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的应用

时间:2022-05-31 08:58:58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0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患者,共纳入病例70例,采取双色球法分组,可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接受常规化护理,观察组基于此基础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配合健康宣教,总结两组疗效,如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等。结果两组于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疾病知识掌握度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取个体化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效果理想,可提高其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改善生存质量,舒缓不良情绪,应用可行性强,值得借鉴。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健康知识认知度

研究认为,脑梗死具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及高患病率等特征,现已成为危及国民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脑梗死诱发疾病较为复杂,主要与高血脂及高血压、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可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形成语言障碍、偏瘫症等,降低生存质量[1]。因脑梗死发病急骤、病程较长,在长期诊疗过程中极易萌生焦虑、恐惧及紧张情绪,需给予心理疏导,并配以健康宣教,以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健康宣教属全面护理其中一环,能够促进患者以正确的眼光看待疾病,实现疗效提高的目的[2]。本研究对2019年7月~2020年10月接治患者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9年7月~2020年10月,探究对象为此区间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患者,共纳入病例70例。采取双色球法分组,可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9~78岁,平均68.51±6.13岁。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8.08±6.18岁。两组相关性资料比较,P>0.05。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纳入标准:①通过全面诊断满足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及中华医学会对脑梗死的判定标准;②患者知情研究,并同意参与;③无精神障碍;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并发恶性肿瘤、呼吸衰竭;②肝肾肺功能障碍;③罹患精神疾病;④非自愿参与研究。1.2方法对照组于研究中实施常规化护理,如对患者各生命指征展开密切观察,且指导其合理饮食、遵医嘱用药等。观察组立足于对照组基础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配合健康宣教:①健康宣教。入院后,进行患者认知、理解能力的全面评估,调查其护理需求,以此制定宣教方案,依据诊疗计划,对宣教方案加以详细编写,着重强调病情自我管控的必要性,提高配合度及参与性;借助图文录像、健康手册等诸多方法就疾病知识向患者介绍,利用动作示范引导家属和患者实施模拟操作,鼓励家属、患者同时参与,重视互动,纠正认知偏差,减轻负性情绪;病情平稳后,开展早期康复指导工作,如床上体位训练、患肢摆放训练,宣讲训练方法、须知事项和目的,结合患者实况坚持渐进式原则;重视安全护理,嘱家属对患者展开康复训练,并帮助其锻炼,诱导患者主诉,耐心回答提问,遇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出院后进行饮食、用药等指导,针对健康知识掌握欠缺者,需再次宣讲并提问,嘱其出院后按时复诊,若有头晕、恶心等表现即刻复诊。②心理干预。对患者主诉认真倾听,掌握其情感需求,借助亲切话语实施安慰,以减轻其悲伤和烦恼;主动关爱患者,强化病房巡视,加强交接班工作力度,使患者真切感受到安全、温暖,提升康复信心;纠正不良认知,展开正确引导,借助图文并茂法(小组交谈法、咨询法等)将疾病知识加以介绍,使患者对疾病有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舒缓焦虑、恐惧等情绪,坚定康复信心;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主动沟通、交谈,取得其配合,鼓励家属多陪伴和探视患者,予其充分的情感支持,通过放松、愉悦的心情感染患者,使其尽快融入。以患者兴趣爱好为前提,经阅读报刊、放松及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转移力的分散,从而减轻其心理、精神压力;由于脑梗死高发于老年群体,因此患者多有孤独感、寂寞感,同时伴被抛弃感、无存在感等,为舒缓其情绪,在实际交谈过程中还需采取暗示性语言对患者予以支持、鼓励,从而重塑其自尊,提高依从性。1.3观察指标①心理状态。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分对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展开评价分析,分数越低情绪越好。②生活质量。以健康调查简表(theMOS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F-36)评分对两组情感职能、社会能力、躯体功能及总活力实施对比,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③护理满意度。以问卷调查形式对两组满意度展开调查,发放问卷70份,回收率100%,分为很满意、满意及不满意3项,分值范围91~100分、76~90分,75分及以下。④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包括按时用药、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资料采用SPSS22.0的统计学软件展开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比较;正态计量资料使用均值±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干预前两组SAS、SDS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情感职能、社会能力、躯体功能及总活力所得分与对照组比显著更高,P<0.05,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危急,进展程度与缺血程度、脑损伤部位、发病前合并其他疾病等密切相关[3]。研究指出,中老年为该病主要病发人群,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极高,预后极差,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一般而言,部分患者由于对疾病无全面认知,加之疾病病程较长,患者需承受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压力痛苦,极易萌生焦虑、恐惧情绪,降低依从性,进而影响临床疗效[4]。因此,在对症诊疗过程中需融入积极的心理疏导、健康宣教,以纠正患者认知偏差,使其主动参与护理及治疗,达到机体快速恢复效果。本次研究中,两组于干预前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疾病知识掌握度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提示个性化心理干预配合健康宣教效果可观,可提高存活质量,减轻情绪应激效应。个性化心理干预配合健康宣教为科学、有效且可行的护理手段,能够基于患者实况实施干预,确保心理状态健康,树立康复信心[5]。通过多样化宣教,纠正患者认知偏差,促进其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全方位评估患者心理,并以此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保证方案的有效性。借助放松疗法、音乐疗法及支持性心理疗法使患者自信心得以加强,基于减轻负性情绪的同时提高树立正确的康复信心,进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与王德秋[6]文献报道接近。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采取个体化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效果理想,可提高其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改善生存质量,舒缓不良情绪,应用可行性强,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吴红梅.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水平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0,26(5):188-190.

[2]张亚.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33-234.

[3]刘丽青.心理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及对心理波动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5):123-124.

[4]任春香.健康教育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120-121.

[5]刘子钰.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2):60-61.

[6]王德秋.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出现抑郁情绪中的进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

作者:邢蓓蓓 单位:沛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