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生成课堂评点式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27 08:25:59

例谈生成课堂评点式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统一。对困于题海的高中学生而言,这些能力可以在积极主动的评点式阅读实践中建构,当阅读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个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素养底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评点式阅读;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领,自主评点文本

评点式阅读教学即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评点式阅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发、自愿、自觉阅读,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与生成课堂的理念也是一致的。评点式阅读的关键是强化问题指导,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评点式阅读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完全“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师生、生生“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和挑战性,使课堂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火花,让课堂闪现出新亮点。

二、小组合作,交流评点意见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局限于摘抄警句与梳理思路,而应在初次感知文本时,在有所感悟处画下记号或书写下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有所收获的语言文字。在评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小组集体讨论,交换评点意见。因为阅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建构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一次性到位,而是要在逐层研读过程中生成。在个人自由评点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可以解决许多共性的问题。在此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参与讨论,补充材料,提供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笔者组织学生阅读《边城》时,有学生曾在周记中提出“为什么那么美的故事读完却如此悲伤”,这样的思考其实已经上升到美学、哲学高度,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鉴赏式评点。同时评点式阅读舒放自如,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达到几千字乃至几万字,完全能透彻说理,深入鉴赏。因此,笔者专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有的小组评点出“《边城》的美是因为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家人之间的反目成仇,更没有朋友之间的挑拨离间。朴实的爷爷,单纯的翠翠,痴情的天保,每个人都朴实的像这里的虎耳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搜集“悲剧美”的哲学资料。有的小组讨论评点出“《边城》中翠翠、傩送和天保的悲剧,其实应该就是命运的悲剧”。学生思辨力、鉴赏力都得到提升,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联系高考,拓展评点文字

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学情特点是学生将面临高考。杨邦俊老师在《呼唤经典阅读》中说“每年的高考阅读选文很自然地会进入各地语文教学和学生阅读的视线,成为语文学习的必然选择。”学生在三年学习生涯中将面对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诗文,它们以优美的语句、巧妙的笔法、深邃的主题,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蕴藏了巨大的审美价值。利用相关的高考阅读选文,开展各种评点式阅读训练也是可行的。如在高三语文教学时,迫于高考分数的压力教师会传授学生许多模式化的东西,如在散文板块教学时,教师会告诉学生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线索作用即为: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但实际上学生在阅读散文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如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比邻而居》中的第三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在阅读时笔者就应有意让学生思考“气味”二字的深意,各家各户传出的“气味”蕴含了什么样的生活化的道理?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我们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追问解惑,在思维困惑处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这种随着阅读的深入,从“一点”切入,重点突出,不拘泥于文章的其他内容而尽情地发挥的评点就是思考式评点。

依据这样的试题模式,我们可以在阅读培训中引导学生细心揣摩阅读方向,把评点阅读法带入备考中,让学生知道高考阅读的考查方式,从而让学生树立评点文本的意识。在生成课堂模式下开展的评点式阅读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助于建构更有意义的师生、生生对话,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而教师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话语权的平等,从中国民族审美与文学鉴赏的路径去体认与把握汉语作品。

作者:杨静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