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西方创新思维观探析

时间:2022-07-01 03:36:56

心理学西方创新思维观探析

一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革除这心理学西方创新思维观探析西方创新思维观是随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实现的,特别是心理学流派的更迭演变给予创新思维观以多维度的面貌;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创造力的核心,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要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①的“五大思维”形式,创新思维被列入到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中,可见,我国对创新思维高度重视的程度。当前国内学者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多从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维度进行梳理,忽略了创新思维在心理学视域中的探讨和研究。从西方心理学视角出发,考察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发展轨迹,探索创新思维观的嬗变与发展,有利于揭示创新思维的发生特征及规律,对提升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价值。

一、创新思维观在西方心理学流派间的嬗变

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理论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创新思维思想。古希腊文明中,希腊众神被认为是反映人类精神的独特象征。柏拉图将人类的创造力归功于缪斯女神的圣灵附身。直到亚里士多德从形式逻辑角度对创新思维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西方对创新思维的认识才首次放弃了对缪斯女神的依赖,走向了人的理性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逻辑三段论的前提是一种将观察到的经验由直觉上升到一般原理的创新思维活动。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创新思维的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康德(ImmanuelKant)和黑格尔(G.W.F.Hegel)都对创新思维与非创新思维做出了区分,他们都认为非创新思维只是解释概念的形式和外延关系的形式逻辑,而并没有产生新的概念知识。但康德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验逻辑,它是利用思维的能动性、依靠想象来对感性知识进行联结以产生新知识的过程;而黑格尔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从历史形态把握其创新规律的辩证逻辑,揭示的是主客观辩证统一的思维实质。在这期间,创新思维的心理问题也进入了哲学家们的研究视野中,如康德、黑格尔、费希特(JohannG.Fichte)都在不同程度上将想象作为创新思维的心理机能。总体来看,西方在19世纪之前尽管还没有形成对创新思维的心理学研究,但实际上这些研究也涉及到了一定的心理学内容,因此,将该时期称为对创新思维研究的萌芽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创新思维的心理学研究进入了起步阶段。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心理学逐渐从哲学的母胎中脱离而出自成一门学科,科学主义心理学尝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破解思维、意识、感觉、想象等经典哲学问题。在学术讨论一片繁荣的局面下,有关创新思维的心理学研究成果逐渐涌现,丰富了人们对自身高级认知功能的心理活动的认识。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科学心理学后,心理学产生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主义、精神分析流派、人本主义等流派。按照斯滕伯格(RobertJ.Sternberg)的观点,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对创造力研究没有任何贡献”。①不可否认,铁钦纳(EdwardB.Titchener)的结构主义将心理现象看成是静止“元素”的狭隘思想使其在心理学史中只能是昙花一现。但实际上,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的分支———新的新行为主义、格式塔主义、精神分析流派和人本主义都呈现了不同的创新思维观。(一)机能主义:创新思维的进化观。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是受到进化论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与结构主义的交锋中产生的。机能主义主张创新思维的适应性特点,对创新思维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点:其一,用进化论解释心理现象的观点蕴含了创新思维是神经系统表现形式的思想,为创新思维的脑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ran-cisGalton)所著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比较被公认的最早用科学方法对创新思维进行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他所开创的“自由联想”实验推进了创新思维在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其后来的著作《英国的科学家们:他们的禀赋和教养》《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自然的遗传》被认为是“开创了创造性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②其三,机能主义先驱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的《心理学原理》从将心理学当作一门自然科学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心理学的对象应该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与脑生理活动的关系,预示了创新思维在心理和脑生理研究中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了“天才”在遗传和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二)新的新行为主义:创新思维的建构观。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20世纪20年代,经典行为主义的创立革新了心理学传统的以内省法研究主观意识的方法,经典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现象归结为刺激-反应(S-R)的模式,认为这一过程并无意识的参与,更无创新思维可言。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诞生的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为“意识”回归到心理学,进而对将创新思维引入心理学的研究视域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尔曼(EdwardChaseTolman)对行为主义的极端观点进行了修正,在刺激与行为之间引入了一个有机体作为中介变量,使S-R变成了S-O-R,但这一观点的弊端在于让这一模式过于主观化。为了解决行为主义领域的这种危机,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对行为主义进行了改造,将行为主义与建构论结合在一起,探索在环境的影响下思维在行为中的调解作用,强调心理过程的流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精神分析流派:创新思维的潜意识观。心理学的“第二势力”精神分析流派诞生于19世纪末,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对创新思维的研究极为深入。他在1908年出版的《作家与白日梦》中将创新思维从人格的角度进行了精神分析,并且主要阐述了创新思维与潜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将人的创新思维归为一种潜意识活动的性本能升华,在对梦的解析中他将人的潜意识活动称为初级思维过程(primary-processthinking),而将人在意识状态下所展现出的逻辑性的、规范性的思维称之为次级思维过程(second-ary-processthinking)。精神分析流派其他代表人物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如荣格(CarlGustavJung)主张创新思维来源于内心冲突、童年创伤和集体潜意识中的情结。而阿德勒(AlfredAdler)的思想中隐含了创新思维是为了弥补自身缺陷而产生的观点。精神分析流派的潜意识观点对创新思维在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上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们过于注重对创新思维在潜意识层面的研究,因而忽略了次级思维过程的逻辑成分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在弗洛伊德等早期精神分析学家们看来,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总是离神经症不远。随着创新思维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就证实了神经症并非与人的创造性有直接关系。尽管弗洛伊德是一位从生理医学走向心理学的学者,但在创新思维的问题上,他和他同时代的精神分析者们都没有在神经生物层面上加以探索。(四)格式塔主义:创新思维的整体观。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于德国的格式塔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声音中建立起来的,其理论观点主张从有机体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整体观研究心理现象,认为创新思维是“通过顿悟来改造旧的格式塔而建立新的格式塔”①的过程。科勒(WolfgangKohler)从顿悟角度在问题解决情境中理解创新思维,主张顿悟是创新思维的本质,但缺乏对顿悟机制的解释。该流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axWertheimer)在《创造性思维》中描述了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以及高斯(CarlFriedrichGauss)和伽利略(GalileoGalilei)在科学发现时的创新思维过程,主张从整体结构的角度对创新思维进行研究,如他强调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互补,并且强调了作为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过程。可以说,格式塔主义心理学是开创创新思维研究的最重要心理学理论流派,因为几乎在所有关于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格式塔心理流派的身影。(五)人本主义:创新思维的自我实现观。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其诞生后近30年的发展中迅速成为了西方心理学的一项革新运动,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针对行为主义对创新思维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对创新思维的性本能决定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新思维研究主张从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角度研究创新思维,强调从人的本性、价值和潜能来挖掘创新思维。20世纪60年代,罗洛•梅(RolloMay)在《创造的勇气》中主张人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达到自我实现,并且肯定了勇气在创新思维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提出的“高峰体验”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创新思维具体情境的探索。

二、当代西方创新思维观的科学主义趋势

早在心理学创立之初,心理学就沿着两个支流发展,一是以客观实验为范式的主流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二是处于边缘的以主观经验为范式的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20世纪中叶,在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的积极倡导下,创新思维的心理学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期;到了21世纪,在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双重推动下,创新思维的研究走向了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研究主张从还原论上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从整体性关注人当下的生存状况、主观性、意义、价值、潜能和自我实现等主题。从上述心理流派对创新思维研究的历史脉络来看,各个学派提供的创新思维观对创新思维的当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引导,在心理学的众多流派中,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流派在揭示创新思维的本质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创新思维的研究在向着整合的趋势下仍然保留并强化了科学主义的态度,主要可以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来对科学主义心理学趋势下的创新思维观进行概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科学主义趋势下的创新思维观。科学主义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将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研究内容,认为创新思维由客观、普遍的物理或生理因素决定,弱化其作为社会、文化和历史中的人的属性,即将无法验证的价值、意义等主观经验排除在外。当代对创新思维的前沿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脑生理的研究上。不难发现,自21世纪以来有关人类心理最有价值的发现往往与脑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特点是依靠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图(E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经颅磁刺激(TMS)等技术为人类能够“看到”脑的认知活动的功能定位和动态过程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上的证据。因此,心理学家们将心理过程研究的视角扩展到了神经生物的层面上。如研究发现发散思维与多巴胺系统区域的灰质含量成正相关,这个区域包括背外侧的前额叶皮层、双侧基底神经节、黑质、腹侧被盖区。①其他研究在创新思维的言语维度方面发现其与人脑右楔叶、右楔前叶在灰质密度上呈正相关。②但现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从脑生理与创新思维的相关性来解释二者的关系,而并非是成因果关系;甚至有些研究把相关性的研究结果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人类产生创新思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仍然可以继续从什么样的环境可以使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一角度来探索二者的关系。(二)从研究方法上看科学主义趋势下的创新思维观。科学主义创新思维的研究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在严格的实验室控制下采取量化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揭示人的创新思维本质。当代对创新思维研究在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采用科学的心理测验方法和脑成像方法研究个体差异。对创新思维的测量可以追溯到机能主义先驱心理学家高尔顿的“自由联想”测验法,随着吉尔福特将发散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特征,发散思维成了测量创新思维的重要指标,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TestsofCreativeThinking)、《创造力测验》(Wal-lach-KoganCreativityTests)和《写标题测验》(PlotTitlesTest)等。对创新思维进行科学的测量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创新思维的理解,但是这些测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都面临了不同层次的批判,《创造力测验》的发明者沃拉克甚至在后来否定了自己的测验在测量创新思维时的有效性。尽管对创新思维的测验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当今这些测验在教育、人才选拔等应用领域的贡献。除了对创新思维的心理测量研究,还出现了依靠技术、仪器和设备的实验控制法,如ERP、EEG、fMRI、PET和TMS等技术对创新思维的实验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补充了近百年来关于创新思维在哲学、心理学上的观点。但测验法和实验法都将被试置于确定的情景中,忽视了创新思维在现实环境中的普遍意义。此外,对创新思维在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和人格上的测量仅仅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准确地测量人全部的创新思维。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被试往往要求带着电极帽或者躺在特定密闭的设备中进行实验,为了获得精确的脑数据,被试往往被要求尽量保持不动。然而,这与我们日常的创新思维活动的情境是相违背的。这种实验的环境设置、指导语以及相关流程已经对人类的创新思维产生了干扰。根据具身认知的研究,双手交替的动作可以提高发散思维任务上的表现,而将物体放置在一起的动作可以促进收敛思维任务的表现,这说明人们的身体动作本身就会对创新思维的产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而户外散步等动作由于可以抑制那些限制创造性认知的无意识的心理障碍,从而可以提高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任务的表现。①因此,未来的研究还应在实验情境的设置上提高对创新思维研究的生态效度。(三)从研究理论上看科学主义趋势下的创新思维观。从研究理论上来看,科学主义采用元素分析的“切片化”方法来研究人的创新思维,将创新思维分解为基本的心理因素或生理因素,进而说明创新思维的不同心理现象和其复合体的形成规律,而且研究多关注于创新思维的非逻辑成分而忽视从整体上研究创新思维。从创新思维的心理和脑生理的因素分析是一种对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最低级解释,这些结构和功能只是揭示了创新思维自然发生的基础,但不可替代人类的创新思维活动。正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不仅仅是由一系列音符进行拼凑,徐志摩的诗也不只是一堆汉字的结合体。脑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只能让我们观测到创新思维脑的生理活动和工作机制,但不能让我们观察到创新思维的本质。用元素分析的方法只是对人创造性的消解、能动性的忽视和本性的远离。此外,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创新思维的某个方面,特别是注重对创新思维非逻辑成分的研究,其结果是不但难以把握创新思维的全貌,甚至会以偏概全地引起对创新思维的误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有相当多的研究对创新思维本质的理解过于狭隘。狭义的创新思维强调创新思维的随机性、突发性和灵活性,因此,很多研究都侧重于对创新思维酝酿阶段和明朗阶段中的自觉思维、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形式的研究,而缺乏对创新思维在准备阶段和验证阶段的研究,这两个阶段运用到的思维形式主要是逻辑思维。特别是缺乏对创新思维验证阶段的深入研究甚至是忽视。如在创新思维领域,有很多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对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研究,这种想法起源于19世纪早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值得注意的是,由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产生的情绪表达是不加以约束的和脱离现实世界的,这与作为人类最高级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差距甚远,因为缺乏了对产生的创新思维的验证是不具价值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本质认识的缺乏,导致了刚刚消除了创新思维“天赋”的优越感,又给创新思维冠上了“异常”的自卑感。因此,我们应该将研究的焦点重新指向于创新思维的验证阶段。然而,在验证阶段对思维成果的重新验证与修订并不仅仅是对创新思维成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验证与修订,还应该将意义和伦理问题引入创新思维的验证阶段。对创新思维的元素分析或非逻辑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创新思维的本质,但阻碍了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整体把握。若不将创新思维在整体上加以理解,就会造成很难根据一个创新思维的心理和脑的系统来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上的应用研究。

三、西方创新思维观对我国创新思维研究的启示

西方各个流派关于创新思维观的多维研究对我国思维及创新思维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启示,使我们的研究由哲学层面和思维科学层面深入到心理学和脑科学层面、越来越向着自然科学的微观领域展开探索和研究;但是,我们忽视了对创新思维在人文主义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创新思维在伦理维度上的探索。因此,我们要借鉴吸收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对创新思维研究的合理性,使我国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得以逐步深入。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对我国研究创新思维提供的启示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上是不同的。首先,在理论研究上,尽管国内学者从思维科学角度在很多方面对创新思维进行了理论探索,但由于对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和脑生理机制的解释材料缺乏更新,未能及时将国内外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实证研究成果纳入其理论框架中进行评述而略显薄弱与沉闷,因而难以客观地推进创新思维在思维科学中的理论发展。在思维科学领域,创新思维研究未能超越传统范式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近性主义哲学、主体形而上学对‘自然本性的遗忘’、‘夸大主观自觉性’弊端的影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生逻辑及其实现过程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自觉发生因素’,而对‘自然发生因素’重视得不够,关注的甚少”。①创新思维“自然发生因素”不啻于以思辨的方式对其进行探讨,更需要实证科学的逻辑展开。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②人们逐渐破除了“缪斯”的迷信,使创新思维纳入到科学主义心理学和脑科学中是必然之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创新思维的人文主义取向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伦理维度上的思考。几个世纪以来,创新思维成为了人类取得重大发现和重要文明背后隐藏的基本法则,同时由于人类创新思维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等也成了挑战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究其原因是人类不能将创新思维在伦理价值的意义上予以关照。因此,未来对创新思维的探析要在人类寓居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义方面加以讨论,才能把握人类精神的巅峰———创新思维的本质。其次,在实证研究上,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部分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学者对创新思维进行了实证研究,使我国创新思维在实证研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不少学者在方法技术和研究水平上已经与世界同步甚至达到了世界的前沿水平,但当前关于创新思维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过于依赖实验室的设备,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倾向于设计出更具有生态效度的实验。除此之外,当前实证研究所出现的问题是在理论框架、实验范式和研究方法上过于依附西方的心理学和脑科学,以至于目前还缺少能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根基上对创新思维进行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本土化研究。最后,在应用研究上,我国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相对来说比较零散。其中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对创新思维的“外在因素”上,即重视理性培养、理论诱导、功利诱惑、问题意识等因素对培养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但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出现了从宏观走向微观的趋势,由于对创新思维在心理机制和脑生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尽管有一些研究为提高创新思维脑、心理能力方面提出了实际的方法,但未能深层次地解释其中的脑机制和心理机制,因此,导致了相关科学理论的支撑方面略显不足,并且在教育实践上也略显薄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创新思维观的嬗变是受到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发展所制约的。创新思维的进化观、建构观、潜意识观、整体观和自我实现观既体现了西方创新思维的理论实质,又体现了当代创新思维观的理论线索和科学主义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创新思维的研究,即在理论方面解释创新思维、在实证方面认识创新思维、在应用方面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研究依据,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在西方心理学各流派研究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应深刻反思当前背景下以人类幸福为目标的创新思维伦理观,在融合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的同时,探索出我国创新思维研究的本土化发展道路。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背景下,采取全面优化、提升人的创新思维的举措,走向科学伦理维度的、正确的思索研究创新思维的道路,为提高民族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增添更多的智慧、方案和力量。

作者:王跃新 李鸽 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