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路径分析

时间:2022-04-01 11:14:37

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路径分析

1.基于施工方分析建筑

安全事故多发原因通过对施工项目经理及安全管理人员问卷调查和访谈,汇总调研结果发现,超过70%的人认为造成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多发原因主要集中在:施工工期不合理,施工现场交叉作业,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能力不足、控制力低下。

1.1工期制定不合理

我国《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仅有针对工期延误按照合同进行处理、处罚的相关条款。现实中,建筑施工单位迫于参建各方要求,普遍存在盲目压缩工期导致建设项目计划工期不合理的情况,致使出现各种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不稳定因素:设备加速磨损,施工安全生产环境恶化,忽视安全生产方面的“软投入”致使从业人员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紧张、焦虑、疲惫等。

1.2施工现场交叉作业

建筑施工现场是一个露天、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的生产场所,临时设施多,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工期的不合理制定又会加剧施工现场交叉作业强度,当多工种高强度交叉作业进行时,势必会增加现场统筹指挥调配的难度,导致各工种之间各自为政,增加了高空坠物、物体打击等施工安全隐患。

1.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建筑现场施工工人,普遍未接受系统科学的生产安全培训,更多地是依赖“师傅带徒弟”的学习传统,无法良好地适应复杂施工环境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生产活动增加,建筑业从业者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紧。据访谈和问卷调研结果,施工现场工人仅有五分之一自我保护意识较强,集体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总体淡薄。目前,普遍采取按工程量付酬,施工人员往往追求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以取得更多报酬,而忽视自身安全利益,忽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致使建筑工程事故频发。

1.4安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控制力低下

在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各资质等级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而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自身的安全生产职责执行不足;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受技术经验、经济、政策、威信、责权等种种因素影响,忽视建筑安全生产环境建设,现场安全生产系统控制力明显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安全隐患排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不足。

2.建筑安全生产政府监管失位分析

2.1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法律、法规、标准尚不健全。一是,针对违反安全标准行为的建设主体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无法满足实际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二是,法规标准不够严厉,威慑力不足,针对安全检查出的隐患,一般做出限期整改和罚款决定,因为违法成本低,施工企业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处理抱有惰性和侥幸心理。三是,事故追究处罚机制不科学,安全事故追究实行主要领导问责制,当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时,工程建设各参与主体趋于串谋、掩盖事故,致使安全生产数据失真。此外,建筑施工的不安全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实施的短暂性,加大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管的难度和有效性。

2.2安全监管职能履行效率低下,队伍薄弱

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一般由当地建设局(建委)主导,各有关部门多头监督管理,各部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换,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检查统计信息整合汇总工作缺失,监管联动机制不畅通,而且,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管理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有效执行。

2.3建筑安全生产执法不规范,监督不力

政府监管部门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检查,普遍采取打分制,评价标准科学性和客观性均存在缺陷,尤其是针对施工生产安全隐患的排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安全投入的监管检查手段不足。即便是下达了限令整改,施工现场仍普遍存在不整改或边整改边施工的现象,监管部门对整改执行情况的控制、对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执行力低。

2.4建筑安全事故统计信息缺失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四级以上安全事故由国务院直接统计,其他等级安全事故分别由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统计,在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相关各方合谋隐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安全事故数据难以统计。按照事故金字塔理论,每发生一起死亡事故,必然有30起左右的伤害事故发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死亡人数比重伤人数还要多,有背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安全事故统计范围的狭窄、数据的失真,使得安全形势难以正确评估,建筑安全生产的科学研究缺乏真实数据。

3.建筑安全生产政府监管的路径建议

通过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多发原因、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失位,以及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为改善我国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现状,提出以下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政府监管的路径选择建议。

3.1完善行业准入标准

我国现行建筑行业准入制度,在对企业经济实力、经营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审核基础上,应建立企业信息、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完善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等考核指标,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以及从业履历审查力度,严查企业及个人资质挂靠、出借出租、违法违规招标转包等行为,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将企业市场行为和信用情况与准入资格挂钩,强化企业资质动态管理。

3.2完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提高违法成本

建立并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与程序,强化安全事故责任认定。遵循权责明晰、信息透明、监督落实的原则,在法律法规上严格界定安全生产事故各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细化处罚条款。提高安全事故违法成本,参照美、英、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建筑安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对施工现场发现安全生产隐患作出限期整改行政指令的同时,加大经济处罚和执法力度,降低生产者安全违规生产的期望收益。

3.3强化工期的科学性控制与监查

强化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对建设项目计划工期制定的科学论证。要求建筑设计工程师与施工方管理技术人员,综合现场施工环境、技术力量、施工方法协同确定合理的工期区间,实行向监管部门报备制,监督部门应强化施工工期执行情况监管,并将其列为建筑施工生产安全隐患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

3.4加强政府监管队伍建设

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安全监管工作上的有效交流,整合安全隐患检查统计信息,按照辖区建筑施工开工面积、安全生产环境,合理配备人员数量。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健全监管人员工作能力绩效考核和继续教育制度。丰富监管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技术提升施工现场实时监控,提高监管工作的技术性和时效性。

3.5拓展社会监督和信息披露

拓展建筑安全生产社会性监督,深化保险公司介入安全生产监控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加大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对安全事故以及追责的报道和披露力度。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信息平台建设,公开监管资料、检查工作记录及统计信息,提高政府监管部门工作透明性和社会性监督参与程度,改善我国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环境。

作者:张志刚任志伟工作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