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大学生接受特质多维解读

时间:2022-11-27 03:16:58

新经济下大学生接受特质多维解读

一、“读图时代”大学生接受的特质

“读图时代”,不仅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型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其改变更为深远的是,对人类思维范式的无形诱导和转换。对于身心还未臻于成熟、趋于稳定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受“读图时代”的影响,其接受思想教育与信息资讯等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一)信息来源不断拓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对人类信息接收习惯的一种科学理解与顺势迎合,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传播内涵的丰富和功能的拓展。它运用更为精炼和通俗的方式,传递数量更大、质量更高的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读图时代虽然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加广阔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平台,以及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所蕴含的信息量就会超过语言文字。即使在青年大学生群体里,不同人对图片和语言文字的信息接收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能够从图片中获得更多的“画面感”,而有的却能从文字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到更多的内容。(二)认知方式不断完善。对于传统纸质媒介,个体一般要经历两次认知、三次认知和反复认知的过程,而对图片媒介一般分为一次认知或两次认知。而图片和文字相互结合,能够进一步完善优化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降低大学生的认知时间,提高他们的认知效率。传统语言文字阅读方式,其语义编码系统的加工过程为“音响(包括语言、音乐)→感觉登记→听知觉→短时记忆及语义→言语表象→语义编码”,最后被个体形成与语义相匹配的多个意象画面,“读图时代”其表象编码系统的加工过程为“视像→视感觉→视知觉→短时记忆及表象代码→视觉表象→表象编码”,这两种方式是相互补充的,对于大学生认识方式是一种优化和完善。(三)想象空间不断延伸。“读图时代”并不只是用图片作为视觉符号来吸引受众,并不是人们价值判断惯性中“花花公子”的形象,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播功能。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个体的想象力水平来源于生活素材、亲身经历和外部媒体,但并不是所有大众都具有丰富的素材、多样的经历和接触新兴媒体的机会,至少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其想象力水平和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读图时代”通过对于语言文字的视觉解读和仿真延伸,既能带给他们以强烈的真实感和可视性,还能通过色彩多样、生动形象的画面和饱含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以一种有机组合的方式,激发和唤醒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延伸他们的想象空间。(四)思维模式不断更新。长期接收“读图时代”的洗礼,特别是许多90后大学生喜欢把一些严肃正式的仪式感进行消解和淡化,把一些庄重神秘的文化进行通俗化解构和重组。“读图时代”给大学生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消解宏大叙事,思想浅显化”,呈现出把“政治淡漠化、国际城乡化、大事虚隐化”的具体语态;其二是“关注个体当下,语言生动化”,呈现出“个体生存、当下生活、幸福生命”的具体存在;其三是“逆反严肃情境,行动通俗化”,呈现出“逆反说教、厌烦严肃、被动深刻”的具体情态;其四是“兴趣价值单纯,取向三快化”,呈现出的“快乐至上、快速简明、快效得利”的具体心态。这些心态的背后,其实质就是思维方式对社会环境的不断适应和顺势更新。

二、对大学生接受特质的多维解读

(一)大众传播学视角的解读。尽管“读图时代”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但文字的地位仍然还是无法超越和取代的,理由之一就是图片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可以离开图片。前文曾提及,并不是每位90、00后大学生都喜欢通过读图来获取信息。事实上,从传播学的几要素来看,传播介质、传播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断更替的,但传播终端的个体是否是与时俱进的呢?是否每个群体都保持了一样的水平?是否个体对某种传播方式的喜好会从一而终呢?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无法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其对“读图时代”的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取决于其个人的喜好或偏好,更取决于其骨子里的价值观,因为他们对传播介质和方式的态度,要受到其价值观念的左右。换言之,与其说他们是对“读图时代”的接受,还不如说是对他们自己价值观的认可。(二)认知心理学视角的解读。“人们在读文字和读图时大脑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同,文字是高度凝练的,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潜能,而对图像的处理只是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换言之,大学生更倾向于图片阅读,也是基于记忆介质变化和认知方式优化带来的快捷和快感。对于喜好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注视和聆听是第一重要的信息接收功能。课堂上对于黑板和白色粉笔字的两元色彩感受,以及带来的呆板的心理感受,都决定了其接受信息的能动性和实效性,一些中规中矩老师的课堂上,下面低头族一片的情况我们见得太多。而相反的,PPT或视频片段的教学方式,可以让他们以一种更为悦纳的方式投入其中,其对信息的接受度是完全不同。(三)社会文化学视角的解读。处于现代生活的人们,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有时间的时候也懒得真正去潜心专注的阅读。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对视觉感官的享受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加之从小到大接受的成功教育和日益感受到的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疲劳程度在大学阶段不断加大。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摄取直观、简单、形象的信息读取方式,这就决定了以文字这一抽象符号为传播方式进入了快餐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索取进入了快速读取、快速传播的阶段。当然,这中间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青年大学生也具有较大的从众心理,比如对苹果品牌的狂热追捧和某一时尚品牌的极端热爱,其很大程度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如果个体不追随大流,很有可能失去与同学之间交流的载体和话题,甚至受到排斥与讥笑。个体不融入某个潮流,本是正常的,但由于其他人都进入了,你反而变得不正常,这与“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看医生”是一样的道理。

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读图时代”在带给人们全新体验的同时,其实也暗藏着种种隐患。在此背景下,大众对这一话题的价值判断已然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视觉享受与精神文明相存共融才是“读图时代”的未来所在。关于未来的景象,我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比如用电子邮件传情达意,走进影院欣赏精彩大片,深夜抱枕夜读诗书,那将是我们难得的精神盛宴。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德].世界图像时代,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M].三联书店,1996:899.

[2][3]谢昌军.“读图时代”与受众的读图心理探究[J].新闻窗,2007,(03):115.

作者:魏巍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