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探析

时间:2022-12-30 11:10:13

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保持中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获得了蓬勃发展,这有效减轻了住房压力,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而建筑安全问题一直伴随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技术难度不断增加,工程项目日益复杂化等,使得建筑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文章将针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特点、现存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建筑行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管理模式

由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建筑安全问题一直存在。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化,部分建筑企业为追求效益、节约成本,加快建筑进程而忽略安全问题,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问题频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安全问题更为严峻。因此文章就建筑安全问题进行标准化讨论,寻求合适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特点

1.1复杂性。建筑施工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建筑安全标准化需要各个行业和部门的配合。除此之外,由于建筑施工是在室外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外墙框架建设阶段,季节变化和自然条件会成为威胁建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非人为不可控因素会增加建筑施工的危险性,应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方便危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危险。1.2长期性。建筑安全标准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各个部门全都按照安全标准化规章制度去执行。建筑安全标准制定后,最关键的环节是执行,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准去执行,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对于潜在的危险能够做好分析和应急方案的演练,并定期检查考核安全标准的执行情况。1.3全面性。建筑工程的全面性是指企业在执行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该企业内部的安全章程,构建企业内部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尤其是人物力、机械设备以及资金安全等方面,应做到工程安全标准管理的一体化和全面化。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应对施工机械用具以及各种辅助设备都了如指掌,确保每一件都符合施工规范和安全标准。建筑工程中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各个阶层和部门都应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安全规章,让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真正长期连续地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个贯穿始终的良性循环模式。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现存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但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当作一项摊派任务来对待,工作中存有抵触情绪,敷衍应付,检查来了就抓一抓、清一清;检查走了,该怎样还怎样,使标准化工作落不到实处,流于形式,走过场,变成“面子工程”,成为定期“大扫除”。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实际执行时,将工程设计生搬硬套、不考虑施工环境等,也导致安全管理徒有其名,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1]。2.2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法规,并且建筑行业内部也颁发了一些相关安全标准的文件,但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仍未建立起来。整个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应该覆盖整个建筑工程的始末,但是大多数施工企业只是把安全重点放在了现场施工团队上。诚然,这对施工作业人员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安全水平和管理成效,但整个工程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只有现场作业人员需要安全保障,应该使安全管理贯穿整个工程,贯穿施工项目的每个环节,根据其内在联系建立完善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2.3建筑安全管理应用力度不足。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不仅仅是要动员相关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技术层面。首先对每一个阶段的操作都要进行风险预测和安全考量,然后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做事,最后再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安全考量,做到有始有终,中间严控。根据目前建筑行业的现状,虽然安全标准化管理中涉及了这三个方面,但应用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奖惩措施,使得整个安全标准化模式运行散漫。2.4管理存在滞后性。建筑安全管理模式一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进步,双方互相促进,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关于危险预警方式却一成不变,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也成为导致安全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涌现出大量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这些新鲜血液带给建筑行业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这对整个建筑行业都是一个挑战。大体量混凝土浇灌、大跨度钢结构的运用以及大型设备整体安装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等都对建筑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与之相关的安全标准化管理发展却出现了滞后性[2]。

3针对建筑安全标准化问题的措施

3.1完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完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组织机构、现场管理、安全防护以及安全信息的标准化。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监察部门,将项目经理任命为安全管理标准化的第一责任人,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部门人员由企业或者项目经理直接任命;所有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取得安全生产考核的合格证书,并不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和相关培训;项目经理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落实相关安全工作,将安全标准化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个人,明确安全职责,清除事故隐患,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外,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专职安全员来协助项目经理的安全管理工作。完善施工现场管理,首先,积极在现场布置明确的相关标识,例如,在入口处设置现场的整体平面图,以此提醒施工人员,提高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施工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对施工现场的构造以及施工进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设置安全警示牌,警示牌又可分为警告牌和禁止牌等,在使用过程中应区分清楚、明确标记。其次,临时设备一定要做好安全标准化检测,以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危险。最后,注重消防知识的普及,保证高度整洁,定期检查电路,避免发生火灾,提高安全系数[3]。安全防护和安全信息标准化的完善应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的要求制订安全防护方案,根据安全标准化的流程做好检查、验收、移交等一系列工作。建立安全档案,按照现场进度对现场资料进行收集,并指派专业人员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负责;此外还应建立评价机制,对项目安全机制和相关工作人员安全标准化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明确的奖惩措施,更好地调动工作人员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获得最好的效果。3.2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职能,修订并完善建筑安全标准化实施和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有法可依。政府安检部门加强对建筑安全的监督,明确责任,认真履行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建筑安全监管部门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加大对违法、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重拳出击,监督企业严格履行相关标准,从而更好地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4]。3.3强化建筑安全管理标准建设。在建筑行业,关于安全标准管理的指标设置不应过低,也不应太高,前者对工作人员起不到惩戒作用,后者则会超出企业的承担能力,从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因此,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建设,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制定符合企业的安全管理指标控制标准。

4结束语

综上,面对建筑行业的建筑安全问题,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政府都应该予以重视,通过各个部门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一起打造一个低风险的安全施工环境。在面对隐患和危险时及时处理,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和奖惩力度,建立健全安全标准化管理指标,实现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科峰.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分析[J].文渊(中学版),2019(2):44.

[2]李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的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6,1(5):153+160.

[3]张庆杰.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8):178-179.

[4]屈章阳,曾鹏,刘赛.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1):101.

作者:曹会刚 武书罗 袁传亮 单位: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