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讨

时间:2022-07-10 03:30:46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现实背景,然后论述了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包括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人才培养指示的客观要求、运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不断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了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包括做好高校网络德育的顶层设计规范、注重高校网络德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创新高校网络德育的方式方法、调动青年学生参与网络德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先进文化

在网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者,通过运用经济活动中的大数据,可以发掘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价值信息,提高培养大学生德育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以大数据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为研究方向,探究其在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一、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现实背景

(一)高校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全面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网络信息充斥了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从学习任务紧张、压力大的高中阶段进入相对宽松自由、时间能够自主支配的大学生活来说,网络信息一下子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快速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白,于是部分自律能力差的学生便开始忘乎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一,热衷于聊天交友。网络给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开放的平台,扮演了很好的媒介角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家人、同学、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微博和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经历,了解朋友的生活,这些极大地填补了他们心灵的空白。第二,钟情于网络游戏。如今,《王者荣耀》《荒野行动》等网络游戏风行于青少年之间,其甚至演变成一种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有的学生对“入坑”深有感触:如果不会玩这些游戏,就很难融入大家的生活。一到休息时间,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上分车队”,游戏的配乐和胜利的尖叫声不绝于耳,专注程度比对待学习高了很多倍。第三,专注于网上猎奇信息。网络世界包罗万象,八卦消息、娱乐新闻、奇人异事、内涵段子、搞笑视频等充斥于网络空间,这些短、平、快的内容确实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这类内容接触门槛相对较低,基本处于随处可见的状态,对外界环境充满向往的学生受到猎奇心理的驱使,经常热衷于网上找“乐子”,很容易就坠入网络这个虚幻空间。学生如果不能做一个理智的使用者,不懂得自律,最终的后果只能是陷入网络,从而迷失自我。(二)网络德育工作方法相对滞后。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各类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大范围出现,因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各类服务商为了更好地留住受众资源,他们能够迅速调整信息内容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便满足受众需求,以此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在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方面,常规德育方法对使用网络进行德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虽然有高校利用网络开展了德育工作,但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探究上仍存在滞后现象[1],网络德育的理念与方式方法无法和网络技术发展相匹配,在德育内容上缺乏相应的创新性与吸引力,导致高校学生对网络德育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网络德育逐渐丧失了话语权与吸引力。(三)传统德育工作方式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冲击。在传统高校德育工作中,为了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教育,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学,教师通过课堂讲解、理论灌输和事例分析等形式,使高校学生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和道德品质上的引导[2-3]。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各类知识的途径不只限于课堂与书本,在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可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源。且在网络信息获取便利、网络更具有吸引力等多重因素下,传统的德育方式因过于单调而不再受到现今高校学生的重视,课堂德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益削弱。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烈挑战,传统教育中的理论权威、道德权威、政府权威和教师权威地位下滑,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人才培养指示的客观要求。信息网络已成为时展大潮,其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成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高校教育管理者要自觉强化学习意识、阵地意识、前瞻意识,切实转变思维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和形势发展,争当网络时代的“网络型”育人导师。第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新阶段存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外部敌对势力,以及腐朽思想对我国青年的侵蚀现象,高校德育管理者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坚定的政治素质是对所有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共性要求,同时也是对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第一位要求。广大教育管理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其个人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性和清醒的原则性。面对网上的各种诱惑、多样的言论、虚拟的身份,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原则立场。第二,要具有全面的知识积累。网络是一个“集成板”,它拥有各个门类的学科知识和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网络育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育人方式,具有其他方式都无法比拟的张力。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把高校德育工作做深、做实,教师就必须拥有厚实的知识储备,做到“什么知识都有所涉猎,什么领域都略懂一二”。第三,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网络育人工作的基本特征是育人工作通过网络平台运作,这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运用网络信息的素质与修养,是人们对网络信息获取、筛选、运用、开发的能力。具体而言,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即对于网络育人工作信息的感觉、感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信息能力,是指对于网络育人工作信息的获取、选择、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信息知识,是指关于计算机、互联网、操作软件等信息技术的理论、常识和方法。第四,要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在运用信息网络过程中,应遵循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得使用网络暴力、不得传递不良信息、不得窥探他人隐私、不得侵犯知识产权等。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网络文明程度、道德责任感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网络道德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网络行为正确的重要保证。第五,要具有宽广的眼界视域。网络德育工作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人对人”“面对面”的模式,它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超时空”的效果,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不曾谋面就已成至交。在网络德育工作面前,广大教育管理者必须跟上网络延伸的界域,具备宽广的视野,避免被困于现实时空范围之内。(二)运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因网络具有开放与便捷的特性,信息的传播与传统渠道相比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导致网络上不同文化在彼此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信息与文化多元是网络文化具有的特性,而它们往往被包装为博人眼球的话题。学生因处于对外界事物探索、求知欲强的特殊阶段,是各种能吸引人眼球、具有新鲜感事物的主要受众,网络文化所提供的各类信息正好契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随着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因无法吸引学生的主动性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断降低。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但因网络的虚拟性特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各种不同观点、立场,甚至不健康、反动的文化在网络上大量出现,各种信息相互交织、相互竞争,增加了学生筛选辨别、去伪存真的难度,在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体系与客观正确分析事物能力尚未全面建立时,这种来自网络的不良信息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主动构建起网络文化德育体系,以抵御不良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标准的网络传播途径,主动抢占网络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提升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对于确保学生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不断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日渐提升,这对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需求。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大数据领域的国际斗争也愈演愈烈,谁夺取了制高点谁就能够影响广大青年的思想。因此,当前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也变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高危区”,各种谣言、杂音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防线。对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正能量,正面引导其认识“歪思想”后的险恶本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塑其政治信念。二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的需求。因学生处于信息时代,快节奏、高压力的学习环境已愈发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环境的真实写照,在有限的休息、娱乐时间内,学生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高。有数据表明,当前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使用网络的时间占比已超过60%,学生在课余时间内主要浏览网页、观看影视剧、刷微博等。因此,加强对于网络文化传播手段的探索与创新,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主动适应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提升德2020年6月育工作的效果。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一)做好高校网络德育的顶层设计规范。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新形势下需要新思考、新作为,新挑战需要新方法、新策略,这要求高校从战略上思考,从方法上突破,从顶层设计上更新机制和模式,占领大数据时代网络德育的主阵地。为此,要将提升学生的政治品质与道德水平作为网络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将学生作为网络德育工作的主体,充分考虑其认知水平、个体需求等特点,要主动更新传统德育工作的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学生群体需求,将以往“教什么学什么”的教学方式变为“需要什么教什么”,并积极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并行的方式,大力引入网络宣传手段。高校要加强网络德育文化宣传的统一设计,增强网络德育教师的政治敏感性与业务能力水平,界定宣传规范与制度,在明确标准和界限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网络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二)注重高校网络德育教师的能力素质。面对信息主导的技术变革,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为高效德育工作插上网络的“翅膀”。教师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由说教式的传统理念向寓教于乐的互动学习观转化,将德育视作一个师生互动、相互学习的过程,不拔高、不小觑网络对于教育产生的作用,也不让网络交流完全取代师生面对面沟通。教师在生活中要多关心学生,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流,不将课堂教育与平日生活割裂开来,拒绝形式主义,坚定成长成才信念。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实际教学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视野,持续关注最新的理论成果,要走出“舒适圈”,即时了解专业动态,紧扣社会实际以更新授课内容,要增强与学生的感情联络,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还应以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自身道德标准和人文涵养及学术知识,以教师的标准模范为要求,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4]。(三)创新高校网络德育的方式方法。对如何运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提升高校育人中以德育人这一重中之重的任务来说,运用网络育人是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需要教师深入开发网络大数据这个宝藏。现代科学认为“相关关系”已经超越“因果关系”。大数据中隐含了大量的相关性特征,以相关性为依据,将网络的数据碎片像拼图一样组装起来,就可能复现出事物原貌,这为加强网络德育管理提供了崭新的通道。当前,学生大多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和市场经济发展之时,他们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针对这一实际,高校要主动适应形势需求,多开设一些如“高校微博”“课程达人”“我型我秀”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增强亲和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其打造网上精神家园;开辟“时事论坛”,对学生普遍关注、反响强烈的时事政治、社会焦点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辨析,用党的创新理论对社会上的噪音、杂音予以消除,使主流思想在与各种错误言论的交锋中始终保持优势;在网上可以开辟热点解析、文化知识竞赛专栏,借助电子杂志、动漫视频、网络广播等新颖的传播方式,生动展现各类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品行优良的教师与学生的先进事迹,积极传播正能量,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拓宽路子、丰富形式,大力创新和发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四)调动学生参与网络德育的积极性。网络德育进入校园后,高校要坚持开展网络德育的根本性目的,即将单调乏味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开放式的引导式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与个体需求差异,利用网络德育的技术优势,开展差异化教学,主动贴近学生的需求,以此加强学生对于网络德育的认可。同时,在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要杜绝传统德育方式的沉疴痼疾带来的不良影响,防止教条化、呆板化,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强的特点,增强网络德育方式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适当条件下,高校可以将政治信念坚定、思想品质突出的学生作为网络德育工作中的一个网络节点,将其纳入网络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参加网络德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网络时代,高校应注重时代变化为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与优势,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抢占网络德育工作对于学生文化影响的主阵地,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学方法,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秦翠兰.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64-67.

[2]于海波.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创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24(4):90-94.

[3]罗晨韵.以人为本构建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新模式[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8(3):71-75.

[4]吴志成.微时代视阈下高校德育的网络舆情引导困境及其破解[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4):65-66.

作者:朱辉 解付强 张笛 单位: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学员三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