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2-09-28 10:28:30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

摘要:市场推动与政府调节,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动力。在新常态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等问题,其中资源错配的问题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简要介绍新常态的产生原因,同时会针对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配比,其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供需平衡,以及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在人类社会中,需求率高于供给是最为理想的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由于需求的指向性极为清晰,因此社会资源将更合理地配置到对应的生产环节中。在我国的古典时期,由于生产效率较低,因此社会管理者将主要的资源与劳动力配置在农业生产以及生产资料生产的环节中,通过这样的配置,社会居民的生存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工业革命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工业国家向非工业地区倾销产品的问题愈发严重。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建国初期将优先发展生产资料作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并将主要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从而使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逐渐对接。我国政府利用良好的工业基础与优质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外贸加工产业,并将主要资源配置到沿海港口地区,是我国的工业体系在国际贸易的分工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

一、产业结构失衡诱发经济新常态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阶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资源严重错配。我国在加入WTO后,外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7年,我国的外贸顺差达到了4200亿美元,通过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我国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合理地使用这一资源,可使我国的经济得到更好的成长,居民生活水平也将相应提高。但2008年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应对危机我国将主要资源配置到基础建设领域。这一决策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基础设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其自身并不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为基础建设配置的社会资源难以获得回报,这一问题不仅引发了金融风险,也降低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其次,服务于基础建设的工业产能相对落后,这类出产能不仅耗费能源也难以与其他产业兼容,因此当基础建设停止时,钢铁、采矿等落后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受此影响,我国通过外贸长期积累的财富,在基础建设中快速消耗。因此新常态阶段也可被理解为,重新积累财富的阶段。

二、以宏观视角分析我国产业发展

(一)第一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国际市场供应充分,因此我国的粮食价格难以得到提升。利润是决定生产环节的主要因素,在低粮价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资源缺乏进入农业产业的热情,由此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更加困难,土地撂荒的问题越发严重。(二)第二产业资源使用率低。工业生产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工业生产社会资源被整合成为工业产品,其溢价率大幅提升。同时工业生产为我国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是我国扩大内需、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我国多数的工业企业,仍处于世界工业体系的底端,难以获得研发以及销售环节的利润。例如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其为每部苹果手机代工的收入仅为4—4.5美元,这其中包含人工费用以及企业的运营成本。而苹果手机的研发与销售环节可获得约200美元的利润。生产与储运环节是价值链条中最为耗能的环节,我国企业在耗费大量资源的情况下并未获得高额的利润,这一问题成为了我国普通居民薪资难以上涨的关键因素。(三)第三产业所需资源稀缺。第三产业的能耗较低,并且有具备较高的利润,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第三产业属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对于知识型人才以及法律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当下的教学体系中难以大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因此第三产业面临着资源匮乏的情况。同时我国当下社会中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通过创新获利的风险较高。

三、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金融工具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散存与社会之中,通过低成本集中所需的资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我国对于社会资源的价格,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同时通过发挥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我国石油、粮食等基础性资源的价格较为稳定。因此我国的货币具备了较强的储备能力以及投资价值。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收集民间的货币,可使社会资源得到集中,通过提供贷款,社会的资源将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因此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将优质的社会资源配置到研发、创新等环节中,使我国的产业得到升级。通过产业升级,我国的落后产能将得以淘汰,企业利润将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将因此提高。因此,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合理地调配资源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二)通过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社会居民的收入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的资源增多,其关键逻辑在于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劳动力资源的生产能力。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中,外贸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了获得成本优势,我国在2005年前通过降低日用品价格的方式,将我国产业工人的薪资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但这样的方式,使得我国的内需市场难以扩展,产业结构无法得到优化。2005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通过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了时展的必然选择。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可通过养老保险以及国有企业等渠道向城市居民释放资金,从而促进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与教育消费。其次政府可通过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降低房价等措施,使乡镇居民以及流动人口可获得更多的收入,并由此带动汽车、餐饮等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模式中,社会资源以薪资的方式流入到基层社会的居民中,居民通过消费可带动我国新型产业的发展。(三)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第一产业在我国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较低,但其对于我国社会的作用,却不能依靠简单的数字进行衡量。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认为,我国的居民数量众多,并且收入普遍较低,因此保障粮食供应的数量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受这一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了转基因技术以及化学农药,以至我国的食品安全长期存在较大的隐患。新时期,社会的供需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农业发展应当以绿色农业作为发展方向,并与我国的服务业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的单品利润将得到提升,从而吸引社会资金的关注。(四)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第二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可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交通设施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国商品的流动成本将大幅降低,深圳、义务等国际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同时我国企业应当着重提升产品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国制造”的美誉度将得到提高。经过长期的积累,我国将依托过工业产能的优势,逐步掌握国际商品的流动渠道与定价权。(五)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第三产业涵盖范围较广,其可泛指第一、二产业之外的所有产业。但第三产业中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创产业等。当下我国第三产业的人才储备较少,并且“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因此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吸引外资企业进入。通过外资企业的带动作用,我国的上下游企业将得到培育,相关人才也将得到培养。通过积累,我国的第三企业中将逐渐出现具有品牌价值的本土企业。

四、结语

我国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将金融工具作为政府调节的主要手段,并通过普通提升居民收入,使我国的相关产业得到发展。同时政府应当针对社会需求的变化,将绿色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并通过与金融服务业的结合,使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再有政府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我国打造成工业商品的集散中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国企业将会掌握到国家贸易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陆岷峰,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35(01):3-9+23.

[2]张云,邓桂丰,李秀珍.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与成本测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17(04):10-20.

[3]陆文娟,王东博.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与社会投资动态调整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8,34(01):87-89+93.

作者:高寒 单位:美国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