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时间:2022-05-09 10:12:09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优秀人才的特征分析

发展旅游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之一。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全域旅游理念和传统旅游理念相比之下具有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合作观、发展观和服务观[2],这就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优秀人才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进而使其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一)跨行业属性特征。融合作为旅游业的天然属性之一,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优秀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跨行业属性特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行业限制,将各种旅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从而以旅游业为动力,带动区域内其他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这就使得“旅游+”逐步发展成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重要标志,更加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旅游优秀人才不能再仅仅掌握某一项技能,而应熟悉更多其他行业知识,这就使得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全域思维、整合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跨行业旅游管理优秀人才[3]。(二)通识属性特征。旅游资源的地域属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旅游知识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和固定性,这就要求旅游人才应学习和掌握具有专业性和通识性的旅游专业知识。全域旅游引发旅游产业的新一轮变革,进而使得旅游业的专业性变得更强,这就要求旅游优秀人才必须具备更好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满足全域旅游的创新发展,为游客提供更专业化的个性或综合服务。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旅游正从规模旅游、速度旅游向品质旅游、美好旅游转变,这就使得旅游优秀人才具有的协调、交流与沟通能力等通用知识及技能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对于旅游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不断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提升自身通用综合知识,以提高旅游人才的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水准[3]。(三)国际视野属性特征。自原国家旅游局2016年开始启动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全域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同时,也使得旅游边界尤其是地域概念日益模糊,甚至突破国家与国家的界限,这就使得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的重要发展模式,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行业国际化的支持,尤其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化、前瞻性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量身定制出更具精细化、精准化、科学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交叉、多元知识体系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准,满足当前和未来国际化旅游合作和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

二、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引路航标”,而课程体系设置则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4]。中国旅游行业特别是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出游需求,不再是简简单单地看山看水,而是赏山赏水品文化,而旅游更是游客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及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变化适时作相应调整,已经远远落后于最新旅游行业发展动态需求,进而导致所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互脱节。例如,一些高等院校过于片面强调学生导游证的通过率,进而重视导游考证课程的开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课程的设置,致使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普遍缺乏应有的通识素养[5]。同时,伴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游客的消费体验和消费需求呈现深度变化,而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却普遍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没有涉及诸如在线旅游、旅游大数据等最新知识,难以适应智慧旅游时代需求。(二)师资力量薄弱使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法国著名教育家埃米尔•凃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的核心要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将直接决定着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5]。对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衡量学校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在于“双师型”师资比例构成是否合理,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旅游教育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在旅游学科教学实践中难以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技能要求与行业规范[6]。(三)校企合作不深造成人才与行业脱节。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是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夯实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学科特征就决定了更需要开展校企合作。随着全域旅游的迅猛发展,各种新业态、新理念以及新设备不断出现。如果旅游管理专业不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仍然只是“闭门造车”的话,势必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难以达到旅游行业要求。同时,由于旅游工作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旅客的“即时服务”,而这种服务则需要丰富的行业经验,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开展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然而,目前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大多为低层次合作,学生实习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校企尚未真正建立起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进而解决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5]。(四)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可以为全域旅游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旅游人才。一方面,我国旅游学科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难以完全满足时展和旅游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等院校盲目照搬照抄国外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方案,脱离我国旅游市场人才实际需求,没有突出旅游专业的实践性、文化性、区域性特征,进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达到行业发展要求[7]。

三、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已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未来高等院校必须开展旅游人才培养改革,以便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创新思想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层面,旅游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过低和过窄的问题,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一线服务人员,就业目标仍以传统旅游企业为主,这种人才培养定位已经脱离了当前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难以真正满足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对各种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旅游教育定位,将培养产业就业者思路向培养职业人才进行转变,进而培养出具有优秀的职业技能、跨界融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导向培养思路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不仅应强调发展职业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工匠精神”,以便引导学生形成对从事旅游职业心存敬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匠士”旅游管理人才[8]。(二)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始终将推动旅游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符合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才是检验人才培养的唯一标准。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必须紧跟时代,关注旅游行业发展变化,尤其是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包括全域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态势。立足于旅游产业现实需要和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积极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而更好地适应旅游新业态对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尽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文化和职业素养。二是专业方向课程应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积极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高等院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注重旅游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根据行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升级改造专业方向课程,进而设计出更多满足全域旅游新兴业态需求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三是专业选修课程应立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来帮助学生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全域旅游发展需要[4]。(三)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交替。旅游服务行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人才培养需要得到来自社会、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学生服务经验、服务技能仅仅依靠学校的理论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在实践场景中反复锤炼。校企合作不仅体现在实习见习阶段的合作,还应该将其贯穿于旅游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校企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积极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将企业拥有的产业资源、管理经验以及服务理念等先进要素主动融入到旅游教育全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二是主动借助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学校应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或专业团队到学校进行教学,利用其行业经验和先进理念来开展学科教学。三是加强学生实训管理。相关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积极联系行业、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使学生得以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训实践,以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能力[4]。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落实需要对原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彻底变革,要求理论与实操并行,以理论指导实践,以行业最新动态为指引,两者互动有为,从而增强和提高旅游管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最终为行业服务提供优秀旅游人才,实现双方互惠、互利、共赢局面。(四)参与企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作为高校旅游教育的重要基础,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必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优秀人才。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水平,以便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切实保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更多高层次的优秀青年专业教师,从而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二是改善专业师资结构。学校应大力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和兼职教师,从而使得学校传授的知识能紧跟行业发展新动态。三是提升师资行业经验,鼓励优秀教师主动前往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开展挂职、交流、实践,进而不断提升学科教师的实践经验。四是打通师资进修深造渠道,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深造,提高教师行业理论水平,从而实现践行合一[4]。(五)开展网络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型的旅游业态,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有效构建起“前—中—后”全过程跟踪体系,进而极大拓展了旅游的时空,使旅游业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已经成为我国品质旅游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业观念和技术的发展变化是瞬息万变的,这就需要旅游人才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更新、终身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政府—院校—企业必须积极利用网络搭建起立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是旅游政府部门应利用旅游职业资格考试,积极引导旅游从业人员重视并加强继续再教育,通过短期培训来学习行业新理念。二是相关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学历教育、进修培训,积极引导旅游从业人员重视并加强学历提升,通过高层次培训来学习行业新理论。三是行业、企业应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在岗培训、技能提升和操作规范,以此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政府、院校、企业都应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平台开展培训教育,借助互联网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而使旅游从业人员得以实现终身学习。发挥线上线下学习优势,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实操相结合,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掌握行业新理论、新动态、新技能,由原先的一时学习转变为一世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为提高旅游服务业整体水平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9]。目前我国已经逐步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在这一行业转变过程中,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旅游强国建设进程。因此,高校必须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与特点,从培养思路、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终身教育等方面入手[10],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才可以培养出更适应全域旅游的创新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旅游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金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J].紫光阁,2016(3):24.

[2]范娇娇.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晋城市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与思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29-30.

[3]黄绍勇.全域旅游视野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8(6):30-32.

[4]潘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J].江苏教育,2017(36):53-55.

[5]张志明.全域旅游理念下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2017(4):153-154.

[6]李广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49-150.

[7]马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5-66.

[8]陈巍.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5-146.

[9]马静.“互联网+全域旅游”视阈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评价[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6):20-21.

[10]邹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2):77-79.

作者:付文武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