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

时间:2022-11-09 05:05:16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2014年5月,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理念,并指出:“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发展时期,我们应信心十足,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然后,各行各业深入探究了经济新常态,并提出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发展目标,从而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设了优质的社会环境。基于此,本研究作者重点探究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效的优化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16年经济增速降低到了6.7%,从1980年以来第一次跌破了8%。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升,201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充分证实了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以前保持10%的持续增长速度降低到了8%的中高增速,制造业优势逐渐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动力从以前依靠投资和要务驱动转变为依靠创新渠道,经济结构逐渐从低端产业、重化工业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是我国“十三五”计划的重点,有利于保障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趋势。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2014年11月9日,习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提到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它是将来我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其二,它是启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前者要求我国经济必须积极适应以中速增长为主的全新环境,后者要求以后我国各种经济行为必须严格遵守这一新常态,不得盲目地追求高增长,也不得以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资源环境被破坏,这样的经济难以持久。显然,经济要想保持中速增长速度,现实压力与矛盾重重,然而经济新常态要求必须积极适应中速增长,突破各种局限,寻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方法。同时,新常态并不是完全否定高增长,只是不容忍不重视优结构、好效益的高速增长。基于此,经济新常态下,应积极寻求经济发展速度、结构与效益三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为了能够真正寻求到这一平衡点,需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追究其原因在于:其一,以前靠投资动力、人口红利等因素来加快经济发展,如果这些因素逐渐难以为继时,且面临着产业点、产能过剩等现状,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则显得十分迫切;其二,通过实践与历史验证得知,只有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优化的产业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积极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应对技术发展动向予以高度关注,认真研究出适应市场所需的产品,推动新常态、新商业模式的形成,深化变革产业,以此来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加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我国应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我国主导产业普遍存在社会需求量大、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强、劳动生产率高等特点。对主导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更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只有做强了主导产业,便能够凭借其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扩散与集聚的效益,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纵观产业链条,主导产业发挥着巨大的辐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所拥有的资源优势,使得主导产业中大型企业得以高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企业与大公司。同时,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各区域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对产业布局予以科学调整,凸显特色产业,构建极具竞争实力的产业基地。另外,政府应对主导产业中与之相配套的中小型专业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合理分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有效增强生产专业化水平,并在合作分工中得以进一步成长与壮大,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水平。

(二)重视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重点在于严格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决策部署,科学规划布局,放宽市场准入,对行业标准予以进一步完善。坚持以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城市建设、环境、居住、交通等因素予以综合全面分析,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生产性服务型扶持政策,并配以相关激励机制与考评体系,加强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政策引导、规划布局及一定的财政支撑,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服务行业、服务企业集聚性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也集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及范围经济效益。坚持企业“主辅分离”的原则,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有效加快“主辅分离”,指引企业再造业务流程和创新管理的方式,并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与技术研发中,对企业“服务内置化”的情况予以有效转变,从而真正实现融合发展、互利共赢。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若要让经济中高速增长状态长期保持,就必须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花大力气对高新技术产业予以发展,即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一些事关经济全局的关键技术产业上加大发展力度。除了进行技术创新,还应将和产业链相配套的创新链给建立起来。政府还需加强引导,并给予积极鼓励,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国内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其积极研发国际前沿科技,同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除此之外,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给予充分扶持,在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并对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器的功能进行完善。在企业和院校、政府和院校上加强合作,将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组织给建立起来,更快更好地在实际正产中应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应对现有成果予以巩固,积极引导部分具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将其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让高新技术产业带就此形成,定期组织培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员,使之与技术创新的步伐同步。

(四)加大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力度

目前,大量实践证实,倒逼企业更新生产技术与设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现阶段,传统产业正处于去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一些新兴产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所以新常态下应继续贯彻执行产能化解的政策方法,使得企业逐渐将落后的产能予以淘汰,更新技术设备。政府应选好着力点,特备是设立严格的技术与环境等相关准入原则,设立常态化的产能化解机制。首先,设立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制度。在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行业新建项目、钢铁中,采取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法,使得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优化升级密切融合起来。其次,利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促使优势产能与高端设备能够真正“走出去”,在全世界创新整合资源,有效化解国内过剩产能,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中高端水平。

(五)推动有序的产业转移

产业合理转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优化区域产业,需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且基于产业发展时间与水平,对其进行综合性布局与规划,使得产业能够向要素集中、全面的地点进行顺利转移,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生产效率。其一,针对目前国内具体情况,需高度重视西部地区,从财政与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提高产业转移的合理化与常态化。其二,做好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合作与分工,进一步说话区域约束力,从而有序开展转移工作。各个地区与产业进行有效对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对其进行合理转移。其三,应高度重视建立并发展产业合作区域,进一步明确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分工,有序协助,真正实现产业聚集。

经济全球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只有立足于关键行业,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重点突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城乡区域不平衡发展,依然存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同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较大。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新常态特征较为突出,并要求从失衡逐渐走向优化,并在过剩产业政策指引下迅速出清,在市场机制下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视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从而形成高效、提质、绿色、低碳的中国独特经济。

参考文献:

[1]肖国东.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基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6(4):106-111.

[2]张秀生,樊君晗.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1):73-76.

[3]孙沛.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3):84-89.

[4]郭昭弟.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47.

作者:郑灿伟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