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脱虚向实分析

时间:2022-06-04 03:49:48

虚拟经济脱虚向实分析

一、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虚拟经济是指在资本化定价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价格体系和运行机制,它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演化出来的,具有天然的依附性,与实体经济一样,本质都是在交换运动中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是虚拟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石,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实质上相当于人的思维系统,而实体经济相当于人的行为系统(王爱俭,200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不同步的周期性: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实体经济时会出现泡沫经济,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危机;当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无法供应实体经济的资金链,最终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实衰虚兴”现象明显。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量社会资金源源不断地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部门转向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炒房市场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这一现象被定义为“脱实向虚”。当前,国内金融业过度扩张,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升高,已经远超美国、欧盟和日本,全社会的杠杆率水平大幅上升(李迅雷,2017)。金融业将其吸收的大量货币,转而投入高风险的房地产和投资融资平台,这样容易引发潜在的泡沫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继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严防系统金融风险,调控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坚持稳中求进,脱虚入实。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当前金融工作的三项任务,即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再次强调了虚拟经济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定位,体现了振兴实体经济的需要。众所周知,实体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有效地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引导过度发展的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截取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大量资源,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经济学人士的关注。关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相关文献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王爱俭(2003)认为,虚拟经济能够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和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但容易引发泡沫经济、市场投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国际化。周莹莹和刘传哲(2014)认为,社会上大规模的虚拟资金,来源于社会上不断聚集积累的社会闲散资金,实体经济投资规模的扩大,需要依靠部分闲散资金对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李全伦(2002)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够通过向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来推动实体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全球性的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动荡。胡晓(2015)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方式和程度,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一定的限额,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增长。赖文燕(2009)认为,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会引发泡沫经济,从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故而虚拟经济要适度发展。舒展和程建华(2017)认为,实业部门的高成本使得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受到虚拟经济发展的挤压,社会资本大量“脱实向虚”,从而给社会财富的分配、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危害,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振兴我国实体经济。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的相关研究只是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效应、虚拟经济的发展需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振兴我国实体经济等观点,并未对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实衰虚兴的局面进行深入探讨,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现有的研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实衰虚兴局面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并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方面双向驱动来探讨解决这一现状的思路与展望。

二、实衰虚兴现象的表现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系统是由虚拟经济市场和实体经济市场构成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均衡取决于两个经济市场的共同均衡,这就要求两个市场都能健康运行。但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中同比增速下滑明显,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大幅下降,而虚拟经济领域在GDP中的比重上升,这都表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显著(周济,2013)。本文所指的实衰虚兴现象,是指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实体经济部门局部性缓慢,而虚拟经济部门局部性快速增长的局面。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发展低迷,实体经济部门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等都导致其利润率的整体下降,资本投资实体经济部门的预期利润率过低。一方面,部分国企业绩大幅下滑,企业接近关停并转,员工面临减薪裁员。钢铁、煤炭、电力、水泥等行业大量产能过剩,导致严重的亏损。另一方面,尽管近几年我国的信贷制度相对宽松,但是社会资金的主流并没有切实流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主要投入政府兜底的企业,以及能够快速获得收益的金融、基建和房地产行业。近几年来,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社会闲散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热度不断下降,资金源源不断地从实体经济涌向虚拟经济。从固定资产的投资情况来分析,我国实体经济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到2016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朱毅杨,2012)。工业作为实体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近几年其增长率也出现了大幅的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阻的事实。同时,虚拟经济领域却蓬勃发展,社会资本大量流入以金融、房地产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依据国际清算银行通过信贷/GDP和信贷/GDP缺口等指标来判断一国的信贷扩张程度这一方法计算,2016年第二季度,我国的信贷/GDP指标已经达到209.4%,与日本引发泡沫经济时仅差5%。从信贷/GDP缺口来看,2016年第二季度我国的数值仍远超出了日本最高值的5个百分点,且仍在加速偏离长期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信贷扩张及繁荣程度已接近日本1990年前后泡沫经济时期,这一发展,值得我们关注(伍戈、高莉,2017)。我国的地产和金融行业齐头并进,在短时间内铸就了繁荣。金融自由化推动着金融业的快速扩张,中小银行借助各类金融工具以期实现其规模的增长,使得金融业的风险偏好大幅提升,资金大批量流向房地产市场。另外,居民和企业大规模加杠杆投资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在短期内迅速飙升,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规模膨胀。

三、实衰虚兴现象形成原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社会一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最低限额的提高,使得大量低于资本最低限额的小额资本作为投机资本进入股票投资等虚拟经济领域。利息率水平决定了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其价值额会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而上升。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借助于信用制度所提供的平台。当然,现今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其产生的现实基础。资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值,资本只有在持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具有增值性和运动性。资本的增值性决定了资本流动的动力就是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实体经济部门与虚拟经济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其实是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对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虚拟经济部门所获取的利润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总资本的增值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利润率水平的下降会导致人口、资本、生产的过剩和投机危机①。如果我们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作为经济社会的两大部门,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的论述,可以很好地适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资本流动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的研究,它们之间作用机制的核心是资本流动,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之间的再分配正是这两个部门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资本家使用劳动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社会资本最低限额会随着利润率的降低而增加”②。要达到最低限额的资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资本集聚,因而产生大量资本过剩。当资本的最低限额提高时,积累的资本难以达到最低限额,而新形式的独立资本尚未形成,使得这部分资本成为过剩资本。这样,社会闲置资金由于达不到投入实体经济部门的最低资本限额,转而通过信用渠道投向进入门槛低的资本市场。“信用制度是社会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③。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以信用为基础的信用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最鲜明的现代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信用的三种形式,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每种形式都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信用制度的产生突破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现有资本的限制,产业资本的充分运用体现了信用的最大限度,它使得经济具有巨大的扩张力。资本的货币化和证券化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和信用制度实现资本在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形成部门间利润率的平均化。信用制度的存在,不仅降低了资本的流通费用,而且为股份制公司的设立提供了融资平台。相对于实物性资本形式,资本的证券化为企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降低了交易成本。信用经济基础上衍生出的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式。虚拟经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虚拟经济市场活跃,预期收益率高,能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促使资本流向效益高的企业和领域,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投机性又决定了它的风险性,最突出的就是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简言之就是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投机经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经济环境也加剧了“实衰虚兴”局面的产生。抵挡不住快钱诱惑的实体企业纷纷转向虚拟经济领域,坚持做实业的企业,却步履维艰。目前,经济的回升力非常有限。从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来看,2017年1~4月份只增加了4.9%,而同期的基建投资增速却高达23%(李迅雷,2017)。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鼓励发展房地产行业,不仅能增加地方土地财政收入,招商引资,而且有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政绩,是个双赢的选择。但是,金融过度化发展会加剧房地产市场对社会资金的吸收,进而会推高制造业成本,影响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实体经济部门缺乏创新,资本局限于传统生产部门,导致大量生产过剩,资金受困,资源浪费,市场前景模糊,使得大量资本逃离实体经济领域。同时,我国社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融资,这种资金结构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现代经济市场的失衡。这是造成当前实衰虚兴局面的市场原因。资本总是追逐利润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比重取决于投资回报率的高低,资本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低于虚拟经济,导致企业家缺乏投资信心,资本避实就虚。据测算,我国工业领域平均利润率为6%左右,而证券、银行业的利润率却在30%左右。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也由2012年的106%上升到2015年的140%,较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利润率虚高。同时,实体经济在租地、雇人、物流、税费等方面的成本负担较重,在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成本抬高时,虚拟经济会吞噬大量的实体资本,这在无形中侵蚀了实体经济的经营利润并大幅抑制了实体企业的发展活力。另外,实业投资要经过多层环节来获利,等同于延长了资本的投资收益期,而虚拟经济没有诸多环节限制,投资收益期较短,吸引了大批热衷于挣快钱的资本进行投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回流政策,使得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投资回报率低于虚拟经济,实业投资的意愿自然就降低,使得投资不断积聚在低成本快收益的虚拟经济中,资本转向虚拟经济的动机上升。

四、实衰虚兴的危害

(一)过度发展非生产性劳动不利于社会价值的创造劳动价值论的本质在于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生产性劳动是给那些使用劳动的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本质是通过资本的相互交换实现资本增值的活动④。马克思在解释产业资本运动过程时,揭示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通过从事生产性劳动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雇佣劳动者的服务性劳动,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并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只是资本家实现价值和分割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生产性劳动是在资本的控制下劳动直接与资本进行交换从而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形式,而非生产性劳动是指劳动直接与利润或工资相互交换的劳动(何玉长,2016)。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主体用货币收入购买非生产性劳动的服务,这个过程是不创造价值的⑤。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的物化。它同实体经济一样,是实实在在创造社会有形物质财富的领域,以金融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则是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而间接转移价值,并未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加,因此,过度发展非生产性劳动不利于社会价值的创造。(二)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虚拟经济的膨胀式增长会引起泡沫经济的产生,泡沫经济是指在价格持续上涨时因对价格具有会继续上涨的预期而持续跟进的现象。泡沫经济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金融产品的价格大幅上升、投机盛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增加,货币供应量超过物价增速发行等特征,本质上来说,泡沫经济是违背价值规律的存在,是价格超过基本价值的表现。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使得其作为资本流动性储备站的矛盾凸显,降低了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金融系统,损害了实体经济的长足发展,容易引发经济风险,妨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当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和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便会引发经济危机。(三)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而受制于国际市场由于虚拟经济领域投资的高回报率,其对于实体企业资金产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大量社会闲置资本从做实业的实体经济部门转向虚拟经济部门,使得部分实体企业因缺乏资金供应而关转调停,面临破产。众所周知,实体经济部门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性部门,是创造国民收入的主体,而虚拟经济则是依附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价值进行的再分配,本身不创造社会价值。当所有实体企业都转向具有高收益的虚拟行业,那么将不存在创造价值的企业,全社会开始对仅有的社会价值展开争夺。过度依靠这种没有价值实体支撑的虚拟产品,具有潜在崩盘的风险。当社会生产不出满足人民大众物质文化需要的产品,就只能依赖于国际市场进口他国产品,这容易使得他国形成垄断,我们失去定价权,从而受制于国际市场。(四)脱实向虚发展会加剧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结构失衡。尽管虚拟经济领域的高回报率确实吸引了大批的社会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出,但就实体经济而言,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大量的实体企业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创新精神,战略定位失当。在人民大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产品的更新换代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企业的转型升级太过缓慢,使得中高端产品供不应求和低端产品供过于求,这值得实体企业深思。(五)脱实向虚发展会导致社会就业结构失衡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社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还在于解决了社会的庞大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是和谐之本,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解决好人民大众的就业又是保障民生的基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当经济急剧地脱实向虚,意味着大量的实体企业员工面临失业,尽管经过扩张的虚拟经济部门可能会吸收劳动力,但却存在诸多限制,而且虚拟经济部门作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领域,对劳动力的吸纳是有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会间接地反映在关乎民生的就业问题上,这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脱虚向实的对策展望

实体经济是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实体经济作为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领域,是创造价值的产业资本。而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领域,正如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为产业资本所服务一样,都是不创造价值的存在,都是通过对既有社会价值的再分配来满足其继续发展的需要。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产生的根本,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的建立,虚拟经济开始作为独立的经济形态存在。当货币资本借助信用制度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便在吸纳社会资金方面与实体经济具有同等地位。虚拟经济部门的高回报率能在短期内实现资本的大量集聚,当实体经济部门的最低资本限额增加,社会资金只能投在低门槛的虚拟经济部门,社会资金开始脱实向虚,继而引发金融危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郭金鹏,2006)。二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存在,都为社会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共同推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虚拟经济通过股票、债券等信用工具,将社会储蓄有效地转化为社会投资,为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但同时,若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以其高回报率吸纳社会资金,从而侵占实体经济的资源,使得房地产行业等实体产业成为虚拟经济获利的推手,操纵实体企业的成本提高。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发展虚拟经济,促使大量企业由实干转向投机,导致实体经济发展步履维艰。虚拟经济应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而发展,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就像空中楼阁。实体经济作为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形态,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后发经济体,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笔者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把虚拟经济的发展控制在合理的区间,推动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第一,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隐藏着发展矛盾,矛盾的关键在于结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的实衰虚兴现象,正是由社会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要改变我国当前的局面,需要进行经济的结构性改革,而改革重点就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促使虚拟经济回归本源,实现结构优化,使其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改善供给结构的同时兼顾关注市场需求,提高应对社会需求的灵活性,以新的供给带动、满足新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行稳致远的发展。第二,提升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创造高价值产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经济发展主要采用依靠传统资源等要素的投入来推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究其原因是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低,缺乏创新精神。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发展前景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提升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增加利润,占领市场份额,吸引社会闲置资金向实体经济领域投资。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培育新型人才,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技术水平,以科技带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切实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业务的监管,严格控制金融体系内部杠杆率。深化多层次的资本化市场改革,实现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发展,拓宽资金融资渠道。积极促进金融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完善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格管理金融市场行为,打击制止投机操纵市场的活动。坚持积极稳妥地去杠杆,将社会总杠杆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虚拟经济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第四,鼓励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促进金融租赁业发展。金融创新能够为金融市场的运行提供新鲜活力,促进金融行业的深入发展。推动普惠金融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租赁业作为联系金融与实业的桥梁,将资金的供给方和实体企业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我国,金融租赁市场的行业渗透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国家深化金融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金融风险,使得金融融资有效地服务于实体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五,政府和市场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增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放、管、服”,采用有效的政府干预和制度调整以克服市场失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市场自主经营并兼顾市场监管。同时,市场要充分发挥其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淘汰僵尸企业,集中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实体企业利润,让资金和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作者:张存刚 万帆帆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