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3篇

时间:2022-05-04 03:15:00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思考3篇

第一篇

一、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金融支持现状

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植,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起点较高、辐射面较广、牵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下,目前已形成了对水稻、大豆和玉米等主导农作物的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同时建立了一些大型生产和加工基地。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品牌整合,提高了黑龙江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了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开发进程。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组织各分支行对全省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并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对通过资格鉴定的企业发放贷款,支持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积极与畜牧部门合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农业银行对一些重点企业在信贷需求上给予了优先保障。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以及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二、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金融生存空间小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2011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300亿元,仅为全省GDP的十分之一。产业结构有待继续完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带动性不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相对不多,缺乏一定带动效应,农村企业由于效益低下、经营管理不规范,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

2.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功能不健全,信贷资金不足

商业性银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逐渐把业务从农村转向城市,除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外,商业性银行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那些需要大量资金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举步维艰。申请和审批周期比较长,影响了企业资金需求的时效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主要是将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农产品收购方面,业务范围单一。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已开始对龙头企业发放商业性贷款,但受到规模和额度限制,对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来说,支持力度仍非常有限。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40%左右的资金来自人民银行再贷款,对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3.农业产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

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几乎没有签订任何农产品收购协议,农户与企业间没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企业难找到稳定的原料来源,区域内也难形成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影响了信贷资金的统筹安排。一些龙头企业依然是做传统农产品的产、供、销,缺乏一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能通过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管理结构混乱的现象。一些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匮乏、信誉不高,缺乏一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金融信贷部门不可能将资金投放到这些尚未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4.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覆盖面较窄

因农业风险具有大面积同时发生,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成本高,有的地方甚至停办了农业保险业务。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业务也以高于21%的速度逐年萎缩。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规范,农业保险得不到一定的发展,农业保险回报率低,让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开办农业保险,而已存在的农业保险业务也逐渐退出该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风险程度的评估,从而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状况。农业保险的缺失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三、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为吸收更多信贷资金,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对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进行引导,督促其不断增强诚信意识,通过信用建设,改善银企关系。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大维护金融债权力度,严厉制裁金融欺诈行为,进一步规范破产行为和清偿程序,严厉遏制以破产的方式逃避银行的债务追究的行为,为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可以尝试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中充当中介角色,当企业和农户需要资金时,由合作经济组织出面申请贷款,当贷款不能及时归还,由合作经济组织负责追缴,这样降低了金融机构与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避免了银行因此原因拒绝放贷,不仅解决了企业资金的问题,还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代替银行发放和回收贷款,也可降低银行贷款成本。

2.多渠道筹集资金,规范农村金融供给

农业银行应重点支持两头分别连基地和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工厂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对一些季节性较强的企业,可给予特别授信,配置短期信贷规模。邮政储蓄银行要大胆创新,可尝试办理小额贷款业务和提供包括农民住房贷款业务、助学贷款和消费贷款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继续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对粮油收购、调销和储备业务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指导,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解决粮棉油加工类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应加强对县域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进出口银行要大力支持农产品出口创汇,运用信用手段,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农村信用社要坚持立足于农村,凭借自身实力牢牢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对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应采取宽容态度,逐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畴。

3.构建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力度,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机肥交易市场、种苗专业市场、农机具租赁市场等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功能。鼓励优势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壮大企业规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投资市场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由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股份制运作,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股票。加快发展专业性中介机构,为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

4.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多种运营和发展模式,既要有国家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性质的保险组织,又要积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业保险业务。大胆引进外资保险公司,它们有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可帮助我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应把近年来各地方鼓励、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成熟并有效的经验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农业保险业长期有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法制氛围。农业保险立法应建立试验点并试行,将成功典型加以推广。对基础薄弱的农业保险公司国家要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保证其健康发展。应主动积极地为农业保险提供发展空间和创造支持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产品,使得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全面保障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有效的发展。

本文作者:李静工作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第二篇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2004年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适应“三农”发展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除了商业银行以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也有保险、证券机构,还有其他一些民间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等等。从金融体系来说,金融机构种类已较齐全,能够支持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在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整个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由于我国多年来优先发展工业,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业用水缺口相当严重。国家对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欠账太多,长期投入不足。加之县域地方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即地方财政仅能满足支付工资),部分县级财政甚至拖欠工资,很少有财力投入农业水利建设。现存的很多水利设施大部分都是上世纪50到70年代靠发动群众大会战兴建的,且多数已成为病险水库。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也曾集中巨大财力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三峡大坝、黄河小浪底水库等重点工程,但对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基础水利设施却投入不足,仅是在原有设施上修修补补。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国农民长期“靠天收”,农民收入没有保障,缺乏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由于收入“靠天收”的不稳定性,也使得农民的信用记录受到影响,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金融生态恶化。第二,农业的弱质性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匹配和不均衡。农业是弱势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把资金重点投资在工业项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决定了金融资源配置偏好盈利稳定、收益率高的企业融资,农村金融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道路及住房改造、水利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大量中长期资金;同时,随着特色农业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信贷的需求迅猛增加;此外,在发展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和壮大县域工业企业等方面,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资金供给却存在诸多约束。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非常有限。国有银行在改革中大大压缩和撤销农村甚至县域网点。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弱化,邮政储蓄成为“抽水机”……,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正规金融服务一度几近真空。尽管近几年农村金融有较大发展,网点增多,但金融服务总体还是不够,农村金融机构还不是特别完备,网点分布不尽合理。二是农村金融工具单一,农村金融产品限于传统的存、放、汇业务。个人理财、信托、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大多没有。三是农村资金供给的短期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期性资金需求存在矛盾。第三,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且地域分散导致金融风险大,市场发展缓慢。和城市金融比,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在农村地区经营金融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农村金融市场不尽完善,农村征信系统不健全,资金供应方和资金需求方彼此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的金融服务成本高:一是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高,贷款现金收回率低;二是担保机构不健全,担保资金规模小;三是县域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达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条件;四是信贷中介机构收费过高;五是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占比过高,历史包袱沉重,虽经近年来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实际上可用资金不多,满足不了农村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

二、“公司+信用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金融支农模式探索

(一)“公司+信用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金融支农模式产生的背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订单农业在某市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已在蔗糖、稻谷、蔬菜、药材等作物中得到了积极推广。以甘蔗种植为例,某市糖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糖业公司)是当地经营蔗糖生产的龙头企业,针对食糖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扬的利好趋势,适时推出与农户合作的经营模式,与订单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如技术指导、土地出租、提高收购价等,有力地刺激了订单农户的生产。目前,甘蔗种植遍布该市重点镇、城区及两个县,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首年种植每亩利润387元,第二年增至587元左右,吸引了250多户农户参与订单生产。为了解决甘蔗种植规模扩大与榨季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糖业公司寻求与农信社合作,通过订单农业贷款方式扶植农户,计划为1000万元贷款金额提供信用及保证金担保。可观的合作前景不仅为该市甘蔗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当地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信贷支农方式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二)“公司+信用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金融支农模式的运作特点

1.由公司提供担保。资金短缺问题是限制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生产或扩大生产规模的最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主动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以培植大农户、降低生产成本,在某市甘蔗种植个案中也是如此。糖业公司为订单农户提供担保的前提是糖业公司必须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保底协议和租地合同,才能向农信社提出合作申请。由糖业公司提供的全额担保中,以订单农业贷款发放额的10%作为保证金,保证金设立专户管理。虽然由糖业公司提供的担保基本是以其信用作为保证的,农信社发放订单农业贷款有一定的风险,但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获利情况、种植作物的抗风险性、产品的市场前景等利好因素,合作切实可行。2.封闭式贷款管理。首先,农信社为甘蔗种植农户开设借款专户,农户所贷的甘蔗款通过该专户转入糖业公司的结算资金专户。其次,当糖业公司租地,购买种苗、肥料、机耕等需要用款时,由其提出资金使用计划,并按月向农信社报送各农户签名领取生产资料的领料单,交由农信社核实用款进度和金额(实际上是糖业公司用农户的贷款资金代农户购买种苗、肥料和其他)。最后,对于糖业公司支付给农户的收购货款,农信社从糖业公司的结算资金专户中扣收贷款本息后,将余款支付给农户,如图1所示。可见,除了最后的支付结算环节,整个贷款资金使用过程都由农信社通过账户资金划拨完成,避免了多次现金支取的混乱。图1订单农业贷款管理流程图3.严格专款专用。为了保证农户通过糖业公司担保而获得的专项贷款专款用于该公司指定的订单农户种植甘蔗的资金需要,农信社从严格准入标准、规范审贷行为和加强贷后监督等方面来严格专款专用。从准入标准来说,规定开展订单农业贷款的种植户种植面积必须在5亩以上;由公司提供种植种苗的,信用社按500元/亩的标准发放贷款,无须公司提供种苗种植的,按400元/亩发放贷款;同时,规定单个农户最高贷款额为15万元。从贷前审查来说,农信社接受订单农户的贷款申请时,重点核实订单农业购销合同的真实性,以及合同中涉及的种植数量、金额、市场价格等。从贷后监督来说,农信社指定专人负责向订单农户了解和掌握贷款使用及生产情况,密切监控账户资金的动态,若发现转移贷款用途的,责成贷款农户限期改正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并将有关情况报告担保企业。4.公司、农信社和农户三方职责分明。在“公司+农信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合作模式中,订单农户负责生产糖业企业所需要的甘蔗及归还农信社贷款本息;糖业企业负责收购订单农户的甘蔗、货款结算及为订单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农信社负责供应贷款及扣收订单农户结欠的贷款本息。糖业企业和农户签订的《甘蔗种植及收购合同书》对双方履行合约起主要约束作用,如果农户违约,对农信社来说,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债权,糖业企业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将负连带担保责任;如果企业违约,也有10%的担保保证金留在账户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订单农业贷款的信贷风险,三方关系见图2。

(三)“公司+信用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金融支农模式的主要成效

1.缓解企业生产性资金不足,帮助其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个案中的糖业企业,是某地区唯一一家榨糖企业,自2004年成立起,已投入自有资金近5000多万元(见表1),由于尚未达到规模化生产,2005、2006两年盈利合计仅为691万元,资金周转较为困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通过与农信社合作,用农贷方式扶植农户,减少了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租借土地等方面支出,有效缓解了企业生产性流动资金的不足。随着订单贷款规模的不断增加,企业得以扶植更多农户参与订单生产,通过土地租赁方式将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再与蔗农签订承包合同进行统一耕种和管理,促进了蔗糖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企业形成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目前,甘蔗收购范围已经走出了所在市县,甘蔗种植面积从零开始已经扩展到2万多亩。2.解决了农户生产资料资金不足带来的困扰,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订单农业贷款使生产资金不足的农户得以参与订单生产,按照市场需求来安排组织生产,拉近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距离,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的波动性,产销双方形成经济共同体,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例如2010年,某市单个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000多元,扣除生活费、预防性开支后,10亩需12000元的种蔗前期费用对于农户来说负担相当之重。2011年通过订单农业贷款,很好地解决了农户种植甘蔗从种苗、施肥、农药到收成后的斩收费用等全部开支,农户只需要出动家庭劳动力,在糖业公司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甘蔗就有收成,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户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据2012年末数据估算,全市甘蔗种植户仅订单种植一项户均增收达3870元,相当于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3.帮助农信社拓宽富余资金出路,实现政策性与效益性的“双丰收”。就信贷支农的政策性来说,到2012年末某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76.9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4.72亿元,存差资金为32.26亿元,出现大量富余资金,在贷款特别是在农户贷款增长较慢的情况下(见表2),农信社只有将富余资金上存省联社或存放在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订单农业贷款,使农信社实现了“选准一个项目,辐射一方农民,形成一种产业优势”的信贷支农原则,既促进了当地甘蔗种植业、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拓宽了富余资金出路。就信贷支农的安全性、效益性来说,目前,某市参与甘蔗种植“公司+农信社+农户”订单农业贷款的有两家农信社,在2011年跨2012年榨季里已发放一年期订单农业贷款80笔,金额748.5万元。榨季结束后,所有贷款本息已全额收回,共为两家农信社带来70.5万元的利息收入,这为下一榨季三方扩大合作奠定了基础。4.对其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某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迅猛,如该市辖内地区的27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7.9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2.95%,带动了本地区15万户农户,企业与农户联结种养面积达到8万多亩,户均增收1600多元,上述企业和农户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对资金需求旺盛。其中,某市绿色工业有限公司(部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该市农业龙头企业)就是靠农信社抵押贷款350万元逐步发展起来的,“绿叶”牌已成为中国的著名品牌,2012年实现产值3038万元,利润400多万元,并带动2000多户农民种植南药,户均增收1.5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企业正在扩大南药生产规模,对订单农业贷款有需求,公司之前也尝试向信用社申请过订单农业贷款,由于当时订单农业贷款没有推行而没能得到贷款,现在公司正积极向信用社再次申请订单贷款以满足资金需求,农业订单贷款对其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本文作者:王冬吾工作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第三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亟需金融支持

20世纪70年代末期,率先从农村自发开始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打破了集体所有制的束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三十多年后,过去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又成为了束缚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桎梏,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跨入规模化、高科技化的现代农业时代。新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从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较好发展方式。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实施。自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2年末,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9万户,比2011年增加16.7万户,增长32.1%。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2年末,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1.1万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0.4万亿元左右,增长52.1%。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的意识不断提升。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财务会计制度、成员账户制度、分配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然而,我们农村金融系统却仍然采用以支持小农经济为主的服务模式,金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明显滞后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这难以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要求。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主要由农民组成,主要从事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活动,机器、设备以及厂房等固定资产较少。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主要以乡邻为主,组织较为松散,通常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办公及营业场所等大部分为租借。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供给金融机构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往往只有原材料、农产品、宅基地、住宅以及承包土地经营权、收益权等,而这些抵押物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同或者认同度较低。而且,目前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行为更加市场化,放贷的管理程序更加规范,对贷款抵押担保物也更加重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有效的抵押物,因而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这也是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一般企业相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要求更宽,由此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存在众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章程不明确,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不清晰或不公开,产权不明晰,这些不规范因素容易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放贷的基本要求。另外,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龙头企业或致富能人牵头组建,这些企业或个人往往在当地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加上合作社的股权高度集中而小股东股权过于分散,由此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程序不公开、不透明。事实上,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决策机制流于形式,合作社的重大事项决定权往往由少数人掌握,合作社的经济行为成为少数人行为,普通社员参与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权责不明确,尤其是成员对合作社债务分担责任不能明确,很多成员并不愿意承担贷款风险责任,使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放贷更为谨慎,这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主要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主,容易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抗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套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来加以保障。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业贷款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设立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欠缺。一方面,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未能有效地参与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大部分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目前尚难以得到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涉农贷款担保基金等大多也是杯水车薪。因此,金融机构承担了涉农贷款的信贷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发展尚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风险高,费率厘定标准难以统一且成本较高,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承保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投保农业保险的意愿不强,由此导致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因此,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的意愿不强。

(四)金融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松散,其成员大部分没有在金融机构借款的记录,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成员的信用状况。金融机构获取信息来源主要是各贷款户,信息来源单一,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销售情况、财务情况、成本情况、利润情况以及经营风险情况等难以全面掌握,信用信息采集不够全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授信意愿不强。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规模化经营的一种好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好途径,金融机构应该支持其发展。在支持其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要考虑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采用实用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合作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规范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自身的规范发展。地方政府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不仅要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长,还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提高,尤其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入门槛、经营监管等方面严格把关,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成为依法合规、运作规范的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始终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加强自身规范发展的工作重点,不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升民主决策的透明性,明晰各成员的权与责。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寻求多途径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可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调剂社员之间资金余缺。国家政策允许农村组建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组建资金互助合作社,把社员分散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调剂给那些急需资金的社员。这样,可以让合作社社员更全面、更紧密地合作,不仅在生产经营上合作,还可以在信用上合作。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走自强之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要寻求金融机构的支持,更要不断实现盈利、充实资本金,积累共同资产,壮大自身实力。还可以从社会引进资金,如让企业、个人入股,广开融资渠道。

(三)金融机构要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服务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民专业合作社既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潮流,金融机构就要全力支持,全面支持。如不仅给予融资支持,还要提供支付结算方面的支持,甚至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金融机构要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树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意识,真心实意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金融机构要创新推出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贷产品。要针对合作社共同资产少、社员抵押品少、担保渠道少、融资期限长的特点,设计出合适的信贷产品。一是可采用联合担保方式,发放大额农贷。可利用现行不需要抵押品的小额农贷,采取让多个社员联合为一家社员担保的方式,对一家社员发放大额农贷,满足单个社员的大额资金需求。二是可以土地、水面、林权等质押,发放权利质押贷款。三是可以根据单个社员的信用状况,发放信用贷款。合作社社员都有家庭资产,都有一定的信用记录,金融机构可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单个社员个人或家庭信用状况,发放信用贷款,解决社员因缺乏抵押品而无法贷款的问题。

本文作者:邓任菲工作单位: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