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2-09-28 11:08:58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及优化策略

摘要:“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是多数省份“3+4”项目的首批试点专业。本文基于重庆旅游管理专业“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重点分析了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出内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全方位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比较成熟,这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贯通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当前国内职业教育贯通分段培养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3+2”中职-高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二是“3+2”高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三是“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1]。前两种已推行多年,而第三种起步相对较晚。2012年江苏省率先在国内开始“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随后,山东、广西、上海、海南、重庆等省市也相继启动。截止到2019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已经有超过20个省市实施了“3+4”中职本科分段培养试点。“3+4”中本贯通培养又称为“3+4”对口贯通、“3+4”七年一贯制等,是指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贯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选拔部分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试点中职学校,完成3年相关专业学习后,转段考试合格后进入对接本科院校的相同专业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参与试点的本科高校和中职学校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以此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2]。201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对口贯通“3+4”分段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首批“3+4”试点招生由3所应用技术本科、10所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承担,涵盖旅游管理、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等11个专业,总计800人。随后,试点院校和专业范围不断扩大。目前,重庆旅游管理“3+4”中本贯通培养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最早一批的学生也已经完成了大学3年的学习。因此,系统梳理当前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3+4”中本贯通培养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对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3+4”模式的有效实施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3+4”模式的实施现状

旅游管理是很多省份首批“3+4”试点的重点专业之一。重庆自2015年开始实施旅游管理“3+4”中本贯通,首次试点选择的是重庆市旅游学校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后来市教委动态调整试点学校和招生人数,增加了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和重庆市师范大学,近6年的招生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市教委每年投放到旅游管理“3+4”的招生指标均未招满。对此,笔者走访了重庆市旅游学校、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总结而言,旅游管理“3+4”对口招生遇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宣传不足。据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反映,很多学生中考的分数远高于“3+4”的招生分数,进校就读后才知道市教委有“3+4”的政策可以直通本科,表示此前并不知晓有这样的政策。因此,宣传不足是导致招生不满的最重要因素。重庆市旅游学校、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地处大渡口区和巫山县,本区初中应届生人数相对较少,在本区进行中职招生宣传时往往较为便利,而由于中职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在其他区县的招生往往就有所不便,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对信息了解的。二是专业选择相对较少。不少学生表示,“3+4”中本贯通的报考学校和专业均只有十多个,相对于中职学校的普通招生学校和专业而言,确实是选择相对较少。因此,很多选择往往愿意就读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而放弃“3+4”直升本科的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3+4”模式存在的问题

除了招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外,本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3+4”学生中职段和本科段的学习情况来看,重庆旅游管理专业“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

重庆旅游管理“3+4”中本贯通的招生方案里面明确写了学生需要完成中职阶段的课程学习并参加转段考试且成绩合格才能升到本科院校。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两所本科院校的转段考试科目均包括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和客房服务3门课程,每科150分,包含理论考试和实作测试两部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本科院校对中职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转段考试具有极大的话语权,中职转段考试由对口本科院校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本来就不太充足的生源,往往降低了考核难度,缺失了相应的退出机制。截至目前,除了2名学生在中职阶段因身体原因终止学习外,其余学生均完成了中职课程考核和中本转段考核而顺利进入本科学习。“3+4”是分段培养,不是7年制,如果没有退出机制,无法消除学生与家长的思想误区,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本科的良好生源,也不利于该项目的竞争性和活力成长,会阻碍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3]。

(二)缺乏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对接

按照旅游管理专业“3+4”实施方案的意见,要求中职学校和本科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深入沟通、多方论证,制订7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在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力求简单,通过对照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删除相对重复的课程和教学安排,简单调整后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从实际入校情况来看,由于“3+4”的招生规模较小,一般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班级单位,因此这些学生往往和通过普通高考的学生一同进入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3+4”的学生就无法执行差别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导致培养目标错位、课程衔接缺失,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三)缺乏行业、企业力量的有效参与

“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及重庆市政府积极推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性、应用性应该是旅游管理“3+4”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这就需要加大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力度,从培养理念、教学场景、教师队伍、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增加行业企业元素,缩小校内教育和行业需求间的差距。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人才培养基本在校内完成,教师也基本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较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三、旅游管理专业“3+4”模式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进出内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如图1所示。

(一)进:加强宣传,提高生源质量

针对当前旅游管理“3+4”生源不足,难以成班的情况,应该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扩大项目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鉴于目前学校招生宣传不理想,家长和学生不了解甚至质疑的情况,可以强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宣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以文件下发的方式让应届初中生和家长学习相关政策,对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以问答方式进行整理汇编,消除家长和学生的顾虑。同时,为避免中职学校在招生宣传中遇到的地方保护,除了采取传统的线下到校宣传外,更应该积极推广线上宣传,可以在学校官方网页、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进行宣传造势,也可以借助教师的朋友圈进行广泛转发,这样既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节约成本。

(二)出:实施退出机制,增加学习压力

合理的退出机制是提高旅游管理“3+4”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效果最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中职课程考试由中职学校执行,转段考试由本科院校执行,缺少第三方的质量监督和评价,退出机制形同虚设。今后,要逐步强化旅游管理“3+4”项目的监督机制和退出机制。考核难度方面,由重庆市教委联合教科院统一制订不低于中职高考难度的转段考试方案。考核内容方面,不仅包含转段考核中的理论考核和实训操作,还应将中职阶段的课程成绩作为一定的权重予以考量。考核主体方面,引入外部考核,由教育主管部门从考评专家库中随机抽调考试人员。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压力,淘汰一部分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3+4”项目的质量。

(三)内:构建中本贯通一体化培养方案

要加强中职和本科之间的内部沟通协调,构建中本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职和本科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中职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为主,更强调动手能力;本科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系统性和逻辑性为主,更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职和本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旅游管理“3+4”人才培养中,需要中职和本科既要相互侧重,又要融合贯通,制订七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性和层次性,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叠加。在教学体系上,中职阶段教师既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其动手操作能力;本科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4]。

(四)外: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度

从人才培养的外部支持来看,应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行业企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参与者,应负责引导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使旅游管理“3+4”人才培养从源头上就和行业企业有效对接[5]。其次,可以选择在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满足学生认知实践、独立实践、顶岗综合实践等实践教学需求,使学生的实践岗位不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服务岗位,还应保证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基层运营管理,提高实践综合能力。再次,可以通过荣誉聘任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担任部分课程内容或专题讲座的兼职教师,将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实践感知,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职业自信。最后,强化行业企业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结果评价,加大他们在岗位能力课程、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中的考评比重。

参考文献

[1]蒋学华.“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6(5):129-134.

[2]刘振海,胡修江.”3+4”中职与本科分段贯通培养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以山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29-32.

[3]魏祥健,谢婧婉,杨韵涵.“3+4”分段人才培养实施现状调查与机制提升研究[J].商业会计,2018(2):109-112.

[4]杨铎,宁永红.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现实思考与实施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6(10):20-24.

[5]汪雪蔚.“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50-55.

作者:李莉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