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2-24 08:29:05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提到“作文”,许多学生都“谈虎色变”。为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审题,最后要注重作文的评价方式。相信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定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害怕情绪,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很快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意去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为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在作文训教学中,始终注重多途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热爱观察生活、善于表达见闻感受,从而使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写作。例如:在新学期刚开始,每一位学生都会购买新的学习用品,在课间也他们也会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学习用品。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侄儿,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老师挑选吗?”同学们一下子起劲了,有的说送书包好,有的推荐铅笔刨刀,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说说推荐的理由。如,说出这些学习用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同学们一下子沉默了,都不说了,但是,过了一会儿机灵的学生马上认真地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开始说起来,他们对照自己的学习用品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一样的学习用品。在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这样,一篇《我喜欢的学习用品》就写成了。

二、从生活中取材

作文素材源自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只要求学生大量地背诵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因为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从而拓展写作思维。罗丹语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有些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就是因为他们缺少细致的观察力。由于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活动,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从而导致小学生对周围生活知之甚少。根据这一现状,老师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得多,往往会具有文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三、把握写作要求,训练审题能力

要做好作文,把握题意是写作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第一是析题的训练。可将一些题目让学生详细剖析,把握题目的“表”与“里”,“露”与“含”的意思。围绕题目提几个“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自问自答,直到能回答出“这篇文章要写什么?”如《记有趣的一件事》要抓住“有趣”。第二是辨析训练。可将一组题目,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异同,弄清要写的内容、中心及角度。如《记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与《记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同学》进行比较,后一个范围较大,除了写勤奋学习之外,还可写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等内容。此外,还要有选题、配题、拟题训练等。如果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写作文,就能迅速地找到一把通过“审题关”的“金钥匙”。

四、进行开放式作文

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五、作文评价要善用良性激励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教师适当的激励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让一些中等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还可以激发上等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

作者:王德忠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