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县域经济发展计策

时间:2022-01-09 11:50:42

探析县域经济发展计策

一、十八大后宏观政策指向

对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日益清晰,关键领域的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将会全面展开,宏观政策指向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机遇。总理反复强调,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在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在很多领域未得到充分发挥,以致我国多年来发展方式粗放,动力不可持续。因此,新一届中央政府对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问题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国务院部署了九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确定2013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对许多欠发达地市来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处于这个阶段,机遇越是重要。比如,还有很多老国有企业没有改制或改制不彻底,由于产权不清晰,没有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导致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缺少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上市的制度基础。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与本省淄博市相比,济宁市2012年底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仅有43家,其中国有4家,私营39家。而淄博现有1600多家股份有限公司,接近济宁市的4倍;现有22家企业上市,也近乎济宁市的4倍;另外,还有40多家企业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因此,准确把握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弥补改革欠账,处理遗留问题,是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国家结构性减税的机遇。结构性减税是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政策,是我国税制改革长期努力的方向。既然“有增有减”,它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增”和“减”两种影响。从“增”的方面看:首先,随着营改增试点的扩大,作为结构性减税政策中一项具有历史性和突破性的政策,将会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次,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允许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外购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降低了税负,将会激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再次,资源税改革,对于资源型城市,将会使资源税出现大幅增长,地方税源的税基进一步扩大。从“减”的方面看:首先,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给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其次,国家先后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和运营实施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也将会使地方税收减少。总的来看,结构性减税短期内可能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使财政收入下降,但从长远看,将有利于中小企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三)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推进城镇化将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未来最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必将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实现市民化,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我市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同时也是我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崛起的最大增长点。再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五年内要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次被称为“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重大举措将会大大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彻底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

二、十八大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对一个县域来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搞,只要搞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并在主导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产业及其支撑体系下,在县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逐步成长为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形成块状经济。比如宁海的模具、嘉善的木业、瑞安的汽车配件都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了相当份额。因此,一个县应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也好,矿产品加工也好,不要搞得太多了,搞一个、两个主导产业,把一锅水烧开,就能带动整个县的发展。

(一)要强化品牌意识,培育经济强镇。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先进地区的实践表明,凡是经济强县往往都有一批经济强镇作支撑。全国百强县都有强乡镇、名牌镇,比如江苏的江阴市拥有华士镇、周庄镇;浙江绍兴县有杨汛桥、钱清、福全等。因此,必须把壮大镇域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瞄准优势,准确定位,引导资金、技术、生产要素等资源向乡镇聚集,在工业项目审批、城镇建设用地等权限上要充分放权,给予镇级政府更多的权限空间,更大程度地释放最基层经济体的能量和活力。

(二)要注重本土培养,建设现代企业家队伍。县域经济最关键的就是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最关键的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眼界宽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家的眼界高度决定着企业的档次水平。先进县市迅速崛起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负责任的企业家队伍。所以,要形成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在名誉和待遇上优先向民营企业家倾斜,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要加大对他们的重视和宣传,从精神上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用实际行动关心、关怀、关注本土企业家,以便催生更多的企业家“裂变”,派生出一批又一批企业家群体。此外,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等多种形式举办高层专家讲座,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三)要优化金融生态,营造良好信用环境。目前,金融服务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从先进县市发展经验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他们跨越崛起的共同法宝。所以,政府要重视金融生态建设,在县域内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信用主体,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努力加深银政、银企关系,并叫响“决不让银行在本县瞎一分钱”的口号。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扶持力度,重点考核银行新增存贷比、新增信贷投放、支持中小企业和重点产业项目贷款、不良贷款率等指标,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努力实现银行存贷比“倒挂”。

(四)要超前谋划引导,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逐渐扩大,这将会大大促进农村土地的进一步流转,更多的土地会向新的经营主体集中,政府应该引导农业能人通过承包更多土地,开展规模种植、特色种植等方式,发展家庭农场。近年来,很多县域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土地互换、农户委托土地流转等有效途径,使得大量土地向园区集聚,从而扩大园区规模,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既保证了农民在承包土地上的稳定收益,又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到城镇打工或到园区工作,实现了农民与园区双赢,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五)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营造民营经济进入的政策环境。一是借鉴广东、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坚持“只设路标、不设路障”、“能民则民、能放则放”的原则,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准入环境,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二是坚决清理、废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使民营企业享受平等待遇;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和组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途径,向集约化、规模化方面发展。

总之,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壮大县域经济仍是解决当前发展动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不竭动力。因此,当前必须抓住各项领域改革的机遇,思想再解放、观念再创新,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由“短板”向“跳板”的华丽转变。

作者:孙学立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