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研究

时间:2022-08-18 04:51:49

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研究

摘要: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中产生黑臭水体的原因,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其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水系统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整合以及对重污染底泥清淤技术的应用。新型海绵性材料应用技术主要有柔性土工袋护坡技术、蜂巢格室护坡技术、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通过对某地度假区海绵城市专项水设计进行研究发现,海绵城市建设能够为水体水质的净化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增加水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水体之间的循环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

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自然水平衡的关注度不足,从而导致雨水水资源大量流失,城市内涝现象常发,河道等渠道水体水质恶化现象严重。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紧紧把握积存、渗透及净化的自然性,并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加强水环境污染治理,以保证水资源的平衡发展[1]。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建立统筹水资源,加强水治理体系建设,防止和消除V类黑臭水体的持续产生,实现内涝防控和水土资源保持,为建设综合性海绵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1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

1.1有机污染物的时空转移。21世纪初,随着农药化肥的普及,农村对于粪便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减少,致使城市内部有机污染物被大量排入地下水环境中,再加上由于部分城市排水管线的设计及建设不合理,而且还采取了雨污合流制,导致有机物的排放量不断积聚,造成了黑臭水体的大量产生。1.2自然生态系统割裂时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割裂时空化主要是由于城市大规模扩张而导致食物链断裂、水体环境割裂以及动植物迁徙过程中的通道被人为阻断[2]。其一,食物链的断裂。由于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导致原有的平衡性生态系统被打破,造成水体中的污染物溶解氧的能力下降、水体环境的通透度下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下降,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鱼虾超量繁殖。其二,水体环境的割裂。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无序性盲目扩张,致使原有水系系统的连通通道发生了较大变化,改变了原有的水系格局和水环境格局。道路建设里程数的增加导致硬化路面大面积产生,割裂了城市水体资源的流动性,原有的地面径流与地下水的供给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三,动植物迁徙通道被大量阻断。在城市建设环境中,由于河道系统被硬化处理,导致原有的生态通道被道路阻断,不仅切断了原有的栖息地环境,同时也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1.3城市环境中绿地空间被压缩。绿地环境资源是解决和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也是连接地上和地下水环境的重要纽带,在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为有效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帮助,丰富了绿地空间的功能性,避免空间格局出现逆转,同时也为水体水质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3]。

2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应用

2.1生态水系系统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整合。为有效发挥城市水系统中的排水、防洪涝、优化城市环境等功能,需加强对黑臭水体的整治。为防治黑臭水体的形成,应逐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截留,并做好引水补充等工作。在技术的整合与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即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生态护坡技术。应开展河道疏浚作业,为消除水体内河道的内源污染和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支撑。结合海岸线的作用来实现陆地与水资源系统的有效过渡。在植物系统净化过程中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态护坡技术来加强水体环境之间的相互保护,增加水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水体之间的循环性。2.2重污染底泥清淤技术的应用。河流内部大量污染物沉积导致了内源污染的产生,沉积物中的大量有机污染物由于化学反应和长期厌氧分解而产生了H2S气体,同时还会产生金属硫化物FeS,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大量的泥沙聚集导致水体环境遭受到一定的安全威胁,因此要去除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河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物去除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将淤泥开挖技术、运输管理技术、环保泥浆处理技术融合为一体,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3新型海绵性材料应用技术。柔性土工袋护坡技术。柔性土工袋主要是由聚丙烯和聚酯纤维两种材料组成,能够为生态坡施工、土工袋护坡施工及河道两岸的绿化护坡施工提供可靠性材料。土工膜系统中含有一定量的种子层,可将土壤系统中的植物放在袋内,并将其安置在坡脚或堆放处,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对于草本和灌木群落来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群落的抗腐蚀能力,同时还能减少水体流失。蜂巢格室护坡技术。作为一种高强度的三维网格结构,蜂巢格室护坡技术在边坡压力及锚固系统的作用下,不仅能够促进三维网格的扩展,同时能够将三维网格结构扩充成蜂窝状,并将泥浆、碎石和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充分融合,提升整体结构的刚度、稳定性及护岸的抗冲刷能力。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作为一种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生态型护坡技术,生态混凝土的护坡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因钢筋硬化现象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矛盾化问题,目前被广泛应用到水利工程边坡的防护与治理中。

3案例应用

本研究以某地区度假区海绵城市专项水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此度假区域的建筑面积为66.4hm2,中心湖体的整体建筑面积可达9hm2,集雨面积可达4.5km2。3.1流域内的空间。现场产地布局以棱形为主,并以护坡水体为中心区域,整个水体环境为封闭式管理。3.2现场场地的整体布局。降雨经过山体的自然过滤系统流入到调蓄池中,并借助湿地系统的回收功能应用到建筑场地和回用池中,建筑场地应用水会再经过海绵系统进行过滤处理或回收到回用池中。可结合污水管网系统实现对建筑场地中废水的集中排放,最终排放到污水处理系统中。经过污水处理系统的尾水会流入湿地系统或湖泊,也可以作为生态性戏水池来使用,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补水能力。3.3场地建设的时空性。依据海绵城市不同类型建筑的结构功能,在原有场地结构空间改造的基础上对场地建设进行了时空分布,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赵萌,周志安.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3):83.

[2]霍佳,赵冬娜.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探讨[J].居舍,2018,(07):153.

[3]赖佑贤,彭瑜,肖孟富.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探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01):38-41,34.

作者:罗冬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列东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