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04 04:46:21

文化外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提要】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词汇教学为基础,语法教学为重点,旨在培养和提升二语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目前,有关汉语教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传统的语法教学层面,而在语用层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试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以“发展汉语”综合课程为例,从文化视角入手,以教材中词汇为研究对象,探讨汉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文化视角

一、引言

迄今为止,二语教学已经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因此走向了世界,也为更多人所接受。在所有语言学习中,词汇作为“建筑材料”,显得格外重要,汉语也不外乎此。在对外汉语的课程设置中,大都将词汇作为教学教学重点之一,即在语言教学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教学活动始终是以词汇教学为基础而进行的深层次探索。因此,在常用的汉语教学模式中,精读课程始终扮演着“万源之本”的角色,成为其他课程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语言学家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语言教学多集中在句法结构的分析上,很少涉及语用、语义层面。这种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弊端随之而来:汉语学习者始终停留在对汉语语法结构的学习与掌握层面上,却难以真正领会汉语的精髓所在,从而导致学习者掌握大量词汇但无法正确使用的尴尬局面。上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在美国兴起,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新兴的“汉语热”潮流。在上述两方面外力作用下,大陆掀起了一股跨文化研究的浪潮,并随之产生了对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大讨论。二语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此期间,语言学者们就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大量细致而深入的研究。1980年,李又安第一次在文章中探讨了二语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此后,在语用层面讨论文化教学又成为一个全新话题。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语言教学中文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与探索,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心所在。正如美国语言学教育家拉多所说:“教好语言的前提一定是掌握与语言相对应的文化背景。语言包含于文化,因而不熟练掌握文化的规范与模式,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会语言。”

目前,与该论题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联系具体教材以及课堂实践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对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与探讨仍有很大不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设置文化教学,怎样处理文化与词汇教学的关系,这些问题亟需在实践教学中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汉语文化教学发展的关键环节,甚至可能关系到其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试以“发展汉语”综合课程为例,从文化视角切入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具有文化涵义的词语进行归类,探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和途径,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对于词汇文化含义这个问题,目前学者秉持不同看法。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一文中提出:“文化词汇是指包括特定文化范围的词语,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将该民族的文化反映在语言词语之中,这些词语呈现出隐含在深层的民族文化信息,它来源于一个民族的心理、物质以及制度文化。”对于此,杨德峰则认为: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不是字面上所表现出的意思,我们需要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真正理解它们。在汉语教学中,文化是指与其语言相关的精神文化,即通过某种语言的词汇背后所呈现出的部分,这属于狭义范畴的文化,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词汇的文化义。

二、文化视角下词汇教学的途径

高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指出,文化教学就是“使用不同语言间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去解释词语中所包含的意义”,使用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解释词汇的民族性”。结合教学,刘珣提出了三种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观察为主,以语言讲授为主,以陶冶为主。陈光磊认为,首先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步、互补”非常必要,其次提出比较异同、直接阐释、交际实践等方法论。我们期待可以有更多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方法,能够做到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词汇教学的环节之中,既可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又能增强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感。基于此,以下将《发展汉语》中文化词汇进行分类,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一)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近年来,微课、慕课等形式推广,也让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音频、视频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浅入深出地展开并达成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的运用让精读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的枯燥局面大为改观。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可以延伸词汇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知识的热情,以达到将文化与词汇教学相结合的宗旨。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因此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所安排的文化内容必须全面丰富。根据课堂实践,笔者将《发展汉语》中出现的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进行了如下分类:1.直观的、有中国特点的实词经过长期的积累、受一定的生活习惯制约所产生的这类词语,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如《发展汉语》初级中多次出现“茶”,茶叶向来被我们称为“国饮”,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为了让留学生透彻地理解茶文化,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图片为主,视频为辅的方式,图片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茶类,视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更“生活化”的茶文化。可以采用此方法的词语还有“毛笔”“丝绸”“粽子”“京剧”等等。这些词语都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一些特征,因此,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才是这类词语真正的教学重点。2.抽象的文化词语包括汉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词语,其特点是比较抽象。1)建筑类:紫禁城、北京四合院、颐和园2)音乐类:古筝、化蝶、琵琶3)节日类:端午节、七夕、除夕4)专有地点类:苏州、五岳、桂林5)汉语熟语类:入乡随俗、亡羊补牢以上这几类词语是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如镜子般地反映了人类文化特质,它们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如《发展汉语》中《北京胡同》一课。集中出现“长城”“紫禁城”“四合院”“九龙壁”“北海公园”等词,又提及到“京味儿”“古都”等词语。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城市景观的图片或者视频剪辑,结合课堂做出适当安排,使学生对这些文化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对于音乐类的词语,可以将一些具有独特魅力的乐器及演奏作品利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例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熟语类词语反映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汉民族所专有的价值观念、民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特质,学习熟语,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各地、个阶段的文化面貌。

适当地补充熟语的文化背景还可以为调节课堂气氛、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保证。熟语类词语的特点是“指称实物,并包含着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讲授这些词语时,可以以动画形式为辅助,用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成语“守株待兔”,动画的生动性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使课堂在轻松娱乐中完成教学目标,真正意义上做到“寓教于乐”。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了语言课堂的趣味性,做到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况下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一改语言课堂上沉闷的局面。这种教学方式,直观,形象,简单易懂。

(二)设计场景教学一般来说,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一定场景中如何使用该语言,所以,在汉语教学中为学习者创造一个适合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语言环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语言及其文化知识。社会环境、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差异,致使汉语学习者大多不习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场景教学法动静相结合,恰好符合留学生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的需求,从而实现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结合教学,将场景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两种:1.狭义的场景狭义的场景是指预设“语境”法。关于语境的含义,目前通行的观点是指语言所应用的环境。语境对词汇教学设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词义具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因此语境的合理设置可以达到明确词性及词义的效果,也可以借此手法突显词语的使用风格与搭配习惯等。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提示性地设计相关的语境。具体如下:摸不着头脑:比喻对问题或事情搞不清楚。这个词语的用法有点难,我不明白。这个词语的用法有点难,让/令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进而可以给学生补充此词的用法:让/令+某人+(有点)摸不着头脑。通过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完成的互动形式,既可以确保教师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2.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场景教学当教学内容涉及意义丰富的文化词汇时,仅依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此时,采用以学生参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场景式教学,可以满足语言学习连贯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在具体实践中,为学生设定同一个专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使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前提下,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了解。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汉民族所独有文化特质,教师还可以列举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每个学生分组调研这些节日的时间、传统习俗以及相关传说,并以讲解的形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借此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言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汉语学习者以此方式观察社会生活,有利于提升其对不同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使之真正融入到所学语言体系之中。再如,课本中多次出现了诸如“煮”“烤”“炒”“色、香、味俱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与饮食有关的词。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设置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积累中国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美食知识之余,还可以细致全面地体味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场景教学以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取代了传统的“满堂灌”形式,改善了语言学习单调、枯燥的现状。让学生在模拟的交际场景中演练语言,在操练中解决问题。

(三)文化对比与讨论教学Kramsch(1993)首次提出“文化冲突”在外语教学中作用这一课题。她认为适当地采用文化对比分析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排除母语极其文化的干扰,有助于其把握语言中那些貌合神离的部分。因此,Kramsch指出,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语言课堂所发生的文化冲突来实施语言文化教学。语言课堂中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课堂上,汉语与母语之间的文化冲突时常发生。参考Kramsch的理论,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这些文化冲突,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需要特别注意那些文化差异度比较高的文化因素。文化讨论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对某个词汇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行讨论,借以加深学生对该词语的理解。如在词汇教学中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觉将其汉语与母语文化进行比较的意识,增强其对汉语的理解感和接受感。其次,教师须熟练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既包括与汉语词汇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又涵盖汉语学习者所在国家有关的文化知识。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讨论的方法,可以教会学生将复杂的观点、独到的见解表现出来。综上所述,文化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恰当的文化讨论又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言语交际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语言训练的要求来看,对文化义词语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理解,而文化讨论则具体要求每个学习者用正确的、易于理解的话语完整地表达自己所想。

三、结语

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换句话说,汉语教学是一个语言教学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教学过程。因此,结合《发展汉语》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另外,根据各类词语的特点,提出了文化义和词汇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方法。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树立文化意识。当然,本文所提出的观点以及文化教学的方法都是以一套教材以及课堂实践为例,试图通过个别去推演出普遍规律。正如赵金铭先生所说的“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文化教学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多种方法相互结合。

综上所述,汉语教学,与其说是讲授如何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不如说是指导留学生在中华文化知识海洋之中不断探索。所以,把语义教学跟交际文化紧密相结合,教学中应注重揭示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充分地发挥了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能。

作者:柯慧俐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