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时间:2022-09-09 11:00:35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摘要:天津近几年经济发展飞速,但产业结构却不尽合理,这亦不利于天津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以当前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为背景,分析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及其对天津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天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措施。

关键词:天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2014年5月主席首次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更详细阐述这一观点。具体来说,中国经济新常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其一,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这是经济新常态最表面的特征;其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从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的升级,体现的是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三,经济发展动力将从投资驱动及要素驱动让位于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体现,创新驱动体现出前两个特征的内涵,一方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不应是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发展而应是体现质量的集约式发展,这一过程需要创新驱动,另一方面,中国产能过剩、能耗效率偏低等产业结构矛盾产生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缺少高级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核心技术,因而,创新驱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二)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主要体现为:其一,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演变逻辑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这种演变方式比较单一且会与处于全球同一价值链环节的不同经济体产生生存与效率的竞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则遵循更多的升级途径,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还可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向服务与管理密集型的高端环节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环节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价值链前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这样,产业结构升级不但实现产业结构间的高度化,更是立足于全球视角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结构价值提升;其二,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2015年3月“互联网+”的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正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大力强化并实现中国的智能制造,同时,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主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集成电路等创新技术推动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使制造业的持续演进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从而实现制造业从标准化向个性化、柔性化的高端方向的转变,智能制造成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其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在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方面,中国主要通过高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带动和引领,服务业在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领域重点发展,以实现与制造业的高度整合。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最快投资额比上年增长了3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分别增长了18.6%和12.6%,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化融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四,低碳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化石能源为基础支撑起来的工业发展引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日趋严重的环境和资源约束,使低碳化和绿色化成为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新常态下天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1.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改善

天津近几年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增加,2015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天津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3%、46.7%和52.0%,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达五成以上。然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经验显示:人均GDP为8000~17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为55%~70%。天津在2015年GDP为16538.19亿元,人均GDP为110659.25元,约合16543.56美元,根据国际经验,第三产业的比重至少应达55%以上,目前,天津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消化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缓慢不利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对天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2.第二产业的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的比重较高

天津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得制造业中重化工业是经济增长的重点和主力。2014年,天津市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为78.42%,轻工业仅为20.8%。并且,工业中高耗能的产业比重较高,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耗消费量的比重非常高(见表1),煤碳、焦炭、原油占比最低为84.1%,最高达98.8%,而这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仅为33.51%,可见,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耗能比重大大高于其产值所占比重。考虑当前的环境,如不可再生能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新常态下产业绿色化的发展要求,显然天津重工业的发展态势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不利于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天津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14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0.97%,与发达国家企业一般研发费用占3%的比例还有很大的距离。另一方面,天津市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科研成果能力转化不强。据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天津市高等学校全年专利授权数为1738项,但专利出售数仅为76项,也就是说天津市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占比仅为4.4%,相比一般发达国家高校40%特别是美国高达80%的成果转化率而言,差距巨大。

4.京津冀区域工业结构存在趋同,不利于天津产业结构升级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内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形成不利于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挑战。如表2所示,2014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占工业总产值前十名的产业有4个产业相同,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北京市与天津市工业中产值占比排名前10相同的行业共有5个,分别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河北省与天津市占工业总值前十的行业也为5个,多为重化工业,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都是占比第一的产业。这种产业趋同的态势不利于京津冀产业链的衔接,还会加大彼此间的竞争,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

(二)发展的机遇

1.较强的经济基础

天津目前具备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良好基础。天津自2006年以来,经济飞速发展。至2011年,地区经济总产值突破了万亿元大关,2015年地区GDP总值达16538.19亿元,比2011年的11307.28亿元增长了46.3%。从人均GDP上衡量,天津2010年人均GDP为72994亿元(约11230美元),已突破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的人均GDP万美元大关,天津已经从“中等收入”迈进了“高收入”,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根据2006年世界银行的界定)。2015年,天津的人均GDP更是达到110659.25元,保持了持续的增长。

2.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天津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具备较强的区位优势,天津与首都北京紧密相邻,再向北则可与蒙古等国联结,向西则可与西北及华北相通,长三角地区则在其南面,日本和韩国在其东面。这些地理位置上的便利给天津与前述的区域或国家的沟通与合作带来较多的优势。特别是为天津的滨海新区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其迅猛发展亦为天津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成为天津经济的最大增长点,2014年滨海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天津市的比重为55.8%。

3.悠久扎实的传统工业和八大支柱产业快速增长形成优势

天津在我国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保持着较为领先的地位,可以说,其老工业基地的悠久历史为其奠定了良好的传统工业的基础。上世纪在我国刚开始发展工业时,化工、钢铁和纺织等产业就在天津出现,且具备了一定规模。上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且在以后的十几年发展过程中,都是处于工业领先的地位。改革开放后,天津对企业的改造和升级更多的是基于引进外资的基础上实现的,产品也有了一定的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加,对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重大项目的建设天津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集聚。《2014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全年天津市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轻纺等八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为天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

天津市具备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2014年天津开始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给予的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为天津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动力,同年,自由贸易区在天津设立,其金融国际化、投资便利化等政策为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瓶颈带来新的契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2016年国家对天津作了新的发展定位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为天津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及天津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也提供了强大的政策环境,使天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经济新常态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措施

(一)产业结构升级应注重产业间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体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据此,产业间的互动性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第一产业而言,应注重在二、三产业的支持下建设产学研的现代都市农业,一方面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滨海新区丰富的河、海等条件优势;二、三产业的融合则更为关键,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方向应转向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非常重要,一方面可通过研究设计、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生产性服务发展高端制造业,以供给侧改革来进行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制造业应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的需求支持,为其提供更先进的装备,在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也得到更好的服务。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方向为智能化和绿色化

天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有一定差距,因而天津在第二产业内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基于资源禀赋的优势如较好的海洋资源、港口的物流优势等,在“互联网+”的战略指导下,进一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向智能化的转型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引导工业向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以加强天津工业的竞争能力。

(三)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

是新常态下天津市产业升级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传统产业如传统商贸、居民服务、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基于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生产性服务业应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先进制造业对服务提出高素质劳动力、资本优化等更多和更高的需求,也是生产服务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方向。

(四)基于京津冀发展战略,建立三地产业发展的合理梯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应通过产业的转移、承接等形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体化。从天津的产业结构升级来看,一方面,可基于北京研发创新的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并承接北京的部分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可基于河北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实现产业的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构建三地合理的产业结构梯度,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协同与发展。

(五)构建“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支持

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特征,在天津市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政府应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政府主要进行研发经费和创新制度建设的支持,企业应发挥创新和创业活动的重要作用,大学和科研机构则应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向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则通过学校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平台或实验室,并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帮助企业创新。

作者:刘忠京 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光远.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J].中外管理,2014(6):24.

[2]王鹏.2014-2015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蓝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赵彦博.天津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J].天津经济,2013(8):28-32.

[4]景虹.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瓶颈与对策[J].求知,2009(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