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时间:2022-06-25 05:00:00

试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各种能力品质的总和,是人们从事社会创新实践的内在条件。科技进步最关键、最宝贵的是科技人才,而在科技人才素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创新素质。当今时代,创新是国家和地区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创新成果的取得,不仅要求要有科技人才的数量,更要求有科技人才的质量,这种质量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要求。面对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在培养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加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

一、创新时代呼唤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着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迫切呼唤着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科技人才。

1、当代科技的发展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创新素质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呈加速发展趋势,知识爆炸现象加剧,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知识陈旧所需的时间,从18世纪需要80一90年,19一20世纪的30年,缩短为近50年来的二15年,有的学科已缩短为5一10年。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科技成果迅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生产应用、形成产业的时间缩短,20世纪初以前大约为30年,20世纪初至中叶大致为10年,下半叶开始缩短为5年。如晶体管从发明到产品扩散于全世界市场只用了8年,电脑几乎是3一5年换一代,使人感到发明创造有立竿见影之效。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高回报,吸引和鼓励着科技人员去努力拼搏,进行发明创造。国家和企业也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大规模投资,支持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当代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高效率、团队式的集体分工协作研究开发的领域。科技活动也日益全球化,科技、经济结合日益紧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并日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始性创新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这样的时代,任何科技人员的知识技能每时每刻都存在失效的可能。而科技活动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要求不断创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科技人才必须紧跟时展趋势,不断提高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

2、激烈的国际竞争呼唤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竞争的关键,高新技术成为竞争的焦点。美、日、德、法、英等国家纷纷建立创新发明培训学校,大力培训创新型科技人才,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一齐上的局面,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则从中、小学就开设创新发明方发方面的课程,从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打下基础。而我们在这些方面显然是落后一筹。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规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为此,就必须大量地培训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这意味着国际技术贸易的壁垒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更加健全与完善,技术创新成果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技术引进和技术仿效的难度将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仅靠模仿、引进甚至是“拿来主义”而轻松得利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没有自主创新产品,将意味着永远被动落后,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成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必备能力和必须条件。这就迫切要求培养和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依靠自身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的研究开发优势与自主创新能力,抢占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3、中国的现实科技创新状况迫切要求加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

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还很薄弱。在基础研究方面,主动进行的原始性、独创性研究工作十分欠缺,基本上处于拾遗补缺的状态。中国至今还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这两类科技大奖的一等奖连续几年空缺:在产业技术领域,目前中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另据统计,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高达6.4:1。国内高科技产品仍然只能以模仿与引进为主,缺乏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性产品,缺乏自主独创性产品。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这些不足,要求我们在谋求科技创新的经费、设备、政策、投入、环境等客观条件改善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应该从自身创新素质的主观方面进行反思,切实把科技进步转移到依靠人的创新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二、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时代内涵

当今时代,创新素质是科技人才最为重要的素质,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新的时代对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有何要求呢?综合起来,创新素质应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内涵。

1、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灵活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的先导,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决定着科技人才能否进行创新以及创新的成败。适应开放性世界的需要,科技人才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唯有敢于开放、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的科技人才,才能摆脱自身思维的狭隘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意识和活跃的开拓性思维状态,敢于想别人未想过的问题,提出别人不曾提出过的概念,尝试别人未尝试过的方法,从而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科技人才需要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那种仅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思维方式,以及教条式、生搬硬套、死抠概念的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大范围、辩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在技术创新中成绩卓著。

2、强烈的进取竞争意识。当今世界,竞争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竞争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可以促使科技人才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科技工作,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潜能,进入最佳的创造状态;竞争意识又是一种进取意识,可以培养科技人才的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可以激发强烈的创造欲望,增强创新意识,使其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在国内外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求科技人才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时刻感受到竞争压力,全身心地去奋斗、去拼搏,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技术发明的专利权,实现科技进步。强烈的竞争意识是时代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出的要求,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强大动力,是当今时代科技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

3、积极的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讲,科技创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积极的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敢于批判、善于质疑、正确对待科技权威以及敢冒风险上。创新就是批判陈旧,改善现实。科技人才要具备敢于对现实的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对历史进行反思,对自身进行“解剖”的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劳厄则断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显然,无论教育本身,还是知识本身,其本质意义上的精髓和灵魂,始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和赢得未来,而这,就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与远大目标。创新始于问题,要求科技人才要有合理的怀疑精神。正如古人所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通过有条件的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科技权威是科技人才学习的榜样,但过于的迷信科技权威又会使自身的创造能力受到抑制。科技人才要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于向权威挑战,立志超越权威;科技创新还需要有冒险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敢于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精神,是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表现。

4、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一种进取精神,是对科技创新目标的不懈追求精神。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道路必然是崎岖而艰辛的,创新成果的取得过程往往是楔而不舍的长期奋斗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充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翻开科技发展史,不难发现,哪里有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发明,哪里便有科技人才不竭进取的奋斗精神。科技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献身精神、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需要科技人才蝉精竭虑、废寝忘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要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松劲;更需要在科技实践中磨炼和保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5、深厚的创新知识和正确的创新方法。知识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前提。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会聚变成透辟的洞察问题的能力,引领科技工作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快速思考和准确的判断,从而表现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扎实,就越能开阔人的视野,发现问题,越容易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目前知识爆炸时代仅有丰富的知识还不够,科技人才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个人的情况不同,知识要素的构成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自身的专长、爱好和特点以及从事的创造活动的性质、特点,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科技创新活动还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科研活动虽是探索性的工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的方法很多,包括综合、还原、演绎、追踪、类比等等,科技人才只有牢固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并善于灵活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才能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三、科技人才培养创新素质的对策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创造教育或称创造力开发。创新素质创造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发明、创造、创新的知识、经验和技巧的教育。

2、创造力训练。是指对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完善其创造人格的系列训练,包括传授创造技法和创造经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力的训练。

3、创造性教育。是在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各种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所有形式、类型的教育中,努力贯彻提高创造力的原则和方法,使提高创造、发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之中,对原有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造,以有利于开发人的创造力。

按照美国创造基金会和奥斯本的设想,“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能促进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为了迅速改变中国创造教育的滞后状况,不断加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激发全民族的创造精神,真正把创造教育普及开来,落到实处,深入下去,结出硕果。我们的创造教育和创造力开发,应迅速走出只在少数单位试验的做法,而将其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变基础教育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用“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激励、鼓舞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创新,为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高等教育更要深化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重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设想,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创造学方面的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力度。继续教育是科技工作者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维、开创新事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与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素质的重要环节。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紧密结合实际,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新形势,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积极探索运用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素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宣传普及。创造力的开发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社会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四化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大事,它理所当然地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教育部门、科研单位、机关、企业固然是开发创造力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新闻、宣传、文艺、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特别是各种现代化传媒,如电视、广播、电影、录像等等,也是可以大有作为、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创造力开发活动要和群众的本职工作相结合,要和群众性的创造、发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和两个文明建设、科教兴国战略及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和经济发展、生产变革相结合,和各行各业的改革实践相结合,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才能深入持久、热气腾腾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用创新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多层次的创造教育和创造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引起全社会对创造教育的了解和重视,积极参与社会性的创造活动。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素质具有主体意识、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一支富有个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所以,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尤其是本身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是培育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关键力量,要求加快培养或引进。培养创造教育的师资力量和进行创造学研究的专业队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培训,建立各种规格的创造学研究机构和不同级别的创造学学术团体。编写新的、系列性的关于创造教育的教材,在各类学校广泛开设创造教育课程,并以此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迸取精神;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运用国外先进的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教育经验,开展交流、观摩、研讨活动,使创造学深人人心,使创造教育施惠于广大群众,在创造实践中结出硕果。对重大科研课题给予经费资助,协作攻关,提高水平。

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培育科技创新意识氛围。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同精神,是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搏斗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崇高品质,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承认和一致提倡。倡导创新就要摒弃陈腐观念,通过鄙弃陈腐思想、鼓励创新行为、宣传创新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对创新精神的高度好评,以此促进科技工作者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并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其次,要营造自由的思想空间。自由的创新思想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与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需要有容纳独特个性的社会氛围。要为科技人才提供便利广阔而自由的学术交流与思想探讨空间,使其在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里开阔自己的思维,寻找创新的灵感,发挥创新的潜力。再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努力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科技博物馆、现代化大型图书馆、科学会堂、科技交流中心等公共设施,为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思维提供便利条件。并经常性开展科技讲座、学术交流,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参加,传播知识、交流经验、思想、方法等,触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思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切实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完善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投入和激励机制。邓小平说:“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为开展创造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而逐步建立合理的创造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制化管理,完善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积极为创造教育和创新活动的有序化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首先是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把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放在科教兴国的基础地位来看待,切实增加创新教育和科技经费的投入。其次是引导全社会各渠道、各层次的创新投入。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措施、约束机制等引导和鼓励各类利益主体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主动增加对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投入。再次是建立基金管理制度,创立科技人才基金、创新基金、人才开发风险基金等。最终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全社会人才创新素质建设投入体系。

激励与需要密切相关,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如果没有正常的激励机制,科技人才就会缺乏对创新的激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建立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激励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保护科技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是通过改革,建立公平有效的职称申评机制和奖励机制,强化政府科技创新的激励效应;四是加大社会各界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激励。如切实提高创新型科技人才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人才用科技成果、专利入股的办法等,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