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成果本科课程资源转化形式

时间:2022-06-09 11:08:46

浅谈科研成果本科课程资源转化形式

摘要:科研成果进入课程课堂成为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自身实践,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主要形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项目、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主要转化形式,可以为科学研究与课程课堂相结合的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成果;课程资源;转化;地方高校

一引言

新时代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2015-2017年,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在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后,2019年,教育部又提出了一流专业建设,启动了“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部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一流课程的建设也逐渐得到重视,教育部也计划到2020年,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7000门线下精品课程,共1万门部级的一流精品课程。在此背景下,统筹科研和课程的关系,促进全社会的、尤其是自身的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的转化是进行课程建设重要途径。

二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转化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的四大职能,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科研成果进入课程是科学研究支撑人才培养,实现四大职能的必要条件。对于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中明确提出“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1]。科研成果进入课程必将有助于建设高水平的教学体系和专业建设水平,是深化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水课”变成“金课”。“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性,要求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课程需要融合知识、能力、素质;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2]。而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达不到“金课”的标准的。所以必须依靠科研成果充实课程。这是打造“金课”的必要途径。

三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转化的形式

(一)科研成果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当前的理论教学课堂仅讲述课本的知识较多,灌输式教学相对普遍,课堂枯燥、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互动少。而引入科研成果之后,给课堂充实了丰富的案例,能够将理论结合实际应用,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法,更容易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展开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比如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设计引入了《开花素的发现过程》。通过相关重要论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扮演了研究者的角色,参与整个研究过程。一步步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即巩固了启动子、PCR等以往知识,又新学习特殊质粒载体等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思维和科研思路。最后,介绍了目前开开花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和新的应用领域,也体现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此外,在课程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弥补教材的滞后性。使得课程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比如基因编辑技术、表观遗传基因修饰、基因组和基因功能研究的新成果等引入课堂,都大大丰富了《分子生物学》课堂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国际视野。使得课堂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挑战性。(二)科研成果补充实验教学项目。加强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衔接,可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水平。将科研成果、最新试验技术等引入实验教学课堂,可以促进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得实验项目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支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高水平的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由理论验证为主转变为对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分析的综合实验训练,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在研的科研项目,新开设和优化创新性实验项目达50%以上。在《利用流式细胞仪器测定植物物基因组大小》这一新开设的实验中,能够引用研究案例,讲解基因组大小测量的意义和应用领域,能够介绍项目的科学问题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介绍当地的特有植物的基因组大小研究中的结果。并且,在试验过程中,除了测量指定植物基因组的大小,还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植物进行测量,并要求查找有关资料,进行比较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实验原理、技术及应用掌握较牢固,科学思维和能力得到了锻炼。(三)科研成果提升为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国家课程是国家的标准,忽略了地方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办学特色、学生的特点和地方特点。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地方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3]。但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设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其必须是在一定科学研究基础上,协同教学要求才能达到开设课程和出版教材的标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科研成果,精选教学内容,开设了多门特色选修课。比如《生物信息学》,我们有别于其他高校的课程,以植物系统进化研究为主线,系统讲解、数据的收集、分析软件使用、图表制作、结果解读与用于、论文写作等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有实例、有故事、有科学问题,素材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课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在教材建设上,结合科学研究中的实例、经验教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应用价值等,出版《植物分类创新实践教程》等教材和《湘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可续利用》等教辅资料。在以上教材中,结合了研究者多年在武陵山区、武功山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考察结果和生物资源开发成功案例,既有学科特点,又具地方特色。如在教材中,更多的以武陵山区的特色植物、特有植物、植物新种为例讲述植物分类学的有关知识技能。更多地以杜仲、黄花蒿等地方资源植物的基础研究、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种植基地建设等成果为例,介绍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关教材深受师生的欢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四)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毕业论文(设计)能够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是专业综合训练的必要过程和培养人才方案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和本科教育评估的评价指标。当目前大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假大空”现象,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论文选题和教师指导是重要因素[4-6]。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没有科研项目支持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选题意义有限、试验简单、数据有限,写作规范性有待提高。而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大部分创新性较强,试验内容丰富,试验数据详实,工作量较饱满,有一定挑战度,整体质量较高,部分优秀论文达到能够在学术期刊发表的水平。这是因为科研项目的选题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的毕业论文选题质量较高。同时,科研项目提供经费和设备支持,指导教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试验技能,能够提供更好的科学指导。这些都为毕业论文的实施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当然,也不能限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来自科研项目,要把学生的兴趣点、指导教师的关注点和科研项目进行有机结合。此外,部分科研项目转化的毕业论文,在学生大二、大三就开始实施了,这些论文通常可作为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竞赛的项目及作品。

四结语

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过程,进入课程课堂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其转化为本科课程资源的形式也丰富多样。这个转化要求教师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有机融合科学研究和课程教学,让科研成果自然、恰当的进入课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8(06):4-5.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李书权,初壮,李江,等.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8,16(02):185-186+188.

[4]赵莹.提高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31-32.

[5]尤玲玲,陈永恒.提高本科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0):128-130+134.

[6]刘朋,向立明,姚鹏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207-209.

作者: 孟盈 陈功锡 易浪波 单位:吉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