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农业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04-03 09:30:55

金融资本农业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后,一些金融资本已经开始进入“三农”领域,其落脚点就是农业企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金融资本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和实体经济,依靠农业企业的生产、流通与销售来实现资本积累,并以与农业农村有关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形式出现。对辽宁省目前的现状来讲,金融资本要想深度融入农业企业发展,就必须站在产业的角度对辽宁的“三农”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然后规划和决策自己的战略。

关键词:金融资本;农业企业;产业化

一、辽宁省内农业生产企业发展现状

对于“三农”问题,个人认为可以解读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或者是产业、人居、生态三个维度,又或者叫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目前辽宁新一轮的农业产业振兴已经开始,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也就是大量生产;二是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农业产业金融,特别是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兴起。辽宁的农业企业为什么距离“强”还有一定差距?主因是农业产业链条上生产--加工--流通三个价值创造环节的碎片化,以及技术--土地--配套设施--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的碎片化。在生产领域,种子,化肥,饲料,农药,农机等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农服组织,围绕农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自为战,种植和养殖各自为战,化学品与生物品各自为战,科研与实践推广各自为战;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回收,储运,粗加工,深加工等各个环节相互博弈;在农产品和食品分销体系,各级中间商的短期交易和倒买倒卖行为,难以形成稳态的供应链,经销商不但在价格上倒逼生产者,而且往往隔绝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例如河北某地的山楂在地头上的收购价是0.3元/公斤,但在不远处的天津农贸市场上卖20元/公斤。在此落后的产业生态下,金融资本应该以产业价值链组织者的形态进入,整合碎片化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价值创造的各环节,整合碎片化的技术金融土地人才等生产各要素。这里面价值创造的主线,是由流通向生产的反向定制。沿着这条主线配置和组织资源,就能以最快速度最短路径完成生产-销售的价值创造的再循环,就有可能让价值链上所有环节的合作者都分得利润。一些金融资本过去虽然不是从事农业,却有着传统农业或农产品流通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碧桂园,在过去房地产的大盘开发模式下,积累下来了500多个社区,300万的业主群体。这个群体高度集中,形成天然的社团,符合社区商务销售模式的条件,并且这个群体有消费升级的意愿。这些消费需求是可以精准采集到的,针对这些需求进行精准化定制,提供给超出他们预期性价比的农产品或食品,这就是碧桂园旗下社区连锁店“凤凰优选”的价值存在。不仅是凤凰优选,像盒马鲜生,万科,恒大等,当他们进入农业产业时,也基本是从流通端的建设和品牌的打造入手,主要采用采购-直销的商业模式,聚焦于流通领域的价值创造,聚焦于“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这解决了的产业链价值链后端的一个痛点,但还没有深入到农产品生产的前端和中端环节。因此,还缺少惊艳的产品,缺少独占的资源和技术。

二、金融资本融入农业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要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必须依靠新旧动能的转换。这个动能主要是市场,资金、技术和政策(主要是土地政策和社会管理政策)。政府能够决定政策,这是责无旁贷的。而能够提供市场、资金和技术的是谁?我认为,应该不是政府,应该是有能力把市场、资金、技术整合起来的社会组织,也就是产业组织者,而且必须是有社会责任使命感的产业组织者。在当今社会,就是那些有社会情怀和责任担当的规模型产业集团或企业集群。农民和农合组织,村镇政府,中小企业,其实都不具备大规模整合这些要素的能力。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2020年完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建设。[1]因此,形成各级政府+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产业龙头或产业集群+农民和农合组织,三位一体共同进行乡村振兴的建设,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模式和路径。农民必须在政府的扶持和有社会责任的产业组织者的带领和教育下,形成一体化的合作关系,以此与市场、技术,政策紧密结合,变小农个体为强大的产业组织链条中的一部分,才能改变产业的弱质化和农民的弱势化。(一)金融资本进入农业企业的使命和宗旨。在世界范围内,凡是取得持久成功的产业集团,都是符合道义的企业,都是使命驱动优先而不是愿景驱动优先的企业。他们做产业的首要目的,不是成为500强,不是成为产业领袖,而是聚焦于通过为社会、顾客、员工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使命,最终成人达己,完成企业的愿景。企业的发心和企业的宗旨不同,就决定了企业在将来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和决策选择。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三农”问题是老大难问题。在中央提倡乡村振兴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少社会资本纷纷进入这个领域。但是,做事之前必先诚意立心,以什么样的初心进入这个领域,就决定了企业能不能成功,有没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不能持续成功。例如,对于田园综合体的探索与改革,其要害在于土地的利用,这也是农村主要的存量资源。土地应该交给土地经营者,而不是土地掠夺者。后者把土地当项目,项目周期结束就脱身。前者要用三五十年,甚至一生的精力,带动村民和产业从业者一起去经营好这片土地。产业集团必须秉承自己的道义使命,以为农民和农村社会创造价值为根本,打起乡村振兴的道义大旗汇聚整合各种资源,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需要耐心,需要情怀,需要将社会效益和农民的利益放在企业的经济利益之前,从而实现企业的终极价值和终极目标。同时,农业产业周期长、利润薄、波动大、环节多,金融资本进入农业,最好使用自有资金,尽量避免采用借贷或举债方式进入,“快钱”做不了农业。(二)以什么样的产业形态进入农业产业。农业生产是一个非常慢的循环,品种的改良,土壤的改良,新技术的应用,有机农业生长的环境,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同时,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比较长,产业组织落后,资本的初期回报低。金融资本想要做好农业,就必须踏踏实实沿着长周期和长产业链的道路前进。通过精心规划,持续投入,耐心等待,整合核心的自然资源,整合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资源,由多学科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领衔,激发农民的活力,组织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共建共享。这个不是凭借大资本高举高打,就能够快速实现的。某些金融资本进入农业的初心不对,状态不对,节奏不对,不符合农业产业的特征,其失败教训是值得深思和检讨的。

三、金融资本可以率先进入农业企业的具体领域

一是有机农业领域。有机农业是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现在的消费者不是买不起,而是买不到好产品。有机农业由于对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投入品,种养殖技术设备等有着严格的限制于要求,是一个门槛很高周期很长的产业,而金融资本有实力迈入到这个门槛。传统化学农业不但没有市场没有未来,而且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在现有竞争格局下,外来金融资本进入传统农业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发展有机农业有一定的地域、土壤和自然气候的限制,现在看必须同时远离工业,远离传统的化学农业,在工农业都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以及边陲地区,寻找适合种养一体的大块土地,从土壤治理开始慢慢发育,而且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和生态平衡为前提。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这里面的核心要点,是在投资之前,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与加工的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估,将有机农产品生产各类成本要素:土地、土壤、自然气候、原料、投入品、人工、水、能源、建筑、环保、配套设施、储运物流、政策、营商环境等,量化为农业生产加工的单位成本,包括基于当前的静态成本和基于未来的动态成本,并将此数据与行业标杆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标,以此来量化分析与评估当地发展有机农产品的优劣势,并作出投资决策。此外,建立有机农业的认证体系,严格执行有机农业在土壤、投入品、加工、储运方面的规范和质量标准,取信于消费者,尽快完成有机农业供应链的闭环,也是投资成败的关键点。二是掌握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具有育良种、增地力、深加工、品牌化的领域。我国虽然是工业大国,但无论是植物蛋白还是动物蛋白的生产成本都成倍于发达国家,本质上是农业弱国且这种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是无可置疑的食品强国,将农产品转化为食品是农业由弱转强的一条光明出路。我国消费者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我国众多的地方土特产即便是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土特产至今仍没有被产业化或品牌化,还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以往在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食品领域时,往往过多注重了商业手段,而忽视了技术手段;过多注重了流通领域,而忽视了生产领域。要做好农业,必须掌控产业链上游的生产性资源。例如某些土特产品生长在独有的自然条件和地域下(高山,湖泊,森林等),可以联合地方政府进行产业化整合,合理规划、保护好适合土特产品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地域,并导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成倍地提高产量、质量和品牌附加值。在中国,还有相当一些土特产品的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持续的选育优化,有些地区虽然建立了原种保护和育种基地,但是在资金的投入上远远不足,大部分是依靠科研经费和政策补贴在维持。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产品种质资源,就像目前电子信息领域的芯片技术一样,受制于国外。我个人认为我国农业的种质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地方特色品种种质资源的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迟早会被市场重新认识、重新估价。因此,迅速评估并占有地方稀缺性农产品的种质资源,用大资本投入的方式,引进最新的基因育种技术和相关人才,加大育种的种群数量,加快选育的速度,并结合产业化推广,边育种边产业化,应该是金融资本进入农业的一个战略方向。三是参与美丽新农村建设。当今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向田园回归,这是人性的天然需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相信随着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不断探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互联网游民”群体的不断增大,中国也迟早会在广阔的农村找到产业、生态和人居和谐平衡发展的路径。2017年2月起,“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兴起。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例如宋卫平先生一直在探索的“蓝城生态小镇”,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社区模式,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是未来有希望得到推广复制的模式之一。与此同时,华侨城、恒大和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各自了自己的小镇战略。现在看,这类项目,应该选在大城市周边,具有独特的原生自然资源或原生人文资源,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良好,土地面积具有一定规模。在产业布局上,可以依据地方资源引入农业、颐养、健康、教育、旅游、文化、商业、科技、宗教、艺术等产业;在生态建设上,回归自然,回归“桃花源”式的景观建设,农村的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不同,不是人工造景和小品堆砌,而是真正可以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生态景观,符合循环农业的生长环境;在人居上,以社区部落生活方式为规划理念,以中国传统庭院或现代建筑为主体风格,不宜采用城市豪华别墅或欧式建筑风格;在运营上,建立专业的小镇运营管理团队,区别于目前的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和工业地产的运营方式。四是农业企业新科技领域。涉及农业企业的新科技有很多,我们以物联网技术为例,其对于规模农业来讲,是一项投入少收益大的手段。生物性资产需要24小时看护,这已经是人力所不怠。而物联网探头可以把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雨量,风力,光照,氧气,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动植物本体的体温,采食量,运动轨迹,生长性能等,随时随地上传到云上,留下所有的轨迹和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采用人工智能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反向控制到各种自动化农业设施和设备上。这些技术手段,已经远远突破了人的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向农业无人化智能化快速迈进,从而逐步实现设备替代人工,加速了规模农业的进程。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科技金融的直接融资渠道。[2]金融资本要深度融入农业企业除了以上这四个领域,还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完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法律环境,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自动化水平和效率。[3]在加强以上这些宏观环境的同时,要注意的是这四个领域无论是哪一个,核心是人的组织。农业企业必须把农业专家、产业价值链条上的各类专才、小镇运营人才、村镇干部、新型农民等发动组织起来,通过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使命来凝聚人,通过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愿景来感召人,通过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通过合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表彰激发人,通过共建共享共有的事业平台成就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zyyhwj/201802/t20180205_6136410.htm.

[2]王佳佳,赵慧娥,李宇洋.新常态下支持辽宁科技金融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农业经济.2018.05.

[3]陈尚权.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农家科技旬刊》,2016(6).

作者:张博 单位:辽宁生态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