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技巧十篇

时间:2024-03-28 16:38:50

分组讨论技巧

分组讨论技巧篇1

【关键词】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传播技巧

【中图分类号】R71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89-03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就是要通过传播活动让目标人群接受所传播的科学信息,接受所提供的建议并采纳健康行为。在传播活动中,说、听、看、问、答、表情、动作等等都是构成人际交流的基本方式,人际交流技巧应是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常用的传播技巧有观察技巧、提问技巧、倾听技巧、反馈技巧、组织小组讨论技巧、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材料使用技巧、示范技巧和举例引证技巧等。

1 观察技巧

观察是直接认识事物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方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向目标人群传授知识或帮助受传者改变行为时,要能够做到“眼观六路”、“明察秋毫",注意细致观察受传者的具体情况及其所处环境,对受传者的情况全面掌握和了解,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否则,只是按照传播者自己的计划和意愿进行传播活动,效果不会好。

2 提问技巧

提问就是提出问题,要求对方作出回答的一种交流方法。作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在提问时,不要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要给对方以“间隙",在“双向交流"的气氛中进行。要了解对方知、信、行方面的情况,多提开放型问题,少提封闭型问题。恰当使用试探型问题,可以促进交谈和有利于较快地收集到信息。但是对于对方的敏感问题、隐私要尽量回避。如果特别有必要了解,也要注意在适宜的气氛、恰当的时机,以缓和的口气向对方提问。

在人际交流中应避免向受传者提倾向型或诱导型问题。因为这种类型问题带有传播者的倾向性,实际上是在有意或无意地诱导对方按自己所希望的结果回答问题。这种诱导下的回答不能看成是受传者的真实思想和认识,收集来的信息是不可靠的。

提问题要简炼、明确,问题范围不要太大,尽量少提复合型问题。因复合型问题往往含有两层或多层意思,回答起来范围较大,回答者不易一次回答清楚和准确,收集的信息可能不全面。

3 倾听技巧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倾听习惯,练习和运用倾听技巧,提高传播效果,做到专心于对方的讲话,不受外界的干扰。即便是偶然因电话铃响,同事插话等打断了谈话,也应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回来,集中到听对方的讲话上。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讲完,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在对方说话太罗嗦离题太远时,应委婉地、恰当地加以引导。要给对方的谈话做出适宜的反应,如归纳、简要的复述,用语言或体语表示赞许等。

在充分听取对方的谈话时,不要轻易对对方的话做出判断,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时对方可能因种种缘故绕着圈子说话,这时就需要能够分辨出“表和里”,听出话外音,捕捉真实信息。不论是对方没有讲清还是自己没有听清楚,都应客气地请对方复述,一直到听清楚为止。

4 反馈技巧

作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在听取对方的陈述时,要集中注意力,并随时用表情、体语来表示自己对对方谈话的兴趣,如微笑、点头等,以支持对方把所有的问题和思想讲出来。要恰当运用体语,如与同性别的服务对象交流时可以适当将座位靠近,以表示亲近,拍拍对方肩膀表示鼓励等。

回答对方问题时要注意:支持对方的正确观点和行为要态度鲜明;纠正对方的错误观点和行为要和缓、婉转、耐心;对有些敏感问题和难于回答的问题可以暂时回避,不作正面解答;对于知识性问题、决策性问题,不要给对方以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回答;搞清对方问题的核心,不要答非所问;了解对方提问的意图,针对问题的实质给予解答;对不同的人提出同样的问题,回答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场景和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反馈方式,有时可以用语言反馈,有时需用手势等动作反馈。

5 组织小组讨论技巧

小组讨论作为一种交流技巧,在基层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使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传播的信息及时传给较多的人。主持小组讨论时要掌握:

5.1 热情接待。在小组讨论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应对前来参与讨论的小组成员表示欢迎。同时可以拉拉家常或谈一些轻松的话题,使主持人和与会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2 说好“开场白"。通过开场白向与会者说明讨论的目的和主题,并做适当的自我介绍。好的开场白可以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顾虑,使小组讨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开场白应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有幽默感,并针对与会者的具体情况和反应灵活地加以发挥。

5.3 建立关系。在说完开场白之后,应有意识地帮助小组成员相互了解,让每个成员做自我介绍。只有人们彼此熟悉,他们才会在讨论时不会感到拘束,能够畅所欲言

5.4 记录参与者的情况。根据参与者的介绍,记录他们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与讨论主题有关的内容。

5.5 鼓励参与。主持人应当鼓励小组中的每一个人发言,而自己则不应说得过多。开始时可问小组成员们关于他们面临的问题和疾病等一般知识,这样他们会开始询问一些问题。这时主持人应避免全部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先问问小组其他成员有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同时主持人根据讨论的主题,提出一些准备好的问题,使讨论逐渐深入。

5.6 打破僵局。小组讨论开始时,可能会出现参与者沉默不语的局面。这时,主持人应注意观察和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如果是由于彼此陌生,主持人可在自我介绍或互相介绍方面多做些努力。而且讨论的问题应从一般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人手,并有意识地选择较为活跃的人首先发言以带动其他人参与讨论。如果有的成员在讨论中一直不发言,主持人可以试着找机会请其发言。

5.7 控制局面。有的成员可能非常健谈,如不加干预可能会形成一言堂的局面。这时主持人需有礼貌,可以插话说:“这的确是个有趣的想法,但我们最好也听听其他人的看法。”或者通过向他人提问,改变对话方向。当讨论失控、偏离主题时,主持人要及时提醒与会者。对于成员间的争执,不必断然制止,而是在适当时候对有争论的问题作出小结,转向其它话题。

5.8 结束语。在讨论结束时,主持人应对讨论的问题作简要的总结,并对与会者表示谢意。

6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材料使用技巧

传播健康知识离不开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材料,有效地使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材料,真正发挥其作用,要讲究使用技巧。

使用面向个体的材料,如小卡片、小册子、小折页、小活页等,要向使用者强调使用材料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引起对方重视;揭示材料的重点内容,使对方了解材料的重点;传授某些使用方法和技能,使对方知道如何使用材料。

使用面向群体的材料,如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挂图、展板等,选择的对象最好是有相同背景的特定人群,选择的时间最好是大部分参与者能够接受的时间,选择的地点和场所要考虑到群众较易达到又便于传播活动的进行;向受传者展示的画面、文字要力求让他们看得见、看得清,转换画面或版面的速度要适宜;解说者开始应向受传者讲清楚组织他们接受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直接意义,应用当地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解,吐词应清楚,讲解速度适中,重点内容可以加重语调。每次传播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使用面向公众的材料,如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片、宣传画等,不可能向受众作直接的讲解、说明。在使用上应注意:地点,在允许张贴和摆放使用的地点,要选择人们经常通过而又易于驻足的地方;位置,挂贴的高度应以成人看阅时不必过于仰头为宜;光线,宣传品应挂贴在光线明亮的地方;更换,一种材料不宜在一个位置留置过久,2―3周后应予更换,这样可以使受传者保持新鲜感;同时,一种材料留置过久也易损坏,适时更换也有利于材料的保护。

7 技能训练与示范技巧

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如果能适当地进行示范,就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受传者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所学技能,强化所学知识。

进行示范时,首先要注意面对学员,让每一个学员都能直接看到你的动作。操作的动作要清楚,速度不要过快,每做一步都要讲明要领。要边做边解释,讲解时发音要清晰,不要说得太快,要让每个学员听清你的讲解。要注意观察受传者的表情,鼓励大家提问,如有不懂的地方及时重复。为了让学员看清你的动作,不能让自己的身体、胳膊、手掌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示范后,请1-2名学员照样做一遍,同时请其他学员观察和评论。最后每名学员都应有机会练习一遍,以观察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的技能。也可以2-3人为一组进行练习,互相观察和评论。练习结束后,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对学员技能掌握情况做出评估和总结。事后对受传者进行访视,了解他们在运用中的情况,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8 举例引证技巧

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经常需要用举例引证来帮助说明问题,因为好的例证比一般说服和知识传播更有力量,在帮助人们改变态度和行为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举例引证要做到:

8.1 举例恰当。为了说明自己的建议是重要的,有时可以拿实际例子说明问题,但所举的例子应是恰当的,易被受传者理解和接受,包括与受传者的民族风俗、、文化背景相适应。

8.2 引证准确。所举实例应是对你要说明的问题具有针对性,针对性不强不利于说明问题;对引证的例子了解不清楚,或把道听途说的事情拿来当作例证,都是不严谨的,得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

8.3 例证宜近不宜远。所举例证应尽量选择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较近范围内存在发生的,这样可以使受传者感到贴近自己,感到真实。

8.4 例证宜新不宜旧。所举例证最好是比较“新鲜”的事实,如果举的例子相距年代久远,受传者则会缺乏“迫切”的感受。

8.5 正反例证的运用。例证有正反之分,举例时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况来决定。有些问题,适合用正面的例子来说明,而有些问题则适合用反面的例子来强调,有些情况下还可以用正面和反面两种例子来互相衬托,起到强化的作用。

8.6 因人制宜。运用引证法应注意对受传对象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技巧。如对文化程度在中专(高中)以上的人,可以引用一些理论或名人名言来帮助说明问题,辅之理性启发,对方往往可以接受和信服;而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初中以下),特别是妇女,往往以举实例、辅之以感情推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若引用专著理论方面的“精华”或名人名言则不易被她们所理解。

上述八种人际传播技巧是进行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所常用的基本技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单独使用某一技巧来进行人际交流,因为各种技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只有将各种人际交流技巧融汇贯通,综合地进行运用,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是手段、是技术、是桥梁、是船只”,如果我们有了丰富的货物――健康知识,又掌握了好的桥梁和船只,我们就能有效地将“货物”送到人民群众中去,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分组讨论技巧篇2

关键词:商务谈判;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39-01

一、课程定位

《商务谈判》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商业事务洽谈活动为对象,涉及商务谈判方案准备、谈判磋商、谈判签约到合同的履行多个工作任务,训练学生能从商务谈判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双赢的谈判理念,达成双赢的商务谈判。培养合格的商务谈判人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理论知识,还必须让学生了解谈判的工作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谈判技巧的运用水平,最终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反复实践、不断练习,激发他们的潜能并将之转化为现实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本课程定位为:掌握商务谈判基本理论,突出商务谈判实务,提高商务谈判能力。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以商品购销谈判为工作过程,能准备商务谈判策划方案,完成对商务谈判环境和对手的分析,能营造适合的谈判气氛,能把握商务谈判磋商和签约,能灵活运用商务谈判策略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商务谈判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谈判策略的应用能力、谈判思维、口才的表达能力、合同的拟订能力和商务谈判礼仪表现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训学生开展商务谈判活动的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去进行商务谈判。因此,商务谈判课程目标应该突出设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标。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模块一:商务谈判基础知识。使学生理解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掌握各项商务谈判原则的内容和要求,熟悉商务谈判一般程序的内容。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及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模块二:商务谈判礼仪。掌握商务谈判礼仪的内涵和原则;掌握商务谈判各种基本礼仪的运用方法和技巧。主要运用实例示范法。模块三:商务谈判人员的管理。了解商务谈判人员的素质要求,掌握有效的商务谈判团队的组建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来完成。模块四:商务谈判开局阶段的策略。了解商务谈判开局气氛的含义和作用,了解各种常见的商务谈判开局气氛营造的方式;掌握各种商务谈判开局策略的内容和操作技巧。通过模拟谈判来完成。模块五:商务谈判报价阶段的策略。学习商务谈判报价的含义、作用和原则;掌握商务谈判报价方法、常用策略及技巧。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来完成。模块六:商务谈判磋商阶段的策略。使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磋商阶段的内容和过程;了解商务谈判讨价、还价的方式;掌握商务谈判讨价还价的策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结合来完成。模块七:商务谈判让步阶段的策略。使学生了解让步阶段的内容和原则,熟悉让步的方法;掌握各种让步方式和策略。通过模拟谈判来完成。模块八:商务谈判结束阶段的策略。使学生了解商务谈判结束的判定条件;掌握把握签约意向的技巧和促成签约的策略。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四、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设计1.开局气氛建立训练。(1)将班级同学分成每4人一个小组;(2)每小组进行分工,两人扮演甲方,另两名同学为乙方;(3)在模拟过程中,甲乙双方要建立合适的开局气氛;(4)其他同学观察中性话题的运用,两组人员的服饰、姿态、风度、座位,破题时间是否恰当;(5)由老师进行点评和结束语。设计2.讨价还价训练。(1)准备相关物品,了解市场价格。(2)各小组随机抽取,一方作为卖方,掌握成本、利润和价格;一方作为买方,了解相关的价格水平。(3)进行模拟谈判。(4)由老师进行点评和结束语。

五、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角色扮演教学法。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重视由实际的体会及行动达到自主、自发学习的效果。在讲授“谈判中如何进行有效倾听”这一内容时,运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一人扮演说话者,一人扮演倾听者,一人扮演观察者。该方法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仪表、姿态、语言表达的能力。(2)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设置一些商务活动的真实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完成商务谈判签字仪式教学任务时,教师提前准备了桌牌、签字本、签字笔、国旗等道具,在模拟的场景下完成签字文本的准备、签字厅的布置、签字厅的座次安排、签字仪式流程等训练。(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比如任务为日用商品购销谈判,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购买一件日常生活用品,购买时细心体验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谈判全过程。之后交一份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谈判报告。(4)分组讨论教学法。课前学生根据要求先通过自行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分享他人的意见和见解。针对如何在谈判过程中设置障碍为例,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两个公司,通过互相讨论,互相辅助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设置障碍的任务,最后教师评价、总结。

六、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依据主要有:出勤及课堂参与程度;课堂即兴回答问题;课堂谈判能力测试;作业测试。其中,占课程总成绩60%的期末考试为谈判演示。期末考试方法为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抽取一份案例,准备10分钟后开始考试,学生现场完成谈判,教师和其余三组学生现场评分,评分依据为每个学生对商务谈判的理论理解和策略技巧的发挥。其中谈判理论内容扎实15分,开局合理,气氛融洽,激发欲望手法得当15分,较量过程能排除障碍,能有效解除压力,实施让步15分,协调过程讲究讲话技巧回答提问技巧和说服技巧运用15分,谈判结束契机把握好,整个过程技巧发挥好15分,整个谈判过程语言表达能力15分,谈判员的形象气质10分,共计100分。现场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折算平均分占总成绩60%,平时成绩占20%,作业成绩20%。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瑾秋.对商务谈判教学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分组讨论技巧篇3

关键词:英语翻译;常用技巧;现状;改进;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国内的大学教育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考试主要是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试分笔试和听力两部分,力求全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是在英语翻译的教学上,大学英语尚不能够更理性的去认识,许多大学的英语注重词汇量的增加以及听力水平的提升,这使得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擅长于看懂英语和听懂日常对话,但是在翻译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学生不能准确的把握英语所表达出的意思和内涵,这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专业外文期刊阅读时尤为明显,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理解专业外文期刊中的语句内涵,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在翻译技巧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对此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大学生英语翻译现状。

一、大学英语翻译常用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翻译技巧并没有固定的方法,都是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英语言的特点总结而来的,常用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1.1 转性翻译。在汉语的表达式中以动词为核心,因此汉语的描述中带有大量的动词,但是英语主要是通过名词和介词组合的方式来实现动态的表达,也就是用静态的方式进行表述。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点,将汉语翻译为英语时要将动词转换为名词加介词的组合,在英语翻译为汉语时应将静态的组合转换为动词,比如talktive直译是健谈的,虽然这样翻译并无错误,但是如果译为滔滔不绝就会显得更加生动,也更加贴近汉语的表述习惯。

1.2 转态翻译。在汉语的表述中以主动形式的陈述为主,而在英语的表达中则被动语态居多,所以汉语中省略主语的祈使句非常多,而英语中则不然。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语境灵活转换语态,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所表达出的意思相同,但是其内蕴的情感色彩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汉语讲某人已经离职,在英语中就应该表达为somebody has been fired。

1.3 增译与减译。增译指的是在翻译的时候根据语境和连贯性的需要适当添加助词或者是介词,为省略句添加主语等,为的是使翻译的文字更加通顺连贯。而减译则是在翻译时适当去掉与语境关联不紧密的部分。无论是增译还是减译,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文字的可读性,但是其前提是不能影响原文主旨的表达。

1.4 具象与抽象转换翻译。具象与抽象转换翻译主要是基于汉语的具象特征以及英语的抽象特征总结出的翻译技巧,汉语中的表达常常会利用具象的事物来表达事件,而英语则倾向于抽象表达,比如汉语中对朋友的及时帮助会用雪中送炭来表达,而翻译成英语则需要舍去具象的雪中送炭这一情景式成语,直接翻译为timely help,也就是及时的帮助,显然翻译成汉语时也需要将及时的帮助修正为雪中送炭。

二、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技巧薄弱的原因

造成大学英语翻译技巧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以及领导层面对翻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因为大学英语的教学更为注重的是日常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英语翻译更多的是视为专业翻译的学习范畴,所以除了个别英语翻译专业进行大量的翻译技巧学习,大部分学生的翻译技巧并未得到培养;其次是国内现行的英语教学教材中并没有针对翻译设置独立的课程,一般的大学英语教材分为普通教材和听力读本,这就意味着学生只能学到阅读能力和听力练习,至于翻译练习仅限于课后的个别短句翻译。

3 大学英语翻译技巧的培养举措

3.1 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时间限制,大学英语课上,教师只能简单地进行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介绍和讲解。绝大多数低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接触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翻译实践也少,因而,翻译理论与技巧的介绍,不要走在实践之前,而要引导学生先实践再总结相关翻译理论和技巧。

3.2 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尽快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就需要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翻译兴趣,可以是提供丰富多彩外文读物的方式,也可以是提供社会翻译机构兼职的机会,或者是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翻译技巧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活动达到。首先,布置和检查预习预习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第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次,精讲多练,机会留给学生。再次,翻译形式多样化,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pair wodk,group work等,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里进行翻译。

3.3 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翻译能力鉴定考试。如果学习时能够有较为明确的目标,那么学习的动力往往就比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翻译能力鉴定考试,通过考试结果明确自身的英语翻译能力级别,进而起到督促和鼓励学生进步的目的。或者是通过帮助学生定期向刊登优秀译文的刊物投稿来鼓励学生更多的学习翻译技巧,提升自身翻译能力。

3.4 丰富教学模式。改进单一的教师讲解、学生笔记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课堂讨论或者是分组学习的方式来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

分组教学这是针对班集体和个别学习而言的,采用小组评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对于同一个题的翻译,分享各自的翻译技巧,再评出最好的翻译技巧,以之鼓励其他同学再接再厉。

课堂讨论这是学生和学生之问或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这两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英语翻译技巧。

三、结语

虽然当前大学在英语教学中对翻译技巧的培养不够重视,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也普遍低下,但是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英语教学模式,应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逐渐增加英语翻译技巧的教学比重,并利用恰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英语翻译的兴趣,改善英语翻译教学氛围,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国大学的英语翻译技巧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年红,孟庆生.汉英语言中的重复现象对比与翻译[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9(2):249-252.

分组讨论技巧篇4

无领导小组讨论技巧一般而言,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会隐性地扮演某种角色,不过有些考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是自觉的,而有些考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不自觉的。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一般有五种角色可供考生进行有意识地扮演,这五种角色分别是破冰者、领导者、协调者、时间控制者和总结者。

技巧总结

1发言要积极、主动

面试开始后抢先亮出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给主考官员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还有可能引导和左右其他应试者的思想和见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思想观点上来,从而争取充当小组中的领导角色。自己的观点表述完以后,还应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以弥补自己发言的不足,从而使自己的应答内容更趋完善。对自己充满信心。无领导小组讨论虽然是求职竞争者之间的短兵相接但也不是特别难对付的可怕事情,因为各个应试者都是一样地公平竞争。所以希望每一位考生或者应聘者都要放下包袱,大胆开口,不怯场,抢先发言

2发言的时候要注意讲话技巧,并且言辞要真诚可信

发言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引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中态度要诚挚,以对问题更深入的分析、更充分的证据来说服对方,还有,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技巧,千万别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搞一言堂。不可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垄断发言,这样会让整个讨论小组对自己产生极度厌恶的情绪。但同时也不能长期沉默,处处处于被动的局面。每次发言之前都要好好思考一下,尽量做到每次都必须有条理、有根据。

3切记无论什么时候发言都要抓住问题的实质,言简意赅

任何语言的攻击力和威慑力,归根到底来自于语言的真理性和鲜明性。反驳对方的观点不要恶语相加,敌视的态度不能达到有效反驳的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敌视的态度会使人产生一种反抗心理,因而很难倾听别人的意见。反驳对方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表示出自己的友好态度,在部分肯定对方观点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一点不同意见,最后在陈述自己观点依据的过程中,放大对方观点的错误性,同时放大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让听者能在你的言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

你的观点,然后进而让听者自己否定了对方的观点。要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准备工作是不可少的,我们要提前准备纸笔,记录。要点: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在别人滔滔不绝地讨论时,你可以作些记录,表明你在注意听。但是要听的时候画出你认为是他缺点的地方,留下标记,以便进行反驳。然后简单写下自己的观点,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切记一定要提前做准备,再高明的发言者都是不能将自己精彩的发言随手拈来的,都需要提前的准备和思考。

分组讨论技巧篇5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其功能很多,但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牢固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导致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牢固,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套用外语,以致闹出笑话。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文化背景的人,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不仅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如当听到别人自己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哪里,说得不好。”“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回答。

二、掌握几种技巧

(一)开场技巧。一个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他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教室门口,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亲切地问候:‘Hello,boys and girls!’我一下子觉得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我爱上了英语老师……”其实,这位英语教师是因为较好地把握了开场的技巧,所以才赢得了学生的信赖。

(二)声音技巧。为使学生听到真实的英语,即自然的,以正常的语速、语音和语调重现的英语,英语教师可经常收听广播或电视英语节目,多看一些英语原版原声电视电影,多作模仿,多作练习,以使自己的语音更加接近原声,而那种如在异乡却在眼前的情调,怎能不吸引学生呢?英语教师那时高时低、时快时慢的语调,宛如动听的旋律,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呢?

(三)语言的输入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整、简化自己的语言,以使学生能够听得懂,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学进去。同时,必要的风趣幽默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调味品。一个英语教师无论语音多么标准,若教学过程呆板乏味、缺乏变化,给学生的感觉就只是一部留声机,所以英语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风趣幽默,让学生笑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英语教师还要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电脑课件,加快语言输入速度,改善输入效果,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资源。

(四)举例的技巧。恰当地举例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解释,因此,英语教师在选用例句时一定要认真考虑,精心挑选,既要注意它的适应性、趣味性,又要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中,“细雨无声润物”,从而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五)课堂提问的技巧。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教师只有讲究提问技巧,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提问不可没有,但又不可过于频繁。另外,教师不可为了省事,一味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更不可用难题来刺激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有梯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堂纠正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教师纠错是正常的课堂交往活动,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反馈非常敏感,教师如果不注意纠错方式,便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纠错过程中,教师点名纠错或抓住一个学生的一处小小的错误一纠到底是绝对不可取的。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引导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共同探讨予以解决,极个别问题可以私下找个人单独解决。教师适时适当地纠错,能使学生在领悟的同时,增强用英语表达的信心,从而在少有顾忌的讲练中,切实提高自身的“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七)评价、点拨技巧。课堂的评价、点拨好比导航的灯盏,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教师以评价点拨形式进行的“导学”仍很重要。在评价方面,教师要以积极评价为主。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应不吝惜用“Good”,“excellent”予以鼓励,即使学生出错,也应该委婉评价鼓励:“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这样能使整个课堂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讨论法”的应用

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task-based activities)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再向全班汇报。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占课堂时间较多。

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作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分组讨论技巧篇6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支架式教学模式更致力于对学生探索行为的调动,即在支架式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调动自身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不断提高自身英语写作技巧。以下就是对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利的参考。

一、支架式教学概念分析

支架式教学理念,即学习者在与其他更具能力的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自身学习水平逐渐有所提升。此教学理念源自于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支架”的理论概念最早是在1978年被提出的,其概念来自建筑中涉及的脚手架,而后逐渐被现代心理学家运用。近年来,支架式概念在高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一定成效,即改变了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模式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互动的学习形式,以此达到有效交流且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此外,支架式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承担起引导的职责,即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相应的概念框架,将复杂性的问题分解开,努力提高知识技能。

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与支架式教学间的差异

1.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写作方法及写作技巧的培养,并始终秉承着“传授式”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学生在压抑的学习环境中无法调动自身积极情绪,且形成了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

此外,高校教学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经典范文解读、分析语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促使其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此种生硬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拥有短暂的记忆而无法深入掌握所学内容。

另外,学生处在长期写作技巧训练环境中也会逐渐对英语写作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影响到整体学习质量,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重复犯同一个错误。例如,在对例句“All of us are not for the plan”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未掌握语法,因而会将其错误地翻译为:“我们大家都不赞成这个计划”。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因而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法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并由此转移了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促使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写作过程的安排。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会调动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并依据知识体系中的内容不断完善自身写作技巧及写作方法,然后将其应用于实际写作过程中,提高自身英语写作质量。

另外,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凸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过程中会鼓动学生提高自身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其他学生进行有效互动。

三、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1.强化写作技巧的讲授

高校教师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前将写作技巧以讲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讲授完毕后,要求教师将相应的教学任务下放给学生。即应安排学生进行对话练习,然后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写作技巧应用于其中,提高对话练习质量。例如,在探讨“通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对“通知”这一文体的看法,包括文体中的称呼,如“Boys and Girls”等的使用,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且促使其能主动参与到对话练习中,激活思维,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

2.培养相互学习的写作意识

第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相互学习意识,以促使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主动与其他同学就英语写作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最终达到完善学习任务的目的。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空间,并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与教师间的交流,且由此达到提高自身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

第三,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英语写作中的难题,且应在问题探讨过程中独立思考,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最终完成写作任务。

3.设置讨论组

苏州职业大学某教师在讲授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教学内容时,为了促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正确应用3C标准完成信函的书写,在开课前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信函书写中所涉及到的礼仪、祝愿语等问题,最终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完善写作。从以上可以看出,该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就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与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相比,设置讨论组的教学方法可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发表个人想法,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另外,与同学间的讨论也能促使学生从中获取到更多英语写作技巧方面的知识。

4.重视对教师的评价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评价教师的平台,使其在此环境中可以发表见解,促使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后,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锻炼学生写作思维,提高学生整体写作质量。

综上可知,传统的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应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其提高自身互动学习能力,且努力激活自身写作思维,最终达到提高整体学习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丽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2(1):142-143.

[2]张静.支架式模式在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33-36.

[3]谢华.螺旋式教学模式中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以高职财

务会计课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9):252-254.

[4]何文芳.“支架”式教学应用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

分组讨论技巧篇7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主干课,《小组工作》更偏重于实务的训练与运用,本文从小组工作的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教学环节入手,探讨以实务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小组工作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实践。

[

关键词 ]小组工作;课程改革;实务能力培养

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并且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小组工作》课程是以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来改善组员的态度、人际关系及应付实际生存环境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教学中常出现教学理论化实务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在内化价值观、掌握小组工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成为了小组工作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小组工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工作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课程,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一般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模块,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

在课堂教学中,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和教室布局,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教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形式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以讲述小组工作基本理论和技巧为主,学生通过聆听的方法来了解原理与技巧的内容。但作为应用性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于相关知识的示范、模拟和联系,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情况严重,无法体现出小组工作课程的实务性特征,也无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应用性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二)实验教学未成体系

实验教学是小组工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小组工作的实验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并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在全国并没有能够有效指导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的规划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按照自身经验进行实验教学;在操作过程中,专业教师缺乏对于实验用设备操作和各类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使得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学生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惯性过强,刻意的示范、模仿和演练使得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练的格局难以改变。

(三)实践教学困难重重

小组工作课程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小组工作基本价值观、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按照小组内外要素去确定服务对象、进行需求评估、小组方案设计、小组组员招募、小组实际操作和小组效果评估。而在小组成员招募、小组实际操作和小组效果评估这几个方面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小组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小组工作的实践教学往往无法实际执行下去。主要原因包括:实践教学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学生主动性过低;实践教学教师工作量无法核定,教师缺乏积极性,实践教学的平台往往是教师或学生自行联系,缺乏持续性。

二、小组工作课程改革

(一)理论教学与实验手段相结合

小组工作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部分,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教授的是小组相关原理和技巧,而实验课就是相关原理和技巧的示范和演练,二者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课堂不利于学生实务能力的提高和实验室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因此笔者对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验部分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上,利用实验室,创造小组情境。将教学场地固定为小组工作实验室,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小组有直观的认识,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也逐渐的体会了小组从成立到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突破常规,打破章节式教学,设计了“认识小组工作”、“小组工作价值观”、“小组工作模式与发展”、“小组沟通与领导”、“小组方案设计与评估”和“小组工作之我见”六个专题工作坊,分别介绍了小组工作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发展趋势、小组工作过程、小组工作者引领技巧和小组方案设计,实现了小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层面上联动。在教学方式上,以学引练,以练促学,在工作坊中先由教师初步阐述理论、再带领学生进行模拟和演练,演练结束后,运用探讨和归纳的方式再进行总结。

(二)实验教学与角色扮演相结合

实验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演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技巧。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三种角色并进行分工:组织者、成员和观察督导。在一次小组活动中组织者负责小组的控制和进程。成员负责扮演小组中所对应的角色,观察督导负责观察整个小组活动的进程。在一次活动结束后进行讨论,组织者谈在整个活动中自己领导所出现的问题、困惑、参与者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活动的参与感和合理性,督导则通过对全局的观察谈谈整个小组气氛、进程和目标是否达成。

(三)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小组工作的目的最终是让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独立设计、开展并完成小组活动。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实习相结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结合自身专业实习基地情况,如福利院、社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探访,确定小组潜在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在回归课堂后进行小组工作的设计。在设计完成后,在实验环节进行模拟演练,不仅能够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计划书不当之处,更能促进学生带组经验和信心。

三、小组工作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投入热情高。根据小组工作实践性的特点而设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在实验室的环境之下能够迅速的进入小组状态,投入到小组的进程和环节中;参与式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高自身注意力,掌握学习主动权;(二)连贯的教学设计,学生知识衔接好。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三种教学内容相互独立的格局,在教学中从感性认知出发、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感知、利用现场督导和分组讨论进行理论和技巧的内化,最后在实践中进行能力提升。(三)综合的实践平台,学生实务能力强。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结合,使得实践教学有了实施平台,学生通过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验过程的模拟,最终将实践落脚于社会生活,去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克服教学的“重理论、轻实务”。

四、反思与努力方向

将理论、实验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较大提高,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保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演示更多的实务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邱燕.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组工作》课程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7)

作者简介

分组讨论技巧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6名心理咨询师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及访谈法。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自信心问题

调查表明(见表1),多数咨询师对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工作能力的判断并不太有自信心。有关研究也表明,76.12%心理咨询师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2]。

2.2 存在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心理咨询师觉得刚走上心理咨询师岗位时面临的问题中,大部分心理咨询师认为最主要的是洞察能力欠缺,其次是心理咨询技巧的不足,最后是知识面过窄。此外还有领悟力不够,挫折承受力不足。

2.2.1 洞察能力欠缺

无论是个别心理辅导还是团体心理辅导,观察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要求。在访谈中,咨询师认为洞察能力至关重要。多数咨询师认为,优秀的咨询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洞察力,能在来访者一走进咨询室通过观察来访者的外在情绪表现感知到来访者当时的基本心态。在咨询的过程中,通过来访者的一举一动觉知来访者的所思所想。咨询师也认为,大多数来访者在心理咨询的初期对咨询师大多处于试探阶段,对咨询师存在不信任感,其较深层次的内心的想法一般很难直接向咨询师表露出来,此时需要咨询师细心的观察、体会。具备良好洞察能力的咨询师从来访者的一举一动中可以洞察到来访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来访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能清晰感受到来访者的咨询动机,从而使心理咨询的效果事半功倍。

2.2.2 心理咨询技巧的不足

无论从调查还是访谈过程,咨询师大多认为心理咨询技巧是咨询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如开放的技术,倾听的技术,面质的技术,表达的技术,结束的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掌握得如何对做好心理咨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心理咨询的初期、中期,还是结束时,均和咨询技巧有关。咨询师认为,掌握良好心理咨询技巧的咨询师,在初期能充分激发来访者的咨询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使来访者在较短时间内对咨询师进行较深层次的表露,提高咨询的效率;而对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阻抗,咨询师能充分利用咨询技巧进行处理,使咨询继续进行;同时面对谈话过程不着边际的来访者,咨询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谈话的主题,引导来访者回归到咨询的主题中来。面对各种不同性格、不同来访内容的来访者,灵活运用不同的咨询技艺,解决各种各样来访问题,避免咨询的失败。

2.2.3 知识面过窄

在访谈中,咨询师认为在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常提出一些咨询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和咨询主题有关,有些问题尽管和心理咨询的主题没多大关系,但如果咨询师能很专业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也有助于增强来访者的信任感,从而有助于建立牢固的咨访关系,有利于心理咨询的进行。因而,咨询师在面询过程中,常会发觉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在应付来访者各种各样问题时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咨询因此不得不中断,影响咨询的顺利进行。因而,咨询师觉得除了专业的知识外,咨询师们还得在平常多看些书,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一定专业,但一定要广泛。这样面对来访者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咨询师均能较好地应付。

2.2.4 咨询领悟力不够

根据对心理咨询师的访谈,咨询师觉得咨询领悟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咨询过程的领悟;二是对心理咨询理论的领悟。两方面的领悟对心理咨询师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挫折,这些问题对咨询师的影响具有消极的一面,如咨询的失败、对心理咨询师自信心的打击等,但同时它也具有积极的一面,这些问题对咨询师本身咨询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然,积极的一面就需要咨询师具有较高的领悟力,能从失败的个案积累中看清失败的原因,从而不断积累咨询的经验,提高咨询的水平。然而如果领悟力不够,则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对咨询师造成的是打击,失败无法成为成功之母。赵静波、季建林研究也表明,14.1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其中男性为13.18%,女性为15.17%[1]。

2.3 大学心理学课程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作用

调查表明,大学期间学生所学心理学课程总体上对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工作能力培养所起作用一般。其中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在5年以上的均认为所起作用一般,而5年以下的咨询师有的认为起很大帮助,有的认为没多大帮助。在访谈中,拥有5年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认为,大学期间的课程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帮助主要是提供基础理论及一些最基本的咨询技能技巧,但在咨询技巧的深入及演练并最终让学生掌握方面有所欠缺,毕竟心理咨询不同流派其技巧也千差万别。对于一些最新引进的心理咨询工作方法,学校也基本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授课。而刚走上心理咨询工作岗位的咨询师认为帮助很大,学校的授课已经把他们引进了心理咨询的大门,对学校也只能提供基础的教育,以后咨询水平更多还是需要依靠再培训。咨询师认为其对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不是很大的理由主要是,他们走上心理咨询工作岗位后,其角色需要更好的转化,由学生的角色转化为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在转化过程有一定困难。同时,在工作中忽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咨询个案,不能很好地进行解决,从而对自己在学校所受咨询能力的培养有所质疑。

3对策

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操作能力呢?通过调查及访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3.1 心理咨询技巧的演练

心理咨询技巧是咨询师最感不足的地方,因而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分配充足的时间。授课教师在讲授完心理咨询的理论及咨询技巧后,应该组织学生设计心理问题,并分二小组进行技巧演练,一个当来访者,另一个当咨询师,并进行角色转换。演练完后,教师根据学生演练过程呈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评、总结,并在下阶段再次进行演练、提高,直至学生基本掌握咨询的技巧,能对来访者提供基本的咨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心理咨询师或者来访者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心理咨询的技巧。

3.2 专业见习

学生毕竟缺乏心理咨询的经验,许多心理障碍现象只能停留在视频或书本中,而现实中却很少能遇见,因而,只能通过专业见习,在精神病医院或医院精神科中通过观察、接触具有各种心理障碍的的患者,才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各种异常的心理现象,也才能真正体会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医别,在以后工作中能清楚判断出什么样的来访者不属于自己的咨询范围。

3.3 义务心理咨询

培养心理咨询经验对学生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同样重要。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的心理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学生能够较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技术方法充分应用于心理咨询实践中。在义务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同时也感受到做心理咨询师的辛苦及不易,也觉察到自身心理咨询水平的限制,从而在以后的学习时间里能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

3.4 观看别人的心理咨询

咨询师认为,看别人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对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学生通过观看一些高水平咨询师的咨询过程,可以从建立咨访关系、咨询技巧的运用、咨询阻抗的处理、作业的布置及咨询结束的处理等多方面产生深刻的体会,并对别人的心理咨询过程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也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咨询能力。

3.5 小组讨论

咨询师认为,小组讨论也是学生心理咨询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小组讨论中,小组成员可对某个心理咨询个案进行探讨,集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现实中的咨询个案。当然,在小组讨论中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员讨论的结果协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学者张丽宏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模拟心理咨询及义务心理咨询,培养心理咨询经验等方法对提高学生心理实践能力起着较大作用[2]。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从而也更重视心理的健康。培养合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帮助相关人群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但反过来社会对心理工作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培养合格的心理工作者,提高其心理咨询的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分组讨论技巧篇9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技巧、跳绳是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力量、灵敏、柔韧和平衡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姿态。跳绳是学生常用的锻炼项目,简单易学。本班女生已经学会了前滚翻,也掌握了多种跳绳的方法,她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喜爱游戏,乐于表现。因此,本课以巩固前滚翻,学会远撑前滚翻为主教材,熟练掌握“∞”字跳长绳为辅助教材,通过学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三、教学思路]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以“健康、运动”为主线,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采用“教学一体化案”,即“课前案、课中案、课后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教学一体化案”在课前完成“课前案”的学习要求,为更好地完成“课中案”的学习目标做好准备,在“课中案”里,准备活动采用“跟我学、跳绳、绳操、辅助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下,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达到热身的目的,基本部分结合“课中案”的学习内容,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启发、鼓励、评价,学生采用尝试、练习、讨论、合作、比赛等方法进行动体动脑相结合,收放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结束部分采用踏步和呼吸拉伸放松,最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前滚翻的动作概念和技术结构,知道练习前滚翻、跳绳的健身作用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2.技能目标:85%以上的学生较好地掌握前滚翻技术,学会远撑前滚翻和“∞”字跳长绳,通过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积极参与练习,有安全意识,乐于表现,团结合作,友好竞争,互帮互助、勇于创新。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技巧:团身紧,滚动圆滑;跳绳:“∞”字跳长绳的方法。

2.难点――技巧:协调用力,动作规范;跳绳:默契配合、团队意识。

[六、场地器材]学校田径场、自带跳绳、1张展板(前滚翻图示)、11块技巧垫、1台电脑和扩音器

[七、学习资源]水平四(初一)体育与健康课程

[八、案例过程]

1.课前案:利用业余时间商讨有哪些滚翻动作;利用活动课时间练习双飞跳绳和“∞”字跳长绳,思考跳进绳的时机。

2.课中案:

(1)常规(1分钟):指令集合地点,四列横队密集队形整队,检查服装,接受体干报告;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2)准备活动(6-7分钟):

①达成目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充分活动身体避免运动损伤。

②学习内容:跟我学、跳绳、绳操、辅助练习。

③教与学:讲解练习方法和要求。

跟我学和跳绳:教师指挥学生集体听音乐和口令模仿教师动作练习和25秒双飞跳绳计数;

绳操:教师指挥学生集体听音乐和口令模仿教师练习自编的一套绳操;

辅助练习:教师指挥学生集体听口令练习头颈、团身滚动4次;

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及时语言提示、鼓励学生;

组织:四列横队体操队形;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时跟上音乐节奏,充分活动开身体的各个关节,团身紧滚动快,为基本部分学习做好准备;

评价:同学们练习得非常好,很棒。课前案大家准备了吗?

3.基本部分:技巧和跳绳。

(1)达成目标:知道前滚翻的动作要领,知道练习前滚翻、跳绳的健身作用并对今后生活有帮助;较好地掌握垫上滚翻和“∞”字跳长绳技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积极参与练习,有安全意识,乐于表现,团结合作,友好竞争,互帮互助,勇于创新。

(2)学习内容:技巧(18-20分钟)和跳绳(13分钟左右)。

(3)组织:在体操队形的基础上10路纵队走到技巧练习区(10块垫子成扇形散开)4人一组站在技巧垫(练习一端画有3跳线)侧面,示范垫在扇根位置;四路纵队散开“∞”字跳长绳和比赛;展示队形:学生在示范垫上展示,其他学生原地坐下或自然围成弧形。

(4)教与学:

技巧――教师结合展板图示讲解、示范练习方法和要求。

复习前滚翻2次:教师指挥学生分组轮流练习,前一名练习后一名保护帮助,依次类推,要求练习时动作规范,团身紧,滚动圆滑,能说出力的来源和动作要点;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自荐展示前滚翻,并能说出力的来源和动作要点,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学习远撑前滚翻3次:教师示范讲解后,指挥学生分组轮流练习,前一名练习后一名保护帮助,依次类推,要求练习时请同学们思考远撑前滚翻和前滚翻用力的比较,注意安全,有责任心;

学生自荐回答问题:根据练习比较得出练习远撑前滚翻时脚的用力比前滚翻大才能完成,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独立完成远撑前滚翻2次:指挥学生分组轮流练习,要求练习时尽量独立完成,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远撑的线(事先画好的三条线),注意安全,也要勇敢;

拓展练习(尝试练习多种滚翻和创编组合)5分钟:指挥学生分组轮流练习,要求练习时可以讨论,大胆创新,注意安全;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荐或推荐展示拓展练习的内容,教师分别给予评价、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语言提示、鼓励学生。

跳绳――讲解练习的方法、要求和比赛规则。

“∞”字跳长绳7分钟:教师指挥学生分组轮流练习,要求各组自选2根绳迅速接好,练习时勇敢、果断,同时思考跳进长绳的时机,并把不会跳的安排在会把握跳进时机的同学前面提示他;

学生自荐回答问题:根据2名学生练习经验和同学们的共同思考得出跳进长绳的时机是绳甩至头顶瞬间跳进绳,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1分钟“∞”字跳长绳比赛2次:教师指挥学生在原定地点比赛,要求每个组边跳边大声的数数,尽量不空绳、失误不计数,教师根据比赛结果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

教师指导:学生在比赛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语言提示、给学生鼓励、加油。

(5)要求:技巧练习时注意安全,人人负责保护帮助,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练习“∞”字跳长绳时要积极参与,勇敢果断,掌握时机跳进长绳,同学间协同配合。

(6)技巧评价:同学们练习的非常好,大家都学会了远撑前滚翻动作,通过讨论与展示知道你们能做出来的滚翻动作有6种,非常棒,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合理利用滚翻自救;

跳绳评价:通过“∞”字跳长绳练习和讨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此技术,没有人不敢跳了,非常好,你们很勇敢,通过比赛四班第一组“‘∞’字跳长绳”比赛配合的很好,领先于其他组很多,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据我所知1分钟“∞”字跳长绳最多达100多个,同学们好好配合、锻炼、加油,静候你们的佳音。

4.结束部分(3-4分钟):

(1)达成目标:放松身心,体现团队意识和热情。

(2)学习内容:踏步、拉伸配合呼吸。

(3)组织:四列横队体操队形;四列横队密集队形。

(4)教与学:讲解练习方法和要求。

踏步:教师指挥学生集体听口令练习踏步;

拉伸配合呼吸:指挥学生集体跟随教师听音乐和语言提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时教师及时语言提示、鼓励学生。

(5)要求:学生跟随教师踏步放松,拉伸时配合呼吸充分拉伸,达到放松。

(6)评价:同学们表现都很好,拉伸到位,舒服吗?这样就达到了放松的效果。

(7)结束语:试问同学们:本节课同学们滚翻和跳绳技术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开心吗?快乐吗?

同学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接着布置课后作业即“课后案”,最后,宣布下课,收还器材。

5.课后案:希望所学的滚翻动作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保护作用;建议利用跳绳在课余时间和活动课上作为锻炼身体的一项运动项目。

[九、案例反思]

1.本课体现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本课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技巧中的滚翻和“∞”字跳长绳的学习、探究,采用启发、尝试、讨论、练习、鼓励、评比、比赛等教学方法进行动体动脑相结合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热情,让学生锻炼身心,培养兴趣,学会帮助、合作、创新和公平竞争,感受体育学习成功的乐趣。

3.在学习“远撑前滚翻”时,开始没有多少学生选择第二、第三条线练习,通过讨论力的来源和用力的大小与前滚翻的比较后,学生选得多了,甚至在教师的示范和鼓励下,做出了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应该说,本节技巧课符合“有效课堂实践”开课的主题。

分组讨论技巧篇10

【关键词】:习题课 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 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29-02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的通道,是联系概念、规律的纽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

习题课是习题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课型。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习题课呢?为此,笔者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习题教学的基本方法,现具体介绍如下: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习题课教学中,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及学生自己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法。“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边分析、边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归纳法 。“讨论―归纳法”就是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4)板演―评议法。这种方法就是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板演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方法,通过板演能检查出板演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议,能提高全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评议――教师再评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1)精选习题

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选习题。精选的习题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①习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通过对这些题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举一反三。

②习题要难易适度。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太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太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③习题要具有启发性 。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阐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规律的涵义等,防止学生死背公式等形式主义的偏向。

(2)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习题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很多。如:比较和鉴别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等效方法、理想化方法以、极限思维法、图象法、假设法、隔离法、整体法、临界条件法和矢量三角形法等。这些方法与技巧,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演练,才能逐步掌握。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习题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主要是指:

①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物理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和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②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解题中,首先要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经过概括、抽象,再根据物理规律和公式列方程,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