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2-03-18 02:41:15

“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式,辨析西方供给学派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缘起、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把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研究认为,新供给经济学源于供给学派但又不同于传统的供给学派,是供给学派的中国化,“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新思路,本质上是一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改革模式。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着无效供给过度、有效供给不足和“供需错位”等供给问题。减少无效供给是增加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前提,增加有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把握供给侧改革机遇是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新供给经济学;供给学派;供给侧改革;体育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1978-2013年GDP平均增速达到了9.8%[1]。然而,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目前面临三期叠加的困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14年GDP增速回落至7.3%,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对此,习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往主要依靠“三驾马车”拉动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国家经济调控的着力点从由“需求侧”入手引导消费,转向从“供给侧”推动产品品质提升。对体育产业而言,供给侧改革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准确认识供给侧改革,中国体育产业如何融入供给侧改革战略,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企业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学理层面的探讨,更是我们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推动和指导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供给侧改革缘起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2]。在经济学中,“供给”是和“需求”相对应,“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是本届政府提出的宏观经济改革主张,虽然这一主张理论观点最初源于西方经济学界供给侧学派,但是把这一宏观经济改革主张推向历史舞台的则是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派。因此,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必须先明晰西方供给侧学派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缘起、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样才能避免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把握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核心。

1.1西方供给侧学派简介

供给侧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的经济理论属于当代西方新型自由经营论这一经济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于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流派。供给学派的核心思想源于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萨伊定律”重大贡献在于启发式赋予了经济学研究中“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决定市场容量”的思考,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3]。因此,供应学派强调劳动、资本、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对生产率、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反对凯恩斯把资本主义的问题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思路,认为在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中供给是主要的,对凯恩斯片面强调“需求能自行创造供给”进行了批判。供给学派强调的是“供给管理”,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相对应。

1.2供给学派理论观点和主要的经济主张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主张资本主义无法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国家有效干预取代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市场非均衡需要外部干预成为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4]。相比之下,供给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强调生产和供给,把凯恩斯颠倒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纠正过来[5]。如果用简要的逻辑观点对供给学派理论进行梳理,可以是: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优化供给侧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投资和刺激———投资和刺激的增加主要依靠减税来实现并通过减少国家干预来保障。但是,供给学派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其政策主张背后的理论而言,实际上是秉承了源自以“看不见的手”为资源配置核心与决定性机制的自由主义传统[6]。从技术和政策层面上看,供给学派并不复杂和精深,像“拉弗曲线”,与人们生活中的常识距离很近。如果再用传统的历史阶段论和社会阶级论对此加以分析,这一学派自然“浅薄”、“毫无学术价值”。问题在于,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有其自身的思想逻辑和理论渊源,这是我们认识其价值的重要依据[7]。供给学派主要的经济主张有:大幅度和持续地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储蓄和投资的引诱力;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是要改变国家干预的方向和内容;缩小政府开支,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私人的投资能力[8]。可以看到,供给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基本环节和核心就是减税,认为减税就是增加供给的主要手段。

1.3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简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先后有一些学者在扩展的意义上讨论“供给管理”,侧重于讨论因政府而使总供给发生变化的机制中更多样化的政府作为,并特别注重在转轨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框架下与政府产业政策实现机制优化等相关联的结构优化,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创新[6]。在梳理和考察西方传统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的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的得失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概念。“新供给经济学”针对中国的国情与实践,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目的是有效化解“滞胀”、“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实现中国弥合“二元经济”,促进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9]。

1.4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从理论观点来看,新供给经济学在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性的“供给管理”,强调的并不是对“供给侧”与“需求侧”选边式的“复辟”,而是在肯定需求管理重要意义和实践贡献的基础上加入对供给管理的重视与强调,并加入了在制度经济学思想指导下对制度供给层面更具系统化特征的思考[10]。新供给经济学首先强调对供给侧的理论分析和认知,其次,新供给经济学扬弃了“完全竞争市场”这一构想,注重“非完全竞争”的资源配置模式,最后,新供给经济学不认同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司其职。新供给经济学的主要政策主张可以粗线条的总结为“双创、双化、双减”,具体指:创新、创业;城市化、产业优化;减税、减少行政审批[11]。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以及国家领导人在之后的几天密集提出“供给侧改革”可以预见到,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将由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而针对中国国情和实践而构建起来的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即将走向政治舞台,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1.5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供需错位”是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基本背景[12]。从出口需求来看,我国由于低成本优势不再,从2010年起全球出口增速见顶回落。从国内需求来看,2011年我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加上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央行连续5次降息、降准,国家投资基础建设项目超过2万亿,但是还是无法拉动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是中国居民在海外消费的热情不减。这说明了中国经济需求还是很旺盛,只是国内产品供给效率、品质低下,无法满足民众升级的消费需求,也就是“供需错位”。正是在这种“供需错位”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改革主张,实际上是寻求一种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强调通过优化供给侧刺激有效需求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改革模式。

1.6对供给侧改革的解读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供给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12]。供给侧改革政策手段上主要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13]。必须认识到,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的供给侧改革和传统西方供给学派理念有所不同,首先,是根本目的不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化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西方的供给学派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目的是帮助资本主义国家化解经济危机,走出经济低谷。其次,改革的背景不同,西方供给学派提出的背景是“滞涨”、“高通胀”,而中国则是“供需错位”、“通缩”。最后,改革措施不同,西方供给学派主要以减税为核心的改革措施,而供给侧改革则采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来开展[14]。此外,必须注意的是,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必须避免三个误区。首先,不能将供给侧改革等同于计划经济。其次,应当避免在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忽略了需求侧的刺激。最后避免过度炒作供给侧改革的概念[15]。

2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体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而存在的,虽说也向市场提供实物产品,但其核心产业是向市场提供各种体育服务产品,属于第三产业。据统计,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6]。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促进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利好下,民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必然会增加,体育产业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我国体育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惯性的作用下,体育企业过于注重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外延扩大的同时却忽视了内涵的发展,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外延扩张过快和内涵发展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带来的问题就是体育产品无效供给过度,而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它是指有效的总供给,即由各个微观主体生产和提供的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各类购买者需求的总供给和供给结构[17]。无效供给则是指相对于有效供给而言不能满足购买者需求的供给和供给结构。这种由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度带来的“供需错位”现象在体育产业中普遍存在,导致了“市场上大量的体育产品过剩,而民众日益升级的体育消费需求又无法满足”的怪现象。虽然体育产业的总供给规模可能超出了总的需求,但是这些供给大部分都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供给[18]。对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认清楚目前制约体育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有效供给不良和无效供给过多所造成。

2.1我国体育产业中普遍存在无效供给的现象

2.1.1体育产业价格虚高形成的无效供给

有效供给是一个经济范畴,它不仅要求产品在品质上适应于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在价格上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17],价格过高超过了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会造成无效供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企业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确、经营理念错位或者是无法适应环境、政策的变化等原因,造成了产品价格过高而无法形成有效需求。以高尔夫产业发展为例,我国高尔夫俱乐部多采用会员制消费模式且对消费群体限制明显,普通收入阶层因难以支付高昂会费[19]。“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市场对高尔夫运动的需求减少,如果高尔夫俱乐部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成本,则会形成了价格虚高的无效供给。

2.1.2体育产业同质化产品形成的无效供给

多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和行业职能缺位,导致中国体育用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占比较大,研发技术也相对滞后,导致产品差异性少,同质产品竞争异常激烈[20]。服务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健身行业为例,健身行业虽然是人们公认的朝阳行业,但是,不少俱乐部的管理经验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营层次和内容单一,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创新的经营理念、服务观念和运行模式。造成了健身俱乐部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形成了无效供给。

2.1.3体育产业品质伪劣形成的无效供给

我国体育产业由于过于重视外延发展和规模效益,忽视了产业内涵的发展,导致了体育竞赛表演业技术含量低,总体水平不高、体育健身娱乐业产品单一,服务质量低、体育用品业没有形成著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之我国市场制度建设的缺失,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假冒体育用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人均收入较低,这些品质伪劣的体育产品在我国还有一定的市场。随着民众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这些品质伪劣的产品市场份额会逐渐缩小乃至消失,而这些过剩的产品如不及时出清,则会形成无效供给。

2.2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2.1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短缺

无论是体育制造业还是体育服务业,体育企业在重视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产品质量,造成了我国体育产业普遍缺乏高质量的产品。而我国体育主体产业发展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和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内涵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21]。以竞技表演业提供的产品为例,虽然这几年中国顶级足球、篮球联赛依靠“金元政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吸引了不少高水平外援加盟,但仅靠几个外援是无法提高整个联赛的整体竞技水平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顶级联赛和欧美的顶级联赛水平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2.2.2体育品牌缺乏竞争力

体育品牌是品牌中的一个细分,它主要界定于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范畴。从目前我国体育品牌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涌现出许多中国品牌,但是这些品牌由于内涵不清晰、缺乏个性、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和国际品牌相比缺乏竞争力。如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在政府扶持和政策红利的帮助下在品牌初创阶段高速扩张,占据了二线、三线城市市场,但是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中国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国际品牌蚕食。

2.2.3“双创”意识的缺乏使得体育企业无法适应民众的需求变化

“双创”是指创新和创业,体育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创业才能增加体育产业市场的活力、动力和竞争力,从而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然而,中国的体育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从创新来看,存在研发投入水平不高、产业科技人才匮乏、专利数量偏少、创新机制不完善的现象。从创业来看也存在着政府的政策对体育创业企业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创业主体商业运作和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融资渠道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了主体的创业热情。

2.2.4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限制了有效供给的产出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规模、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优化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合理安排体育产业布局,这才是保障体育产业有效供给持续产出的前提。但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比例不合理,体育制造业所占比重太大,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太小。2012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2]。从体育产业布局来看,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布局没有体现出产业聚集效应,而体育用品制造业更多的是一种低水平、重复的布局[23]。

3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3.1减少无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前提

无效供给是原有体制的弊端和后遗症,是市场经济不健全的产物,制约着有效需求的实现。从社会经济的总体上看,有效需求不足更多地作为经济现象而存在,增加有效供给和减少无效供给则更多地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而存在[24]。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无效供给是难以避免的,只有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技术、经营模式的革新来降低无效供给的比例。对此,体育企业首先应当转变观念,通过经营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改变以往体育产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通过整合资源发展附加产业,降低运营成本,降低产品、服务价格,将无效供给转化为有效供给。其次,应当加快体育企业行为方式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规范生产决策行为,提高投资效率。第三,体育企业必须对市场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寻找产品差异化发展的契机,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最后,必须规范体育产业市场,通过建立法律和制度,改善质量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理,设立行业标准等手段为体育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3.2增加有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节点,“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追求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匹配的经济结构。减少无效供给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有效供给腾出发展空间,要保证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才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增加体育产业有效供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提高体育产品质量

有效供给的内涵不仅仅要求产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还要求产品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既对现实的购买者来说的使用价值[17],也就是说产品必须能够满足消费偏好才能成为有效供给。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加有效供给的最基本手段。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管理,以达到生产者、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为目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面对体育产业产品质量堪忧的现象,有必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从供给管理入手,实施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确保体育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求树立体育产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开展质量管理。其次,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体育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三,要坚持依法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管理行为的开展。第四,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引进或建立质量认证制度,通过质量认证制度来约束、引导体育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3.2.2注重体育品牌的培育,提高产品竞争力

品牌不仅仅能够体现体育企业的核心价值,帮助企业推广产品,强化品牌意识能还够增加体育产业的有效供给。首先,注重品牌的培育能够提高供给的质量。产品品牌从本质特点上来讲是关于产品质量信息的综合反应,企业树立品牌的目的在于通过集合品牌的质量信息,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帮助[25]。体育企业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产品质量作为保障,从这一点上看,品牌的培育能够有效提高供给质量。其次,体育产品的品牌塑造能够提高有效供给效率。品牌不仅能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还能帮助经营者对产品的销售对象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供给效率。比如说阿迪达斯的子品牌Y3、NEO、三叶草,通过不同的子品牌,阿迪达斯公司可以锁定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针对地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提高了供给效率。最后,品牌的发展需要规模化的经营,降低了供给成本。品牌的成长伴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可以将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投入进行分摊,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成本的降低意味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品牌的发展也能够增加有效供给。强化体育产业的品牌意识能够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供给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来达到增加有效供给的效果。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体育用品行业还是体育服务行业,和国外知名品牌相比中国体育品牌的影响力都不高,特别是体育用品行业,是体育产业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对此,我们必须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品牌营销手段、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式来确立品牌的优势,促进本土体育品牌的培育,增加体育产业的有效供给,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3.2.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创新和创业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双引擎”之一,在体育产业发展中起到的是源动力的作用。不仅如此,体育企业的创新和创业行为也能够丰富有效供给的内容。创新和创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新的消费需求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当新产品和新服务为市场所接受时,新的有效供给就产生了,这种新的供给能够丰富了原有产业的供给内容。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有效供给的增加离不开创新和创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失去了劳动力廉价和成本低廉的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创业成为体育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出路。对此,政府应当采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政税收,盘活金融市场,增加创业投资,开展创业服务,建立创业平台等方式来为体育产业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引导体育企业创新、创业。此外,从企业层面来看,微观企业首先应当加大对新产品、新服务模式的研发投入。其次,应当整合资源,通过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这两种导向来确定体育企业创新、创业的方向。最后,应当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只有拥有了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企业才有创新、创业的可能。

3.3把握供给侧改革机遇是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

中国供给侧改革是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结构优化为侧重点,其理论指导主要采纳新供给经济学学派的建议。新供给经济学基本政策主张是以改革统领全局,从供给端着手,以“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创新,结构优化[26]。具体是指: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城市化、产业优化;实行结构性减税、减少行政审批;扩大对亚非拉地区开放程度、扩大基于质量和效益的投资规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进步;强调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双到位。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认清经济形势,把握这次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从优化供给侧入手,才能实现体育产业跨越式的发展。

3.3.1鼓励体育企业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体育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大研发力度,调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重视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鼓励全民创业,培育创业文化,形成体育产业良好的创业氛围。

3.3.2借城市化、产业优化之机提高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化进程伴随而来的是进城农民消费提升、人口密集、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而这一系列的变化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源动力。我国体育产业要抓住这次机遇,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变,优化供给,针对新的人口结构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此外,体育产业要把握国家鼓励产业改造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机遇,通过扩大融资渠道引导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加体育服务行业所占比例。在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成为行业结构升级的主体。

3.3.3利用减税和行政审批的减少促进体育产业适当扩大规模

结构性减税和减少行政审批是现阶段改革的重点之一,赋税的降低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行政审批的减少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两项措施都是为了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活力,并结合经济杠杆促进产业优化。体育企业应当积极应对改革,利用税制改革带来的机遇,适当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此外,必须转变思想,清楚认识在新常态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过多依赖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通过强化企业创新和创业才能实现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

3.3.4引导体育企业转变思路,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投资规模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我国对欧美的出口增速放缓,相比之下,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行业需要认清国际经济格局,在欧美市场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注重亚非拉市场的开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需要意识到,引发中国经济“滞涨”的风险并不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引起,也就是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矛盾引起的。因此,体育企业还必须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但是这个投资规模是建立在质量和效益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过剩产能的淘汰。

3.3.5明确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提高体育企业决策效率

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下,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各司其职。政府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法规、成立监管机构等方式来监督市场运行。而市场则通过自身资源配置的机制来引导经济运行。体育企业要对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准确定位,首先要尊重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此外还要善于读解政府政策,寻找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3.6体育产业发展要同时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因为国家推出了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就只强调供给管理而忽略了需求管理,不能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立起来。中国经济形势复杂,“供需错位”不仅仅是供给侧的问题,中国经济也存在着明显需求不足。这就意味着体育产业在注重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的同时还必须时刻关注消费、出口、投资这“三驾马车”,虽然这已不是经济增长和财富来源的根本动力,但也是产品销售和价值实现的条件[15]。因此,体育产业应当在肯定需求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供给管理的重视,这样才能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背景下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对于体育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萎缩,利润下降,尤其是体育制造业,基本上进入了微利时代。机遇则在于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将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国家战略驱动作用下,体育制造业应当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企业的活力。体育服务业则应当把握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契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家经济战略中,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样才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国家推出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体育产业应当以借供给侧改革之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创新,提升竞争力,加速体育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李博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仍严峻:网易财经[EB/OL].http://money.163.com/15/0105/01/AF5J19R200253B0H.html,2015-01-05.

[2]编者.供给: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AD9Vn4vMPaYV-BVjFkQ2T64nBxxfpNNy14grM1ksLhUqem2skbcyZn-n3jfwLVEKq4QhQaypYdlkWdAnTa0sa.

[3]贾康,徐林,李万寿,等.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3(05):8-14.

[4]李怀玉.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4(20):33-34.

[5]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0.

[6]贾康.中国需要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地方财政研究,2013(02):4-11.

[7]钟祥财.供给学派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J].上海经济研究,2011(01):123-132.

[8]王石生.供给学派简介[J].财政,1992(12):52.

[9]贾康,徐林,李万寿,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经济研究参考,2014(01):35-56.

[10]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08):2-16.

[11]贾康,徐林,李万寿,等.新供给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关键点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3(07):7-13.

[12]编者.关于“供给侧改革”看完这十个问题你就懂了:新浪财经[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151201/224023903249.shtml,2015-12-01.

[13]编者.供给侧改革: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4%BE%9B%E7%BB%99%E4%BE%A7%E6%94%B9%E9%9D%A9.

[14]编者.读解供给侧改革:和讯网[EB/OL].http://futures.hexun.com/2015-11-27/180834405.html?from=rss,2015-11-27.

[15]编者.避免供给侧改革的三大误区:新浪财经[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1202/032423905825.shtml,2015-12-02.

[16]编者.三驾马车淡出:腾讯新闻[EB/OL].http://view.in-ews.qq.com/a/FIN2015111203559903,2015-11-12.

[17]刘诗白.论增大有效供给[J].经济学家,2000(01):4-11.

[18]张保法,王璐.试论增加有效供给启动市场需求[J].经济师,2000(10):47-49.

[19]于文谦,戴红磊.人性复归:高尔夫环境危机的伦理转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6):6-10.

[20]田朝辉.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升级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5(10):49-51.

[21]刘扶民.2007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报告[Z].2007.

[22]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27-30+37.

[23]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25-28.

[24]陶一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选择———供给学派对扩大“内需”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0,03:12-16.

[25]李云海.产品品牌作用机制研究[J].江苏商论,2008(5):101-103.

[26]贾康,徐林,李万寿,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财政研究,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