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法在医用生物化学的运用

时间:2022-11-25 03:17:31

研究型教学法在医用生物化学的运用

医用生物化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各个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必修课程,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它从分子水平揭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反应,探索和研究各个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繁杂,重点难点交叠,知识结构错综,概念机理抽象,而且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更加迅速。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填鸭式”教学已远远不能达到新时代高等院校“三全”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上好这门重要且复杂的核心基础课程值得不断探讨与研究。为了确保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为了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尝试将研究型教学法应用到医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就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和实践的意义、如何运用研究型教学法加以阐述,并对研究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加以分析与探讨,集思广益,亟待进一步完善这种教学方法。

一、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研究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科学研究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法围绕着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作为出发点,由此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再展开小组讨论和分析,最终以归纳和总结来完成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它有如下显著的特点:第一,教学与科研结合紧密,这是研究型教学法自身属性决定的。在明确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有归纳升华知识点的能力,既要能够向学生提供可供研究探讨的方向,又要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无从下手。学生获得方向后,必将要查阅文献,阅读资料,还要撰写文稿,做好陈述,将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熟悉一遍。在医用生物化学教学中,考虑到被实施教学对象往往都是1-2年级的低年级学生,不必追求学生的文献查阅水平和文稿撰写水平,但也应严格按照履行科研训练的职责,教师与学生都将获得新的知识补充。第二,增进师生交流,促进独立思考。在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交流仅仅围绕教材,谈话内容比较贫瘠,往往缺乏及时沟通,导致师生关系比较淡薄;另外,照本宣科固化了知识内容,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简化了学生对知识背景的思考,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采用研究型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定位都会发生一定转变,教师定位由独唱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定位由被动的听众转变成必须出演的“演员”。由此,“演员”为了要表演到位,就得时常请教“导演”;同时“导演”要有所收获,就会时常对“演员”加以指导。这必将增进师生交流,从而促进师生关系。另外,现在具体的课题方向摆在眼前,仅仅靠查阅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把文献资料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并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同学以及老师去交流和沟通,这必将加深自我理解,促进自我思考。第三,变注重知识灌输为注重综合能力和思维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读死书不如不读书,研究型教学法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其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动手动脑,将知识传输转化为学生全面能力的锻炼。故结合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在医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该方法有着一定的意义。首先,在医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生物化学内容复杂晦涩,完全靠背万分辛苦,也非常不现实。我们针对某些章节的重点难点,提炼出一些可供思考的方向,结合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研究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积少成多,完成知识积累。其次,在医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科学研究抱有神秘感,觉得深不可测,甚至望而生畏。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法,学生参与其中,经历一遍科研流程,感受科研的探究精神,从而摒弃学习上的畏惧心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对主动学习的爱好与兴趣。最后,在医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对于如何从教学知识点中提炼出可供学生分析的课题方向,把握所选方向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研究型教学法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如果方向太难太抽象,容易让学生形成畏难心态,导致研究型教学法实施计划被划水,难以顺利落实;如果方向过于单一简单或者不实际,又容易造成学生蒙混过关,达不到让学生主动深入学习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目的。这对教师如何设置课题方向提出了较高要求,迫使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另外,教师不能敝帚自珍,还要积极和本系部各位老师以及其他专业老师商量和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二、研究型教学法在医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医用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我们可以将某些章节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进行拆解和提炼,分成几个具体的研究方向,提前两周分发给学生,学生会在两周时间内进行查阅文献和搜索资料,形成本小组的陈述文稿。在两周之后各小组进行陈述,教师最后进行归纳小结。这样,学生会有比较充裕时间进行准备,遇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向学长和教师请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具体实施研究型教学法之前,教师会做示范,向学生告知操作流程和明确学习任务。研究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首先确定课题方向,其次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根据所选方向进行分工,查阅文献搜索资料,做好笔记提出问题,期间各小组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讨论,并将讨论内容形成PPT格式的宣讲稿,各小组派代表上台陈述本小组的PPT文稿,随后其他小组会对所陈述的内容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首先,教师指导选题。教师会提前两周把选题方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医用生物化学中的“酶”这章为例,酶促反应动力学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主要探讨底物浓度、酶浓度、pH值、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各个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教师会围绕该重点难点以及本章其他重点难点提炼出7-9个课题方向以备用,分别为:4个基础型课题包括“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酶的催化共性和催化个性”、“同工酶的种类和组织中的含量”和“结合酶的结构和功能”,2个应用型课题包括“磺胺类药物的抑菌作用”和“低温保存酶制剂和低温麻醉的意义和应用”以及3个综合型课题“痛风症的治疗靶点”、“重金属中毒”和“如何分析同工酶谱”。这些方向并不是全部给学生,会根据不同医学专业和年级有所侧重。比如,护理专业是在1年级下学期学习医用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储备比较薄弱,因此,会更偏向生活实践以及专业护理知识方面倾斜。药学专业是在2年级下学期学习医用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储备比较全面,且已经接受一定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因此,会更偏向科研实验以及药物研发等方面倾斜。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确保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之后将其纳入到备选方向之中。这样,学习任务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更接地气”,与学生的交互性更强,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学习兴趣会明显增加。随后,小组准备。学生按每个小组5-6人进行自由组合,每个小组从教师所给方向中自由选择1个方向,各组小组长负责该组的统筹规划,包括成员分工以及任务安排等。各组成员可以在两周时间内进行准备,查阅文献搜索资料,小组内可自行组织时间讨论和交流个人进展,也可以就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咨询学长和教师。教师可以实时关注各小组进度,旁听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引导。对于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提供思路,而不要立即和直接给出解决措施,让学生自己找到如何解决问题和处理困难。最后,各小组根据资料汇总形成ppt陈述文稿。另外,鼓励各小组发挥组员各自特长,在制作ppt时无论是幻灯片背景样式、页面设置、动画设计和内容设计都进行创新,比如添加自己设计制作的视频、flash和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避免各陈述文稿千篇一律,确保研究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各小组的原创性。最后,小组汇报和教师总结。两周后,各小组代表进行陈述汇报,随后其他小组对所陈述内容以及疑惑地方进行提问,陈述小组可据此进行解答和讨论。期间,教师尽量不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围绕着这些知识点进行思考,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有同学现场记录提问问题和回答问题情况。在各小组都完成陈述和讨论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就每组学生准备充分与否、各组协作和分工合理性和实施性、对所涉及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现场讲述和组间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由此提出合理建议,并对提问突出、表现突出和进步明显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也同时对消极怠工和摸鱼的同学提出批评。在每次研究型教学法实施之后会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包括三个部分:各小组自己的组内评价结果、其他小组对其完成的组间评价结果以及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教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具有一定客观性和全面性,并且可以实时和动态反映各小组各组员的进展情况,全面评价各小组的综合能力。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下一轮陈述之前,教师会对上一轮综合评价之后的表现最好小组和进步最大小组进行表扬,也促进学生的良好竞争和奋斗方向。通过改进评价方法和系统,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反映研究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也可以科学动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度。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施之后,我们还通过个别学生谈话咨询和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收获情况,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反馈结果提示,大约8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目标和分工明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有力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创新能力、文案操作和使用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合理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理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级思维。

三、研究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

从我们探索在医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法之后获得的教学效果和反馈信息以及众多医学院校同行总结的教学实践反馈来看,该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收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众多师生的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在此进一步探讨与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左右着研究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不可否认,教师的个人能力有差异,教学态度有优劣。这迫使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与时俱进,提升和完善自身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也需要上级教学主管部门向教师们提供和支持更多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扩大视野和增强实力;另外,还需要教师加强思想政治的熏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摆正教学态度,提升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第二个问题是研究型教学法实施起来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后都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医用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动辄一百多人,如何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确保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和上级教学主管部门对此进行探索。另外,由于参与学生较多,在分组实践和小组汇报时,内容往往会大同小异,甚至有的小组会由于准备不充足进行投机取巧和抄袭,从而丧失了创新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组员消极怠工。这都会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学生差异有别,汇总内容分散,组内讨论和组间讨论都仅在表面无法深入,难以聚焦在重点难点上,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讨论效率还比较低下,也使得学生兴趣乏乏,教学效率无法。虽然实施小班教学可以比较好的规避这个问题,但对大多医学院校来说,这种方式较难全面实现。同时,虽然小组是自由组合,但教师要积极引导,也要和小组长多联系,做到好生带差生,让小组分工合理和明确。另外,教师为了实时关注教学进展,也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小组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以及投入更多的教师力量。增加教师力量,多位教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探索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实施研究型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法,伴随着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定位转变,伴随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伴随着以讲义、教材为中心到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中心的资源转变,伴随着从过于单一的专业学习到培育厚重的复合性知识的内容转变,伴随着从国内学习到扩展国际视野、跟踪学术前沿的意识转变,伴随着从知识、能力教育到全面素质培养的目标转变。这些转变凸显出研究型教学法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虽然研究型教学法也存在不足,但随着诸多学校同行的认真投入和各专业的不断实践,将逐渐解决。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4-6.

[2]李秋香,彭毅,张璇.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社会科学仿真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6):82-84.

[3]斯丽娟.研究型教学在经济学本科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20,(3):101-107.

[4]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85-87.

[5]杨艳妮,王郡婕,李金霞.医学院校医用物理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4):616-617.

作者:李志红 肖方祥 肖莉 袁成福 彭帆 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