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会计理论的特征与热点

时间:2022-01-12 04:29:00

剖析会计理论的特征与热点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贯彻改革开放总方针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走过了三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世纪之交开始稳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国会计学会于1980年正式成立后,在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以及发展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方面功不可没,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拟以20世纪70~80年代、90年中期前后以及世纪之交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环境的变化为线索,试以其间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与热点问题作为线索,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历程及规律。

一、20世纪70~8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动乱,在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无法计量的巨大损失同时,也使中国在建国后十几年所初步建立起来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教育科研体系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会计理论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20世纪70年代末期思想禁锢的坚冰被冲破后,当学术界认真审视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时,才发现中国与国际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距离已经人为地拉大了几十年。会计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由此而开始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新征程。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1会计理论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使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由于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的基本方针,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运行轨道,多种经济成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产权关系的逐步明晰、对经济效益的核算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开始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1980年1月8日,中国会计学会在广东佛山正式成立,更是在学术群体内就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会计在社会再生产和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已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实践所证实。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充分说明:什么时候我们对会计的职能作用认识地比较清楚并有意识地采取各种加强会计工作的措施,就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否定会计的职能作用,削弱、限制乃至取消会计工作,经济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会计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晴雨表,抓管理不抓会计不行。”这不仅为改革开放后的会计理论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也促使会计理论研究开始逐步走上理性并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的十几年里,由于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已经大大地提高,因此,围绕着会计是管理活动还是信息系统之争以及使用什么会计方法之争只是现象,它所反映的是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它对新经济环境下中国会计理论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会计理论研究的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机构系统建立

会计理论发展的学术氛围大为改善,使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不再为因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可能会受到政治迫害而担心。与此同时,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机构形成系统,它们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中央到地方,除建立了按地区、按部门、按行业的全国级、省部级、地市级和县市级会计学会外,还有各个不同区域间横向合作以及依托各大专院校所建立的民间会计学术研究组织,由它们所定期组织的分专题的会计学术研究活动,使之成为繁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

3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披露窗口大大拓宽

20世纪s0年代以后,以不同归属的会计学会为主要依托,各种会计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办,既有部级学术性和综合性的会计杂志,也有按行业分类的会计杂志,还有按地区命名的会计杂志。据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会计专业类杂志共有165种(林被甸,1996),如果再考虑各大学学报及其它与经济相关的专业类杂志也时常刊载会计理论论文这一因素,则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披露范围即更加广泛。

4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宽

这一时期在会计理论研究的学科门类上,涉及到了会计基本理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等问题。在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专题上,则主要涉及到了会计的发展历史、会计的科学属性、会计的记账方法、会计与财务的关系、会计的本质、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定义、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会计准则、会计改革、电算化会计、会计教育和会计监督等问题。会计理论界在一些基奉理论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初步一致的意见,尽管在具体表述方式或者内涵上有些差异,但人们所看重的不再是个别提法上的不统一、不再是仅注重文字表述,而是更加注重不同学术认识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实际功用。

5全方位地引进并吸收西方会计理论

这一时期,学术界开始以论文和论著等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对西方会计理论进行重点传播,既有出版的会计译著,也有系统推出的“世界会计审计名著译丛”。在国外会计理论介绍内容的涉及面上也逐渐拓宽,从范围上看,不再是像50年代那样仅介绍前苏联会计的局面,而是比较全面地介绍和引进,这就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和会计理论的飞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历厂为期十年的“”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的会计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大学的会计专业停办、会计专业刊物停刊、会计理论与实务停滞扦出现倒退,因而根本就谈不上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学术探讨。直到1976年这场被称之为“十年浩劫”的民族灾难结束以后,由于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建设总方针的逐步诅彻落实,我国经济环境也开始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其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不同的热点问题与学术倾向性(张文贤,2002:项怀诚,1999)。

120世纪70年代末期会计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

20世纪70年代末期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就是第四次讨论记账方法。主要是围绕着中被全盘否定的借贷记账法以及被全面推广的增减记账法的取舍这一中心问题,以这一会计业务处理技术中最基本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在分析记账方法本身的技术性、科学性、通用性以及应当如何选用记账方法等理论问题时,向学术界传递会计方法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期间,在有关杂志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较多,但最著名的论文有两篇:一是1978年葛家澍教授发表的“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文中观点鲜明,为会计学术研究解放思想做出了表率,被誉为“打响了会计理论界拨乱反正的第一枪”;二是1979年贺南轩教授发表的“记账方法没有阶级性”一文。由于70年代末期会计理论研究的特点是处于“恢复元气”的时期,尽管其成果较少,但却为80年代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扫清了障碍。

220世纪s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会计研究开始进入空前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如何建立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此问题由娄尔行与石成岳率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杨纪琬、杨时展、王文彬和徐政旦等人的论文。第二,是有关会计属性的第二次讨论,其主题仍然是围绕着会计有无阶级性。肯定者认为“会计学的阶级性很明显”,否定者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工具,没有阶级性”,也有认为会计既具阶级性也具技术性。有影响的文献主要有李宝震、娄尔行、夏高波、裘宗舜、孔祥桢和于玉林等人发表的论文。第三,是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由于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是对会计其他理论问题认识的基础,因此,这一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会计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形成的主流认识大致为:一是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二是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三是认为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凹是认为会计是一种控制活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是杨纪琬与阎达五、余绪缨、葛家澍和唐予华、杨时展、吴水澎、于玉林和郭道扬等人的论文,第四,是关于会计其他问题的认识。其主要内容涉及会计的职能、任务与作用的深入认识问题、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会计系统工程问题、会计准则建设问题、会计理论体系构建问题以及重置成奉和人力资源会计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体现出主题多元化,研究的视角更贴近实际,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研究成果的质量明显提高,且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会计学博士也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的会计理论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全面推行,不同形式的股份制企业竞相设立,各行各业都扩大了对高水平、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为适应这一经济环境的需要,中国会计领域里进行了三项根本性的改革:一是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即改分行业、分所有制的多层级会计制度为通用性强的会计准则,以使会计处理规范尽量与国际通行的惯例相协调;二是会计人才评价与选拔机制的变革,即变会计人员的职称评审为统考方式,以促使优秀中青年会计人才脱颖而出:三是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考试制度的兴起,其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化的会计监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围绕会计的三大改革,会计理论研究也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1会计处理程式与国际会计通行惯例的协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的会计理论虽然是国际会计理论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但其真正靠近国际会计理论大家庭的行列则是发生在9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两个事件:一是1992年11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的正式;二是1997年5月8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被全票通过接受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正式会员,从而使中国会计职业界在国际性的权威会计组织中拥有了一席之地,至此,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在内容上才真正冲破禁锢和封闭的状态,进入了会计理论研究对会计改革实践进行具体指导的时代。

随着会计改革实践的深入,国内所有的重大会计类学术性会议均将中国会计处理程式与国际通行会计惯例的协调列为一个中心议题,围绕着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颁布方面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从而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亮点。以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编写的“会计准则丛书”为基础,一批与会计准则基础理论研究相关的专著也陆续间世,大批专题论文也相继见诸于各种会计专业期刊,其间所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国已经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中国会计理论与国际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差距逐步缩短。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适时更新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的特征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关系到会计理论研究能否出成果以及所出成果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一般认为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之为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它大致包括哲学方法、经验方法、历史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比较方法、移植方法和开拓方法等;另一类被称为现代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它大致包括实证方法、系统方法及数学方法等。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多数会计理论工作者所运用的基本上是以文字为主体进行描述的传统研究方法,且更多的是??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归纳、演绎、经验分析及对比评述等方式,而对国外早已流行的实证方法则很少运用。这使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用上出现了重逻辑方法而轻实证方法、重演绎方法而轻归纳方法、重证实方法而轻证伪方法的倾向,对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部分会计学者才开始将西方20世纪6。年代开始流行的实证研究范式引人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为了加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更新,中国会计理论界从不同侧面做出了努力:一是会计学术组织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了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在此期间,先后有两部有关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专著问世,即周忠惠著《会计研究方法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于玉林编著的《现代会计方法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二是在国内重要的会计类专业期刊组稿及发文导向上,开始注重逐步加大运用实证方法及其它现代研究方法所形成成果的发文比重,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推进会计研究方法的规范化,譬如,数据取样的随机性及资料引证的规范性列示等;三是部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开始注重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研究成果,使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会计研究》等专业杂志以及当时一年一度的中国会计教授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有一定比例且具相当深度的实证类论文相继问世,从而使中国会计理论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开始步入了与国际通行的研究惯例相协调的过程。提高了国际会计理论界同行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认同程度。

3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不同流派学术著作争奇斗艳

在这一时期,以会计学专业的博士论文选题为代表,其理论研究着眼点开始逐渐跳出就会计论会计的框框束缚,而有意识地将会计理论的发展融于一个更加广泛地与其它学科相互对接的学术环境中去进行研究,特别是注重与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成果相互对接,从而使会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向纵横发展的趋势,从横的方面看,会计理论开始注重与某些自然科学、管理科学、技术性科学及其他经济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应用科学相互交融发展并形成新的学科;从纵的方面看,由于一些新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会计领域,也使各门会计学科的原有内涵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各门具体学科内部新视点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当时大多数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均处于创建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稳定的结构,因此,也为会计理论在21世纪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这个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发表的论文以及出版会计专门理论论著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主题日趋广泛、研究目标日益明确,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教授会和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在组织和推动会计学术研究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广泛深入地开展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对外交流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是中国会计学术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时代。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学术方面,中国会计学者开始走出国门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和参加高级国际学术会议,以让中国走向世界。境外学者也纷纷到中国交流访问、做学术报告、做调查研究,并建立了校际关系,世界会计界也开始了解中国。第二,是在实务方面,由于中国会计市场对外开放,三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会计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这也大大加速了中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为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与土壤。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所涉及的热点问题以及其学术倾向性主要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张文贤,2002)。

1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该问题研究围绕一个主题,即1992年11月30日正式出台并于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同时并实施的八大行业十三个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制定、贯彻和实施,对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具体准则的内容、具体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核算规程的关系等方面的基础问题与应用问题进行的研讨,主要涉及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金融工具创新、会计确认和会计假设的研究等。

2深入研究会计改革问题

该类问题研究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经济环境,我国的会计制度如何全面改革这一主题,在会计学科体系建设、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研讨,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我国会计法规的理论建设与发展、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关于市场经济与会计改革的问题、有关中国会计改革需要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历史性的讨论、关于我国会计改革目标模式的讨论、关于从市场经济看我国会计改革的讨论、关于改革会计学科体系的问题、关于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问题、关于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改革问题等。

3重新认识部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该类问题研究主要是对部分会计基本理论方面的既定结论与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新的认识,其内容涉及到对会计两大并列分支的质疑、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比较明确的见解、对反映论和控制论的讨论、对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讲行的评说,以及对“会计也是第一生产力”和对会计理论研究问题的深入研讨等。

4开拓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该类问题研究主要体现在开始涉及许多新的话题并形成对会计的新认识,如世界会计模式划分的评价、有关会计哲学观念的提出、会计文化问题、会计行为及其优化问题和对绿色会计理论的介绍和评论等。

三、世纪之交的会计理论研究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

随着世纪之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进程的加快,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中心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根据1995年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后经财政部的《关于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向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奋进:二是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个中心,大力开展会计诚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三是围绕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对会计行业的冲击以及所形成会计准则体系向国际惯例协调与趋同的刚性要求,进行会计准则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准则体系的全面构建工作;四是围绕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全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问题的研究;五是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制订与,重点研究准则的运行效果与修订完善问题;六是因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运用尺度问题。

这一时期会计理论、方法研究领域发展与变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会计理论、方法研究的目标、方向、重点进一步明确:二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重视和关注;三是从分散的、主要依靠教授、学者个人进行研究,逐步转向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联合起来,发挥集体优势进行研究:四是会计研究方法多样化;五是学会有计划组织科研的优势日益显现,特别是由中国会计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中国会计学会和第六届理事会科研规划》和《中国会计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科研规划》的先后出台,以财政部组织的会计准则基础研究系列课题与内部控制制度基础研究的系列课题为龙头,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为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世纪之交的这段时间内(1996~2008),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以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趋同为主旨,其进程大致为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均有所侧重。

1世纪之交前五年的会计理论研究热点问题

1996年;是我国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第一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的一年,当年的研究热点及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体现于六类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上,即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关系、责任会计、成本管理、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会计监督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具体应用等问题。

1997年,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工作秩序、会计监督体系和会计管理体制等问题;二是会计准则研究,即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定义、涵盖内容、会计政策选择、具体核算方法以及有关信息披露等;三是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围绕会计工作如何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发挥作用,重点研究邯钢实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工作经验;四是会计领域一些新课题的研究,如知识经济与会计、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资源环境会计、行为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五是实证会计方法运用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问题,当年会计理论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到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会计准则、会计的中国特色、实证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社会责任会计与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现代企业制度与财会改革、企业管理以财务会计管理为中心、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问题、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和会计专业教育等。

1998年,我国的会计理论重点在我国财务与会计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其热点内容主要涉及知识经济会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研究及方法评价、会计准则理论与实践、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和会计委派制、会计科学发展及法务会计研究等方面。

1999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更加体现前沿性与务实性,其热点内容主要涉及到改进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准则基本理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发展、财务问题、会计特殊问题、会计法制和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会计思想、会计系统及会计职业的未来演变等方面。

2000年,新《会计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稳定会计秩序奠定了基础,《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准则基础理论问题的口径,而新《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则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步人另一新的发展阶段。当年的热点问题主要涉及到新《会计法》、会计的中国特色、网络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基本理论、财务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九个方面。

221世纪前五年的会计理论研究热点问题

2001年,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若干新成果,其热点范围主要涉及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的财务与会计问题、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会计管制、财务理论及其新领域、证券市场会计与审计、成本管理会计、WTO与中国会计、会计国际化及其统一会计制度、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比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当代会计理论思潮评析和会计新领域等方面。

2002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对“安然事件”等案例的深入剖析与反思,其热点研究范围呈现出以资本市场会计研究为中心的内容扩散趋势,主要涉及到会计诚信的含义、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重建中国会计诚信、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诚信立业的最佳组织形式、会计舞弊案例研究与反思、全球性会计诚信危机下的会计本质的思考、会计本目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产权和价值管理、公司财务治理、股东行动主义、导人公司治理机制的步骤和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会计信息透明度、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建设、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的特殊问题、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和会计国际协调与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监管问题、环境会计和三维会计、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新经济环境下的新需求和对新需求的对策、经营者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业绩衡量标准与管理人员报酬契约、有限性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运用、企业增长融资的财务战略、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披露风险价值模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股利分配与管理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和上市公司审计、平衡记分卡等问题。

2003年,我国会计理论和财务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其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失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盈余信息治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化、会计诚信的法学和经济学等多视角分析、诚信与制度安排和会计道德及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准则国际化及对策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冲突和协调和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体系、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控制权收益和IT治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链会计、环境会计和政府会计、构建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体系、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本质特点、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与外延和财务报告、财务理论体系、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业绩评价体系和利益相关者财务论、审计制度安排、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内部审计、审计独立性风险和股权结构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等问题。

2004年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范围很广,当年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问题、会计计量模式、会计政策选择、财务报告、会计研究方法、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盈余管理、会计准则研究和会计国际化、企业合并会计、价值链会计、环境会计、智力资本会计、政府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保险会计、信托业务会计、法务会计和用益物权会计、更新会计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与中国注册会计师(CPA)素质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教育研究、成本管理会计理论、预算研究、业绩评价与激励研究、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财务目标研究与现代财务学发展、融资结构理论、经营失败预警、企业价值管理、国有出资者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与融资财务、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控制体系与审计监管、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研究、内部审计研究、环境审计研究、审计需求研究、审计法制建设和审计文化建设等。

2005年,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着会计标准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与财务审计等四个主要方面,热点问题涉及到会计标准体系与国际协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和资产计量属性、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化、会计盈余质量与管理、企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教育、社会责任会计、价值链会计、人力资本会计、石油天然气会计、预算会计、保险合同会计和反倾销会计、新型管理会计和理论框架、战略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财务理论体系、财务学科建设与财务理论新领域、基于价值的管理、中小企业融资、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财务问题和财务研究方法、注册会计师及其行业、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等。

32006年来的会计理论研究热点问题

2006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年初新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与国际趋同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内部控制标准建设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当年会计理论研究热点问题主要涉及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企业会计准则的特色与框架和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会计理论逻辑起点、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会计要素和会计理论面临的冲击、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和股权分置相关会计问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资源与环境会计、价值链会计、智力资本会计和法务会计、管理会计理论、成本管理与控制和中国管理会计发展、注册会计师及其行业、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财务理论体系、财务学科建设和财务战略管理、财务危机预警、公司股利政策、上市公司融资和跨国并购、董事会效率与公司绩效、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现代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比较等。

2007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新的企业会计、审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与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框架趋于成熟,政府会计改革不断推进,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研究不断加强。当年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涉及如何推动新准则的实施、新准则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公允价值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与等效、会计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会计研究方法和会计稳健性、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和盈余管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环境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与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专项审计、财务理论框架、财务理论创新、财务学科定位、企业融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营运管理和企业分配管理、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企业管理控制系统、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和管理者激励与约束、内部控制规范与整体框架、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等。

2008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面临新的课题,特别是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学界与业界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倍加关注,当年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研究,如会计研究发展、会计教育改革、会计法规体系变迁、管理会计研究、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与会计史研究等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与会计准则的等效研究、准则体系建设特别是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具体规范的基础理论与运行规则、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中小企业融资、股权激励、业绩评价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政府会计体系改革、政府绩效评价、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建设、审计市场开放、审计质量、政府绩效审计、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建设、人力资本会计、智力资本会计、社会责任会计、资源与环境会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