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思考

时间:2022-04-24 09:43:02

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思考

摘要:经济管理活动在各行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样依赖有效的经济管理。基于此,本文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作为切入点,简述金融渠道狭窄、经济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重点论述完善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具体策略,以期通过分析明晰实际问题、完善理论,为农业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金融渠道;经济管理;产业结构;管理制度

农业是三大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设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需要进口超过17%的粮食以及26%以上的其他农产品。鉴于我国庞大的农产品需求,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非常必要。不过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策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1.1金融渠道狭窄。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缺乏,与大部分农业国家类似,我国农民、耕地以及其他农业资源带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这意味着集中管理难以实现,而如果将资金分散投向各地,又可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各地普遍采取农民自发合作、自筹资金的方式推动农业建设,也有部分地区由基层村民自治组织或者乡镇政府牵头购买器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本质上看,农业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金融渠道狭窄的问题依然存在[1]。1.2经济管理混乱。经济管理是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管理活动的有效执行主要依托行之有效的制度。由于我国各地农业资源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散特点,集中管理难以进行。与此同时,农户之间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无法达成统一,这也制约了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如某地农业发展存在“农、林、牧、副、渔”五种模式并重的情况,管理上首先要求人员熟悉五种产业或者至少三种产业的发展模式,同时有效分配经济资源,但多样化的产业均需要资金支持,管理人员很难在农户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管理[2]。1.3经济管理责任不清。管理责任是否清晰,直接影响经济管理活动的成效,目前部分地区进行经济管理时往往存在责任不清的问题,影响各类工作的实效。2014年4月,我国辽宁某地农户之间曾出现一次纠纷,当地9户农民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台播种收割一体机,耗资2.7万元,但在管理上没有明确责任,设备是随意存放的,当年5月份,某农家完成播种后,没有及时将设备从水田中移出,导致设备进水出现短路,内部构件被烧毁,维修费用达到4000元,对该笔支出各农家态度不一,最后诉诸法律才得以解决,实际上体现了经济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

2完善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策略

2.1拓宽融资渠道。融资渠道的拓宽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措施,可以解决各地经济困境,同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具体来看,可行的方式包括两个,一是由政府出面建立立体农业,实现融资、生产的一体化,二是推动各地金融业发展,建立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立体农业是一种经营模式,狭义的立体农业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广义的立体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多资源分配等方式推动农业活动的全面现代化。各地政府可以出资引导,建立农副产品粗加工、精加工产业,直接收购农作物进行加工,提升其附加价值,并将相关产品集中销往外地,免去农户销售产品的麻烦,立体农业的建立可以直接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能使经济活动带有明显的模式化特征,便于进行经济管理[3]。金融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整体进步,也能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该措施的实施可以看作是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最可行途径。各级政府以及农业管理部门可以收集境内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集中上报,申请提供农业生产专项资金,该笔资金每年动用60%-70%,其余部分允许当地自行使用、购买债券或者进行其他稳妥的投资活动,次年再动用60%-70%,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资金,避免钱款一次用尽、“坐吃山空”问题。该管理模式的推动可以选取某一地区进行试点,发现其优势和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再给予全面推广。2.2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构建可以有效保证管理行为的落实,当前我国各地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普遍缺乏科学管理,架构不清,对象不明,经济管理权力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难以有效运用。后续工作中,可以针对实际问题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的经济管理[4]。以现代物联网农业为例,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物联网的存在能够显著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就经济管理而言,首先要明确物联网模式下的管理对象,如固定资产、流动资金、销售渠道、业务方向等。针对每一个对象拟定合适的管理策略,流动资金不能在某一阶段完全使用,应给予长期规定,10%用于物联网建设,50%用于农业生产作业、15%用于市场开拓和销售、15%用于其他作业,剩余10%用于应急。在该模式下,经济管理可以在整体计划下开展,更够更加高效和有序。部分地区缺乏建设物联网的条件,农户或者基层组织引导逐步实现现代化,在该模式下,经济管理的核心在于“众筹”,即发挥小范围内民众的力量,集中有限的经济资源加以利用。如2014年9月,山东某地白菜丰收,但气象预报上看未来几天将出现霜降,可能导致白菜被冻伤,10户农户遂商议决定建设集中化大棚,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大棚建立虽然只是现代化的一小步,但体现了“众筹”意识,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进步。2.3明确经济管理责任。经济管理责任能否明确,是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客观地说,我国民间并非毫无流动资本,但很多农民意识保守,宁愿将资金存放在银行,如果建立可行的发展模式,明确经济管理责任,可以使这些资金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发挥更大作用。经济管理责任的明确可以借由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建立企业化制度,推行股份制原则,以股东联合会负责经济管理,二是外聘管理人员,通过专业人员进行经济管理。企业制度的施行可以由政府部门引导进行,政府部门选派技术人员对农民自发组织建立的企业给予经营指导,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管理建议,如企业预留金制度、投资方向、回笼途径等,使农民企业能够避免一些经济管理上的误区。股东制度上,不建议所有农户完全进入股东大会,以免权力分散,可以挑选出资最多的3-5名代表成立董事会,负责资金管理活动。外聘管理人员的方式在我国各地均较为多见,该模式的优势是避免农户之间出现意见纠纷,也能有效保证管理的专业性,外聘的管理人员应具备至少3年以上经济管理经验,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保证管理和沟通工作能够同步开展,此外,为进一步保证管理有效性,也可以聘入两名以上专业人员负责实际工作。

3结束语

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获取了相关理论内容。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其经济管理问题包括金融渠道狭窄、经济管理较为混乱、管理责任不清等,加以完善有助于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总体建设水平的提升。各地应正视问题,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明确经济管理责任,有效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教授学术成果简介[J].世界农业,2016(10):255-258.

[2]崔玉蕾.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2016(6):6-8.

[3]郭永平.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5(9):23-24.

[4]李翠霞,黄凤,余志刚.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35-137.

作者:陈文娇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