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校院结合研究

时间:2022-04-17 11:22:17

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校院结合研究

【摘要】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校院结合”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衔接的问题。这一模式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笔者作为重庆医药高专“校院结合”班校方的辅导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了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医学专科生存在三方面的不适应:对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对职业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不适应,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措施。

【关键词】“校院结合”教学模式;医学专科生;环境适应

“校院结合”是“校院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中的“校院合作”是指医科类大学(含高专)和医院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校院结合”教学模式采取的是“1+2”模式,即第一年在学校本部学习,第二年住在医院学习,第三年和非“校院合作”班一样,进入医院实习。我校“校院结合”班与非“校院结合”班的区别在于:1、学习和生活均在医院,脱离学校环境;2、授课内容一致,但授课教师为医院医生;3、“校院结合”班级的见习课程是在真实的病房中完成,非“校院结合”班级是在学校的实训大楼中完成;4、“校院结合”班级的管理实行“双辅导制”,由学校辅导员和医院医教科老师共同管理。笔者作为学校辅导员,参与了“校院结合”班三个班级的管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发现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对环境的不适应。因此决定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措施。根据方晓义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制了“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校院结合”班学生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共计37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包括基本信息、生活环境适应、学习环境适应、情绪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和满意度。考虑到大一学生还处于在校学习阶段,此次调查对象未将大一学生纳入,主要为大二、大三学生,专业分布主要是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次问卷发放共计477份,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问卷率为94.97%,其中男生131人,女生345人;农村户口有353人(74.1%),城镇户口有124人(25.9%)。

一、“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环境的不适应症状

1.对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根据调查时问卷,有45.6%的“校院结合”班学生表示对“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不适应。有35.2%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的方式比较枯燥乏味,有35.6%的学生表示不适应由不同老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此外,对教师的教学PPT,有38.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9.7%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21.7%的学生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学生占比较高。关于医院统一安排见习方面,有35.4%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40.2%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觉得意义不大,有24.4%的学生不参加,觉得没兴趣。2.对职业环境的不适应通过“校院结合”班学生在医院,尤其是在见习或者实习过程中的自我定位,我们可以判断学生的职业认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针对“见习或者实习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学生还是一个医务工作者?”这一问题,47.8%的学生回答“自己还是一个学生”,22.3%的学生回答“自己是医务工作者”,29.9回答“不确定”;针对“课余时间是否主动申请参加见习?”这一问题,有54.6%的学生回答“会”,45.4%的学生回答“不会”;针对“你是否知道该如何应聘医院?”这一问题,55.2%的学生回答:“不知道”,44.8%的学生回答“知道”;针对“”你是否能结合理论知识,熟练操作(实训技能))?”,23.6%的学生回答“能”,45.8%的学生回答“一般”,30.6%的学生回答“基本不能”3.心理不适应在笔者所带的重庆医药高专“校院结合”班3个班级中,出现了3例由心理医生确诊、并开了相关治疗的药物的焦虑症或者抑郁症患者,其中,有两位学生中断了学业:一位退学,一位请假在家休养。在调查中,有45%的学生表示在医院经常会有一种孤独感,在与3例学生的交谈中,学生没有明确意识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焦虑或者抑郁状态,这3例学生中有2例发生在同一个医院。结合日常巡查工作经验和问卷调查,笔者大致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断: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的频繁转换让学生对医院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了心理不适应。

二、对策

1.校院联合开启“行业实践”系统化师资培训,促进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医院教学团队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但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资培训和,和学校专业教师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解决医学生的环境适应性问题,提高医院的师资建设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医院的师资培训方面,目前的做法是开学前由学校相关教研室的老师去医院和任课医生集体备课,进行相关的指导,同时学校会安排教学督导定期去医院教学点听课,对医生的授课进行现场评价和指导。这种方式可以使医生的教学水平得到部分提高,但是很难使其水平得到系统性的提高。“校院结合”教学模式本就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重庆医药高专在教师培养方案中,其中有一项要求是专职教师要脱产去医院进行一段时间的行业实践。因此,医院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可以借鉴这种行业实践,长期担任教学任务的医生必须接受我校或我校委托的机构举办的专业的教师资格培训。这种系统化的师资培训提升了医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间接提高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性。2.职业教育进课堂,促进学生的职业适应建议将原来在我校大一期间学的通识课《医学生人文修养》调整到大二学,由医院的老师进行授课,因为他们具有临床经验,更适合对“校院结合”班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其职业素质。同时鼓励承担教学任务的医生开发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因为这项举措具有一石二鸟之效:既可以使医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使学生在医院的学习中,尤其是在医院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拥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其职业适应性。3.开设医院“”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心理适应医学教育的培养路径是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为主,以行业见习和实习为辅。而以学生行动化教育为指导思想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它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目前作为“双辅导”之一的医院医教科老师,除了管理“校院结合”班学生外,还承担医院的其他工作。因此,建议设立专职人员作为医院的辅导老师,既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又能够在医院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第二课堂”需要实现三个目标: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拓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第二,让医院的任课老师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促进师生在第一课堂之外的交流;第三,让学生参与到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增强学生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结语

“校院结合”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学校和医院的衔接的问题,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要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校院之间的衔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让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谭工.政府统筹协调下的“校院合作”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1,40(21).

[2]龚敏.论“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下医学专科生的职业能力优势——以重庆医药高专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第12期.

[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参见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

[4]郝东超.《基于大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5,5(21).

作者:龚敏 卢鹏磊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