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家庭教育“四个一”路径探析

时间:2022-02-18 10:45:48

成就家庭教育“四个一”路径探析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时期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就是要成就家庭教育“四个一”: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设和谐家庭;二要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三要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与行为习惯;四要在孩子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家庭教育;和谐家庭;家长素养;人格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1]。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情感共鸣为依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是启蒙教育、情感教育,它承担着育人使命,影响着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它是品行教育、长期教育,更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实施是家长的一种自发行为,缺乏强制性与规范性,受家庭结构、家庭收入水平、家长素质等各方面的影响,每一个家庭实施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及家庭教育的成效都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一、建好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家庭是相伴一生的。一个孩子最先接触的社会群体是家庭,最先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和谐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建设和谐家庭才能建好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建设结构完整、家庭成员处于平等地位的家庭。一个学校的建设需要校长、教师、各个行政机构人员协同发力,各司其职。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同样也注重结构的完整性。夫妻双方是家庭中的核心力量,是家庭活动的主导者,因其生理结构、人生阅历的不同而导致其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处事风格、行为作派等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使父爱和母爱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严父慈母是比较常见的。在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父爱和母爱缺一不可[2]。和谐家庭最主要的标志是家庭结构要尽量完整。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家庭和谐的因素,离婚率居高不下是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有效降低离婚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完整的蓝天,一方面,父母要理性对待婚姻,用心经营好婚姻,增强责任心,对婚姻保持一份神圣感,用诚心、爱心、包容心筑牢家庭的城墙,确保家庭教育不缺位,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提高婚姻调节的质量,增加离婚的审批程序,积极支持与协助妇联开展婚姻协调、劝解工作。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从出生就带上了社会人的标签,在与他人的相处与交往中,会寻求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渴望平等、自由、被尊重、被认可。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建设和谐家庭,家庭成员要处于平等的地位。首先,夫妻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抛弃男尊女卑的错误观念,不能以经济收入的多寡、对家庭贡献的大小来决定成员家庭地位的高低。外表、智力、能力不是获得优越感的资本,婚姻的结合是两个平等人格的结合,应理解对方、包容对方、尊重对方,寻求夫妻相处的最佳模式。其次,家长与孩子处于平等地位。家长要正确认识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绝不是孩子命运的掌控者与独裁者,而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引路人。家长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抛弃权威式教育,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决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更不能以家长的名义理所应当地替孩子包办一切。最后,在多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家长更要用心、细心。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给予每个孩子同等的爱与呵护,不能因某些主观或客观因素在物质上或者精神上过分偏袒某个孩子,避免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失衡。(二)建设氛围和睦融洽、家风优良的家庭。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和谐家庭的应有之义。家庭环境影响和塑造人的个性,和谐温馨的家庭往往培养出品质优良、德行端正、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有志青年。反观大多数的问题少年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问题家庭。大量的事实表明,拥有偏执型、暴力型人格的孩子多成长在夫妻关系不和谐、对待双亲恶语相向、家长教育方式过激、存在家暴现象、家庭氛围紧张的家庭中。这些孩子多数会敏感、自卑、性格古怪,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对婚姻充满恐惧,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极端、粗暴,成为社会上的“危险人物”。建设和谐家庭,成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营造和睦、温馨、文明的家庭氛围。首先,采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于各个家庭之中,家长要寻求合适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经营好夫妻关系、邻里关系、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善于调控情绪,遇事冷静处理,避免在孩子面前激烈争吵、大打出手。要善待双亲,给予老人爱与呵护,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维持好亲子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要统一,拒绝棍棒教育,要用耐心、真心感化孩子,以说服教育为主、情感教育为辅来教育孩子。最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要遵守文明礼仪,拒绝脏话。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家长都有责任与义务营造和睦、温馨、文明的家庭氛围。和谐家庭必定是家风优良的家庭,良好家风可为和谐家庭提供文化滋养。家庭教育有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甚至整个家族。曾国藩家族历经二百多年经久不衰,人才辈出,精英人才遍布各行各业,为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了传奇。这与曾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良好家风、宝贵的家庭藏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3]。孩子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耳濡目染,形成优秀的品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风是几代人共同合力形成的,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亲邻友善、互帮互助等优良家风需要每个家庭去传承、去弘扬。有了好的家庭风气,才会有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为建设和谐家庭提供保障,为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二、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第一任老师既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又是孩子的情感导师。每个人都有做家长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家长与孩子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的生活圈,其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家长要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锤炼品德修为,为孩子树立生活的榜样。在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的现代社会,学习更是家长的必修课,家长应树立学无止境的理念。首先,家长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家长制定切实的教育目标、选取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的前提。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纸质阅读、在线阅读、观看教育理论类节目、收听教育理论类广播等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在闲暇时间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人生哲理散文、风土人情杂志等,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观看“百家讲坛”“大国崛起”等体裁的电视节目,以此来拓展知识面、打开思维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丰硕的教师请教育人心得,掌握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可以与邻居、同事、亲戚等交流育儿经验。其次,家长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高低虽然受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最终取决于后天环境,是可以人为改变的。家长的心理素质在家庭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家长心理素质差,整日郁郁寡欢,充满负面情绪,势必会阻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育人重担,在日常生活中多参加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抗压力、受挫力等,增强心理素质,用信心、恒心、耐心、爱心让家庭教育变得有质量、有效率。最后,家长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行为素质。家长要约束自身的行为,不仅要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学习道德法律知识,坚守道德良知,不触碰法律界限,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真善美,做合格、守法、情操高尚的良好公民。(二)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当好孩子的情感导师。家庭是孩子满足情感需求的场所,沟通是化解家庭矛盾,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增进了解、相互信任、凝聚共识、释放情感的一种必要的手段[4]。有效的沟通是孩子满足情感需求的必要途径。首先,家长要掌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注意沟通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沟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之前,应该在心中明确沟通的主题,如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人际关系等。在沟通过程中,要心无旁骛,做孩子最忠实的听众,给予孩子眼神示意,让孩子看到家长的耐心与真诚。在解答孩子情感上遇到的问题时,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创设情境,使自己置身其中,用平和的语气,循循善诱。其次,家长要把握沟通的时间和次数,建立沟通机制。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最好把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因为冗长的时间会使孩子感到疲劳、困倦,注意力分散,影响沟通的效果。家长要注意沟通的持续性与连贯性,把沟通看成一种常规化、日常化的活动。孩子每天接触大量的人和事,思想是瞬息万变的,其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模糊,对某件事情的体悟程度和情感也会随时间变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选择每天晚上与孩子沟通,或者两天进行一次沟通,沟通间隔最好不要超过一星期。通过沟通,父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解决近期遇到的心灵困惑,同时孩子也增进了对父母的理解与体谅,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体验到亲情的温暖,增强了对家庭的归属感与亲切感,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毫无疑问,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

三、上好孩子人生的第一课

一个人的成功,知识、学历是基础,性格、品质、行为习惯可以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智商决定一个人的职位、决定一个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更多的时候,一个人幸福感的获得来源于其情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人生的第一课堂中,要给孩子上好人格教育这一大课。(一)上好生活与品质培养课。在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中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生活之道,家庭教育要注重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首先,在孩子的心灵埋下善良的种子。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推崇的美德,一切思想意识与行为都应从善出发,以善为遵循。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帮助别人,告诫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倾听孩子帮助别人后的心声,给予他们赞赏与肯定、鼓励与支持,引导孩子信仰善、坚守善、践行善。有了善的基础,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孩子宽容、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坚强、勇敢等良好的品质。其次,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压力、失败、挫折、磨难不可避免。一个拥有好心态的人才更有可能实现崇高理想、找到生命价值、体验人生真谛。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引导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行为方式。家长可以从历史典故,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司马迁在牢狱中完成《史记》等故事中选取素材,找到教育孩子的契合点,也可以把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身边的普通人当作典范,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心态。再次,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的力量即使发挥到极致也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懂得与人合作,才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者只能看到狭隘的世界之窗,而懂得与人合作的人才能看到整个世界。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共同合作完成某件事情,如一起组装玩具、一起植树种花、一起贴春联等,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合作的无穷力量。最后,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别人的相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怀之恩、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之恩等。家长要有一颗感恩之心,身体力行,引导孩子孝敬长辈,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如可以在教师节引导孩子为老师做感恩贺卡,支持孩子参加募捐活动,做了美味的食物带给邻居一起分享,见人问好等,从意识到行为,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上好感恩教育课程。(二)上好行为习惯养成课。习惯具有稳定性,在家庭教育中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会让孩子受益匪浅。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业者,与其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密不可分。一代伟人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读书的习惯,他的脑子就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他的很多智慧之学、处事之道也正是从书本中习得。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上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首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是通往智慧殿堂的阶梯,能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阅读不仅能使孩子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领略自然界的五彩斑斓,感受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还能激发个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个人砥砺奋斗、勇往直前。家庭教育要注重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热爱阅读、自主阅读、乐于阅读。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最好为孩子准备一个独立的房间,以供孩子在读书时不受外界的干扰。家长也可以定期带孩子去挑选喜爱的书籍,制作读书卡片,让孩子每天为自己的阅读情况打卡,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有意识地督促孩子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科学的饮食习惯及餐桌文明礼仪,督促孩子定期独立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内务,保持房间干净整洁,培养孩子的守时意识,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最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乐于劳动。家长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引导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并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发孩子对劳动的兴趣;组织家庭成员一起参加植树活动、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感受集体劳动的过程;帮助孩子习得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洗衣、叠被、整理房间等生活事务。

四、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强调的“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价值观,是方向,绝不能扣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要注重孩子价值观的养成,在孩子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注重价值观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为人们在实现人生价值道路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提供精神动力。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长期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意识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先进意识文化形态的精髓,为人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根本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家庭,价值观养成要从娃娃抓起[5]。首先,家长要善于学习与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恪守道德底线。要始终坚守正义,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要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提高明辨是非、科学决策的水平。在思想上、行为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懂礼仪、守公约、讲文明的父母,当好孩子的榜样。其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把握好教育孩子的时效性。如在一起观看电视剧时,可以对某些正面角色、人物做出积极的评价,指出某些负面人物的错误行为,用人物行为的差异以及导致的人物的不同人生历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外出时,遇到不文明的行为,如公众场合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说脏话等等,可以及时抓住这些素材对孩子给予引导。这种生活化、真实性、事例化的教育,比空洞的口头教育更能给孩子的思想打下烙印。最后,通过日常实践活动来强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让掌握理论的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进而改造世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都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家长可以组织家庭成员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奉献爱心;鼓励家庭成员力所能及地对有困难的人施以援助之手;整理好不需要的衣物,与孩子一起捐到爱心衣物站;定期参加献血活动并向孩子讲述献血的意义等。让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二)厚植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理想。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与国不可分离。中华民族久经磨难才迎来了光辉灿烂的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个家庭都有责任。家庭成员要胸怀家国情怀,坚信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保持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对祖国的发展壮大保持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使爱国成为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一方面,家长可以从生活小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把家国情怀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深处,把抽象化的国家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孩子讲述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如服饰颜色方面从黑白灰到如今的五彩斑斓,食物方面由粗粮杂面到食材多种多样,住宿方面从毛坯瓦房到高楼大厦,出行方面由架子车、自行车到汽车、火车、高铁、飞机等。让孩子深刻体会家国一体,理解家庭与国家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国家的繁荣发展也是每个家庭的发展,国之幸福也是家之幸福,对祖国保持强烈的热忱。另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孩子勇于担当时代责任,践行爱国主义。家长要从小引导孩子树远大理想,立鸿鹄志向,在职业选择等人生的重大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慎重选择,绝不从事有损国家利益、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的工作,要有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气概。家庭成员要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认清形势,抓好主要矛盾,保质保量地完成本阶段的任务,努力提升自我,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人生价值。国家由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组成,每个家庭成员都胸怀崇高的家国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扭成一根绳,祖国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我们的家庭才会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包红萍.班主任工作中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7(14):103.

[2]孙文南.我国和谐家庭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12-12(01).

[4]王卫.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沟通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

[5]康思文.我国家庭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1):6.

作者:倘梦娟 彭建国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