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纠纷原因与防范对策

时间:2022-05-15 03:43:11

儿科护理纠纷原因与防范对策

目前我国医疗工作中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护理管理经验可知,由于人们提升了护理意识,对于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鉴于此提升了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此次研究探究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就其中内容进行报道。

1患者资料和方法

1.1患者资料。随机抽取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儿科患儿家属,患儿入院治疗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7月,35例患儿为男性,25例患儿为女性,年龄分布1-12岁,平均年龄为(6.1±1.3)岁。入选此次研究的患儿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均产生纠纷事件,并对此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1.2方法。此次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形式对患儿家属予以调查,将调查问卷发放给患儿家属,采用不记名方法进行调查,完成调查后回收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引发护理纠纷的因素,依据其因素制定相关对策。

2结果

经过调查研究可知,引发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分别为护理人员态度不佳、护理人员无良好的专业素质、护理人员技术能力不佳、护理人员无良好的沟通能力、病房环境差以及护患双方均无法律理念。

3讨论

医院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为护理纠纷,同时可对医院护理服务水平进行呈现。就目前而言,伴随医改工作的加深、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以及生活水平的完善,对于护理服务提出了高标准以及严要求,此外因为患病率的提升和护理人员配置不足等原因,大大提升了纠纷事件发生率,从而影响医院的日常管理以及患者的治疗[2]。3.1护理纠纷原因。护理人员态度不佳。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引发护理纠纷的原因为护理人员态度情况,说明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呈现被动情况,同时无良好的工作积极性。由于人们护理理念的加强,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家属希望可减少病痛,为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果护理人员不能满足此项要求,家属会出现对立情绪,以此出现纠纷[3]。护理人员无良好的专业素质。部分护理人员进入社会后,无较高的操作技术水平,为此需要将其水平提升,尤其是在进行护理时会产生反复穿刺静脉表现,因为患儿偏小,无良好的配合性,进而提升了护理难度,同时护理质量未满足患儿家属的预期目标,因此会产生纠纷事件。护理人员无良好的沟通能力。如果护理人员态度温和,语气较为生硬,在和家属交流时多数采用专业术语,会使得家属出现反感,致使患儿产生恐惧情绪,如果护理人员无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穿刺时会产生反复穿刺现象,尤其是静脉穿刺头部,此时会引起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同时因为患儿苦恼会使得家属产生易怒感,从而提升了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病房配置。因为患儿发病呈现季节性,因为护理人员配备问题可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同时出现细节护理漏洞,办理入院手续后因为缺少病房或者办理时间过长,家属会担心患儿的病情产生不良情绪,此外由于护理人员细节护理不佳,从而产生纠纷。3.2对策。提升护理人员道德修养以及护理技术能力。医院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讲解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正确指导护理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法律法规,将护理人员素质提升。完善护理队伍管理力度。为了将整体护理质量提升需要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对于儿科一线护理人员的数量而言,可以适当增加,并科学合理的创建排班制度,将超负荷工作量减少,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创建友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将以往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理念转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将沟通能力发挥,从而起到积极的效果,和患儿家属创建友好的关系,将整体就医环境提升。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渗透沟通技巧以及病区环境优化。入院后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接触次数较多,为此想要获取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需要为其保留一个好的形象。护理人员态度良好,并且穿戴整洁,以此获取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感。保洁人员需要定期对儿科病房进行打扫,并确保地面的干净,不应出现杂物或者水渍等,以免产生摔伤事件,此外可创建游乐区域,提供玩具和故事书等,在稳定患儿情绪的同时可将哭闹现象减少[4]。

综上所述,在对儿科进行细节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重视细节工作情况,并完善自身的以人为本理念,创建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以及心理评估制度,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理念加强,在提升护理临床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自身应变能力,并对其心理素质进行培训,以此来降低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莉.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z2):84-84.

[2]朱岩.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4):250-251.

[3]邰高有汉.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3):121.

[4]吴思.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112-113.

作者:张继红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