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时间:2022-12-25 10:40:23

校企协同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迫切性

1.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能力。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并做出相应举措。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提升,对创业投入了很大的成本:(1)在全国开启创业教师的培训;(2)在各高校开始创业教育的培训;(3)对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推进高校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我国就业工作向新的方向发展。近几年各大高校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互联网+”大赛给高校学生带来很多的创新思路。创新思路形成后,教育部门进一步拿出政策积极促使创业思路转换为创业成果,在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的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新生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1.2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剧增,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日渐明显,教育部根据国家整体发展部署,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期缓解就业压力。目前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目前各高校陆续创办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来支持和帮扶大学生创业,因为大学生的头脑比较灵活,创新能力比较强,高校积极鼓励他们把创业思路转化为创业结果,因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吸引了一批有思想有创意的大学生。在国家相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大学生凭借行政部门提供的免费工作场所、创业贷款、创业基金等福利在创新创业这条路必定会越走越远。1.3创新创业能力成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的主要路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2019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高达834万,再创历史新高。对于社会来说是个不容小觑的数字,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高校毕业生的迷茫与无奈。为了缓解就业市场压力,国家也在积极寻找相应策略:(1)开发新业态就业圈层,支持毕业生到新业态就业,并引导毕业生到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就业创业;(2)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3)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改变传统就业模式。1.4创新创业能力是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当今社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局面打破了传统行业发展的轨迹,新的经济模式出现并且冲击着传统行业的经济模式,传统行业面临着新一轮的革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社会资源不断地优化整合引起社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在一系列革新当中,企业的经营思维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技能,而是多方位全面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受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变化也很大,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快找出新的创新创业契机,并把理念付诸实践,把自己塑造成为能够满足互联网环境下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的专业人才。

2校企协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作用

2.1促进高校科研平台运转。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而高校是人才汇聚的地方,这一优势为科研打下了基础。但高校的科研与企业的科研又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有效地将高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高校的科研将会更有成效。目前普通高校的纵向课题数量较少,并且纵向课题需要联合企业共同攻关,高校需要和企业共享实验室、工程中心,这样才能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深度。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高校科研平台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2.2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对本专业发展方向有敏锐的嗅觉,并且能够不断总结探索教学中的前沿性、实践性的问题,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入企业一线,进而获取有价值的一手的科研信息,一方面利用企业信息用于补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从高校教师的理论基础解决企业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企业和高校合作形成横向课题,高校教师凭借扎实地知识功底深入研究课题,真正做出实用价值、社会需要的科研。2.3促使大学生科研思维形成。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但高校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缺乏相应实操,在科研创新思维上面还需要加强引导。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从课堂走向企业,把专业知识切实地应用到工作当中。校企协同模式有利于制订切实可行的大学生科研培养机制和有效科研措施,促使大学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以企业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逐步转化成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

3校企协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1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意识。高校与企业合作,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上课认真听讲,考试认真复习,而是身处在企业管理模式下,认识到一个产品的研发,并不是靠一个专业的人才完成,而是靠不同专业、不同思维的人共同完成。所以,校企合作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团队合作占主导地位。通过校企合作,大学生会受到企业团队的合作意识的启发,为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中的团队意识打下基础。3.2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好,但是校园里的学习和企业里的学习有很大差异,企业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为严格。特别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企业的一个产品从无到有,每一个环节都有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必然会提升社会竞争力,大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3.3开放式就业。大学生的生活比较枯燥,基本都是在象牙塔里度过,而真正接触企业的机会比较少。企业工作人员可能经历研发、生产、设计过程,会学习各种知识,一位企业员工具备本专业外的其他技能,可以胜任不同岗位。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应加强企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各种能胜任的职位,最终开放式就业。

4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4.1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更新教学理念。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了一个新的趋势和就业方向,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高职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根据相关调查,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是一个普遍现象,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处于落后状态。高职院校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升级,进而树立先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做到将创新创业意识向所有学生普及,让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扎根于学生脑海中。4.2增加创新创业基础资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理念和意识的提升,还需要投入资金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此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依托企业资源,配备实践基础资源,重点优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协同创新的主力军力量。更重要的是,高校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时,优先选择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企业。高校积极发挥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建好与企业深度协作的桥梁,构建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立体化网络。积极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通过一定比例降低传统课堂的占比方法,尽可能把传统课堂向企业课堂转型。4.3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4.3.1共建校企协同课程体系。通过成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建相关符合行业人才需求的课程,把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此委员会主要职能如:(1)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在学校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企业特色;(2)共建校企文化,在保障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合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3)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相关特色课程教材;(4)校企共同授课,理论课程由学校教师主体负责,部分实践课程由企业教师负责。通过共建校企协同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能力培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从行业人才需求的角度,重建人才培养模式,重置课程体系,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束缚。4.3.2共享校内外实践基地。企业由于发展需要可以在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用于企业和学校共享共用,包括设施、设备、场地共享共用,最终双方互利互惠。学校由于科研需求,也可以跟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利用企业运营资源,将岗位的真实工作融入学习过程中,而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资源培养管培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可完成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实践活动,在校外实践基地可以真实接触企业工作,学习企业经验。所以,高校需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基地实践模式可采用“现代学徒制”方式,学生可以选择企业教师当师傅,形成师徒关系,学生课程实践、实习实训、课外时间都可跟随师傅在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上开展实践活动。4.3.3共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校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人才兼任专业组成员来提升理论教学和科研水平,或者从企业选拔具备一定教育能力和拥有扎实技能、高水平企业人员加入兼职教师队伍。高校需跟企业形成良性合作关系,在企业给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为促进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需出台扶持政策,例如学校教师在企业的任职工作可抵扣学校部分工作量,以提升他们的双师能力。

5结论

校企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更加贴近职业教育的本质,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高校应积极探究与企业“双主体”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胜辉,林琳,李宇博.“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0):74-75,87.

[2]邹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6-58.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5]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9-62.

[6]舒曼.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5):86-88.

作者:戴月 单位:苏州百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