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地质特征评价分析

时间:2022-03-11 11:40:59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地质特征评价分析

摘要:为研究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征,文章选取了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一处建设场地作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区内自然地理概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区内三层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地震效应特征、饱和土液化特征,进而对岩土体进行综合评价,文章对工程建设场地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陇南市;建设场地;岩土工程;特征

1序言

建设场地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与G212线相距100m左右,交通十分便利[1]。拟建工程由9栋6层高的住宅楼组成,场地内高差变化较大,地面标高为994.66~1022.86m,相对高差达28.20m,地貌单元属白龙江东岸Ⅱ级阶地。本次研究从工程地质钻探和样品分析为主要工作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环境背景进行综合研究。

2自然地理概况

建设场地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武都区,长江流域嘉陵江中游,嘉陵江支流白龙江穿境而过。城区海拔1000m左右,年平均气温14.7℃,极端气温最高40℃(1951年),最低-9℃(1991年)。年日照时数1911.3h,年降雨量400~900mm左右,无霜期120~228d,城区无霜期300d以上,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2]。

3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本次研究仅在地势较低的ZK73~ZK78中遇见地下水。通过钻孔简易水文观测,场地内地下水为潜水类型,②层卵石为潜水含水层。初见水位埋深为8.10~12.20m;地下水统一静止水位埋深为7.99~11.99m,即地下水位标高为986.47~987.13m(本次研究测得6个钻孔地下水统一静止水位埋深为7.99~11.99m,即地下水位标高为986.47~987.13m)。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白龙江补给,地下水位变幅不能确定,地下水流向为自南西向东。渗透系数约45m/d。

4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钻探、探井揭露和野外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分析,场地内地基土由填土,第四纪冲、洪积成因的粉土(发育圆砾、角砾、粗砂透镜体)及卵石(发育粉土、粗砂、粉砂透镜体)等三层岩土组成,现对各岩土层的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①1层为杂填土(Q4ml):杂色,松散,稍湿,局部之下有三合土垫层,含碎砖块、炉灰、瓦块、砾石等,土质均匀性差。本层土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底埋深为0.50~12.00m,层底高程为991.61~1012.05m。①2层为角砾(Q4pl):杂色,稍密,稍湿,骨架颗粒占60%以上,余为砂质及含量约10%的泥质充填,大颗粒呈菱角状、片状,表面风化严重,局部含泥质团块。本层土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仅在ZK26、ZK32中有揭露,其形成主要受场地东侧泥石流冲沟影响,均匀性较差。层底埋深为10.00~19.20m,层厚为2.70~3.20m,层底标高为997.61~998.91m。①3层为圆砾(Q4al+pl):杂色,稍密,稍湿,颗粒级配一般,骨架颗粒占50%~65%,其中卵石颗粒含量占10%~15%,余为砂质及8%以内的泥质充填,颗粒磨圆度较好,呈圆状-次圆状,大颗粒成分以变质岩、沉积岩为主,砂质以石英、长石质为主,本层土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厚度较小,层底埋深为2.00~15.00m,层厚为0.50~5.00m,层底标高为984.92~1007.99m。②层为卵石(局部发育砂土薄层)(Q4al+pl):杂色,中密,稍湿,颗粒级配一般,骨架颗粒约占50%~75%,其中卵石颗粒含量约占15%~34%,余为砂质及5%以内的泥质,一般粒径为20~50mm,最大粒径约150mm,颗粒磨圆度较好,多呈亚圆形,大颗粒成分以沉积岩为主,颗粒表面无风化现象,砂质以石英、长石质为主,最大控制层厚为8.40m。本层由于受洪积影响,局部泥质含量较高,在场地北侧该层内发育有大量钙质胶结层,质地坚硬,较难钻进,锤击反弹,且不易击碎。②1层为粉土(Q4al+pl):黄色,稍湿,稍密,土质较均匀,孔隙不发育,干强度较低,局部发育有厚度2cm左右的砂质薄层。本层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层底埋深为6.40~10.30m,层厚为0.40~1.20m,层底标高为1001.72~1006.95m。②2层为粉砂(Q4al+pl):黄色,稍湿,稍密,砂质较均匀,本层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仅在ZK29中有揭露,层底埋深为7.10m,层厚为0.60m,层底标高1006.95m。

5岩土工程综合评价

5.1地震效应评价。5.1.1场地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条款可以判定,陇南市武都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故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5.1.2场地土类别及建筑场地类别拟建场地内地基土由填土,第四纪冲、洪积成因的粉土(发育圆砾、角砾、粗砂透镜体)及卵石(发育粉土、粗砂、粉砂透镜体)等三层岩土组成。结合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条款判定,该场地①层粉土为中软土,②层卵石为中硬土,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5.1.3饱和土液化判定本次研究仅在地势较低的ZK73~ZK78中见地下水。场地内①层粉土水位以下为饱和土,根据土工试验测定的该饱和粉土的黏粒含量为9.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判别准则4.3.3有关条款计算及饱和粉土分布特征初步判定:该饱和粉土层会发生液化。对场地内①1层水位以下饱和粉土,根据本次勘探的标准贯入试验数据进行判定,结果如表1。因此,根据表1判断,13#楼场地内①1层水位以下饱和粉土为液化土层,液化等级为中等。5.1.4抗震地段划分场地内地基土由第四纪冲、洪积成因的粉土及卵石等两层岩土组成[3-4]。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条款判定,该场地①层粉土为中软土、②层卵石为中硬土,判定拟建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其中1#、3#、5#楼处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13#楼局部存在可液化饱和粉土层,处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5.2地层岩性综合评价通过钻探、井探、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资料分析,场地地基土属多层非均质地基,现对各层土的承载力,变形及工程性能评价如下:①1层填土:该层在场地内大部分地方均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土质均匀性差,工程性能差,基础开挖时须予剥除。①层粉土:本层土在场地内分布连续,厚度变化较大,含水量变化较大,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发育砂土薄层,承载力低,工程性能一般,因此该层不宜直接做基础持力层使用[5]。①2层角砾(Q4pl):本层土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厚度不大,均匀性较差[6]。工程性能差,其形成主要与场地东侧冲沟有关,该层不宜做基础持力层使用,基础开挖时需予剥除。①3层圆砾(Q4al+pl):本层土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呈透镜体发育,厚度较小,工程性能差,该层不宜做基础持力层使用。②层卵石(局部发育砂土薄层)(Q4al+pl):本层土分布广泛,层厚较大,坡面变化较大,顶部0.5~1.0m密实度较低,呈稍密状,向下密实度较高,呈中密状,承载力较高,工程性能较好,局部夹泥质和砂质薄层,可选作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但需考虑软弱下卧层验算。②1层粉土(Q4al+pl):本层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呈透镜体发育,厚度较小,具中等压缩性,工程性能差,承载力较低,该层也不能做基础持力层使用。②2层粉砂(Q4al+pl):本层在场地内分布不连续,呈透镜体发育,厚度较小,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承载力较低,该层也不宜做基础持力层使用。5.3土体承载力特征值及参考变形模量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按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7],结合本地区经验,确定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变形模量如表2所示。

6结论

民用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作为一项前置条件,对建设场地的选址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选取陇南武都区一处建设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钻探、探井揭露和野外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稳定,可以满是本次拟建建筑要求;(2)场地基本地震烈度为8度,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按8度烈度考虑,场地13#楼局部有液化土层存在,①层粉土为中软土、②层卵石为中硬土,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3)确定了场地内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对后续建设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兴荣,周自强,董耀刚,等.泥石流拦挡坝破损分析及优化对策———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J].山地学报,2020,38(3):473-482.

[2]张朋杰.武都地区典型小流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区划定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20.

[3]贾丽娜,陈世昌,李瑞冬.陇南市武都区东江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J].地下水,2019,41(5):99-102.

[4]朱利辉.西秦岭大桥金矿H1滑坡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7):189-190.

[5]付文韬.陇南武都地区典型降雨滑坡稳定性预测及变形破坏机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9.

[6]孙艳萍,张苏平,陈文凯,等.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以武都区和文县为例[J].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1084-1091.

[7]刘林通,孟兴民,郭鹏,等.基于流域单元和信息量法的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3):292-298.

作者:张元 单位:甘肃省地质调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