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旅游管理课程教学革新的策略

时间:2022-10-26 11:39:00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课程教学革新的策略

【摘要】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设以来,为西藏旅游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日益成为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支撑平台。本文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背景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已经确立,如何适应西藏旅游产业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创新人才培养形式,丰富培养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成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主题。

一、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分析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历次座谈会都对西藏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把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将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西藏的主导产业,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从资源开发与保护、市场整合与营销、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由旅游产品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

以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系列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层面的背景支撑。

(二)产业背景分析

作为西藏特色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是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性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着特殊地位。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十一五”期间,西藏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其中2010年,西藏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4亿元,旅游业收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14.1%,基本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

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及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需求,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行业背景支持。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西藏旅游业在学科理论研究、产业要素完善、市场体系发育等方面日益成熟和完善,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却未实现同步更新,这样就形成了实际需求与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老化,实践技能不高,不能适应西藏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呆板、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专业师资队伍紧缺、教学设施缺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从更深层次的影响来看,则是毕业生的素质不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西藏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从而择业困难,使学校的声誉受损,甚至危及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培养目标尚不清晰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旅游专业是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直是困扰我们明确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目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能够在西藏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这一定位限制了旅游专业的专业口径,也使得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日益专业化,进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一方面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缺乏从事基层工作的内源动力;另一方面又缺乏发展后劲与潜力,跨行业的就业能力较低。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过细、涉及面过窄、形式过于封闭等三个方面。首先,内容过细。主要表现在一些专业课程名称上虽不同,但所涉及知识雷同,如《西藏传统文化》《西藏民俗》《西藏历史》这三门课程,其同时涉及西藏历史、宗教、民俗三个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交叉性突出,如果分别开设就会导致课程体系资源的浪费;其次,涉及面过窄。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交叉课方面,所开设课程大多为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而对自然科学涉及较少;最后,形式过于封闭。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更新课程设计,比如,乡村旅游是西藏“十一五”以来的旅游开发主题,而我们的课程设计中却没有相关内容体现,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结构致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突出,在包括旅游规划、旅游会展、酒店管理等专业方向所开设的专业特色课程中90%需要有实践教学环节,30%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基础设施,而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资金投入不足的因素,导致课程实践环节的开出率较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四)学科环境有待改善

基于西藏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旅游管理学科的特色已被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认可,但限于有关政策的硬性指标致使学科地位与重视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旅游管理学科在西藏大学不具有重点学科地位,导致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师资队伍队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不能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

三、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晰与再定位培养目标

在对西藏旅游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求质量、需求类型、需求范围等指标进行科学调研与缜密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为西藏旅游业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人才。”

(二)集约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分散,体系结构不够合理的现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并结合西藏旅游人才培养的地域要求和民族文化特性要求,我们应以整合、优化为思路,以打通专业基础课为抓手,以构筑专业课程模块为方法,实现课程资源的集约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首先,在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各课程内部知识结构、内容上的直接关联,设计各种切实可行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应以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等重点课程为基准,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国内外西藏及旅游业发展态势的学术讲座为补充,学术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

其次,集约课程资源,将内容相似,效用一致的专业特色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如前面所提的《西藏传统文化》《西藏民俗》《西藏历史》这三门课程,以及《饭店康乐管理》《饭店管理原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这三门课程等,可以进行整合与优化,将其集约为一门课程,从而能够节约有限的课程体系资源,为其他必需课程的开设留出空间。

最后,要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不断根据西藏旅游业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新要求来更新我们的课程体系,不断补充与完善新的课程门类,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对接。

(三)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上文提到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为西藏旅游业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人才。”

按照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通才式、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据此我们应从四个方面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提升专业特色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西藏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开发》《景点景区管理》《饭店管理原理》《酒吧酒水知识》《旅游服务礼仪》《西藏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提升至40%。

其次,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在旅游景点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部门选择一些规模适当、软硬条件良好的企业进行基地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无缝接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优质的实践资源平台。

再次,建立“院校+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走“产、学、研”的路子。模式中的企业可以是社会企业,也可以是学校自办的企业。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从事兼职管理工作,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课堂理论内容的充分实践,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的优化。

最后,加大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根据课程安排完善相关实验室建设,为课堂理论教学提供必需且有益的补充。

(四)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调整课程设置实际上也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内容实施的重要手段。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在此我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教师应在密切关注旅游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理论的同时,有针对性关注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特别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及出现的新事物、新要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旅游发展业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内容前瞻性;二是保证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我们知道旅游学中的《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其自身理论还不够成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的灵活性,以《旅游美学》为例,我们在讲授艺术审美时,可以结合我们学生常见的有关西藏的壁画、唐卡、藏戏等艺术形式的介绍,进行审美内容的教学;三是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遴选教学内容时应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其知识基础(知识长板、知识短板)、语言接受与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授课取得实效;四是要“授之以渔”,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涉及面广泛,仅凭课堂的课程教学远远不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优化学科环境,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旅游学科在推动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广阔而富有前景的就业空间,建议学校对旅游管理学科实施特殊优惠政策,不拘泥于学科建设与层次提升的硬性指标,从上述实际出发,在建设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倾斜,以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造积极的学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