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供水企业建设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5-24 10:47:05

龙头供水企业建设困境与出路

摘要:本文以海口市龙头供水企业建设为例,从建设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提出通过三大支柱、四个一体化、五大工程和三个平台等建设策略,破解困局。

关键词:供水企业;困境;出路

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它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正在保持持续增长势头。水务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功能,可以有力助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海口市龙头供水企业(以下简称供水企业)是海南省水务行业的龙头老大,加大自身建设力度,提高为镇域快速发展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全省水务行业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供水企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供水企业与国内外大型水务企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1内在因素

1.1.1员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老国企的历史原因,造成基层员工总体知识结构偏低,个别员工专业技能不足,责任心、荣誉感不强,执行力差、人浮于事的现象仍然存在,个人能力和收入分配不匹配,差距没有完全拉开,人才培训工作滞后,未能根据发展需求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1.1.2运营管理须提升

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是水务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运营管理能力方面,供水企业整合后,提升了规模、完善了产业链,已初显产业化雏形,充满着发展活力,但与国内外大型水务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未来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内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提高。

1.1.3原水供应不足

有些水厂原水管承压能力低造成原水输送不足。有些水源厂的DN1400、DN1600预应力混凝土原水管已使用多年,管道承压能力逐年降低,加上车辆载重压力等外部因素,近年来频繁漏水及爆管。为控制管道压力,限制了原水的输送,导致原水供应不足,不能满足水厂今后的原水需求。部分水库原水不足,因渠道冬修及自身库容限制,导致原水不足。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小区自备井封井后,将使用市政水,用水需求量增加,因此原水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1.1.4管网安全隐患较大

有些水产原水管老旧存在爆管隐患,还出现老化漏水现象,近一年半时间2次渗漏爆管停水抢修,已严重影响了海口市的供水安全。老城区与小区供水管网漏耗高,老城区和城中村20世纪80年代敷设的管道,管径小、强度低、选料差、易腐蚀、抗外界扰动能力差,极易破损,每年管道破裂维修上千次,管网漏耗居高不下,拖欠水费严重。这些地区人口密集、道路狭窄、管线交错,管道改造难度大、投资高。原水管及城区供水管道被压占,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水厂原水管及部分供水管道被房屋、厂房、围墙等建筑压占,目前已发现多处压占情况,给管网巡检、抢修带来较大的困难,管道破损、爆裂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单管过江供水风险逐渐加大。目前江东组团无地表水厂,现状主要依靠水厂一条DN1200南渡江大桥过江管供水,管道从河底开挖敷设通过,已发生多处泄漏,且维修难度大。因管网老化,管道破损的风险日益加大。

1.1.5二次供水系列问题比较多,抄表到户推进难

海口市二次供水存在设施、设备老旧,供水管网材质差、漏耗高,水池、水塔管理不到位,二次供水污染、物业拖欠水费等问题。抄表到户需对供水设施进行改造,投资估算数额巨大。实现抄表到户才能较好地推行阶梯水价。

1.1.6第三产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第三产业中,两家公司受资质较低、人才短缺、体制机制的制约,目前以承接供水企业内部业务为主,市场竞争力不足,对外参与项目招投标有一定难度,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其发展空间。

1.1.7信息化建设滞后

由于管网资料不完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及水力模型未建立,各子公司之间未能联合,无法实现全市供水统一调度。生产自动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1.2外在因素

1.2.1水价机制不完善

海口市原水价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2015年2月1日调整执行现水价,8年来水价与成本长期倒挂,企业投资水务项目能力较弱。2015年水价调整后,企业每年新增利润只能支撑日常运营中管网及设备维护、更新等小项目的投入,对投资数额较大的新建水厂、城市供水管网及原水管等项目,企业投资能力有限。目前水价的补偿机制尚未形成,水务行业的运营和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1.2.2资金实力不强

水务行业项目投资额大、回收期长,且企业没有定价权,因此造成供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很低。尽管2015年实现了水价调整,但净资产收益率远达不到特许经营协议8%的要求。由于自有资金不足,供水企业“十二五”期间涉及供水安全保障的项目难以推进,海口市供水安全仍存在隐患有待解决。

1.2.3供水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滞后

“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25个重点工程。实际开工建设11个;计划外开工建设12个工程。由于建设资金不足,水务基础设施投资欠账比较严重,海口市供水安全隐患及供需矛盾亟待解决。

1.2.4小型污水处理厂规模小、成本高及来水少等问题

目前接管运营的5座小型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运营成本高且原工艺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抗冲击能力较低;市政污水管网不够健全,污水收集率不高,生产负荷率较低;同时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

2供水企业建设的出路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海南省“多规合一”试点、“海澄文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的重大机遇,供水企业要抓住机遇,依托三大支柱,按照四个一体化,通过深化五大工程,打造三个平台,进而参与整合海南省内水务市场,实现把自己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

2.1三大支柱的构建

立足做大供水产业支柱,集地表原水及地下水、管网、供水、抄收服务、维修等完整的供水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发展。立足做专污水产业支柱,用好部级污水设施运营甲级资质,强化专业队伍,具备运营处理生活及工业污水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做精污水处理产业。立足做广第三产业支柱,具备集设计、咨询、施工、报装、清洗等综合业务实力。通过建立专业人才梯队,提升设计、施工等各项资质。多种经营,形成具有多元化发展空间的工程企业。

2.2四个一体化的布局

在城乡一体化方面,以海口市主城区为立足点,辐射周边镇域及农村,以南渡江流域为主线,沿海榆中线、东线高速、海榆东线、海文高速4条发展轴,逐步发展镇域及农村的供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围绕产业链一体化,以现有原水、供水及污水处理业务为载体,通过产业链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强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提升并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使之与平台具备项目的投融资能力、工程建设能力及项目运营管理实力。在相关多元一体化方面,立足水务行业,内部做深,挖掘业务潜力;外部做广,通过水务产业延伸,着力于水务相关行业,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是直饮水、中水回用、固废、污泥处理、城市河道、湖泊水体的整治、雨水调蓄利用(海绵城市)、海水淡化等方面的业务,围绕水务主业形成内外部多元化发展。

2.3三个平台的打造

组建供水产业平台,以自来水业务为核心,实施横向一体化策略,对原水管、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建设调蓄泵站,夯实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通过新建水厂及配套管网,提升供水能力,满足今后五年的用水需求;同时通过管网延伸、集中式供水等方式逐步整合全市镇域供水市场,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饮水问题;采取稳健策略,适时与省内其他企业开展合作,为参与整合省内水务市场打基础,为我市“海澄文一体化”战略和海南“首善之城”的定位迈出坚实的一步。加强环保产业平台建设,以污水处理业务为基础,以“水十条”及新环保法为契机,实施纵向一体化和相关多元化策略,积极谋划,择机介入中水回用、固废、污泥处理、城市河道、湖泊水体的整治、雨水调蓄利用(海绵城市)等领域;同时发挥管理和技术优势,提供专业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介入省内环保项目运营,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打造多元化投融资平台,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央及地方财政等专项资金为主体,并通过PPP、企业债、公司票据、产业基金、资本整合等多种融资模式筹集资金,解决水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资金瓶颈问题。

2.4五大提升工程的深化

开展主业拓展工程,通过原水管改造、南渡江引水、水厂并网、新建水厂等项目的实施,积极参与地下管廊的建设,统筹供水管道入廊,并借助“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机遇,进行城中村供水改造及镇域供水提质增效,助力“城市风貌大变样”。以“海澄文一体化”为契机,推动与省内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省会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出供水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第一步,为远期整合省内水务市场奠定基础。在人才提升工程方面,针对员工学历水平、职称持有率较低、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加之对城市供水运行保障的要求提高,以及重大水利水务项目建设的需要,供水企业将实施人才提升工程。一是加强实操型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持证上岗率及技能鉴定,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的抢修队伍;二是对外引进生产运营、水利、供排水、投融资、经营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薪酬等政策上倾斜,开辟技术人员聘用及晋升通道;三是建立内部技术委员会及外部专家库,研究解决重大项目、重大技术难题,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程,逐步完善指挥调度、客服、水质监测“三个中心”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同时下属各水司加大对地下管网及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及水力模型,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实现远程监控、操作,打造智能水务,助力实现“城市管理大变样”。在投融资创新工程方面,对“十三五”计划实施的供水及污水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同时进行分类、打包、策划,采用PPP等多种模式筹集资金。同时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作风转变深化工程方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严抓作风建设,干部作风转变呈现出三个“新常态”:一是“马上就办、树四种精神”成为新常态;二是“主动服务,建长效机制”成为新常态;三是“工作下沉,党建进项目”成为新常态。供水企业应积极发挥大型国企先进的管理、技术、服务和人才等多方面优势,紧紧围绕供水主业,对外稳步实现业务扩展,对内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保障供水安全及污水处理水质达标,为促进我省水务行业健康发展,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好样板作用。

作者:王安兴 邹曙南 刘 劲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海口市镇域及农村安全饮水方案[Z].2014(12).

[2]陈永亮.邓小平对城镇化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4(12).

[3]海南省水务厅.建立并完善城乡水务一体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均等化服务[J].水利发展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