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分析及规划建设分析

时间:2022-02-25 09:20:27

海绵城市理论分析及规划建设分析

摘要:自中央城镇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以来,各地都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海绵城市是减少和避免暴雨灾害、有效降低暴雨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将雨水作为可循环利用资源研究已达成广泛共识,同时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文章结合我国国情及现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海绵建设,为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起导向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防涝排洪;规划

近年来,“海绵城市”成为热点话题。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称之为“水弹性城市”,2016年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现全国已有30个试点海绵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渗水问题。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较为迅速,同时也存在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建筑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城市看海”成了暴雨过后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行。国家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拓展了新的城市水问题的新思路,即完成“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对于提高城市排洪能力、修复城市的水生态布局、实现城市水系统的良好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和绿色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海绵城市现状存在问题

2.1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是近几年提出,多数相关技术人员停留在探索研究阶段,相关借鉴经验不足,尽管国内推行了相关试点城市建设,但项目实施起来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2.2对海绵城市从规划阶段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总体规划阶段土地开发及专项规划中的道路、基础设施、绿地规划。需要各个阶段规划的协调及参与。但现状是大部分试点城市的城市布局也已经基本形成,技术人员只是从单项的道路、基础设施、绿地规划中对海绵城市建设布局设计,各阶段规划其实是碎片规划,并未真正有效的配合,统一及衔接。2.3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国家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保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每个城市的布局、道路、绿地、竖向标高都有差别,而有的城市发展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城市的特点具体分析,盲目照搬国外、国外已有城市相关建设经验,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内容

3.1总体规划层面。充分调查现有自然生态环境,明确其水文循环布局,合理划定规划城市范围。具体规划内容:3.1.1设定规划指标。根据基本原则要求,结合建设目标和相关指标,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确定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同时根据总体指标,将其落实到各个分区。3.1.2土地利用层面。在规划范围内合理配置各子项用地指标。包括绿地系统、道路广场系统、水域系统。在满足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并优化,保证土地集约利用开发,构建和谐有利的生态空间,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有效实施。3.1.3明确重点建设范围。结合城市发展目标及划定功能分区性质,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范围及区域。划定海绵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中的山体、水体、排洪等基础设施、绿地等成为城市重要组成。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结合现有地形考虑城市空间布局中各个体系如何合理构建,使各系统在构建海绵城市中发挥最大作用及效益。3.2专项规划层面。3.2.1水系统规划。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水系统问题。在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及专项水域规划阶段应充分调研已有生态、空间格局。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水安全立体系统的海绵城市规划,建立多层次,立体的海绵城市水系统。具体包括:水生态方面,合理划定蓝线位置,修复改造生他岸线,控制年径流总量,从而达到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水环境方面,通过对地表水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率;水资源方面,根据降雨分布情况及水资源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安全方面,明确防洪标准及空间中重要积水区域分布,提出排水防涝应对措施及合理布局。3.2.2道路系统规划。道路规划层面,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道路海绵作为控制目标,同时注意与交通规划、道路红线规划相符合及衔接。具体措施包括:在总规阶段作为泄流通道的城市道路设计,应考虑其区域排水能力,并根据雨水流量确定其断面宽度及坡度。根据历年积水点分布、内涝风险和地形图资料,及周边地块高程情况,合理确定道路的竖向规划。在道路设计时结合道路的等级及类型,选择相应的透水铺装材料,满足交通流量的同时,保证雨水能快速渗入地下。3.2.3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是保证相应的雨水渗透、消纳、净化,从而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在总体规划和控制规划阶段合理划定城市绿地及绿线范围。城市低洼地段一般为雨水聚集地段,存在潜在的内涝风险。因此,在规划阶段考虑在相关低洼地段增设海绵绿地,同时考虑对相关绿地进行优化和布局。并且在绿化植物配置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树种及花草进行植物配置,保证绿地吸纳雨水的有效性。3.2.4排水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充分考虑城市行政区域、地形、现状雨水管网等,合理划定排水分区,并根据每个区域的实际采取合理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雨水总量的同时,合理布置排水管网。同时对于下沉广场、桥涵立交等地势低洼地设置合理排水方案及应急措施,保证排涝工作的合理有效性。针对每个雨水分区设置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下沉绿地等临时排水设施,使雨水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到暴雨使得渗入上述排水设施的雨水逐渐渗透蒸发。3.2.5防洪规划。防洪规划的目的是充分考虑河湖水体及河湖岸线的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逐步构建蓄泄兼顾的体系。城市内河道在城市防洪体系中起着巨大作用,其直接影响城市防洪能力,因此防洪的根本是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改善河道的蓄洪排水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河道的作用。具体包括:对于城市已建硬铺的防护河岸改造成能够快速吸水并能防护水体和稳定性好的护岸,改造好的护岸充分蓄排能力。

4实例分析

为探寻一条海绵城市发展之路,江西萍乡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机遇,积极争取试点机会,2015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萍乡在海绵城市试点理论基础上提出“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系统化建设思路和“全区域管控、全方位定标、全过程植入、全域性铺开、全社会参与、全周期维护、全链条培育”的全面开展建设模式,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发展建设海绵城市,萍乡开展了矿山生态修复、废弃林地改造、河湖水系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将废弃矿区改造成生态森林公园,新建湿地公园、开展萍水河的生态修复。大规模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工作很好的解决了资源过度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牢固地树立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在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下,萍乡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棚户区改造、旧小区更新、市政道路及公共设施改造等工程同步结开展合,改善小区环境的同时,萍乡借海绵城市建设之机,打造了数个高品质海绵小区,同时改造了一些旧破小区,新建了多个公园绿地。“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技术路径充分结合萍乡现实状况。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前,萍乡每年都会发生多次严重内涝。自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完成后,历经多次暴雨,平稳度过各汛情,亦未发生内涝。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让萍乡完成了一次华丽蝶变,实现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及方向。

5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改变,随着环境保护观念的增强,人们越加意识到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环境日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而言,应正确认识和理解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理念,将先进的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的各层面,并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海绵城市发展之路,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泳.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技术与应用,2019(6):104-106.

[2]吴君炜,熊科,罗翔.重庆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策略[J].规划师,2019(12):65-71.

[3]张辰,陈涛,吕永鹏,冯文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管控体系研究[J].城乡规划,2019(4):7-17.

[4]马辉.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的应用探讨[J].中外建筑,2019(2):85-86

[5]朱建军.刍议如何做好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防洪排涝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0):193-194.

作者:董菡 单位: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