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6:35:53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范文篇1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今年新目标全市40%社区成充分就业社区

15日下午,记者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市正着手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争取在今年年底前,让全市40%的社区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将点名通报,并抄送各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工作表现突出,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省、市将通报表彰。

据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赖锡涛介绍,“充分就业社区”是指城市社区中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总体就业达到较高比例。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充分整合社区内各种就业资源,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使社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就业率达85%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社区内“零就业家庭”至当年12月底为零。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环境优化,社区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无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失业人员。

据了解,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175个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或工作站并挂牌的有110个,占63%,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公益性、福利性服务,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与社区单位、居民的关系。各地在积极解决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有址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基础上,选择了15个条件较好的社区,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示范点,以点带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连南县劳动保障局在自身经费不算充裕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开展工作,这此举措为我市推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00年“路经就业服务”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两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做到社区平台工作人员熟悉和深入宣传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按规定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基础数据库、资料台帐。为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协助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岗位、社保、培训等补贴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此外,还坚持动态跟踪管理,对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就业情况定期走访、了解,掌握最新情况对就业困难群体落实挂钩帮扶。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基本确定。

充分就业范文篇2

一、创建范围

全区各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

二、主要任务

严格按《“充分就业村”考评表》中平台建设、充分就业、基础工作、就业服务、创业帮扶、其他共六大项、二十八小项内容进行“充分就业村”创建。

三、考评认定

(一)自查自评。由各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按照《“充分就业村”考评表》逐项进行自评,填报兰州市“充分就业村”申报表,报街道劳动保障所审核。

(二)审核推荐。相关街道劳动保障所根据各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上报情况,按照《“充分就业村”考评表》进行初评,初评达标的,由街道劳动保障所签署意见后,推荐至就业服务局进行评估。

(三)评估认定。由就业服务局组成考评小组对街道劳动保障所推荐的“充分就业村”根据《“充分就业村”考评表》进行逐个、逐项、逐条评估考核验收,评估考核达到90分以上的,认定为“充分就业村”。

四、表彰奖励

对考核通过的“充分就业村”,由就业服务局授予“充分就业村”称号,并颁发牌匾。

五、“充分就业村”管理

(一)“充分就业村”由就业服务局实施业务管理。

充分就业范文篇3

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在社区就业的达到3.86万人。社区已成为四川省就业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四川省在社区就业上所取得的成绩,与这个省开展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项决策带来的活力

四川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大省。近年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交汇为庞大的就业大军,使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这个省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成为四川省各级政府的重头戏。从2002年开始,四川把就业视线从单纯的瞄向企业转向了瞄准社区。随着国家重视发挥社区就业的作用和不断强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体系应运而生。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体系的作用,使它成为促进社区就业的一个重要平台?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的负责同志认为,既要建立健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解决“由谁抓”的问题;更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解决“如何抓”的问题。把组织保障与制度建立、人员到位与措施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一项决策产生了———2004年,四川省劳动保障厅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此项创建活动,并提出了明确的创建标准:本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其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2%以上;“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救助对象的就业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实施这一目标需要有切入点。社区蕴藏的就业岗位丰富,岗位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用工灵活,多数适合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的下岗失业人员,易于使他们实现充分就业。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街道、县、市。通过稳步推进,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就落到了实处。”在一份关于促进社区就业的宣传材料中,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对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初衷作了这样的解读。

思路———通知(包括创建标准)———宣传材料。这标志着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在全省组织开展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的目标、得力的措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部署。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已成为充分调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全省社区就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和激励机制。

*年,四川省有242个社区经审核评估,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成为四川省第一批充分就业社区。榜样的带动和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全省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形成了一种学习先进、争当充分就业社区的可喜局面。这正是四川省劳动保障厅评定首批充分就业社区的意义所在。

四万人进社区说明什么

*年初,成都市制定了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充分就业的目标。具体做法是从社区起步,先在5个中心城区开展,继而向郊区县推进。到2008年,远郊区的县(市)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据统计,这一年,成都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有4万人是在社区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取得这一成绩,说明社区就业是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说明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组织开展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是一项务实求效之举。

华兴社区处在成都市最繁华的春熙路辖区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小荣兼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她带着记者一边在社区实地走访,一边介绍情况。站里有4位工作人员,劳动保障工作纳入了一级目标考核。为了把就业工作做实,社区通过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开发就业岗位。居委会把社区内的单位动员起来,共同组成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在实际创建活动中,这些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区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仅*年,华兴社区的50个单位就提供各种岗位377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4人。社区内有44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工作人员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为其“量身”找岗位,已安置就业37人。50岁的代家棣因车祸导致双腿残疾,儿子读高中,妻子又无工作,是一个低保户。开始,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为代家棣寻找岗位,都没成功。去年,街道设立了垃圾压缩中转站,张小荣及时为他申办了中转站管理工作,老代终于实现了就业愿望。在中转站工作了半年后,代家棣主动要求取消了低保待遇。记者在工作现场见到老代时,他深情地自述着这份工作对自己和家庭多么重要,言谈中眼里还闪着感激的泪花。

杨长君在企业工作时右手中指被轧断。企业破产后,由于右手残疾,工作总是有一阵没一阵的。妻子姜桂华只有小学文化,身体又不好,也一直没有工作。夫妻俩都是“4050”人员,是华兴社区的就业特困户。根据杨长君及其家庭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鼓励姜桂华搞家庭创业,并为她办理了《社区就业服务证》,帮她在家门口开设了一个杂货摊。接着,社区工作人员又把杨长君推荐到社区治安保卫队工作。现在,夫妻俩的月收入有七八百元。如今,社区已成为这对夫妻的依托。杨长君说,他最担心自家的房子被拆迁,他愿意住在这个旧房子里,不离开现在的社区。

张小荣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已干了一年,她感触最深的是工作压力大。虽然华兴社区已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但她却没有丝毫懈怠。她指着就业登记册说,去年他们才安置的一位“零就业家庭”成员,工作半年又失业了。这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由于自身条件较差,普遍存在着就业不稳定的问题,他们在一个岗位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半年。帮助这部分人实现稳定就业,是社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跳伞塔街道是成都市最早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活动的街道之一。如今,这个街道所辖的4个社区均已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成科路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苏志平经历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全过程。她介绍说,社区内有成都棉纺厂、搪瓷厂、中药厂的职工宿舍。3年前,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0多人,他们普遍情绪低落,生活困难。社区把下岗的几十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党支部,一些党员在社区的帮助下就业后,主动把本单位的用工信息告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以他们为骨干建立了巡岗志愿者队伍,义务为社区收集用工信息。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积极承揽各类后勤服务工作。经过努力,社区下岗失业人员逐步实现了再就业。

徐光明、罗显平夫妇是成科路社区的就业困难户。两人下岗失业时,孩子还在读高中,家庭生活靠低保。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把罗显平介绍到附近的数码大厦看守自行车,帮助徐光明到一个单位当上了门卫,家庭收入稳定在近千元。他们已经主动退出了低保,孩子也上了大学。2003年,成科路社区就业率就达到了97%。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已有7户低保家庭主动退出了低保,目前社区内享受低保的家庭只剩下4户。

银鳞社区的今昔变化

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有个银鳞社区。社区居委会主任邱玲嫦每天都要在社区转几圈。看着自己亲手策划修建的几十个商业服务网点一天天红火起来,经营这些网点的下岗失业人员有了生活保障,邱玲嫦感到由衷的欣慰。

3年前,邱玲嫦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当上社区居委会主任。更何况,银鳞社区又有着诸多特殊情况。这个社区是“四川银山化工”等几家国企改制后,由职工家属宿舍区组建的新社区。社区有居民415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达2530人,就业压力相当大。社区刚组建时,居民思想混乱,下岗失业人员的悲观埋怨情绪比较严重,有些人还聚集起来找企业、找政府。一些年轻人因无事可干便、斗殴,社区治安环境恶劣。2002年底,原为企业质检处处长的邱玲嫦,在选民直选中走上了社区居委会主任岗位(她还同时担任了银鳞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面对这样的情景我退缩过。但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我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干了起来。”邱玲嫦说。

银鳞社区离资中县城有十来公里,没有成熟的经济圈可依托,周边能提供岗位的企业又少,社区就业的出路在哪里?这是邱玲嫦上任后碰到的一个最大难题。也在此时,国家大力推动社区就业,省市促进社区就业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困难与机遇面前,邱玲嫦选择了通过抢抓机遇战胜困难。根据上级关于促进社区就业的精神,银鳞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邱玲嫦担任了领导小组组长。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她把着力点首先放在调查摸底上。具体做法是:把银鳞社区分为5个小区,5位工作人员分别担任小区的党支部书记,逐户走访社区居民家庭,摸清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特长、择业愿望等详细情况,并逐人分类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邱玲嫦又把着力点放到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上。对内,她带领工作人员挖掘社区就业潜能,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业;对外,他们通过上门走访的形式,多方收集用工信息。邱玲嫦说,社区与市县劳动保障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这就为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向异地的企业输送人员创造了条件。几年来,先后帮助2214名下岗失业人员到广东、成都、重庆等地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包括125名“4050”人员。

邱玲嫦还十分重视抓好职业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近年来,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他们为无技能的615名下岗失业人员举办了工艺品制作、计算机操作等培训班,并帮助他们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

到目前,银鳞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93.9%。其中,社区的20多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了至少有一人就业。与此同时,由于社区居委会把促进社区就业与加强社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社区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社区治安等工作也搞得很好,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一个穷县的社区也有广阔天地

四川省通江县是一个地处秦巴山脉、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的山区县。这个县的诺江镇牌坊街社区处在县城中心,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内设社区再就业服务站、退管服务站。牌坊街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珊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在一间约2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室里,桌椅板凳都很旧,惟独一台崭新的计算机非常抢眼。随着张珊打开计算机,社区退休人员管理、失业人员台账、再就业人员数据等一应俱全。全社区共有1848户居民,常住人口5400人,其中有384名退休人员、878名失业人员。*年,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牌坊街社区有837人实现了再就业,成为充分就业社区。

在这个部级贫困县里,小小的社区哪来这么多岗位?张珊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没有大企业,为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费了大量心血。除了收集用工信息、推荐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外,还通过劳务输出、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扶持创业等途径促进就业再就业。张珊还举了一个帮助下岗职工创业的例子。下岗职工王琛及妻子何英几乎同时下岗。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帮助下,王琛先是参加了负责社区治安工作的联防队,何英也被安排在公益性就业岗位。这对夫妻家庭生活有了稳定的来源后,不忘其他下岗失业人员。王琛看到社区有不少居民家庭经常需要临时性的服务员,便决定开发这一市场,并成立了巴中市区第一家社区家政钟点工服务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把钟点工服务部作为扶持对象,为管理人员申请了政府工资补贴,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由于服务部是公益性的,深受下岗失业人员和用工方的信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部越办越红火。

充分就业范文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创建"三无"活动凝聚合力

(一)领导重视,积极推动。邯郸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老工业基地,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就业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200年全市开展创建"三无"活动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市委书记聂辰席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专门听取汇报,市主管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积极推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劳动就业服务局把该项工作作为落实再就业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政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狠抓落实,强化督导,确保了该项活动有目标,有措施,见实效。

(二)明确思路,广泛发动。200年,我们提出了"本着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服务,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全市社会稳定和谐做贡献的宗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无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范围,从而带动全市社区就业工作的发展"的创建思路,制定了创建"三无"活动实施办法,层层分解任务目标,广泛宣传发动。200年元月,召开了全市"三无"创建表彰大会,总结交流了200年创建活动工作经验,对43个"三无"单位和30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年中,作为"三无"创建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目前全市2003户"零就业家庭"已有1342户实现再就业。今年年底,全市将召开"三无"创建活动表彰大会,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并进一步探讨促进该项活动深入开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三)构建网络,协调联动。为保证该项活动深入有序开展,市劳动就业服务局从组织领导、机构完善、队伍建设、服务手段等方面入手,为活动精心构建服务网络。一是市局专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市内各区就业局与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并明确了相关负责人。二是进一步强化了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按照"四统一、六到位"标准,完成了208个劳动保障事务站和180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室的达标验收工作,配齐了2300多名工作人员,基本做到了应建尽建,夯实了工作基础。三是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和省厅要求,对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了业务轮训,组织880余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了2006年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有力提升了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素质。四是投资10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建立了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相关高级人力资源的多层次、全方位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目前已发放微机设备283套,初步实现全市20个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局、173个乡镇(街道)、市内68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与市就业服务局的信息联网,基本实现足不出户的网上求职、用工登记、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二、多措并举,建立创建"三无"活动长效工作机制

(一)调查摸底,为开展创建活动夯实基础。为掌握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的自然状况及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需求情况,市内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室)工作人员分组深入到社区楼院和社区单位,逐楼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做到了"六清",即家庭情况清、收入情况清、专业技能清、就业愿望清、就业状况清、单位用工需求清;建立了"六帐",即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台帐、社区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台帐、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情况登记台帐、社区新增劳动力情况登记台帐、零就业家庭状况台帐、培训求职登记台帐。这"六清"和"六帐",不仅有账本可查,而且全部输入微机,实现动态管理,为"三无"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摸清了底数,夯实了基础。

(二)广泛宣传,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到社区就业。社区服务业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潜力和择业空间,但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和社区就业岗位不固定、收入不稳定的特点,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不愿到社区就业。为转变群众就业观念,市就业局与邯郸晚报、市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联手开办了《职场创业》、《职业指导课堂》、《就业广场》、《就业天地》、《就业桥》等栏目,编印了《走向一片蓝天》、《外出务工指南》等书籍。先后举办了劳动就业宣传日、大型评剧《月嫂》巡演、全市下岗失业人员成果展、创业项目推介会及先进事迹报告会、"民生杯"促进就业再就业书画摄影艺术展等活动,邀请创办社区幼教集团的陈江红等创业典型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自强不息的创业历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各社区广泛开展了"送政策进千家万户"、"社区处处是绿灯"、"你就业我掏钱"等活动,丛台区就业局举办了由劳动保障、企业和社区人员参加的劳动保障知识竞赛,让竞赛现场搬进社区、走进厂房,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国家的再就业政策,扭转了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开始自觉地在社区寻找岗位,到社区服务领域大显身手,促进了社区就业和社区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

(三)强化培训,着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缺乏技能,及时接受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他们顺利实现就业至关重要,可是有许多下岗失业人员对培训的重要性和如何参加培训缺乏了解,往往不去参加培训。为此,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一方面上门入户讲政策,一方面千方百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便捷适用的培训形式。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不同需求,各社区组织了包括公共培训机构的免费培训,邀请再就业明星传授一技之长,聘请专家、技师举办专题讲座,统一组织电视讲座学习班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培训班,开设了烹饪、缝纫、美容美发、加工制作、机电维修、电脑、摄影等数十种培训项目。2004年以来,全市通过社区平台共举办各类再就业技能培训班130余期,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8万人。

(四)开发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下岗职工自身情况千差万别,社区就业环境和所属单位状况也各不相同,为此,我市因地制宜,实施"十个一批"拓域创岗工程,即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拓展社区门店安置一批;扩大社区服务门类安置一批;社区绿化环保保卫安置一批;社区家政服务安置一批;能工巧匠特项服务安置一批;动员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安置一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安置一批;劳务输出送走一批;其它灵活就业安置一批。"十个一批"工程的实施,使每个社区都有了工作侧重点,每个下岗职工都能根据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2004年以来,全市共开发市场管理协助员、社区保洁保绿员、劳动保障协助员等公益性岗位5000多个,全市新创办社区就业实体758个,发展服务型企业、劳服企业及生产自救基地等经济组织173个,开发家政、物业、物流、商贸、三产等渠道就业岗位1.9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3万人。仅邯山区渚河路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就利用社区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通过发展社区"三保"(保安、保洁、保绿)、"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项服务"(家政、配送、医疗),新办社区就业实体和服务网点137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13个。目前,邯山区贸西街道办事处等6个办事处实现无下岗位失业人员办事处目标,永新里等37个社区实现无下岗失业人员社区目标,市内三区80个居民楼已实现无下岗失业人员居民楼目标,后百家村等5个村成为充分就业文明村,全市创建"三无"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是创建"三无"活动的瓶颈,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市劳动就业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一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积极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小额贷款等个性化就业服务。二是帮助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人员优先实现就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社区爱心超市进行物质帮扶,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目前,渚河路办事处等街道劳动保障事务站已开办爱心超市80家,对困难人员发放米、面、油、生活必需品等共计价值300多万元。市就业局干部职工也主动捐款万余元,把就业工作者的爱心送到困难下岗失业人员手中。三是在全市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06年初,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06年底,全市实现60%以上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市辖四区实现50个以上楼院、10个以上居委、2个以上街道没有一户"零就业家庭"的任务目标,同时规定"零就业家庭"的下岗失业人员可享受六项援助:①就业援助。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进行一次就业指导,并免费为其职业介绍一次,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或走出城市承包"三荒"实现就业,鼓励企业主动吸纳或公益性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②资金援助。凡自主创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凭《再就业优惠证》和营业执照可以从再就业资金中得到1000元的就业补贴并优先得到小额贷款扶持。各类用工单位安置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均可由当地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一次性发给用工单位安置下岗职工补贴1000元。③技能援助。凡由市、县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组织的各类就业技能培训,"零就业家庭"成员凭《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证均可以免费参加,并且可以重复培训2-3次。市、县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根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需求组织一些岗位急需的技能培训。④生活援助。市、县两级民政、教育、卫生、工会等部门要把"零就业家庭"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和困难救济、社会捐赠的主要对象,给予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援助。⑤热线援助。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开通的劳动就业服务热线,要对"零就业家庭"提供全面的就业咨询服务,及时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对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以来,已有318人得到特别帮扶,18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⑥公益性岗位援助。按照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加大对大龄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职工和下岗失业军转干部帮扶力度。截至目前,邯郸市出资2100多万元购买城市保洁、保绿、公厕看护、市容协管、劳动保障协管等公益性岗位,使1917名(市本级)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和军转干部实现再就业。

(六)及时认定,定时回访,确保活动效果。创建"三无"工作是一项新工作,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一些社区人口流动性强,或者社区单位效益波动,导致有些"三无"单位已形成的良好局面不易保持,认定后不久就出现了反弹;有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跟不上,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培训时间较短,即使有就业岗位也不能适应需求;有些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室)场地不足,经费跟不上,或工作人员缺乏经验,工作力度跟不上,致使创建活动开展缓慢等。由此可以看出,创建"三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摸索方法总结经验,及时整改逐步提高,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为此,市劳动就业服务局专门制定了《邯郸市无下岗失业人员办事处、居委会、楼院认定标准》和《邯郸市无下岗失业人员办事处、居委会、楼院认定程序》,实行严格评估,定期回访,对出现反弹的单位帮助其认真总结原因,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创建"三无"活动稳步健康发展。

三、坚持三结合,推动社区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社区建设与社区就业相结合。社区虽然是个小环境,但社区建设却不容忽视,只有围绕社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找出社区就业的增长点,才能实现社区建设和社区就业的双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在创建"三无"活动中,我市各社区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社区就业资源,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除了做好传统的社区"三保"和家政服务项目外,还创造性地开发出了许多潜在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项目。如:邯山区一些社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开设了社区小饭桌、社区四点钟课堂,让孩子放学后在社区内接受作业辅导、生活照顾、安全监护等服务,免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农林路社区开设邻里钟点工服务项目,使一些不便外出的下岗职工就近择业,极大地方便了服务双方。丛台区永新里社区组织有一定医疗技能的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后组成社区医疗卫生小分队,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体检,方便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复兴区化林办事处等社区优先安排"4050"人员组建社区环卫稽查队,夜间治安巡逻队,交通协管队,既让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又保证了小区管理的安全有序。实践证明,凡是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充分的社区,社区建设发展的也相对较快,只有认真研究社区建设和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潜力,才能创造更多的"三无"社区,促进社区就业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坚持社区企事业单位发展与社区就业相结合。在社区建设中,社区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可谓互相依存,互为依托,社区占有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企事业单位蕴藏就业空间。我市巧借这一关系创新发展思路,在创建"三无"活动中,主动把就业优惠政策送到社区单位,与这些单位共同谋划开发就业岗位,拓宽企事业单位的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两年来,全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吸纳社区清洁、保安、专业技术等服务人员5000多人,有不少社区还和社区单位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200年以来,市就业服务局和市康诺食品公司携手合作,在全市社区设置"好邻居美食坊"售货亭100余个,安置"4050"人员200多人,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同时带动企业内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210名,为企业赢得了一年几十万的利润。康诺公司也因此被市就业局认定为邯郸市再就业生产自救基地,享受再就业资金补贴9.8万元。像"好邻居美食坊"这样与社区单位合作开发就业岗位的项目,做活了社区就业工作,全市各街道社区都根据本辖区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合作计划和具体的运作方式,在全市社区营造了一种社区服务和社区单位相互吸引,互相依赖的良好合作局面。

充分就业范文篇5

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问题的思考,笔者有以下个人见解。

一、国家有计划安置就业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部分高学历人才已步入闲置浪费与求才不得的怪圈。大城市,研究生、本科生人浮于事、学非所用,长期找不到工作;边远山区、农村和基层,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却奇缺,有的热血青年在穷乡僻壤适应不了“水土”,一些技术岗位不能吐故纳新,基层乡、镇因无人事编制将其拒之门外,特别是科技、卫生、教育、法律、经济、农牧等专业性人才,有的早已严重缺位、青黄不接。个别地方出现了青年学生宁做保姆也不离开都市,大三在校生不惜牺牲学业忙于求职筹划,学成归来者也有感叹怀才不遇的。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完全是择业者主观原因,也非我们的伯乐不识千里马。要使我国现代高学历人才学有所用、人尽其才,解决好人才浪费与需求的矛盾,单靠人才市场本身不能实现,国家在就业政策和机制上作相应调整很有必要。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各级政府应建立人才需求库,由国家有计划安置;对机关、事业单位,中、省企业的就业岗位,由有关部门组织公考、择优选拔;对县城以下边远山区所需的人才,由政府定向选招,政策性分配;对不服从分配安置、学业与岗位严重背离、不主动求职长期待业者,应采取限定与抑制办法。全社会都要倡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到祖国艰苦的地方,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去锻炼自己,发挥才干。

二、重振国企为精英提供就业舞台

由于国企大量改制,使不少进入中年、技能单一、文化偏低的工人失去了岗位,且难以再就业。他们常为留恋过去同甘共苦的工友生活而失落、自悲和烦躁不安,他们在奔波流离中常冒险去闯谋生之路,他们往往因就业和生计而群体上访。国家为保其基本生活,耗去大量财力;为帮助其再就业,各级政府想尽办法,持续投入。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做法,当初确实欠妥。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建设要发展,国有企业是支柱,要解决好13亿人衣、食、住、行,国有企业肩负着无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和主导作用。因此,是否走“低工资、多就业、平稳过渡”的老路,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的课题。在此,笔者认为,重振国企雄风,增加国企就业岗位,是人心稳定、社会和谐的有效之举。

一些地方企业改制,不仅使资产流失,更重要的是由于人员分流安置不当,让一些技能人才无法链接,独特工艺失传,这需要我们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恢复。因此,要重塑国企形象,使国企再度辉煌,成为我国就业风向标,选择人才是关键。一要严格公开选拔高学历精英,二要不分城市和农村挑选优秀、有独特技能的人才;三要特别注重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任用和监管。同时要迅速恢复和扩大生产,让赢得岗位者尽快安居乐业,凝聚人气,顺乎民心。

为了解决就业岗位,目前生产经营暂不景气的,国家可通过政策、税收、补贴等方式,对行业、企业间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平衡,使其能生存发展;政府还可将增加就业,减少低保支付的费用投入企业再生产,让就业者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得收入,由政府输血变为劳动者造血。这样,于国于民都有益处。

三、发展股份制拓宽就业路

股份制企业的建立,拓宽了我国就业门路,为各类人员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平台,刺激了岗位竞争,使具有创新、开拓意识的择业者有了用武之地。

目前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成份比较多元,政策适用、用人制度、分配方案等,企业间差异很大,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就业空间。因此,国家应大力发展股份制企业,采取多渠道融资扩建,同时对股份制企业应提出相应的就业安置要求,关注其社会效益。企业以解决就业岗位为己任,为国分忧;政府以安置人员为条件,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以实现在可持续发展中寻求经济增长。

四、兴办民营企业鼓励灵活就业

民营企业——市场经济的先驱者和试验者,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对缓解就业压力,丰富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民营企业具有投资少,对从业人员要求不高,工作时间灵活,就近就地实现就业等特点,很适合第三产业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建设,也是安置技能单一,文化偏低求职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当地政府可大力倡导和组织下岗人员、城镇中年轻的失业者,积极兴办家电维修、家庭保洁、托老托幼、小学生接送、餐饮服务、小商铺开设、农副产品加工,建立“回引工程”等,尽量开发灵活就业岗位,走自谋职业之路。

搞好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要政策到位,二要鼓励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胸怀大局,忧国忧民,积极帮助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具体困难,使其经营正常,不断壮大;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社区就业发展,在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登记服务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实事求是地雪中送炭;各类求职者要转变择业观念,主动热心从事社区服务、社区就业工作。为使民营经济能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加快农村、城镇人才资源开发,对原国有企业和农村的一大批有技术专长的能工巧匠、有奉献精神的仁人志士要高薪吸纳,让他们真心诚意为企业生存努力,为经济发展献策。

五、促进农、林、牧、渔兴旺引导民工回归田园

城市经济体制的放开搞活,刺激了亿万年轻力壮的农民进城务工。但因部份地区务工“盲流”,导致一些城里人失去岗位,民工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由于生产要素在流动,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悄然展开,城市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一些务工者将更难以找到岗位;因大量民工进城,“农转非”迁徙,农村劳动力缺乏,边远山区已不少田地荒芜。不少留守的老弱幼小得不到家庭应有的帮助、关怀与教育,青少年性格畸形,厌学严重,一些村舍早已人去楼空,即使鸡犬相闻,却也互不往来。这些新的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充分就业范文篇6

按照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总体工作部署,在认真总结**区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活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重要意义

城区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城区率先实现充分就业,是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活动,完善城区就业再就业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城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将使我市经济社会更加繁荣、稳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此项活动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二、因地制宜,认真制定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标准和实施步骤

各县(市)区要按照《关于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意见》(**市政发〔20**〕36号)明确的创建充分就业城市标准和实施步骤,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目标和标准,全面科学衡量各项就业调控指标、就业保障指标、就业质量指标,统一、协调推进。原则上要达到以下标准:所辖社区100%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就业服务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就业稳定率达到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就业环境宽松,就业资金保障有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劳动收入合理增长,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完善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良性互动

各县(市)区要将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努力保持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同步推进。

(一)围绕发展抓就业,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在新上项目建设中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通过经济增长拉动更多就业增加,使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达到良性互动,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提高。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生产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门类广泛的各类服务业,发挥其投入较少、就业贡献大的优势,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

(三)以创业为动力,把开展创业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引导自主创业。组建至少1家创业基地,开发创业项目,发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全面加强培训。将创业培训、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推进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水平与能力,满足不同培训要求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培训任务,提高培训后就业率、成功率。

(五)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将就业援助与社会救助紧密结合,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的就业援助,重点解决好“4050”人员、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援助,并继续实施定向跟踪服务。对登记失业、求职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要给予重点帮扶。

(六)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政策在促进就业中的效能作用。鼓励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员与转业退役军人等积极创业、自谋职业,并积极帮助解决创业中的资金不足问题,给予申办小额贷款的扶持。

(七)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程序。劳动保障事务站(所)全面落实“六个统一”工作制度,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上下相连相通的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数据与就业信息、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数据共享。

四、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创建充分就业城区活动

充分就业范文篇7

一、考评范围

全区涉农街道18个行政村劳动就业工作。

二、考评内容

主要考评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平台建设、充分就业、基础工作、就业服务、创业帮扶及其他等内容(详见考评表)。

三、考评认定

“充分就业村”考评通过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申报、街道保障所初审推荐、区就业局审核认定的程序进行。

(一)自查自评(10月13日——10月14日)

由各行政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按照《“充分就业村”考评表》逐项进行自评,填报“充分就业村”申报表,报街道劳动保障所审核。

(二)审核推荐(10月17日——10月21日)

各街道劳动保障所根据各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上报情况,按照《“充分就业村”考评表》进行初评,初评达标的,由街道劳动保障所、办事处签署意见后,推荐至就业服务局进行考评。

充分就业范文篇8

一、2009年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回顾

2009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特别是市委33号文件和市政府7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9年,全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4090”等困难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市再就业培训7.7万人,创业培训7284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8.1万人提供了免费服务。农劳转移输出规模达156.69万人,劳务收入76.42亿元。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支付各项再就业补贴6700万元,减免税费2864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上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六个机制。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培训机制、灵活就业机制和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三)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316个,配备工作人员1026人;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45个,聘用工作人员1793人,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落实”。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全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典型。各区(市)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区(市)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有效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五)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格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全市在稳步推进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办法,积极推进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全市参加综合保险的人数达到223.5万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人数达到28.1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的14.01万人,对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位,部分区(市)县还积极开展了农民社会保险工作的试点。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尽管2009年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还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各区(市)县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创新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在上次会上讲到的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针对性不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具体到人头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我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为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增长的“火车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我市务工的外来劳动力约有100万人,而我们自身还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再就业,因此,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又要努力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多作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从2009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比较充分就业城市。2010年,全市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五城区及高新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6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市县4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409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消除“零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保证1人实现就业);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全年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全年完成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80%以上。各区(市)县要围绕上述目标,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政策扶持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的工作要求,拓宽思路,增添措施,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级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各区(市)县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城乡就业形势,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三、2010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要完成2010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国务院36号文件及7个配套文件、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贯彻文件都制定了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延伸、扩展、调整、充实。延伸,就是对原有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审批截止期延续到2008年。扩展,就是把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对象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失地无业农民。调整,就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原来的没有限额改为在限额内减免;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方式由按比例减免,调整为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充实,就是增加了稳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和促进培训的技能鉴定补贴,并对补贴对象、范围和享受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尤其要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工作,确保新政策的顺利启动和有效落实。各区(市)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和申领享受政策的程序,保证基层单位能够正确执行、熟练操作,使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内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针对目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我们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这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确保就业工作收到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实名制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办法,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市就业实名制工作实施方案》(成办[2010]1号),各区(市)县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抓紧组织实施。要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入户调查、统计,完成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以上三类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及时清理隐性就业,实现对劳动力就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要建立起城乡劳动力资源统计普查制度、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补贴制度等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对城乡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失业、就业登记管理,使实名制及时记录的动态管理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推广试点中实行的“一图一表四册”(即一张社区居民居住平面图,一张社区居民统计表,已就业人员登记册、失业人员登记册、无就业意愿人员登记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登记册)和“六本账”(失业人员台账、技能培训台账、社区用工信息台账、求职安置台账、社会保险台账和退休人员台账)、“六个清”(失业原因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等典型经验,完善和丰富就业实名制。公务员之家:

(三)大力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就业”工作。为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充分就业”工作。工作的核心是动员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街道(乡镇)、社区(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就业,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市上还在市级各部门中抽调干部组建了20个“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督导组”,负责督促指导区(市)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联系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还要随机抽查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市统计局也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此项工作的具体方案,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各区(市)县也要按照市上的做法,抽调机关干部分片负责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工作,并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家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进一步发扬领导干部亲民为民,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四)突出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要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成办发[2009]77号文件要求,制定就业配套规划,夯实社区就业工作基础,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做到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各区(市)县要从实际出发,把做好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抓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载体,从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居住环境、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软硬件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培训、公益性岗位调配、就业援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区(市)县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每个区(市)县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亮点和典型,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充分就业来推动整个地区的充分就业。

(五)开通“就业援助96110”。2009年,在我市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9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占了近一半。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政府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手段帮助其就业,这是“政府促进就业”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政府决定,在今年3月内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就业实现最有效的生活保障,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工作不挑不选的就业困难人员,兑现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就业援助96110”由市上统一规划、统一提供技术支撑、统一工作内容和程序,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同步实施。

(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培训效率不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有的区(市)县也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总体上还未根本好转。今年,要结合“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严格实施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率。要大力提倡“订单式”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今年培训补贴的拨付要严格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挂钩,以确保政府的投入切实见到成效。

(七)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军队复员干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对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广泛收集和提供用工信息服务,继续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做好输出输入双向对接工作。发挥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政策效应,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鼓励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做好对失业登记大学生毕生的组织管理,加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建设,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要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再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

(八)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去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和规模较大的社区与市、区(市)县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在所有示范村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适时开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和转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将纳入全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城市。

(九)切实抓好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今年贯彻93号令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

即以一个街道(乡镇)为一个网格,各区(市)县形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对所有用人单位执行市政府93号令基本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用人单位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保足额缴费、按时足额支付工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每个网格落实2名以上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发挥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对网格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控和信息采集。同时,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信息输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进行网上监察,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保护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通并健全市和高新区、19个区(市)县农民工维权投诉举报热线,受理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90%以上。

(十)精心组织促进充分就业的专项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区(市)县活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展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通过这些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充分就业范文篇9

一、20*年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回顾

20*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特别是市委33号文件和市政府7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年,全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4*0”等困难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市再就业培训7.7万人,创业培训7284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8.1万人提供了免费服务。农劳转移输出规模达156.69万人,劳务收入76.42亿元。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支付各项再就业补贴6700万元,减免税费2864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上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六个机制。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培训机制、灵活就业机制和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三)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316个,配备工作人员1026人;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45个,聘用工作人员1793人,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落实”。XX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全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典型。各区(市)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区(市)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有效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五)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格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全市在稳步推进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办法,积极推进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全市参加综合保险的人数达到223.5万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人数达到28.1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的14.01万人,对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位,部分区(市)县还积极开展了农民社会保险工作的试点。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尽管20*年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还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各区(市)县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创新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在上次会上讲到的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针对性不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具体到人头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我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为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增长的“火车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我市务工的外来劳动力约有100万人,而我们自身还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再就业,因此,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又要努力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多作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从20*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比较充分就业城市。20*年,全市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五城区及XX高新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6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市县4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4*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消除“零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保证1人实现就业);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全年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全年完成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80%以上。各区(市)县要围绕上述目标,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政策扶持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的工作要求,拓宽思路,增添措施,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级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各区(市)县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城乡就业形势,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三、20*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要完成20*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国务院36号文件及7个配套文件、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贯彻文件都制定了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延伸、扩展、调整、充实。延伸,就是对原有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审批截止期延续到2008年。扩展,就是把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对象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失地无业农民。调整,就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原来的没有限额改为在限额内减免;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方式由按比例减免,调整为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充实,就是增加了稳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和促进培训的技能鉴定补贴,并对补贴对象、范围和享受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尤其要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工作,确保新政策的顺利启动和有效落实。各区(市)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和申领享受政策的程序,保证基层单位能够正确执行、熟练操作,使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内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针对目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我们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这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确保就业工作收到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实名制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办法,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市就业实名制工作实施方案》(成办发[20*]1号),各区(市)县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抓紧组织实施。要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入户调查、统计,完成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以上三类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及时清理隐性就业,实现对劳动力就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要建立起城乡劳动力资源统计普查制度、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补贴制度等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对城乡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失业、就业登记管理,使实名制及时记录的动态管理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推广试点中实行的“一图一表四册”(即一张社区居民居住平面图,一张社区居民统计表,已就业人员登记册、失业人员登记册、无就业意愿人员登记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登记册)和“六本账”(失业人员台账、技能培训台账、社区用工信息台账、求职安置台账、社会保险台账和退休人员台账)、“六个清”(失业原因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等典型经验,完善和丰富就业实名制。

(三)大力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就业”工作。为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充分就业”工作。工作的核心是动员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街道(乡镇)、社区(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就业,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市上还在市级各部门中抽调干部组建了20个“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督导组”,负责督促指导区(市)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联系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还要随机抽查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市统计局也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此项工作的具体方案,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各区(市)县也要按照市上的做法,抽调机关干部分片负责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工作,并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家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进一步发扬领导干部亲民为民,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四)突出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要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成办发[20*]77号文件要求,制定就业配套规划,夯实社区就业工作基础,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做到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各区(市)县要从实际出发,把做好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抓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载体,从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居住环境、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软硬件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培训、公益性岗位调配、就业援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区(市)县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每个区(市)县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亮点和典型,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充分就业来推动整个地区的充分就业。

(五)开通“就业援助96110”。20*年,在我市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占了近一半。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政府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手段帮助其就业,这是“政府促进就业”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政府决定,在今年3月内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就业实现最有效的生活保障,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工作不挑不选的就业困难人员,兑现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就业援助96110”由市上统一规划、统一提供技术支撑、统一工作内容和程序,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同步实施。

(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培训效率不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有的区(市)县也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总体上还未根本好转。今年,要结合“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严格实施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率。要大力提倡“订单式”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今年培训补贴的拨付要严格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挂钩,以确保政府的投入切实见到成效。

(七)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军队复员干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对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广泛收集和提供用工信息服务,继续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做好输出输入双向对接工作。发挥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政策效应,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鼓励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做好对失业登记大学生毕生的组织管理,加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建设,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要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再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

(八)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去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和规模较大的社区与市、区(市)县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在所有示范村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适时开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和转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将XX纳入全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城市。

(九)切实抓好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今年贯彻93号令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

即以一个街道(乡镇)为一个网格,各区(市)县形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对所有用人单位执行市政府93号令基本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用人单位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保足额缴费、按时足额支付工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每个网格落实2名以上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发挥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对网格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控和信息采集。同时,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信息输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进行网上监察,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保护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通并健全市和XX高新区、19个区(市)县农民工维权投诉举报热线,受理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90%以上。

(十)精心组织促进充分就业的专项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区(市)县活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展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通过这些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充分就业范文篇10

一、切实肩负工作责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为市民提供就业机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就业倍增效应,实现城乡充分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全市上下尤其是劳动保障战线的同志们迎难而上,创新举措,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顺利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目标。但是,当前我市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双重影响,我市就业工作面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矛盾加剧、稳定就业压力增大等困难问题,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活动,全力抓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一是要以加快发展促进就业,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二是要以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服务和培训,改善创业环境,鼓励扶持更多城乡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三是要以加大援助帮助就业,强化就业援助政策完善和落实,切实帮助“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稳定就业,确保在年前达到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工作要求。

二、切实抓好重点工作

要巩固既有工作成果,突出重点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

(一)突出扶持重点人群就业。一是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实施“科技创业工程”,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自主创业,同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二是着力抓好农民工就业,积极实施“转移创业工程”和“回乡创业工程”,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区富余劳动力创业和返乡农民工在农业产业方面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及时提供有效岗位信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三是着力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积极实施“自立创业工程”和“自强创业工程”,重点帮助更多的城镇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就业援助系列活动,对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灾区就业困难人员实行重点帮扶。

(二)突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就业服务组织,加快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就业服务中介,规范就业中介服务市场,更好地发挥创业促进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不断提升就业服务功能和效率。二是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征集满足城乡不同层次劳动者需求的创业项目,加快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强化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为载体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建立创业信息机制,及时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项目市场化运作机制,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就业创业项目储备,建立创业指导咨询机制,为创业者提供从方案设计到跟踪扶持的“一条龙”创业服务,努力提高创业企业开业成功率和存活率。

(三)突出强化就业技能培训。一是扩大就业培训范围,加快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创业培训体系,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特别要在大专院校加快建立在校学生创业培训服务机制,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二是提高就业培训工作质量,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就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积极开展量体裁衣、订单定向等灵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培训机构和培训活动监督管理,规范培训标准和要求,着力打造培训品牌。此外,也可以一些培训机构就业率、成功率等方面信息,推动培训机构在竞争中提升培训质量。三是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培训,深入推进系列培训就业行动计划,积极实施针对特殊人群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引导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就业培训水平。

三、切实强化工作保障

实现城乡充分就业,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是重要前提。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创新工作举措,不断改善就业环境,为进一步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政策扶持。国家和省市均已出台促进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操作办法,健全和落实有利于城乡劳动者创业的税费减免、融资服务、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加快完善城乡充分就业政策体系,切实改善创业环境。

(二)加强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建立与本级财政收入协调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特别是要强化创业指导服务补贴、创业孵化基地补贴、创业项目征集和评估补贴等城乡劳动者创业补贴,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