身于自身的不足,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启了新模式,引导研究生走上“加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实践能力”的正确轨道,使其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企业需要,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

2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离开了创新的支撑,国家的发展将失去动力。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多采用在校培养的模式,因此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新颖而切合实际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的能力。研究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的完成都在学校实现的,而与企业的接触较少,因此对现实问题的认知略显狭隘。我国是研究生教育的大国,自2009年3月教育部党组织决定增招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又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增招部分主要是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改变了专业硕士研究生不招生应届毕业生并以在职形式攻读的局面。增招不仅可以缓和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对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积极作用。但扩招使得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多采用分类培养的模式,即按照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进行培养研究生。其中学术型培养主要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专业学位培养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对于应用性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仅仅经历了五年的时间,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大量的学者对导致该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1)学科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的学科布局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也为研究生寻找并捕捉创新点提供机遇;(2)专业及跨专业学术讲座,专业的学术讲座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有助于研究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任务。跨专业的学术讲座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使研究生相互借鉴不同领域内的研究成果;(3)激励及评价体系,以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为支撑,确保研究生创新活动的积极展开,并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前期引导后期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4)师徒规训,师徒规训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及治国栋梁,但随着学科融合和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师徒规训范式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领域的局限也日益明显。

3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3.1以论文为导向,缺乏实践能力

研究生的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外,还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质量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如创新能力不足、论文剽窃抄袭、论文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上升,教育资源日益紧张。研究生在校期间缺乏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较少,选题困难。随着师生比列的减小,导师指导的学生增多,便出现了“放羊”的现象,上述现象使得研究生无法进行深度的课题研究,因此论文质量一般,甚至一些学生无法达到毕业要求。一些学生为达到毕业要求便进行学术抄袭及数据造假,这样便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研究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术期刊论文的研习上,学术型学位论文的理论价值是衡量是否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但对于专硕而言,应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的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忽视了对研究生科研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难以在科研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能力日益弱化。

3.2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如今的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不论是其他社会成员,还是研究生、本科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一味地追求文凭,功利性太明显,轻视了学术研究以及实践成果的反复探索精神。对于好多研究生而言,读研或是读博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这种现象导致了研究生在校期间忽视了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怀着“蒙混过关”的心态完成研究生的学习生涯。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使研究生把科研当做评优的工具,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不是真正的投身于科研创新。上述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的动力,使得学生懒于创新,惰于探索发现。研究生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也是需要社会环境的激发的,只有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况下才能激发研究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

3.3培养手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研究生培养课程的设置应该不是以灌输学生知识为主要目的,但对目前许多高校而言研究生课程教学以单向灌输授课为主要形式,忽略了课程建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目前研究生的课程主要设置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结课形式主要是闭卷考试的形式,这使得研究生重视知识记忆,缺乏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及探索精神的开发。此外,研究生教学内容缺乏先进性,部分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及时的向学生传输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和国际研究现状。受传统文化及教育形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不敢挑战权威,缺乏批判精神,以上的因素都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阻碍作用。

3.4研究生培养日益本科化,导致研究生过剩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出现于20世纪初,起初的教育模式主要借鉴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建国初期又模仿了苏联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到80年代才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同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研究生的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生源数量上升。对一部分考研学生而言,不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盲目参与到考研大军中,自身并不是想要真正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学习阶段,缺乏动力与激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下降。有些院校为了弥补研究生专业课基础不扎实的事实,便设置了一些与本科阶段相同的专业课课程。部分授课教师的授课模式也与本科阶段相似,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引导。

4协同创新

4.1协同创新的理论意义

协同创新理念是指大学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谋求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动效率、水平和质量的思想观念。前国家主席曾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中提到要将协同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位置,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形成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在研究生指导平台、研究生培养学科平台、研究生培养依托平台、研究生培养资源平台上,突破单一师徒传承培养、单一学科界限、高校单一封闭式培养、研究生国际视野单一的局面,形成团队协同培养、跨学科协同培养、行业协同培养、国际协同培养体系,切实保障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保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出现打破了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独立创新研究的局面,使得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以共同完成一项创新工作而达成的契约安排。协同创新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原始创新是指院校或者企业独立开发一种技术并使其实现商业化,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尤其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不可替代性的发明或发现。而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及管理工具,对创新要素及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集成,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模式。协同创新的运作形式是产学研相结合,主要是指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具有共同目的的相关主体下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知识协同、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内部协同、外部协同等创新形式。

4.2协同创新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功用

自协同创新观点提出以来,有许多的学者对协同创新提高大学生及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达到160余万人,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形式、社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都在发生转变,这就导致了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病慢慢浮现出来。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会凸显,对很多研究生而言,找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就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之间矛盾最直接的体现。以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综合了各方的优势,形成强强联手新局面。研究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开阔自己的眼界,激发个人发创造力。与此同时,院校可以很确切的把握社会、企业及其他科研机构对人才类型需求信息,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硕士研究生。协同创新也为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搭建了一个长远合作发展的平台,彼此通过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发展,尤其是对院校的研究生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5结论

立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必须改变并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与教育制度。同时,创新作为国家发展不衰的动力源泉,必须加强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建设。协同创新的提出使得高校内部的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师生与企业及科研机构之间相互合作,以科研项目及国家重大战略为依托,以解决行业生产中的问题为目的,力求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努力攻关,使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的创新进展。高校要把创新融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突出创新在教学理念中的重要性。协同创新的协同方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各方共同进步,并取得长远发展。

作者:张而耕 陈强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