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济区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效率

时间:2022-04-10 03:07:04

谈经济区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效率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一)研究方法(1)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非参数效率评价方法。Char-nes、Cooper和Rhode最早提出了DEA方法中的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CCR模型[5]。后来,Banker、Charnes和Coope对CCR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了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6],其线性规划方程为:(1)MaxU,USubjectto(2)Uyk''''-Y''''λ0(3)X''''λ-xk''''0(4)λ≧0(DEA-CCR)(5)eλ''''=1(DEA-BCC)其中(1)—(4)构成了DEA-CCR模型,(1)—(5)构成了DEA-BCC模型。根据(1)—(4)我们可以知道,DEA-CCR模型的生产前沿面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C和H是有效单元,而其他单元没有处于该生产前沿面上。而DEA-BCC模型由于加入了eλ''''=1,从而其生产前沿面变成一个曲面,处于该曲面上的A、G、C、E、I是有效单元,其他单元为无效单元。DEA-CCR模型用于评价决策单元的总体有效性;而DEA-BCC模型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区分开来,不仅可以评价决策单元的总体有效性,而且可以评价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有效性,两者相除即可得出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即规模效率SEk=UCCR_k/UBCC_k。由于DEA模型可以在不需要事先界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下对复杂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因而避免了参数评价法由于对投入、产出的价格信息的严格要求而导致的复杂化,极大地拓展了DEA方法的适用面和适用范围。(2)超效率模型。用DEA方法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出现多个单元同时相对有效,CCR模型和BCC模型对这些有效单元无法做进一步的评价与比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1993年Andersen和Petersen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Super-DEA),使有效决策单元之间也能进行效率高低的比较。超效率评价模型基本思想是:在评价某个决策单元时,将其排除在决策单元的集合之外[7]。如图1所示,在计算C点的效率值时,将其排除在决策单元的参考集之外,则有效生产前沿面就由ACEI变为AEI,C点的效率值大于1。(二)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在用DEA方法评价相关单元的效率的文献中,一般把投入指标划分为三部分,即资本、劳动和土地,产出指标大多用产值或增加值。具体到农业技术效率,本文在对目前相关指标的比较借鉴基础上,认为投入指标应包括农业从业人口、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用塑料薄膜(简称农膜)使用量6个变量,产出指标选取农林牧渔增加值,这样更能反映农业的技术效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主要选取2001—2010年10年间河南省以及18个地市分别作为决策单元,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河南统计年鉴》。

实证分析

(一)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技术效率的测算根据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Maxdea5.0专业版软件,从非径向SBM的双向(产出优先)和超效率结合的角度出发,假定规模收益可变,测算了河南省10年的农业技术效率,如表1和图2所示。由图2可知,河南省农业的总体技术效率(CRS)处于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效率不佳。2001年其CRS值仅为0.496,到2010年增长到1.201,增长了1.4倍,由此可以看出,10年间河南省农业的技术效率有了极大的改进,逐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我们也看到10年间仅有2010年处于有效前沿面上,其他各年份农业生产状况都不容乐观,而且技术效率出现了周期性波动。2003年前河南省农业技术效率持续下降,2003年农业技术效率下降到0.474,此后高速增长,直到2010年农业技术效率达到历年相对最高。从规模收益变动情况看,10年间河南省农业的规模收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河南省农业总体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过低。在2001—2010年间,河南省农业的纯技术效率基本维持在1左右,但是由于规模效率比较低,导致河南省农业总体技术效率不高。而且随着规模效率的上升,河南省农业总体技术效率也趋于有效。(二)2001—2010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农业技术效率的测算根据2001—2010年18个地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从非径向SBM的双向(产出优先)和超效率结合的角度出发,假定规模收益可变,测算了10年内河南省各省辖市农业技术效率,如表2所示。从各省辖市10年间农业平均技术效率来看,CRS大于1的单元有5个,分别为鹤壁市、信阳市、漯河市、许昌市和南阳市,这些地区10年间农业总体技术效率比较高,农业生产处于前沿面上,而其他13个省辖市10年间平均CRS都小于1,可见河南省大多数省辖市的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而且各省辖市间差距较大。农业技术效率最高的是鹤壁市,平均高达1.832,而最低的是周口市,平均仅为0.645,平均相差近三倍。从不同年份有效单元数来看,有效单元数量出现较大波动,2001年为7个,2002年增加到9个,此后出现下降的趋势,2007—2009年三年间一直都维持在5个,2010年又回升到9个。10年间CRS值都大于1的仅有鹤壁市和许昌市2个市,全部小于1的有安阳市、濮阳市、商丘市、郑州市和周口市5个市。开封市、三门峡市和驻马店市2010年大于1,其他年份都小于1,平顶山市2001—2003年和新乡市2001—2002年CRS值都大于1,其他年份都小于1。南阳市2001—2007年和漯河市2001—2006年CRS值都大于1,其他年份都小于1。洛阳市除了2001—2002年和信阳市除了2001年CRS值小于1外,其他年份都大于1。济源市和焦作市则在个别年份CRS值大于1,特别是2010年相邻的两个市都出现比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从技术效率提高的角度看,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商丘市、许昌市、郑州市、周口市等7个市10年间农业技术效率变动不大,基本维持在先前的水平。济源市、洛阳市、三门峡市、信阳市、驻马店市等5个市的农业技术效率出现明显的提高,分别由2001年的0.864、0.569、0.657、0.786和0.743增长到1.003、1.295、1.057、1.472和1.062,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洛阳市,其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极大的改进。而焦作市、漯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等5市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最初的有效单元转变为后来的无效单元,反映了这些市的农业生产形势趋于恶化。从农业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关系来看,对于那些有效单元来说,其农业技术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VRS纯技术效率较高,但是由于规模效率不高导致这些有效单元趋于弱有效。以2010年为例,如表3所示,鹤壁市、济源市、焦作市、开封市、洛阳市、三门峡市、信阳市、许昌市、驻马店市等9个市CRS值和VRS值都同时大于1,而规模效率都小于1。对于9个无效单元来说,农业技术效率较低的原因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农业技术效率过低源于纯技术效率过低的市有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等;二是农业技术效率过低源于规模效率过低的市有南阳市、商丘市、周口市;三是农业技术效率过低源于两大效率都不高的市有漯河市、平顶山市、郑州市等。从规模收益变动来看,12个市的规模收益趋于下降,而仅有6个市规模收益递增,即鹤壁市、济源市、漯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和郑州市。由此可见河南省各个省辖市仅仅依靠粗放式经营已无法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三)2010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农业投入产出变量的松弛量根据2010年18个省辖市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从非径向SBM的双向(产出优先)和超效率结合的角度出发,假定规模收益不变,测算了河南省各省辖市农业投入产出变量的松弛量和松弛系数,如表4所示。我们不考虑9个有效单元的松弛,仅分析9个无效单元的松弛状况。从整体来看,化肥施用量过多、农药施用量和农膜使用量过多是大多数省辖市农业技术低效的主要原因,其中化肥松弛系数超过30%的有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分别为46.1%、36.9%和32.2%,农药松弛系数超过30%的有商丘市和新乡市,分别为32.2%和30.6%,农膜松弛系数超过30%的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分别为53.3%、41.9%和34.3%。除此之外,农业从业人口之于平顶山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之于漯河市和新乡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之于郑州市显得投入过多,但是松弛系数相对较小。从各市具体原因来看,安阳市农业技术无效主要源于化肥施用量和农膜使用量过多引起,两项指标松弛系数都非常高,因此,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安阳市必须极力缩小两项变量的使用量,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漯河市农业技术低效源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膜使用量三项指标超标,三项指标分别松弛6.992千公顷、37880.5吨和919.781吨,实际使用量分别为369.19千公顷、170604吨和3512吨,松弛系数不高。三项指标进行稍微改进,漯河市农业技术效率就会有比较大的提高。农药施用量和农膜使用量过多是南阳市农业技术低效的根源,分别松弛了4420.65吨和11026.7吨,其实际使用量为19168吨和26326吨,农药松弛不多,但是农膜松弛较多,几乎将近一半。平顶山市农业技术低效源于化肥、农药和农业人口过多;濮阳市农业技术低效源于化肥过多,松弛系数达到28.3%;商丘市农业技术低效源于化肥、农药、农膜过多;新乡市农业技术低效源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膜过多;郑州市低效源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和农膜投入过多;周口市低效源于化肥和农药投入过多。

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对2001—2010年河南省及18个省辖市的农业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以下结论。十年间河南省农业总体技术效率虽有了极大的改进,但是仍然不佳,2010年仅为1.201。河南省总体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动因是纯技术效率的增进,但是由于规模效率过低导致河南省总体技术效率提高力度有限,不过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农业技术效率有继续提高的趋势。2010年河南省农业总体技术效率有效的省辖市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比较高引起,而规模效率较低是这些省辖市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规模效率,进而提高河南省农业的综合技术效率。2010年河南省农业总体技术效率无效的省辖市中,除了南阳市、周口市外,其他无效省辖市主要是由技术效率过低引起,特别是化肥、农药和农膜等资源性产品的投入强度过大成为农业技术低效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农业投入导向模式,集中精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进农业技术效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的效率导向模式。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这与河南省的农业生产现实非常吻合,对于我们推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对策:一方面政府应增进相应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对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农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投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农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农业防御灾害的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另一方面广大农业劳动者应该逐步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积极学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增产能力。同时在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多种方式组建农场式股份制公司,从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效率。

本文作者:刘涛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