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高校对城市建设的助力研究

时间:2022-08-30 10:06:18

本地高校对城市建设的助力研究

【摘要】创新是进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本文首先分析襄阳市本地高校对襄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助力形式和内容,最后提出襄阳市对本地高校的支持建议,以提升本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强本地高校对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助力能力。

【关键词】襄阳;本地高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1引言

2013年4月19日,襄阳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襄阳市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2017年6月,科技部对襄阳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进行了评估,并给予较高评价。然而,襄阳市要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1],还需要在“创新”二字上下功夫。创新是智慧和知识的结晶[2],高校作为知识和智慧的承载,可以很好的助力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襄阳市拥有5所高等院校,其中综合实力最强的湖北文理学院拥有专任教师967人,在校生16000余人,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1项,省部级项目24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47项,授权专利数量居全省高校十强,具有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很好的助力襄阳市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因此,研究本地高校对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助力形式和内容,对于襄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时代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2本地高校为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助力

2.1教育输送人才,助力本地经济文化建设。襄阳市本地高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本地,促进本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襄阳市本地高校承担着向襄阳市地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多年来,本地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在襄阳地区工作,助力本地经济文化建设,在襄阳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无不见到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身影。由于襄阳市本地高校的毕业生都受到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高,前瞻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在自己工作的单位都肩负重任,独当一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他们引领着襄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2.2基础研究扎实,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支撑。襄阳市本地高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拥有大批高级职称教师、学者,近年来,又引进了大量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他们基础研究扎实,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为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比如,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襄阳市本地高校在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就可以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反之,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作为支撑,只能从事数据整理、清洗等简单的工作,没有办法进行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想抢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只能是一句空话。2.3应用研究创新,助力新型科技企业。襄阳市本地高校不仅拥有扎实的基础学科,近年来,在计算机、汽车、食品等应用学科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襄阳市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都名列领先,孕育了大量的知识产权。通过校企合作,本地高校在襄阳市的企业科技创新领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湖北文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与东风二汽进行产学研合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的支持了本地支柱产业发展。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襄阳市华为云中心一起,在大数据领域展开合作,很好的支持了襄阳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与本地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展开合作,成为襄阳市农产品创新的主导力量。2.4教师、学生深入社区,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襄阳市位于鄂西北,是中国中西部的三线城市,历来观念较为传统,全民科学素质有待提升。比如,本地居民有钱了普遍用于买房置业,创办公司、企业的较少,传统观念制约了襄阳市本地经济的发展。追星现象较多,认为明星的收入远远高于科技工作者收入,严重影响了下一代的科技学习热情。通过教师、学生深入社区,为公民进行文化普及,转变了公民的传统观念,激发了公民的科技学习热情,提升了全民科学素质比例,全民创新服务意识增强。近年来,受襄阳市本地高校教师和学生深入社区影响,襄阳市的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5学生志愿者助力创文,助力教育下乡。历年来,本地高校的学生志愿者,一直是襄阳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每逢襄阳市举办大型活动,本地高校的学生志愿者都主动提供志愿服务,任劳任怨,向来襄阳的外地游客展示了襄阳好客、优雅、文明之风。在创文期间,本地高校的学生志愿者经常出现在襄阳街头,纠正少数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在寒暑假,本地高校的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助力教育下乡,为落后地区的孩子送去知识,点燃孩子学习的欲望,激发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

3襄阳市对本地高校的支持建议

3.1政策支持。建议襄阳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本地区高校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襄阳市政府可以从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针对本地企业的产学研政策,促进襄阳市的企业提升与本地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提升本地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出台积极的成果转化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激发本地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出台更多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提高高学历人才的安家费,实施购房优惠政策和子女入学政策等,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来襄阳市高校工作。保障在襄阳高校工作的教师买得起房子,看得起疾病,让他们安心教学,安心科研,增强本地高校教师的凝聚力和创新力。3.2经费支持。加大对本地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市政府可以每年给本地高校拨付专门的学校发展经费,支持学校在重点领域的发展。专项建设经费可以支持本地高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快速发展,比如聘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带动重点专业的发展。科研经费支持可以调动本地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潜心研究,也可以改善科研平台。实验建设经费可以很好的改善学校的实验条件,更好的服务师生的教学实践。基础科学研究往往周期很长,经费投入后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还需要政府转变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考核指标,不能急功近利[3]。科学研究又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会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对待襄阳市本地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他们放心大胆的去进行研究。3.3资源支持。襄阳市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国外资源优势,促使本地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合作。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等形式,扩展本地高校的教学形式,甚至通过向国外高校派送教师访学等形式提升本地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而提升本地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服务襄阳市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襄阳市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企业资源优势,帮助本地高校的博士等人才与企业实现对接。初步的,可以让高校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了解企业需求,培养接地气的企业人才。进一步的,可以实现产学研合作,提升襄阳市创新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达到双赢。更进一步,本地高校可以和本地企业建立良性的合作办学模式,将实践性强的课程交给企业,让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培养学生,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毕业生更好的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提升本地企业的创新力。

4总结

本地高校可以为襄阳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大大助力本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本地高校的基础研究扎实,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本地高校的应用研究,可以助力新型科技企业的创新;教师和学生深入基层,可以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襄阳市也应该对本地高校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以及资源支持,以提升本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强本地高校对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助力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大喜.纽约建设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经验及启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1):59-64.

[2]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4):1-21.

[3]李岱素,潘慧.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指引:《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领域项目实施方案》落地[J].广东科技,2019,28(2):46-47.

作者:娄艳丽 王新颖 单位:襄州区教体局天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