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

时间:2022-10-26 11:22:37

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

民族化,即音乐家在尊重本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娴熟运用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来开展的,且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呈现一定的民族韵味及浓厚风格的一系列艺术创作实践。小提琴是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素来有“音乐皇后”的美誉。自随“西学东渐”之风传入我国至今,小提琴艺术就不断地进行着“民族化”的发展探索。在众多小提琴艺术家积极的音乐实践活动支持下,对小提琴艺术进行民族化的改造,使其更符合华夏民族的文化审美,为中华音乐艺术之林培育了一株娇艳妩媚的奇葩,也为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价值

民族化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众多的艺术家们积极采用符合本民族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并具有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手法和技巧,对其他民族优秀艺术元素进行接纳、吸收和融合,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民族化”风格,并以此来丰富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现本民族的思想、愿望与精魂。小提琴艺术也概莫能外,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仅历时百余年,却已经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从近现代至今的这些艺术家所进行的“民族化”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一是,对于小提琴艺术本身。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生存、壮大及发展,都需要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更高效的传播路径,如此才能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小提琴艺术传入中国,力求在中国的艺术园林开出美丽的花朵,就必须要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否则只能“水土不服”,移植失败;二是,对于本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从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全局来看,全民族文化只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吸收和接纳有益于本民族音乐发展的外来元素,使其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如此方能具备更旺盛的生命力;三是,对于世界音乐艺术发展。对抗与交融是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多种类型的艺术要素之间持续对抗、不断交融,最终形成新的艺术特征,使既有的世界音乐艺术体系呈现开放、包容和发展的良好状态,最终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奉上最宝贵的珍品。综上,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成果

如前所述,中国小提琴艺术家们,在积极地进行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实践之中,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特色和创造性,全方位、深刻地展现浓厚而突出的民族特色。这一重要的艺术探索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一)音乐作品创作拥有众多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是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小提琴艺术要立足民族,走向世界,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展现华夏民族十数亿人口、五十多个民族绚烂多彩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可以尝试将中国音乐作品运用小提琴来演奏,借助音调、节奏、运用器乐技巧来展现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使之成为适合中国观众欣赏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与西方小提琴传统曲目形成了一定差异,这些优秀的作品有洗星海的《红麦子》、廖胜京的《红河山歌》、杨善乐的《夏夜》、马耀先和李中汉的《新疆之春》等等,其中还要重点强调的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二)小提琴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还要有能够恰当展现民族特色和风味的小提琴演奏家。中国小提琴演奏者要在机能上、技巧上和风格上认真地进行训练,以具备更高的曲目掌控力。自小提琴艺术传入中国至今,一大批的小提琴之星就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我们可以细数出众多的名字,如司徒梦岩和司徒华城父子、马思聪、萧友梅、陈钢、何占豪……等等,他们都为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三)创作技法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还体现在会为了更符合中国民族音乐审美习惯而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技术创新。在中国民乐改编曲中大量运用双音、跳弓、滑音、抹音等技巧,如在《渔舟唱晚》中利用同指滑音来模仿古筝拨奏,在《喜相逢》中利用顿音、抛弓、跳弓、颤弓来模仿口笛吹奏,在《二泉映月》中运用抹音、上滑音、下滑音来模仿二胡的音色。另外,还会在一些作品中运用小提琴艺术的新技法,如,将小提琴的琴弓从琴码前移到琴码后,或是运用类似敲击琴弦和敲击琴身的表现手法来使小提琴发出特色的音色,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增强了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表现力。

三、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展望

回顾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的历程,可以看到,众多优秀的音乐艺术家们为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奉献了诸多优秀的小提琴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值得后人追溯、分析与学习。如今,小提琴艺术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应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展望:一方面,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当今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有所改变,甚至还会持续加深,世界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彩纷呈的样式,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其他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必将不断加强、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从内在发展需要来看。小提琴中国化是小提琴艺术传入中国后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必须坚持民族化道路,将中国民族化的元素运用到小提琴艺术之中,才能使这门乐器更好地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同时,也因为“只有融合的才是自己的”,务必要坚持与世界融合,避免拿来主义,构建开放式的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不断吸收和接纳新鲜的事物,以具有更多的艺术活性。民族文化是一个往前走的、不断生长的、有生命力的事物,而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索,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这既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鼓励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新的文化园艺术。自小提琴传入中国,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和乐评家在尊重中华音乐美学审美的基础上,找寻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的独特规律。他们在其作品创作和演奏的过程中突出了“民族化”的导向性,并进行了富有探索性的思考与实践,这对于当代小提琴艺术的创作发展具有导向性意义,最终使小提琴艺术冠上了“中国”这一前缀,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引领中国小提琴艺术实现了长足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晓丽.马思聪小提琴乐曲创作中的民族化表现手法—以《内蒙组曲》为例[J].中国音乐,2007,04.

[2]王婉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魅力何在?—对该作品50多年的研究述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09.

[3]杜鹃.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性及对传统民族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启示[J].乐器,2015,08.

[4]丁运成,偶潇潇.浅探中国小提琴乐曲创作中的民族化追求[J].保山学院学报,2015,08.

作者:王甜甜 单位:陕西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