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论文

时间:2022-05-20 10:06:00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的中长期政策;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呈现下降的趋势、歧视偏见、国家的就业政策、不健全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支出”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建立一些适合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中心、“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将“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临时户籍和档案”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等,具体请详见。

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的研究,中国的劳动力80%在农村,农村约有5亿劳动者,而农业资源仅能容纳1.5亿,加上近几年的乡镇企业容纳1.2亿,外出打工经商0.5亿和从事多种经营0.2亿,农村尚存在1.6亿剩余劳动力。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之庞大,如果有一系列健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管理方案,那么它将促使这些劳动力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并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对国民经济驶入良性循环轨道和健康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

1、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18.6%;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4.54%,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增减相抵,2001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14%,比2000年下降4.6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01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8961万人,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514万人。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重高于边远地区,山区、丘陵地区的转移速度高于平原地区,省内转移就业比重上升快于省外、乡内转移人数增加,主要向农业、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转移,在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兼业性,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等特征[吴亚军等,2004]。

2、歧视偏见、国家的就业政策、不健全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等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一是根深蒂固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城里人对农村人都有歧视偏见,认为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低下、文化素质差、生活习惯不好等等由于出身形成的尊卑贵贱观念;另一方面则是一部分城里人认为农民工抢他们的饭碗而产生的反感和仇视。二是就业政策性偏见。农民工长期受户籍制度、国家的就业政策等一系列限制,国有企业必须先安置下岗职工以维护社会稳定,而排斥农民工等。三是劳动力市场缺乏健全完善的中介组织。由于信息阻隔、渠道不畅,目前有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不是通过政府或民间职业中介组织谋取职业,而是通过亲戚、朋友等渠道寻求职业。四是乡镇企业萎缩,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逐渐萎缩,其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逐渐降低。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的中长期政策

(一)从优化和储备劳动力资源来看,应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支出”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

1、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建设重点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质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财富、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外企的进入就是冲着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而来的。从优化劳动力资源供给的角度看,要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我国中长期就业政策的核心,这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百年大计[王胜谦,2005]。农村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决定了将以比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的速度增长。从我国长期的就业形势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只笼中之虎,它所带来的压力比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更大,我国中长期就业战略必须把农村就业问题放在首位。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常丰富,但其文化素质、技能较低,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智力因素日渐取代体力因素成为劳动的价值所在,没有知识的劳动力,只能是经济发展的负担。所以,要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负担,“教育和培训”是一国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不仅可以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而且将对就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各国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柱。

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后续劳动力自身的文化素质,为其职业教育打下基础;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后续劳动力技能。现在已出现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而高级技工却供不应求的现象。出现这一怪现象主要是因为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够致使我国的职业技术院校以及在校生数量呈萎缩趋势。

2、为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应建立一些适合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中心。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要求劳动力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授教育水平低,要其自身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调整和改进技能是很困难的,所以应建立一些适合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中心。类同我们已建立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培训中心一样,持有下岗证可免费参加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中心的筹建与开办应有国家财政支持,凡是持有农村外出就业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可免费参加一系列的技能培训。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如何建立?通过对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资源需求的分析研究,本人认为:第一应在各大中型城市劳动就业中心开展一系列本地区需要的各种中高级免费技能培训,以便外来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会提高其技能,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应在靠近农村的县、镇办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证的相关部门开展一些中低级免费技能培训,以及对本地区农村劳动力本身擅长的技能进行更高级的免费专业培训,便于向外有目的的输送。第三在乡镇以各种形式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中介组织,逐步改进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技工需求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以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通过亲戚、朋友等渠道寻求职业的现象。

(二)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科学性来看,应将“改变我国的用工制度,实行同工同酬”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正规部门的就业几乎完全被城市居民垄断,进程农民工没有资格竞争这些工作职位,因为这是国家的用工制度。由此产生的后果之一是造成这些部门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后果之二是这些正规部门工资水平相对其效率而言太高,相对于社会劳动力供给充足的情况显得更高,扭曲了要素资源价格,使得国有企业被迫纷纷采取减人增效及资金密集,加剧了城市失业。有不少工作并没有什么技术可言,如果让进城农民去干,他们要求的工资要低的多,也会干得好的多,企业的效益也会大大提高。比如长虹集团之所以数次挑起彩电

">“价格大战”,原因在于它的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总数达2万多人的农民工,正是这些廉价肯干的农民工,使长虹集团的产品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国有企业。

(三)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应将“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

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可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以缓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通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过渡发展模式,并为以后的“离土又离乡”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镇企业至今已吸收了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因此,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行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项目,继续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吴亚军等,2004]。

(四)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来看,应将“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临时户籍和档案”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应结合城市户籍、档案制度进行管理。对素质较高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就业应在就业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相应的临时户籍和档案。以便失业后再找相应的工种时,用人单位了解以前的就业简历,择优录取。这样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不仅可以找到自己擅长的收入较好的工作,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其具体的办法可参照城里的下岗职工或大学生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将其户籍和档案交到当地人才交流中心,以后再转到新的就业单位。

三、结论

综上所述,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就业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其核心主要是建立以下一些中长期政策。(1)从优化和储备劳动力资源来看,应将“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支出”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2)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的科学性来看,应将“改变我国的用工制度,实行同工同酬”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3)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应将“鼓励和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4)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来看,应将“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临时户籍和档案”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来贯彻实施。通过这些中长期政策的实施可促进农村经济在务农、外出就业、回乡创业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