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堂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2-04-16 02:58:19

会计课堂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会计课堂不但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职能,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思政功能。为提升育人效果,会计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审视和反思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立德树人”总目标为指引,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通过构建“思政解析+思政表达+思政考核”三位一体的课堂教育新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学生视角;会计课堂;思政教育;创新

一、引言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会计课堂教学应转换观念,将“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树立课程思政的课程观,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素材清单”,打造“思政资源库”,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根植于学生思想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从实践来看,会计课堂思政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素材;二是如何将思政素材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认同至关重要。即使思政素材很好,但教学表达形式呆板、内容枯燥,也会引起学生抵触情绪,弱化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在会计课堂思政教育的改革中,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视角探索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课堂思政困境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分离。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高素质不只体现在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等职业技能上,还体现在敬业诚信等职业道德方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德才统一,决定了在会计教学中,知识传授与道德引领也应是融合统一的。但在会计教学中,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会计教师仍认为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知识传授,很少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人为造成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分离。对某校的调查显示,课程思政改革前,80%的学生表示教师授课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基本不涉及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内容;另有20%的学生表示虽有涉及德育内容,但大多比较简单,不会做深入阐释。以上情况势必会弱化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二)思政教育形式与学生需求相互分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喜欢寓教于乐、题材新颖的教学方式,对灌输式教育方式天生排斥。而思政教育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不少教师不了解思政教育的规律,在课堂中多采用理论灌输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感受考虑不够,形式枯燥、内容乏味,致使学生产生排斥和抵抗心理,这势必会影响思政教育效果。为此,有教育专家提出专业教师应“坚持政治大局意识,摸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洗礼”,思政形式与学生需求要同向同行,与时俱进,实现“教”与“育”的有机融合。(三)思政教育与课程考核评价相互分离。考核评价是检验思政教育实施效果、强化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少高校在专业思政素材挖掘、课堂思政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没有明确考核评价办法,无法对学生形成激励效应。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尽管教师课堂教授案例有趣并具有启发性,但由于课程考核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对职业规范、职业态度等思政因素没有涉及,学生普遍对会计职业的严谨、认真、规范等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思政教育与考核分离的局面,大大弱化了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

三、会计课堂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

为破解上述困境,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思政教育的特征和规律。思政教育,主要用来调节和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价值性和原则性强,侧重道德素质塑造,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对学生公平和正义的观念形成至关重要。以会计行业为例,在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会计人员面临大量职业判断和选择,如果不能秉持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势必会出现利润操作和粉饰报表等造假行为,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因此,应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是会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计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课堂的心理感受和认同,直接决定着思政教育的效果。为提升会计课堂育人效果,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会计专业教师要真正站在学生视角,直面思政教育困境,对症下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立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打造本课程的“价值清单”和“资源库”,实现思政素材创新;要借助“讲故事”等新形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实现思政教育方式创新;要分解课堂思政教育目标,将出勤、团队合作、操作规范性、严谨性等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实现思政考核评价创新。这样,通过构建“思政解析+思政表达+思政考核”三位一体的会计课堂思政新模式,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需求,破解会计课堂的思政困境。会计课堂“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模式创新设计见表1所示。

四、会计课堂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的应用——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

(一)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讲授会计的产生、核算原则、方法和流程等有关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会计课程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票据法》等法律法规,政策性和规范性强。针对以上特点,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和核算技能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要求,完成制单、记账、编制报表等基本核算,培养目标侧重于专业性和技术性。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基础会计课程要在人才培养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育才与育人协同并进。首先,在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中,要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影响着投资者决策,维护着资本市场稳定,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由此培养会计工作的自豪感和热爱。其次,在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要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受法律法规制约,要自觉培养“客观、公正、独立”的职业精神。最后,在财产清查和信息披露中,要让学生懂得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从而具备“忠诚、纯洁、有担当”的公民人格。(二)基础会计课堂思政教育的实施。按照前述思政教育创新思路,基础会计课堂思政要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按照“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呈现,如何考核”三个关键问题,探索构建“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思政素材有效呈现、思政教育考核评价”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课前:解析基础会计课程的思政元素。基础会计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基础会计课程概述,主要讲授会计的产生、发展、核算前提和原则等基本概念。二是会计核算技术,讲授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账户和复试记账等内容,确立会计核算的技术工具。三是会计核算业务,涉及企业基本业务核算、凭证编制、登记账簿、编制报告等实务内容,阐释会计核算方法和流程。四是财产清查,讲述财产清查的方法、过程及结果处理,以体现会计的监督职能。在明确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将“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与上述四个部分进行对接,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育因素的并向同行,具体见下页表2。例如,在会计的起源和发展部分,引入我国西周“司会”设立、宋代的“四柱清册”制度介绍,说明我国会计发展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会计的核算职能中,通过引入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会计造假和舞弊事件,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事关社会公平与效率,影响着社会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会计职业的神圣感和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这样,通过专业知识与德育因素的彼此呼应,实现育才与育德的“步调一致”“同向同行”。2.课中:灵活引入思政素材及案例。如何在课堂中引入思政素材,是思政教育实施的关键,直接决定着育人效果。在基础会计课程课堂中,要避免为思政而思政,避免单独讲授思政内容,这样不但形式枯燥,也容易受到学生排斥,从而造成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脱离的现象。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它的最佳呈现形式是“课程体现思政,思政隐于课程”,要在润物无声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会计课堂的思政教育依赖于教师的实践智慧,要深入研究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内在联系,构建“价值清单”;要洞悉学生的求知心理与喜好,转换思政教育形式,灵活地引入思政素材,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在基础会计课程的会计概述中,教师在讲授会计的起源和发展时,讲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原始计量和记录方法的不断变化,使得会计成为一种专职工作独立出来”时,可以“旁白”的方式引出“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我国就出现了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采用‘月计岁会’的方法进行收支核算”,这样学生无形中就会了解到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历史,培养文化自信和对会计职业的尊重。再比如,在讲授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时,教师可以或生活中实际的人物或往届学生为例,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应保持严谨细致工作态度,以避免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工作感悟,引发学生对会计职业操守的深入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方式,通过近段时间典型性的会计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政因素,增强职业道德感,完善公民人格;也可采用播放视频方式,让学生观看会计模范人物报道,将专业知识与模范事迹结合起来,激励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等职业正能量。总之,思政教育无定法,教师要创新形式,避免空洞说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3.课后:将思政因素纳入课程考核。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终结性考核,二是过程性考核,并分别赋予分数权重。终结性考核主要以考试形式为主,综合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过程性考核则以考察学生平时学习及操作情况为主。根据思政教育特点,教师可按照基础会计课程思政目标定位,在过程性考核中增加思政考核项目,将思政育人要求细化分解到思政评价项目中,并赋予分数权重。思政考核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日常行为考核,考察学生的出勤、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情况。二是学习态度考核,考察学生项目操作中的认真、细致、谨慎等职业因素。三是价值观考核,通过项目报告、总结、体会等形式,考察学生在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职业道德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倾向和态度。

五、结语

德才兼备,德为才先。会计课堂思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唯技术”的人才培养倾向,在会计教育中融入德政、传输德政、考核德政,真正培养为社会所信赖的“有德”会计人才。在此过程中,会计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课堂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创新思政教育思路,探索“思政解析+思政表达+思政考核”在会计课堂的创新应用。唯有如此,才能促进会计专业与思政的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慧芳.“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讨——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9,(17).

[2]岳世忠,张楠.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思政教育视角[J].财会研究,2019,(10).

[3]胡苗忠.基于“一个引领、一条主线、三个平台”的课程思政框架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8,(14).

作者:徐田强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