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族家庭教育启发

时间:2022-05-20 10:49:06

犹太族家庭教育启发

一、造就“巨人”的犹太民族家庭教育

犹太民族是一个盛产“巨人”的民族,爱因斯坦、马克思、毕加索、弗洛伊德、西尔多•冯•卡门、门德尔松等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时代“巨人”。相对于别的民族,犹太人可谓是群星璀璨。爱因斯坦曾说:“世间伟大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其原因是他们的童年教育被忽视了。”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爱因斯坦从小就受到母亲的音乐熏陶,而音乐丰富了他的想象力;叔父对他进行数学启蒙,而数学培养了他非凡的思维能力;父亲则在很多方面给他带来了继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钱学森的老师西尔多•冯•卡门从小就有数学天赋,但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全面发展、开阔视野,让他读历史、诗歌、地理,还为他请来博学的老师教他人文知识。西尔多•冯•卡门在回忆这段往事时非常感激他的父亲,正是他父亲让他视野开阔、思维广泛,而没有局限在一个狭隘的空间之中。除了爱因斯坦、西尔多•冯•卡门,还有许多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成功其实都得益于他们早期的家庭教育。

二、犹太民族家庭教育的特色内容

(一)注重“经典”传承的教育

经典正是由于其典范性和权威性所以不受时间的制约能够经过历史的选择成为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一直流传。犹太经典主要是犹太教的经文,这些经典文本不仅对整个犹太民族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犹太人有众多的“经典”,例如犹太教的第一部经典《圣经•旧约》(《塔纳赫》),包括《托拉》、《先知书》、《圣录》;犹太教的第二部经典《塔木德》,希伯来语音译意为“教导”,又称口传《妥拉》,出自《申命记》第11章第9节:“你们将用它来教导你们的孩子”。对犹太教而言,《塔纳赫》是一本永恒的圣书,而《塔木德》则是犹太教徒日常生活中所实用的经书,它旨在给犹太人提供宗教生活的准则与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在战争流亡的年代这两部经典就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在内容上这些经典包括了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法律、伦理规范等各个方面。在形式上除了训诫、教诲还有大量的寓言、优美诗歌、有趣的故事等。子女从小就要从父母那里学习和背诵这些经典,接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开启读书认字、启发智慧的旅途。并且在犹太家庭共餐和朋友来访聚会中大家总要探讨这些经典中的一些内容。正是在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中使得犹太人的宗教、民族、文化、价值、习俗等都得到传承。

(二)注重历史传统的教育

犹太人的历史有过民族的伟业和辉煌,同样也有过失败、痛苦、迫害及流离失所。犹太人为了表示他们对历史遗产的记忆和继承将自己称为是“记忆的民族”,并且会将这些历史告诉自己的后代子孙,让他们正视历史的正反两面,并从中进行反省和吸取教训,让辉煌和灾难激励着犹太人不断前进并走向强大。犹太人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这些节日基本上都与敬神、感恩、忏悔和历史事件有关,如住棚节、逾越节、大屠杀纪念日、悲哀日等。一到节日小孩子就要根据大人的要求从犹太经典中找到典故,到社区、学校参加各类庆祝活动。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文化的进入侵蚀着下一代的历史传统意识。通过历史传统的教育犹太父母告诉子女要记住自己是“犹太人”,要记住民族的历史,记住民族的传统。并且还告诉子女人生有幸福、喜悦、失意和痛苦。对待人生要保持忧患意识,对民族和世界要有责任感。

(三)注重优秀品德的教育

犹太父母非常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一个人将来所能取得的成就除了知识、智慧、能力等还取决于他的品德。列宁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辛比尔斯克的一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受到父母良好的品德教育。在父母的教育指导下列宁尊敬长者,待人和气,非常的有礼貌。“一次,一个贫苦农民赶的大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沟,列宁看到后毫不犹豫,上前帮农民拉车。拉出车后,还捡起农民掉在地上的破手套,恭敬地交还并礼貌地握手道别。”[2]在今天的犹太家庭中父母会和孩子讲列宁的故事,让他们在心灵里埋下高尚的种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更是耐心指导,身体力行,并引导孩子实践。

(四)注重劳动品质的教育

劳动对儿童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已经得到大家认可。在犹太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是锻炼孩子意志与品质的良好方式。在犹太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要完成一定的家务,例如打扫房间的卫生,整理物品,倒垃圾,给草坪除草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家务的过程中,由孩子独立完成或者与父母、兄弟姐妹合作完成,但父母绝对不能帮孩子代劳。如果父母代劳则会助长孩子的惰性。并且孩子如果完成了任务会有小奖励反之则有惩罚。“一项对以色列地区456名少年儿童的长达20年的跟踪报道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收入比后者高20%左右。同时,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离婚率、心脏病率也较低。”[3]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孩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和责任的意识,而且还有利于增进家庭之间的感情。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长大后自然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五)注重独立性格的教育

历史的惨痛教训和长期恶劣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犹太人的独立性格,也使得犹太人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要生存就必须独立。犹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犹太家庭中父亲让五六岁的孩子从窗台上跳到父亲的怀里,然后父亲紧紧地抱住孩子,孩子玩得非常高兴,突然有一次父亲不抱孩子了,让孩子摔在地上,这时父亲对孩子说:“请记住,除了你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依靠任何人,一切要靠你自己!”[4]犹太人就是这样对孩子进行独立性格教育的。并且由最值得信赖父亲亲自传授,用痛苦去感受,所以独立的信念从小就牢记在儿童心中。在犹太家庭中孩子要获得零用钱就必须帮家里干活,到18岁就必须独立生活,自己养活自己。正是在这种独立教育中犹太青少年能够很早地适应社会。

(六)注重财商教育

犹太民族在世界上有很多商界上的精英,例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垄断大财阀摩根、华尔街金融大王安德烈•迈耶等。这与犹太家庭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的财商教育有着深刻的关系。犹太家庭从孩子3岁开始便教其识别硬币和纸币;当孩子5岁时告诉他们钱是怎样来的,钱可以购物;孩子7岁时便可以看懂价格标签,培养了“钱能换物”的理念;孩子8岁时可以通过工作赚钱,有自己的帐户,懂得储蓄;10到12岁时,孩子就懂得制定开销计划,并发现商机。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之后与父亲结算。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财商教育中犹太儿童从小就有很强的财商意识。在犹太人的财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之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和更贵的玩具,反之亦然。”[5]正是经过这样的财商教育使犹太儿童在长大后能迅速地找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平衡点,逐步实现个人事业和生活的理想,并获得成功。

三、犹太民族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平等对话

在犹太家庭中平等身份的对话教育方法是犹太家庭的一个特色。在面对一事物的看法时父母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当孩子说的有道理时父母会对孩子表示赞同。当孩子任性时父母也会耐心地与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思考父母说的有没有道理,而不是简单武断做出决定。犹太家庭平等对话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将儿童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来进行“主体际性”的交往。这种“主体际性”的交往将儿童放到与父母平等的地位,是社会生活中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被当做一个教育客体来被动地改造或塑造,肯定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事实的自主能动性的发展。“受教育者只有作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图示理解了你的话,你的话才能作用于他的思想。如果他根本不予理睬,那你的话同刮过的他耳畔的一阵清风有什么区别呢?”[6]

(二)合理的惩罚

在犹太家庭中父母认为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来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不是对孩子的打骂。惩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孩子在惩罚中明白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责任,培养直面错误的勇气。一个犹太小男孩在踢球时打碎了邻居家窗户的玻璃,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父亲严厉地告诉儿子应该自己承担过失,小男孩就先从父亲那里借来赔偿金,通过打工挣来12.5美元再还给父亲,这种艰苦的打工磨练就是对孩子的惩罚。

(三)循序渐进的引导

犹太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善于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是犹太家庭教育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方法。犹太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在书本涂抹蜂蜜来引导孩子爱知识、爱学习,在长大一些之后用对话启发孩子懂得知识、智慧才最有价值,在家里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零花钱引导孩子劳动,让孩子用摔倒的痛苦来引导他独立,用让孩子打工来赔偿邻居家的玻璃的惩罚方式来引导他要有责任感,要敢于面对错误。正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中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学习、有追求、有责任感的人,并且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塑造自我。

四、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前段时间一些名人子女违法案件给我国的家庭教育带了巨大的反思。优越的家庭条件,物质上的富足,带来的只是穷奢极欲的享乐;最好的精英学校教育却没有教会他们做一个有良知的“人”;父母的“爱”只是帮他开脱罪名。这些案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职造成的。通过对犹太家庭教育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一)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职责

犹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意义重大。在中国一些富裕家庭中,部分父母忙于事业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以为用物质财富就能给予他们美好的生活,然而却只是让他们成为了物质上的“富二代”,精神上的“贫二代”。以至于后来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在农村当中,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青少年染上了不良的习惯,更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的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从而人身权利遭受侵害。富裕家庭里的“贫二代”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问题都是我国当前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和社会正在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作为父母更是要有教育子女的意识,尽到教育子女的职责。

(二)“经典”熏陶

犹太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将本民族文化中的“经典”运用于子女的教育。在“经典”教育中儿童从小受到“经典”的熏陶。“经典”中的精华对儿童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本民族的文化同样得到传承。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一样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也有本民族的“经典”,例如《论语》、《道德经》等,有些例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从古代开始就是作为儿童启蒙教材的优秀教材。在家庭教育中对于民族文化的运用,如何通过“经典”的熏陶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三)适度的“爱”

在犹太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溺爱孩子,而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独立意识、责任感,所以犹太儿童走向社会时便很快能够融入社会,并且容易成就自己的未来。由于我国现在有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子女问题上采取的是溺爱的方式。孩子从小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更有报道大学生不会洗衣服要打包寄回家的“趣闻”。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对子女的最大伤害。过分溺爱的孩子在走向社会后往往面对困难容易退缩、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社会的道路上很难前行。

(四)改变方法

犹太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善于运用引导的方法。而在中国的家庭中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命令式的要求,要求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在要求达不到时就采用最差的办法“打骂”,结果让孩子产生厌恶情绪而埋下反叛的种子,或者使得儿童习惯附从于父母丧失独立性而形成一种“奴性”,有很多儿童在长大后面对人生选择时也是服从于父母的安排。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更多采用引导的方式,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而不堵”,用引导的方式给子女指明方向,让孩子直面生活、社会和未来,做他自己。(本文来自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杂志。《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周磊李浩工作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