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24 03:26:07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建筑设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专业,也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但是相对于行业需求,目前的常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该文提出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指导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对其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基础课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践

一、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为设计类的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建筑设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专业,也是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但是相对于行业需求,目前的常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笔者在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反映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并不了解这些课程对以后的工作起到什么作用,同后续的课程存在怎样的联系。可见,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体系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借鉴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而本科院校四年制教育所培养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并非技能、技术型人才。学科式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学习内容过多、过泛,对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没有太强的针对性,容易导致基础课程与未来工作岗位需要脱节。2.教学方式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先讲授理论、后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对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3.学生学习状态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高职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建筑设计类专业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作为创意设计工作者所应有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另辟蹊径,以便与后续专业课程更好地衔接,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诉求,建立更优质、合理的教学模式。欧美一些职业院校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意识、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人才培养也具有多种模式。其中,德国以企业和学校为主的“双元”制度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广阔的前景。其培养方式可粗略分为学徒(学生)阶段和职业人(毕业生)两个阶段,在学徒阶段往往通过教师工作室模式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笔者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出以下设想。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第一,整合专业基础课,以工作室来划分学生,形成几个不同的工作室。以项目教学为导向,设立课题和项目式教学的形式。教师通过虚拟或真实的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大量反复实践练习切实获得一定的技能。如,建筑设计类专业的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课程可以与素描、建筑徒手技法等课程融合,教师主要以练习纸上绘图、徒手绘图为目标设立一些课题,通过这些课题引入课程教学,将知识点完全融入课题的完成过程,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点。第二,建立积分制对应学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工作室学习期间的考勤、每个项目完成的工作量、做出的成果成效给予学生相应的积分。此外,积分内容还包括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有团队意识,能否与同学积极沟通、讨论工作内容,能否组织语言讲解项目等综合素质。一定的积分对应一定的学分,学生以此获得学分,从而修满学分,获得毕业证书。第三,教师常驻工作室与学生互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需要专业教师常驻工作室,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对课题项目进行讨论,或者带领学生对经典设计案例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同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课堂之外建立了师生资源共享的平台,扩展了资源获取的渠道,提高了学习效率。第四,强化专业实训、增加实战经验。成立工作室之后,教师可以虚拟一些设计项目,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等进行专项训练。项目不受限于规模和内容,可以是小尺度设计项目或者某一设计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场外指导,放手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通过全程跟踪和阶段性成果对学生对于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按照真实的公司运作方式完成项目。教师可以担任艺术设计总监或者项目经理的职务,学生作为公司职员。项目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也需要按照商业项目展开,设计团队需要根据设计合同确定项目进度和人员安排,进行现场考察、方案研讨、方案优选。因为这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所以可以把项目的前期工作作为重点完成。2.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第一,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高职院校应培养既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又能承担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些真实的商业项目,积累实战经验,这也培养了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壮大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实战、实践积累经验,服务教学。第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专业技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实践虚拟项目或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中学习理论知识。由于高职学生对实际操作更有兴趣,如果能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将增强其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其提高专业技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程中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学生更容易快速适应岗位的职务要求。第三,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常态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每门课程时间的限制,学生在工作室学习更加灵活、自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电脑、书本资料带到工作室,上课、研究方案、业余学习都集中在工作室进行。工作室学习氛围浓厚,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思考,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有效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的整合,建筑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开展,并将后续专业课程一同纳入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各课程知识点达到无缝衔接,教学内容也利于突出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学生在工作室环境中更能牢固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创新意识,成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新型技能、技术型人才。当然,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校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以致工作室设计团队的组建会受到一定影响。另外,由于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定,工作室制实战项目数量和类型有限,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推广尚有一定难度。在今天的高职教育环境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还有待不断推进、积累经验,但随着社会、行业,尤其是设计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作为常规教学模式的补充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耿露,董光华.欧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

[2]周雷.项目化教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安顺学院学报,2014(5).

[3]杨小芳.试论我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神州,2011(26).

[4]金煜,王刚,张智,等.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5(12).

作者:单位: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