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学习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29 01:23:00

分组学习教育研究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中英项目“参与式教学”的引入,使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分组学习”这种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出现,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尝试。它即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又有利于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分组学习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问题

自2000年起,由于中央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在临夏地区四个项目县的广泛实施,其灵活新颖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引起了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由此,我校积极利用中央项目全面实施的有利契机,倡导全体教师充分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利用“示范课”、“观摩课”的形式加以推广并肯定,这个倡导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并由起初的尝试进入到现在的推广阶段。那么,这种教学形式的改变,在学校教学中将会引起那些变化?对教师来说,又有那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呢?

一、学生“分组学习”受到普遍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组织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劳动是单干的、家庭作坊式的,劳动效率低下,因而进行组织形式主要以个别教学为主。近代工业革命后,由于大工业生产对更多人才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便应用而生,它为大规模、高效率的培养工业生产者,并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仍然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了,发达国家开始走入信息社会时,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班级授课制有许多优点,主要是教学效率高,易于管理,便于操作,但它也有难于克服的弊端。一般认为它的弊端主要有两个:“一是机械呆板的整齐划一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忽视了人际互动,丧生了教学的集体性[2]。”也就是说班级授课制优于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教学,而短于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个性,没有发挥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增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缺乏对学生“如何学”的关注,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老师成了一个辛苦工作的“搬运工”,知识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我国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通病。

“我们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3]”。由此不难看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落实在“人”上,而不应落实到“知识”上,结合到我们具体学习情景中,关注焦点应在“学生”这个点上,让学生“怎样学”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而又能可持续的发展。广大教师对学生“分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给予的特别关注,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广大教师对传统教学的思考与反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们在期盼着、探索着一种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观的课堂组织形式。而学生“分组学习”的出现,即是个突破点,也是个“导火线”,即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引发了对教育教学中许多问题的反思。

二、对学生“分组学习”的不同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以学生的“分组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学校的这一做法,老师学生中,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赞成者认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得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不再是直接给出结论性的知识,而是引导着学生一起探讨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学生即可以探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的看法和思路。这样,不仅是老师在调动学生,学生的思维与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也在调动着老师,特别是学生之间也在调动,他们既要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要反驳或倾听其他人的观点,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更易于培养,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更易与引发出来了。

反对者认为,这样的一个学习方式,不适合中国的教育实情,特别是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更是不适合。因为分组学习,主要以学生的活动讨论为主,这样会占用很多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而会影响到学生、老师、学校的考评;再者学生的讨论是在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要提起预习,在较好的掌握学习材料的前提下开展,并且要有开放的心态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是“乱哄哄”,会不到讨论的主题上,或者是“静悄悄”,使讨论无法展开;再者,这种学习方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了解教学内容与所教的学生,还要有设计课程和随机调控的能力,有民主的作风和收放有度的组织才能。而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底子薄,水平不高,所以很难胜任;还有,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很难对一门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泾渭分明的看法,实际上反映出广大教师头脑中存在的两种教学观念。如果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则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转变过来,唯有如此,疑问与反对之声就会越来越少,行动与实践就会越来越多。

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什么是教育教学观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具体来说就是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教学的基本看法,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把“知识”放在了第一位还是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假如老师把“知识”放在了第一位,那么他就想方设法在单位时间内(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给学生传授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自己教学工作的成功是否;假如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那么他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它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不一样,认识就不一样,评价与行为也就出现了偏差。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正在教学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4]”。要实现这个核心理念,我们就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1、老师在课堂里不再是知识的给予者,不再居于中心地位和高高再上,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是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的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的发展[5]”。

2、学生首先是一个有思想感情、能动的创造价值的人;其次,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和谐、自由抒展的;再次,学生是享有法律规定的多项权利的主体。

3、师生关系应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只不过这个“交往”被限定在特定的“教学”这个情景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互相尊重的,也是民主平等的,交往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上,师生之间即可以交流知识于技能,也可以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4、学生由于个体遗传、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因而在学习方法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尊重这些差异性,使每个学生所独具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手段得到充分的体现,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快的提升和更大的发展。

5、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拥有现代教育观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式和现在流行的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扬弃中继承与发展,努力的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之更好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单是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要求,更应是我们的教学理想。

6、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任何教学资源我们都可采用。只要教学内容能用得上,能形象生动的说明问题,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不必拘泥、固守,而应开阔、拓展。

7、我们以往的评价,仅限于被可操作易于量化的部分,如知识掌握的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不易被分数说明、统计的部分被忽略掉了,如“情感与态度”方面,分数成了甄别选拔一切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的评价一定要改变,更多的应看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用过程性评价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教学的改进。

四、“分组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小组的划分,尽可能以异质小组为主,而且还要经常变动,不可随意划分或划分后长时间固定不变。

2、不可过分注重了“学习小组”这种形式而忘记了它所投射出的现代教育理念。没有理念的支持,“学习小组”将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而最终会走向死亡。

3、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非常重要。若没有教师这些角色及时恰当的起作用,“学习小组”会流于形式,表明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劳而无功。

4、在划分学习小组的课堂中,所有的因素(包括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都要进入互动的过程中,是全员互动为特征的课堂,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5、“小组学习”课堂强调一个感悟、体会的学习过程,而不在知识获得的结果上,不可将答案或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

6、在“学习小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显示出的“闪光点”,不能为了完成你所设计的课节内容而漠视了这些“闪光点”,要善于拓展和延伸。

7、小组讨论的时间一定要足够且充分,教师的总结不宜面面俱到或将学生讨论的内容重复一遍,应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不可的是教师的总结时间超过学生讨论的时间。

8、课节一定要从活动中开始,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会有所感悟和领会,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培养和体现出平等参与、合作互助的意识,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提炼出来。素质是在实际和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并展现的。

9、在“学习小组”课堂中,教师提前的相关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心中有底、游刃有余。

10、“小组学习”课堂的教学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讨论和交流上,还应有很多的形式可以运用,如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演示、动手练习等等。

11、学习小组讨论的问题一定要从活动只引出,并且是要有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带有开放性的问题,而且问题不要提的太多,以不超过3个问题为宜。

12、小组学习只切忌由一个学生说你、写而形成“明星效应”,其他学生什么都不讲或做其他事,出现“免费搭车”现象。合作的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13、应将参与式教学与新课改中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即项目理念与新课改理念融会贯通,不可将两者分开。

参考文献

1.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们教育出版社

2.王枫.教育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乃清,等.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