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6:13:02

地质勘探论文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探;煤质分析;煤质检测

一、煤样的代表性问题

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如何选取有代表性的煤样,是正确评价勘探区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关键。采集钻芯煤样时,煤芯采取率越高,煤样的代表性就越强,一般采取率在80%-92%以上为宜。如果采取率过低(炼焦煤的采取率低于70%,动力煤的采取率低于60%),煤样代表性就会变差,其煤质检验结果与矿井开采以后的煤层煤样的检测结果会有较大差别。例如煤的真相对密度、视相对密度对样品采取率较为敏感,当样品采取率较低时,代表性可能会很差,将会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计算其储量时产生较大偏差。另外,在钻取煤样过程中的煤层受到钻头的摩擦而发热氧化甚至发生部分燃烧时,煤样的代表性就会更差。例如,焦煤在采样过程中如发生部分燃烧氧化,检测后得出的牌号可能变为瘦煤甚至贫煤。此外,在采取钻芯煤样时混入了泥浆等杂质时,煤样灰分就会增高。反之,为了消除泥浆的影响,而把煤样用水清洗时,可能把溶于水的钾、钠等碱性矿物质冲洗掉而使煤样的灰分偏低,或把煤粉冲走而影响其它煤质指标的准确性。所以遇到此种情况时,尽量不要用水去漂洗,可用刷子轻轻地刷去煤芯表面的泥皮。如果煤芯完全破碎,可设法刮去明显的泥浆,即使如此处理,也难免会损失少量样品。混入煤芯煤样中的铁砂、钢屑等必须用强磁铁吸尽,否则,不仅会影响灰分产率,而且还会影响煤灰成分和煤灰熔融性,对动力煤的煤质及其利用评价产生很大偏差。在浅部风化带采取的煤芯煤样,检测结果只能做为确定风化带、氧化带和计算其腐植酸产率,不能作为正常煤芯煤样的计算基础。

二、煤质分析检测项目的合理选定问题

(一)预测找煤、煤田普查、矿区详查或精查阶段应测定的项目: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煤灰成分、有害元素、微量元素等。如地质报告中需要提出C级以上(A+B+C)的储量,应测定煤芯煤样的原煤真相对密度和视相对密度。对某些高灰分煤或特殊地区的煤还应测定煤中碳酸盐CO2含量。

(二)褐煤、长焰煤、弱黏煤、不黏煤、贫煤和无烟煤对非炼焦用煤,应测定的项目:原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元素分析等。

(三)炼焦用煤。除测定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及焦渣特征、全硫(St,d)、发热量(Qgr,d)以外,还需测定浮煤(或Ad不大于10%的原煤)的工业分析和黏结性、结焦性等项目。对于全硫含量大于1%的炼焦用煤,应适当地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原煤来检测各种硫的组成,硫分越高,检测各种硫的煤样比例也应适当增加。

(四)用于确定煤牌号。无论是无烟煤还是烟煤或褐煤(用重液分选容易“泥化”的某些特别年轻的褐煤除外),都需要检测浮煤挥发分(Vdaf)。烟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选定在1.4g/cm3,某些高灰难选煤选后灰分仍大于10%时,分选密度则应降至1.35g/cm3,以浮煤灰分降至10%以下为准。一般以Ad在5%~10%为最好。无烟煤分选密度,应根据其纯煤的真相对密度而确定,一般在1.4~1.8g/cm3。褐煤的分选密度,原则上也按纯煤的真相对密度来确定。但需注意的是褐煤的纯煤真相对密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1~1.4g/cm3以上。在测定浮煤挥发分的同时,应检测浮煤分析水分、灰分、全硫以及根据煤种的不同而分别测定黏结指数、胶质层,透光率、最高内在水分和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对褐煤还应适当地测定腐植酸和褐煤蜡。

(五)动力煤。对动力用煤,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煤芯煤样测定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在精查阶段,检测样品比例数可适当增加,最终普查报告检测样品的比例数也不宜过少。

三、地质报告中煤质分析部分的编写问题

(一)煤质分析数据的审定。在对煤质分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过程中,首先对煤样的代表性和正确性进行审定,合理取舍,避免作出人为的不正确结论。比如发现灰分结果偏高,应首先了解是否由于混入钻探泥浆,或者是否由于钻孔的位置刚好布置在断层带或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段,或者是否由于钻孔处于煤层变薄或接近边缘地带,致使煤的灰分增高。在排除了以上因素之后,就可进一步质疑是否在送样、制样和检测过程把煤样搞错;再检查送样单是否有抄错样号等情况。即使煤样已选定,并进行了化学分析,检测室还需要复查该样的检测结果,以确定煤样确实具有代表性。比如,发现硫分反常,也应该从钻孔的代表性等因素考虑。再如发现挥发分和黏结指数偏低时,应考虑钻孔过程中是否有烧焦煤样,钻孔是否位于火成岩侵入严重的地带或在断层上,致使煤样挥发分降低,黏结性下降,甚至无黏结性。总之,煤样检测结果发生异常时,第一步是寻找勘探过程有无问题,然后考虑制样和检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如果确认是煤样代表性不强后,应把有异常的煤样检测结果舍去,不参加平均值的计算。如果认为检测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可能性较大,应采用复查后的正确结果进行计算。发现某煤样的某项检测结果反常时,可根据煤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煤田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进行审查。

(二)各井田(或矿)煤质变化规律。根据钻孔分布位置,将一些重要的煤质检测项目,如灰分(Ad)、硫分(St,d)、浮煤挥发分(Vdaf)、黏结指数(GR.I)、胶质层厚度(Y值)等指标,在分煤层的各钻孔旁标出,然后按走向和倾向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构造复杂的井田,如受断层和火成岩等影响而煤质变化较大时,也应该找出其影响的规律并用文字详细论述。此外,对于上、下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如牌号的变化和灰分、硫分、发热量等指标的变化)也应同时进行探求其变化规律。对不同成煤时期煤层之间各指标的变化规律,也应探求并在文字上加以阐述。对硫分低、灰分高、可选性差或硫分高、灰分低,可选性稍好的煤,均应一一加以论述。对于厚煤层和薄煤层之间的煤质变化特点,也应在文字中有所叙述。另外,还应对硫分(St,d)、灰分(Ad)和挥发分(Vdaf)等指标作出等值线图,为今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风化带、氧化带煤层,作为腐植酸的矿产资源,有关煤质指标也应单独汇总计算,并与单独圈定的储量范围相一致。

总之,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做好煤质分析检测工作,得出正确的煤质检测结果,达到最优化的应用,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极为重要。煤质检测工作直接关系到钻探工程的质量和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不仅要求煤质检测工作人员除必须对来样检测数据负责,还要帮助勘探人员分析勘探现场结果,协助解决好采样、送样和样品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确保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参考文献: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2

1.1安全意识不强

近年来,我国对地质勘探工作的安全管理已经加强重视,但是操作人员在思想意识上还有些麻痹,部分操作人员认为安全事故不会落在自己头上,一些小违章不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心存侥幸;还有一些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认为规范的操作程序繁复就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或者因为重复性工作,对一些不安全行为习以为常,忽视安全重要性;新来人员因缺乏实际经验,对岗位安全知识未引起重视,无安全概念;再加上地质勘探单位在工程作业时聘请民工进行相关操作,对他们的技术理论知识都没有严格把关,只是基于人力的需求而未全面考虑民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这部分人员的安全观念浅薄,因而也不仔细研读我国推行的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对体制的深层含义并未把握清楚。上述种种安全意识不强导致野外实施作业的潜在风险加大。

1.2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不完善

地质勘探工程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机制保障,才能使整个工程运行顺利。我国的地质勘探行业缺少机制严谨的安全监管体系,没有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整个系统零散不到位,没有专门的管理秩序,使得整个安全管理紊乱无序。一些安检部门对所调查的单位监管不力,安检人员综合素质不达标,责任心不强,使得一些地质勘探单位秩序懒散、管理松懈、漏洞百出,这不仅是企业的隐患,更是社会的隐患,还是国家的隐患。

1.3工作性质导致潜在问题众多

经济的增长与矿产资源的需求是成正式,从而对地质勘探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质勘探作业不再局限于固定范围内的勘测,而是慢慢向各地发展,开始适应多种环境的地质勘探。然而环境的种类变多后,就会对勘探人员造成不小的影响。当勘测人员进入到以前不曾到过的环境后,还得先适应环境的特点,再开始熟悉当地的地形结构。很多勘测人员因为不习惯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很多意外情况,这对地质勘探工作非常不利。随着海外找矿热的兴起,走出国门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人员也日渐增多,但国外不稳定的局势都会带来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在社会中许多突发的不可预测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不完善的法律规范抑或是宗教信仰问题,不但如此,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多变,使得方案的实施并不一帆风顺,从而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

1.4事故处理过于简单

地质勘探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事故后,相关部门并不引起重视,对事故结果不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使得许多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治标不治本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得安全问题的隐患一直埋在地质工程的过程中。事故的不彻底处理,让很多地质单位误以为事故的发生仅仅只是意外,给他们以错误的信息,致使事故的真正原因无法被挖掘出来,不能从中吸取教训,结果使同样的事或相似的事重复再现。

2、针对改进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建设体系完备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各单位以HSE管理体系为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有效完备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使得安全管理有据可依。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推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实现安全层级管理,对每一层组织结构的安全设立专门负责人,监管该组织的正常运行。在安全管理时,要统一标准对工程项目的每一步骤予以监督管理,从细小的方面着手,统筹工程所有安排,杜绝一切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责任追究,严惩不贷。根据单位的相关情况设定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性。

2.2增强安全管理观念

地质勘探相比其他行业来说,其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本人曾统计多年以来地质行业发生事故的基率和原因,发现地质勘查业的天生性伤害远多于物化伤害,主观性事故多于客观性事故,突发性事故多于预见性事故。因此,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刻不容缓。地质勘查单位要根据工作地区的特征对员工提前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在心理层面上树立安全生产的坚定理念。而且,培训相关人员的室外实践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务,提高其在实地作业的勘察能力及应变能力。在单位内部进行安全生产的文化传播,从侧面来渗透安全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的宣传形式,通过吸引员工兴趣的过程中,是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安全生产观念。

2.3制定严密的风险防范预案

地质勘探行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安全问题,但关键在于相关单位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安全管理不是静态不变化的,必须更具事态发展的需要而随机应变。风险的评估与防范必须根据工程的行进而加以关注或改变,技术人员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与预见能力,对可能潜在的风险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制定出内容完备的应急预案。

2.4深化事故结果的研究分析

安全事故发生后,不能以意外定义之。必须成立相关分析小组,对事故发生的根源进行彻底地调查。要及时分析事故成因,赏罚分明,最后还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制定新的预案。

3、总结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问题;建议

1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国内的地质勘探单位从主题上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是由于发展,它们往往也会进行一些企业经营的活动。建立地质勘探单位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完成一些国家规定的勘测项目,也可能是一些相关的延伸拓展项目。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的最根本性质,也就决定了它的经济管理不是那么的简单,而是更加需要具备现代企业的某些功能。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在进行开发、探索和建设等工作的同时,需要扩大和完善各种操作、加强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促进单位更好地发展。目前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有:对其内部进行有效控制、资金筹备、成本费用控制等几方面的任务。我国尽管近几年经济呈良好迅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受到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所以其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时,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了促进地质勘探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并且高效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保持地质勘探单位的健康发展。

2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就我国目前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情况来看,其财务管理普遍缺乏一个相对统一和通用完善的标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地质勘探单位从建立开始之时,就是一直由政府控制着,僵硬了它们的金融活动,使整个单位缺乏灵活性。还有一点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造成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它们也需要跟紧经济潮流,需要及时的改革和发展,以便适应现代化的市场,但是由于具有原始性质的结构并不能一下子就被完全取代,它们还保留着原来的一系列会计核算的方法、系统。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就存在两种财务运行的机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收入、费用等方面存在矛盾、冲突。

2.2资金管理不科学,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资金管理问题最突出的是社会资金的收入率偏低。这就导致地质勘探单位必须依靠借贷的方式来解决自身资金正常运转的问题。可是地质勘探单位的社会资金投入和产出比例是严重失衡的,这就为其营业额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地质勘探单位的年产值与银行借贷利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地质勘探单位的还款能力十分弱小,最终导致地质勘探企业入不敷出。

2.3经济管理的自身能力水平不高

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经济管理者能力的大小。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地质勘探项目的时候就容易考虑不周全,导致企业经营项目投资决策发生错误。虽然有些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状况不是那么的差,能够维持基本的运作,但是它们的资产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另外,经济管理能力水平的大小也会对管理者处理经济纠纷的手段、方式造成影响,如果地质勘探单位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水平能力低下,那么在处理经济纠纷的时候,企业就会处于不利地位,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4“以包代管”的现象日益严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之中,对旧的体制也正试图进行突破和创新。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管理中实行的是承包制这一管理体制,这一管理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它能够有效地划分经营管理的权益、分配经济责任和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弊端也逐渐突显出来。在地质勘探单位进行经营管理时,“以包代管”现象十分严重。“以包代管”是指工程或行政监督检查职能等通过将责任和权利等以合同形式分包给别的单位、企业等,发包方对安全、质量等不再管理。这样就有可能把许多要求一定技术、管理能力的工作转包给没有达到技术、管理要求的单位或企业等而造成许多事故,同时致命的是分包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更看重效益而忽略了安全和质量的投入而出现事故。我国的地质勘探单位是事业机关,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国家财政的支持,因而其主要职责应是创造社会效益进而才是经济利益,而“以包代管”的存在则造成了经济利益越过了社会利益,地质勘探单位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也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将项目分发下去以后,疏于对项目的管理,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伤害,损害到公众和国家的利益。

3改善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的建议

3.1加强财务管理,统一管理标准

现代经济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要加强对财务方面的管理力度,统一管理标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地勘单位已经不仅仅只是工作在矿产勘察等单一方面,其覆盖面已经涉及众多的地勘项目,因而我国的地质勘探单位较为庞大,内部管理体制也十分复杂。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的财务管理,推动地质勘探单位经济管理的有序进行。此外,要改善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还需构建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推动经济管理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正如问题中提到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市场,需要跟紧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向,进行及时的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质勘探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3.2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还款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其他的收入随着在不断增长,但还是没有超过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而这一现象也是因为地质勘探单位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的性质。因而,作为国家扶持的事业单位,地质勘探更应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调配,合理使用资金,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同时,地质勘探单位还应关注财务报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对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出更好地、更适合单位发展的经营战略;并且,了解财务报表,还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单位的资金动向,正确地把握资金运动的情况,提高单位的还款能力,充分调动单位的资金资源,推动单位的加速前进。

3.3提升管理者素质,提高决策水平

地质勘探单位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对单位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提高决策者的素质,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地质勘探单位的科学管理,避免出现经营项目投资的错误。也有利于调整资产比例,合理分配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提高决策水平,也有利于缓解地质勘探单位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经济纠纷,缓和社会矛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还能够优化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人力资本的提高,为单位的后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助力。

3.4优化管理体制,维护社会效益

“以包代管”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地质勘探单位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对其管理体制的更新升级也造成了阻碍。因而,优化管理体制,解决“以包代管”的不良现象,有利于保证社会效益的实现,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目标成本的合理规划;同时,还能够保证地质勘探单位的项目和任务能够有效、实在的完成,提高其经济效益。

作者:狄玉荣 狄芳 单位:山东省地矿局

参考文献:

[1]蒋秀春.浅析加强地质勘探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2]陈开理.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管理探讨[J].新财经:理论版,2013(11).

[3]任文超,檀迎娟.浅析加强地质勘查单位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地质勘探;绩效管理;创新改革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物力投放在重工业产业中,促使了地质勘测行业的迅速发展,地质勘探行业属于重工业产业中的组成部分,能够开放更多的矿产能源以及资源。当前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十分迫切,对地质勘探行业也相应提高了标准。不过,由于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地质勘探行业人才数量较少。为了能够提高地质勘探行业绩效,必须对绩效管理进行创新。因此,本文研究的课题,对我国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性意义。

1绩效管理模式分析

随着绩效管理在各大行业中不断地应用,使得绩效管理在企业中得到了多种应用方式,不再过于单一。而且目前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逐渐地被人文管理所代替。行业中传统的、过于单一的绩效管理制度已经在市场中逐渐地被替换,而且也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因此,当前绩效管理在行业中的应用不但具备综合型,而且属于动态式的管理。绩效管理不但转变了传统式的绩效考核,而且在企业组织运营中得到了应用,能够根据个体的工作态度,全面对个体展开绩效评价管理。一般绩效管理在行业中的应用具备特点:完整性。绩效管理转变了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将对个体的绩效评价、工作效率反馈以及把握组织绩效、过于重视企业当前业绩转变为企业管理层不断地更新企业组织绩效数据,更加注重企业人员之间的工作合作以及工作效率,并且在第一时间将结果及时地发送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邮箱当中,促使了企业管理者能够与工作人员及时地对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但提高了工作人员个人的工作效率,而且企业组织运营效率也随之提升。而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提升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营效率。但是,当前各大行业逐渐地将绩效管理应用在了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中,只是单一地确定员工的奖金、工作职位升迁的管理工具。此绩效管理虽然能够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作状态,但是实际上却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矛盾,造成内部资源无法合理有效地分配。而本文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为了能够让绩效管理在工作中不流于形式,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促使组织绩效提升。

2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现状

首先,当前地质勘探企业在我国一直被认为事业单位,而且以企业发展的方式不断运营,导致地质勘探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无法有效地摆脱经济化体制的影响。而且地质勘探行业在实际管理中对于绩效管理的意识并未明确,对绩效管理的实施过于按照传统管理方式,注重个人工作效率。其次,地质勘探行业管理者缺乏对绩效管理的应用意识,导致整个行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的状态,甚至对于工作人员与行业之间的绩效无法有效分清,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实现预期绩效管理的目标。最后,地质勘探行业对于绩效管理的目标制定也过于盲目。地质勘探行业一旦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了有效的能源,不但能够提高国民的经济水平,而且地质勘探行业也能够获取比较高的业绩。因此,在实际情况中,一旦地质勘探行业在工作中发现了能源或者自然资源,那么就容易在行业中出现好大喜功现象,导致地质勘探企业在对于绩效管理进行制定时,容易将绩效目标定得过高,不但使得绩效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使得地质勘探行业在市场中发展难以维持。另外,对于绩效管理的目标制定时,地质勘探各大单位缺乏自上而下的理念。一般单位是以工作人员数量确定绩效管理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与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使得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地质勘探行业盲目地制定绩效管理,不仅无法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使得工作压力增加,严重地阻碍了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

3探究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创新改革有效途径

3.1完善绩效管理系统,注重绩效流程。目前,绩效管理的实际作用是转变了传统的绩效考核理念,将静态绩效考核转变为动态绩效管理,而且解决了管理不及时以及工作指导性的问题,能够促使组织在工作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在管理中形成了反馈-解决-提升-反馈的循环局面。地质勘探行业要想实现绩效管理创新改革,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绩效管理理念。在制定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绩效考核和项目年度考核,而且要将绩效管理应用到该行业日常管理工作之中,需要及时地与工作人员不断共同交流,保证最终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满足企业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要求。当地质勘探企业绩效下降时,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得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完善。3.2及时改进,优化管理手段。由于地质勘探在工作中存在着特殊性,一般所经营的项目是由我国政府相关单位所下发的任务,从而开展工作。地质勘探行业此工作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也在市场行业中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在工作中过分地执行政府单位所颁发的命令指示,虽然能够为员工的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不过却很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员工自身的工作形式容易被改变,难以再工作提高效率,也使得绩效在应用中无法提升。因此,地质勘探行业为了有效应用绩效管理,逐渐地优化绩效管理手段,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各种问题,都可上报上级领导,而且企业领导能够根据绩效结果,了解到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状态,并及时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促使员工能够提高工作积极性,使得员工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另外,员工也可参与到优化绩效当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动性。3.3以人为本,优化管理思路。要想促使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改革,必须将“科学管理”转变为“人文管理”,不断地更新绩效管理理念,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符。以员工为基础,在设计绩效管理时,充分考虑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能够加入到绩效管理改革当中,为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进行全面的思考,促使绩效管理创新改革能够符合当前地质勘探行业的实际工作。

4结论

绩效管理本身就属于动态管理,不过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逐渐地转变了管理方式,也使得绩效管理在实际应用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现状,最后探究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创新改革有效途径,完善绩效管理系统,注重绩效流程、及时改进,优化管理手段、以人为本,优化管理思路三方面对绩效管理进行了创新改革。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绩效管理系统,才能够保证绩效管理创新改革得到有效的实施,促进地质勘探行业绩效管理有效地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成.从创新理念角度浅谈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88(84):156-157.

[2]张海兵.当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创新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4):96.

[3]李冬梅.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及其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9(19):80.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5

1教学改革与经验

1.1实验室建设与制度建设

按照学校“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学员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人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教学的研究、探索、改革与优化。2009年重点建设了地质综合实验室、煤田地质勘探实验室、数字空间信息综合分析实.验室和空间信息采集与数字测绘实验室,累计建设资金356.9万元。实验条件的改善,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优化了实验教学环境。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了90%。为本科生的集中实践、科研训练、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为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效能,逐步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学院成立了地测实验中心,与系级机构平级,由学院统一管理,打通使用。目前已初步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试行)、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实验守则(试行)、实验教学规范(试行)等制度外,还初步制定了实习报销制度与原则、实验设备管理和赔偿制度(试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试行)等规范管理文件。通过实验条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规范运行。

1.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渠道

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明确实习基地承担的义务和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基地的稳定运行.是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以及适应不断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的保障。2009年学院根据人才需求和新形势的要求,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建立了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别为湖南省煤田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局、云南煤炭地质勘察院、河南煤炭地质勘探研究院、北京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地铁地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京煤集团等;此外,学院与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与就业方面,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将优先接收学院学生到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安排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拓宽了实践办学途径,弥补了校内实验条件的不足,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运行,也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和空间。学院重视地质类和测绘类专业的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在实习任务下达之初,学院和各系统一安排部署,指定有经验的带队教师,结合实习基地条件和特点,确定实习内容和要求,准备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实习前再召开动员大会,强调实习的意义、明确实习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进度,努力解决存在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实习后一周内提交符合格式要求的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质量、实习表现、出勤情况等给出成绩。并召开总结和讲评会,指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后续有待改进的地方.实习报告全部在学院归档保存。从目前的运行结果看总体效果良好,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改革中探索

2.1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依托指导教师承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立项形式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使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从调研、立项、实践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科学方法训练、成果总结发表等较完整过程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2009年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共获得9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中规划资助3项。重点资助2项,一般资助4项,累计资助经费l3万元。同时,围绕煤炭资源勘查评价与资源特性、煤炭开采的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环境协调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以及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等,组织申请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资助计划9项,申请经费l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学年度,在煤炭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刊物由学生参与完成并发表的科技论文达35篇.其中EI收录11篇。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能力和素质训练效果显著。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2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

营造改革氛围和环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久开展,探索实践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而高等学校的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院广大教师重视本科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2009年学院有四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顺利通过学校验收,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均超过立项预期目标。2008—2009学年.学院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和行业特点。主编参编特色教材两部,在煤炭高等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地质教育、测绘通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以及矿山测量等刊物上发表教学法研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论文l3篇。教学改革成果有效地促进了质量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2008—2009学年.地测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和进展。煤炭行业地质工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获得了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地质工程专业点(负责人邵龙义教授)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岩石学》课程200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岩石学》和《土地复垦学》课程获得2009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1人人选学校2009年教学名师培养资助计划。地质工程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获得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地球科学概论A》、《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2009年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在学校2008—2009学年度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中,学院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学校2009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立项评审中,学院教师申报的三门课程获得课程建设立项。一项教学改革获得立项;在开放办学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9年招收地质测绘专业新生140名,其中蒙古国留学生2名,签署了地质工程专业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为实现学分互认和开展本科生2+2开放交流项目做好了前期准备。

2.3结合科研选题,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院2009届毕业生共计137名,其中地质工程专业49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9人,测绘工程专业3O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9人;共有36名教师参加了毕业设计指导、,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人均指导学生3.8个。学院在第七学期末召开指导教师工作会议。明确由指导教师提出若干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要求供学生选择,毕业实习一般与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相关,兼顾学生的基础、就业工作和后续深造.同时要求结合指导教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2009年教育部特色专业地质工程结合科研课题的选题比例为91.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51.7%。测绘工程专业为60%。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51.7%.均高于全校的平均值45.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每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进展情况一次,解决实习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一个月举行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报告会,及时了解设计进展情况,交流总结经验,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性和建议性意见,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提高设计质量;为使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符合格式要求,学院召开了200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大会。强调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明确撰写格式规范要求。为使本科毕业设计答辩有序、严肃、公正、客观地顺利进行,学院集中组织共分成7个答辩小组,经同学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在限定时间内的陈述、评委现场提问、学生作答、评委评审等环节,由答辩小组审查论文撰写格式、立论的准确性,计算、分析、实验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正确客观,中英文摘要是否齐全规范、设计图纸等是否完备、整洁等。同时审查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语是否翔实、认真、客观,答辩记录是否完整详尽、有关日期是否匹配等,综合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教师评语、答辩表现等。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最终成绩。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28人,占20.4%,良好76人,占55.5%,中等34人,占24.8%。总体上.毕业论文选题结合科研项目较多,论文撰写格式符合要求,中英文摘要齐全,设计图纸完备,教师评语翔实,答辩记录完整,成绩评定合理,符合学校要求。在学校2009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2009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奖的评审会上,学院推荐的7项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学院推荐的13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成果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这不仅反映了200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总体安排是成功的。也说明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地勘单位;成本核算;核算管理

1引言

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单位在市场经济中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单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单位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每个单位管理者考虑的重点,如何降低单位的生产成本,增加单位的利润是每个单位的主要任务。成本核算可以帮助单位审核各种资源的消耗,对于单位管理者来说,了解单位的运营成本非常重要。

2地勘单位成本核算的特点

2.1成本核算的全过程性

地质勘探单位的成本核算涉及整个单位运作活动的全过程。要想实现对成本核算的有机管理,需要地质勘探单位将每一个运营环节所涉及的成本费用支出都计算进去,在成本投入的源头部分严卡资金投入量,通过降低成本投入的方式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地质勘探单位成本核算的过程就需要在该种背景下逐步落实到位。严格地说,地勘单位的成本核算属于经营全过程的全成本核算,是地质勘探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

2.2成本核算的全员性

地勘单位的成本核算工作与单位的运营情况息息相关,对此,地勘单位要提升内部所有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积极鼓励各个端口的管理者都参与到成本核算工作当中,使其成为每一个部门的基础性工作,确保相关人员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能够履行自己独有的岗位职责,所有部门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成本核算管理的全过程中,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质量。地勘单位的成本核算所体现的全员性是保证核算质量的主要内容。

2.3成本核算的全时性

地勘单位的成本核算涉及单位的整体运行全过程,地勘单位的每一个阶段和时期都要着重了解成本核算的作用,使其快速地融入单位运行管理中,实时掌握每一个子项目的成本支出状态,为后续的正常经营决策奠定基础。

3地勘单位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3.1预算管理工作未落实到位

传统的地勘单位资金主要源于国家财政部对其拨款,该单位大多数时期并不需要考虑自身的业务发展需求以及多渠道的筹资融资情况。但当前时代背景下,地勘单位的性质出现了明显性转变。想要进一步实现地勘单位资产的增值保值,需要提升单位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水准,降低成本支出,此时,预算管理工作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部分地勘单位很难适应该种模式的转变,单位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该项工作缺乏有效认知。即使构建了对应的预算管理标准,在编制、执行以及落实过程中依旧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规范性。

3.2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地勘单位财务成本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余额预算法,等等。但由于领导缺乏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单位的财务报表与实际的数据信息存在比较明显的误差,但财务报表并未对成本与预算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部分项目并没有以成本管理作为主要内容,项目资金的用途、配比等情况没有详细登记以及预先做好计量,各级人员的资金的使用权责划分并不清晰,会计工作者在进行核算时很难真正将费用归集在某一个项目或者某一个部门中。另外,财务制度过于宽泛,过于注重资金以及数据核算,轻视成本监督,有时很难将所有的费用全部核算清楚。在成本核算中,由于方法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技术方法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单位的成本核算、预测以及数据决策差异颇大,难以与成本管理制度相适应,单位发展中具有明显性阻碍。

3.3成本核算考核指标不健全

当前,部分地勘单位在会计财务核算指标制定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指标的制定不够健全,使得单位财务信息出现误差,为单位会计账务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降低了单位财务信息的精准度。当前,要求在单位内部建立规范的成本核算考核机制,对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行为提供指导与规范,使得单位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工作。

4地勘单位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完善对策

4.1构建适应地勘单位的预算制度

地勘单位要认识到成本核算的价值,提升管理者对该项工作的认知水平,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成本会计的岗位职责(成本核算的标准、工作内容、成本分析以及成本测算)等明细化,由专业化工作人员负责预算的一切工作。在编制预算表时,要综合考量地勘单位的自身特点以及实际需要,预测和分析预算处理工作有利于将每一部分的成本费用支出明细化,实现预算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可靠性,为后续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在成本核算中,要详细了解每一项成本核算的主体对象,多角度确定单位成本核算的对象,做好地勘单位资源消耗以及费用管理等多维度分析,有效地计算单位总成本和单位具体成本,实现对单位成本以及绩效管控等有效分析,做好持续性建设服务。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控制,要对特定的对象做好分析,对成本产生、形成全过程进行分析,加强对各个环节成本的管控,做好多种条件的分析,将成本控制工作处理在预期范围内,积极开展相关的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对绩效评价指标的精准确定,对该过程中单位的运行效率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做好全面分析。

4.2构建高效的成本核算体系

地勘单位要完善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高效处理,让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能被执行到位。另外,将地勘单位的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有机联合起来,将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在完善核算管理体系时,要健全成本核算机构,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增强成本核算工作的发展原动力。除此之外,地勘单位要对使用工具及时更新,引进新的技术,确保该项成本核算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对于复杂性强的地勘项目而言,要增强地勘单位的管理和分析能力,应用高科技的工具使得成本核算工作得以优化,促进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4.3制定精准的考核标准

地勘单位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常常需要单位内部的各部门积极配合,因此,在成本核算标准制定中,要有效地促进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有机融合,将财务核算考核标准更加贴近现实。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要与单位现实活动相互配合,确保财务核算标准的可行性强,依据单位不同业务开展情况增强标准的适用性。一旦标准制定出来之后,不可随意变更,将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标准明细化,并将其在官网当中公示,加大标准的执行力度,避免下级工作者不遵守的情况发生。各级管理部门更应当将考核指标落实和精确化,避免出现指标的删减,增强财务会计的公正性以及公开性。在考核制度执行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提升考核制度的严谨性,避免单位工作内容之间存在明显性差异,要求管理部门可以执行统一的考核指标。制定地勘单位的成本核算标准时要将不同部门的核算标准细化,要求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实现单位核算考核的高效性与高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核算控制是地勘单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单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监管制度,切实提高地勘单位成本核算整体水平,促进地勘单位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何蕊.事业单位加强财务成本管理分析———以地质勘查事业单位为例[J].财会学习,2020(32):177-178.

【2】任燕.地质勘查行业中成本核算管理的改进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20(24):162-163.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煤矿区;水文质地;勘查工作;现状;建议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很多的组成部分共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在这里面就包含了我国的煤炭资源领域。近些年我国的煤炭行业一直在稳步的提升以及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我国也非常地重视煤炭资源的勘探工作。在煤炭领域中,煤炭地质勘探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煤炭行业中的重要工作内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勘查是一项初始工作,如果没有到位并且精准的水文地质勘查就会导致后续的煤炭地质勘查失去作用。因此良好的煤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我国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煤矿开采行业一直非常重视煤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在不断的增加,我国开始大范围的提升煤矿开采以及勘探工作。虽然在我国的煤炭行业中煤炭地质勘查取得了非常大的的发展,同时成绩也是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煤炭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的煤矿在开采的前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煤矿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针对性的进行煤炭水位勘察工作,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首先会严重地影响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会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够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造成煤矿周边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的影响都是非常负面并且长期存在的。因此在我国的煤炭开采过程中要对煤炭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同时要对水文地质的勘察结果进行分析以及落实,最大限度地保障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同时也保障煤矿区域周边的环境以及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

1在我国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煤矿区域水文地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我国的煤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助力,但是在煤矿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三点:首先,在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缺水问题以及干旱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长远有效发展。其次,在我国煤炭行业开采的过程中,有部分煤炭开采企业是不计后果的进行煤炭开采,这样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最后,在我国煤炭开采的过程中,我国煤炭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呈现出越来越脆弱的状态。

2我国煤炭行业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现有状态

2.1目前在我国的煤炭行业中水文地质勘探工作非常的滞后。在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矿区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贡献的非常多,并且目前在我国的煤炭行业生产的过程中,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已经是一项常规的工作。我国的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矿井防水以及治水标准已经形成了一种体制和规章,这些都是煤矿水文监测工作作出的突出贡献。目前我国矿井防水治水规章的制定以及相应技术的规范都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国煤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供的数据报告进行编制以及完善。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煤矿行业的发展以及提升,我国的煤矿行业在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还是延续了以往的经验,这种经验虽然给我国的煤矿地质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同世界先进的煤矿水文地质勘查相统一,相同步,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煤矿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我国煤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目前我国的煤矿地质勘查工作面向更加深入的方向进行发展,这些都需要我国的煤矿水文地质工作有相应的提升和跟进,因此我国的煤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改变极度滞后的现状。2.2我国的煤矿在生产开采的过程中矿井防水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以及提升。随着我国对于煤炭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的煤矿企业承受了较大的生产压力。这一问题在我国的东部以及中部的煤矿企业更加的明显。这主要是我国这些区域的煤矿上部的煤炭资源已经开采殆尽,这样就需要东部以及中部的煤矿企业向着更深的煤层开采。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深度越深导致的压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生产安全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矿井的喷水问题。由于井下的岩层在开采的过程中承受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就会导致岩石出现溶解的问题,造成矿井突水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非常大的破坏,同时也会对矿井中的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亡,我国的很多矿井都出现了类似的矿井突水问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在理论上讲,矿井突水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矿井水文地质勘查得到有效的减缓或者预防,但是在我国煤矿开采生产的过程中,对于煤矿特别是矿井的防水以及治水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及指导意见。同时针对矿井防水以及治水工作的经费,我国的财政部门也是大力的支持,因此我国目前矿井的防水以及治水问题要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决。2.3我国的煤炭企业要对煤矿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有进一步的强化认识以及重视。在我国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我国的煤炭行业在开采生产的过程中对周边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很多的破坏是无法修补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矿井中的个别工作人员对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到位,没有对环境保护进行针对性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措施保障对矿井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环境是每一个人所期待的。但是在我国的个别煤矿生产企业中,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过度开采,无序开采问题,这些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同时大多数的自然环境里破坏是非可逆的。因此在我国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3针对我国目前煤炭行业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建议

3.1在我国的煤矿区域,相关的煤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要有针对性的超前进行以及分析落实。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建设的不断增多,传统形式上的煤矿地质勘查工作已经不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我国的煤矿地质勘查需要一个有力的落实以及执行,这样就需要在我国进行矿山建设的过程中,针对煤矿水文地质的勘察要超前进行,等待水文地质勘查结果出来后,再进行矿山项目的建设分析以及执行。3.2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要科学有序的安排并且落实矿井的具体防水以及治水工作。随着我国中、东部煤矿上部资源逐渐走向枯竭,对下煤组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下煤组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矿井工程地质的一般问题以外,还有就是距离下煤组几十米的深部高压岩溶水的“突水”威胁。在解决好上面问题基础上对现有矿井的防治水工作进行加强,实现安全生产,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3.3在我国的煤矿水文地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对矿山的相关环境问题进行必要的重视和分析管理。我国众多的煤矿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因为大规模的开采活动地下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地面严重塌陷,这些问题都给矿山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新形势发展之下,按照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要加强矿区水环境的勘察评价工作,从具体的工作中做好矿山的环境治理。除了上述的建议之外还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我国的煤矿水文地质工作勘察的过程中要针对供水以及排水问题进行有效的勘察处理,最大程度上解决好供水以及排水的问题,让矿山发展向着绿色有机和谐的方向发展。再次,在我国的煤炭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要有效的引进并且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要与时俱进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宏科.陕西主要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现状及建议[A].陕西省煤炭学会.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陕西省煤炭学会,2010(4).

[2]杨秀芬.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现状及未来趋势展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9).

[3]李维.简析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学,2013(11).

[4]罗颖峰,盖春平,闫连群.新疆煤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动因分析[J].科技信息,2012(9).

[5]吴吟.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写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一周年[J].煤炭企业管理,2006(09).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路堑高边坡动态设计

1概述

规范一般认为,岩质边坡高度大于30m,土质边坡高度大于20m即为高边坡。由于地质条件的隐蔽性、复杂性以及勘探测试条件的局限性,致使地质勘探和测试资料不可能全面揭示边坡的本来面貌,加上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过多,使得这类间题的力学分析难度比较大,也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而随着边坡施工的进行,地质状况逐渐明晰,甚至会出现旁的未预料的地质清况。因此按照一般的设计模式:地质勘察一,力学分杆卜设汁一施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高边坡的设计是不完善的。它实际上是州种静态的设计过程,并不能很好地舌应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有时会大大增加投资,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极坏的社会影响。而这正是目前牙良多设计人员在边坡设计时所采用白方法,其缺陷是明显的。路堑边坡的隐定性,与设训是否合理,所采用的施工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是否合理,与所采用的工程措施能否与工程地质条件相适应有关。设计是在一定的工程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基础上进行的,但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加之地质工作的局限性,前期的地质调查和地质拟淑」工作并不能充分反映各个工点的地质情况,所以设计的工程措施有时不能和实际的地质条件相适应,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开挖所揭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设汁不断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在施工中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岁沙也质及施工工艺等相关资料,对保证边坡的稳定十分重要。针对虎门威远港口大桥接线工程路堑高边坡工程的动态设计过程,探讨高边坡工程的一种动态设计模式。

2程地质概况

根据广东省地质构造纲要图,工程位于东莞断凹盆地中南部边缘外侧的加里东构造层上,有一条北西向的推测断层自本区绍吕艾;距边坡北东5公里,为博罗大断裂,走向北东。在早古生代,本区处于准地槽活动时期,区内沉积着砂泥质岩石。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界沉积产生强烈的褶皱,并拌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侵人。沉积岩和侵人岩都发生了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区内广布的各种变质岩。根据钻探揭示,边坡区」创灵主要由下古生界基岩组成,未发现第四纪地层变动及错位迹象。

3动态设训信息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多变性,所采用的边坡防护工程措施不能也不可能与实际清况完全相符,这澎诈爵要在路堑边坡开挖过程中,不断收集边坡的地质资料,并将施工清况及时反馈到设计,不断修改完善设训,以使设计更好地适应工程的贡条件。

3.1周边类似工程的设计资料和自然稳定山体的边坡资料

由于同一地区的地质形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自然隐定山体的坡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具有相似地质的山体边坡稳定计算的实践检验,这对设计之初确定边坡坡度和力学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此外,类似的已完工工程已经接受了实践的检验,也是初步设计必要的参考条件。

3.2开挖施工中揭示的地质资料

在每级边坡的开挖过程中,首先从暴露部分的岩面获取相关资料,它主要包括:岩性、产状、节理和风化}I变。有时还需要钻孔岩合取徉,获取坡体深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而加挥多方整个坡体所处地质条件的力学认识,有助于补充完善设计。

3.3施工中的监测资料

在开挖坡体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是必要的。监测的内容主要有坡体位移、坡面位移、裂缝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坡体内的岩体压力和坡面支挡加固结构物下的岩体压力。这些监测资料对于检验设计质量、进一步完善设计及后续施工都有重要作用。

在岩石高边坡的边设计、边开挖的动态设计过程中,施工的动态资料是这个设计体系中重要的外在输人。正是这种不断的信息输人,才使得边坡开挖这个环节的设计不断在前一级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这种不断完善的设计过程使施工的结果不断地接近工程实际的需要。这样经过若干次循环往复,最终可得到符合实尿寿要的经济合理的设计结果。

4动态设计的流程

高边坡是将地质体的一部分改造成为人工工程,其安全稳定性同地质条件和人为改造(即设计与施工)的程度密切相关,而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施工程序和方法受外界因素影响大,甚至地质资料不足.盲目性设计,因此高边坡设计是一种超前的、具有一定风险性的预测设计。这就同人们所要求的安全稳定之间不可避卿也产生矛盾,为解决矛盾就霭要把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情况及时传递给设计,不断修改、完善甚至重新设计,才使对立的问题统一起来,即动态设计。

在各级边坡的施工中,将所有汇总资料及时地同最近作为设训依据的地质勘探调查资料相比较,判断是否有较大的误差;同时,及时整理分析监钡l资料,以此作为判断合理性的重要依据。经过比较或监测结果表明设计具有不合理性时,均应优化修改设计,于是在下一级的边坡施工中就可以采用优化设计后的结果;若本红6立坡施工中的情况比较王里想,则按预定设训进人下一级边坡的施工,直到各级边坡创至完成。

5工程应用

作者对虎门威远港口大桥接线工程的高边坡进行了动态设计。在设训之初,经地质调查、周边类似工程的对比和经验分析,确定了两种方案:大开挖放坡和牛断干(索)支护。根据地质钻孔资料建立了力学模型,其安全稳定性均满足要求。考虑到经济性和业主方面的要求,大胆地采用了边坡分4级开挖放坡.从下到上分为1-4级.三、四级边坡坡比为1:0.75,高度15m;一、二级边坡坡比为1:05,边坡高度15m,一级边坡高度10m。均采用浆砌片石窗孑匕式护面墙的方案。但在三、四级边坡的开挖中发现边坡大部分为较密实的土质边坡,和原先按软质泥岩计算的地质情况不符,致使开挖过程中多处发生坍塌,施工受阻。说明渊地质和现有地质不相吻合,同时对边坡周边的自然山体进行类比发现,有些与本工程坡度基本相同的自然山坡也发生了小规模的坡体崩塌。于是针刘地质状况对设计进行了第一次修正,满足安全稳定性和不受用地限制的情况下,在经济性分析比较后,发现三、四级边坡采用放坡设计优于锚杆支护设计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坡度改为1:1,仍采用放坡和浆砌片石窗孔式护面墙的施工方案。在进行第二级边坡的开挖时发现坡面大部分为中等风化的泥岩等软质w石,有两条斜向的破碎带通过坡体至第一级边坡。这是地质资料中所没有勘察到的新间题。同时发现山体顶部出项了两条横向的裂缝,开挖的边坡相续发生了小规模的崩塌掉块塌方,数量从几方到几十方不等,于是二级边坡暂停施工,加强又赚J。期间除因暴雨冲刷未及防护使边坡发生/l、规模的倾倒崩塌外,二、三级边坡的位移未有大幅度的改变。经边坡地质方面的专家到现场进行勘察,一致认为坡体应尽早维护,防止/l}、规模的崩塌诱发大规模的塌方。裂缝属于前期的干缩和强烈卸荷引起的边坡体受拉开裂,裂缝扩.展到一定程度应该能够保持稳定,但必须予以封闭,防止水沿彬函道渗人坡体,引发事故。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9

我校是率先开设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该专业于2010年申报成功,2011年开始招生,现在校学生共174人,第一届毕业生已全部就业。我校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是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群中专业之一,也是矿井通风技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向矿井瓦斯防治方向的一次延展和深入,侧重点在于煤矿井下煤层气抽采技术和管理。该专业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主要涵盖煤矿井下开采、通风、监控、抽采、安全管理等方面学科,构建以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工程技术为主线,兼顾相关知识、素质教育,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市场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

2目前存在问题

2.1课程定位的局限性

我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煤层气开发企业和矿山企业,但现课程设置中较少涉及煤层气地面开采与利用,学生毕业后尚不具备到煤层气、页岩气相关企业进行地面开发、设计、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技能、知识和专业素质,学生无法到地面开采的相关企业工作,尚不能扩展学生就业的需要。

2.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有待调整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在我校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的相关课程较简单综合,造成部分教学内容不足。如地质课程,仅开设了普通地质、瓦斯地质,但该专业的地质课程应涵盖的矿床学中的煤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层气地质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较少涉及,这些在《瓦斯地质课程教学内容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如瓦斯防治和煤层气抽采技术的课程设置部分内容重复,在瓦斯防治中已涉及了瓦斯抽采的部分内容,且深度较浅。

2.3教材体系建设薄弱,教材空缺现象突出

该专业的许多课程多来自于相关专业,因专业差异以及教材编者知识结构局限性,国家规划教材很少,所用教材只是编者专著或别的专业的适用教材,通识性差,对该专业并不完全适用,造成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脱钩或者实用性不强。很多课程还没有教材,授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学识,在众多教材、专著内选择认为适合的内容进行授课,授课内容零散,涉及学科理论深浅不一,缺乏系统性、通识性和科学性。如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包括了煤层气地质、煤层气开发、煤层气利用等众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3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与构建

3.1煤层气抽采技术体系分析

煤层气赋存状态、控气地质因素、产出机理、开采方式、产出特征的不同导致其赋存与产出均有其显著的特殊性,鉴于此,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既有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来源、借鉴甚至直接移植,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还有与采煤技术交叉融合的耦合特性,是一个与常规天然气和煤炭开发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复杂技术系统。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勘探技术、开采技术以及协同开采三大技术体系,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3类方法,以及地质分析与选区的综合技术;地面开采的程序主要包括钻井、固井、完井和地面井增产技术及排采技术;矿井井下抽采技术中的模块化区域递进式抽采技术、分源双系统抽采技术、保护层抽采技术、卸压层抽采技术和采空区抽采技术等;在煤气共采技术形成了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的时间顺序、空间衔接和开发技术途径,形成了煤层气立体抽采工艺与配套技术;地面集输工艺较简单,一般为“井场一采气管道一集气站一集气管道一处理厂一输气管网”的工艺流程。

3.2根据所需技术体系分析课程设置

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等众多学科,煤层气藏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的煤层气开采必须要具有针对性措施,需要煤田地质学与天然气地质学紧密结合、煤储层理论与常规天然气藏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煤层气排采技术与钻完井紧密结合。因此,煤层气抽采技术专业要求掌握或熟悉地质学、煤层气及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开发、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减灾、井下煤矿瓦斯抽采、地面煤层气(瓦斯)开采、储运与输送等多方面的技术,分析各院校煤层气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主要开设了包括涉及地质、力学、勘探、煤矿开采与安全、地面抽采技术、地面集输配技术、钻井与抽采设备、煤层气综合利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课程。

3.3专业课程设计

根据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特点,结合我校该专业主要是基于云贵川渝等煤炭行业及煤层气、页岩气开发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地质、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上设计该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主要考虑知识与所需能力相适应;岗位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相适应;与专业学习的需要相适应,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原则,主要设置有以下几大类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可在煤矿、煤层气、页岩气等相关企业单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为后续成长打下较好的基础。地质类课程:普通地质、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力学类: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煤矿开采类: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煤矿安全技术。井下抽采类:煤层气抽采技术、安全检测与监控、防突规范与管理。地面开采类: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测井监测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其他:工程制图、AUTOCAD、流体机械、现代企业管理、安全评价技术、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事故应急救援。

3.4专业课程构建

为更好地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构建分成了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四大方面。在完成大学基本素质教育即(公共课程)的前提下,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我校特点开设了一般的实习实训课程和增设了技能鉴定这一教学和考核实践教学内容,还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素质设置了一组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程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应用文写作等。专业必修课:工程制图与CAD、普通地质与煤矿地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矿山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矿井开采与掘进、矿井通风、矿井灾害防治、安全检测与监控、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开采技术、钻井与完井技术、煤层气输配技术、煤层气抽采设备及维护、测井监测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分为课程实训和集中实习两大部分,除了一般工科专业的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课程外,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特设置了地质认识实习、煤矿(煤层气)认识实习,瓦斯灾害防治、抽采工程顶岗实习及其设计、安全检测与控制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中增设了瓦斯检查工、煤矿抽采工、钻井工、煤矿防突工等技能鉴定实训内容。专业选修课:环保概论与煤层气综合利用、防突规范与管理、事故应急救援、安全评价技术、工程项目管理。

4结语

(1)我校在办该专业之初,将专业定位于地面开采与井下抽采两个方面,面临煤炭行业困难时期,生源不足以开设两个方面,急需整合此两个方向一并教学,经过教学实践,该课程设置能够较好的融合地面开采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两个方向,课程设置中体现了“适专业,宽口径”的目标,能够基本满足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扩展了学生就业的需要。

地质勘探论文范文篇10

【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各个行业的进步,传统行业在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煤矿行业的进步也比较明显,包括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而最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煤炭的开采工作当中,进一步的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效率和煤炭行业的安全性,使得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使得煤炭行业出现了各种新型设备,但是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对于其解决办法本文也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煤炭生产;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炭机电一体化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山西大同矿务局自行设计研发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列入“863计划”之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朝着集成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并对煤炭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煤矿生产的工作环境、安全系数和劳动强度,并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2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例

2.1电牵引采煤机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为典型的应用,它是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并且具有自我诊断能力的采煤机,同时具有工况检测功能。配合采煤机所配备的各种传感器,使得电牵引采煤机具有采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对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在机器的控制终端显示出采煤机的工作状况,实时的对设备进行故障的排查,保证设备的工作状态。电牵引采煤机取消了结构庞大笨重的液压系统,应用了最新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使得电牵引采煤机的结构简单,可靠性更高,具有更加完善的操作性能,经济效益较为明显。目前采煤机的总装机功率已经超过2000kW,最大牵引力已经超过1000kN,最大工作牵引速度已经超过10m/min。综采工作面的最高年产量已经达到1500万t,最高月产量达到180万t。采煤机技术已经迈向自动化的阶段。2.2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的支架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电液控制系统除具有电磁阀、液控换向阀外,还含有支架控制器、电液阀组、电磁阀驱动器、压力传感器、行程传感器、双路电源箱、隔离藕合器、网络终端器等组成。液压支架的控制方式有本架控制、单向邻架控制、双向邻架控制等手动控制方式,以及分组程序控制、先导式程序控制、遥控等自动化控制方式两大类。从本架控制到自动化控制,它的选取主要取决于操作安全、动作可靠、操作迅速和维修方便等因素。目前在我国电液控制液压支架已经得到普及[2]。2.3煤炭运输设备煤炭的开采过程需要将煤炭从地下提升到地面上,这个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技术难度比较大,而且安全性都很难把控,因此煤炭开采的效率直接受到煤炭提升过程的影响。目前结合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矿井专用提升机提高了这一过程的稳定性,矿井专用提升机将驱动结构和滚筒结构合二为一,极大地简化了机械的结构,同时也降低了各个环节的成本。煤炭的运输设备目前主要是以传送带为主,传送带能够长距离、长时间、高效率、大批量、稳定的进行煤炭的输送。2.4安全监控系统无论是哪个行业,安全永远都是最为主要的话题,尤其煤炭开采这种环境恶劣的工作,对于安全的要求更高。因此建立完善的煤炭安全监控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煤炭开采过程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机械设备的安全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3]。2.5钢丝绳损伤检测系统在煤矿的开采工作过程中少不了对钢丝绳的应用,但是由于钢丝绳的厂家比较多,市面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钢丝绳,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加大了煤矿开采工作中的事故隐患,制约了煤矿行业的发展。传统的钢丝绳检测方法基本上是依靠人工的手摸、眼睛看和简单测量,无法从根本上检测钢丝绳的性能。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对钢丝绳进行损伤检测,通过对钢丝绳强度、韧性、磨损、疲劳、锈蚀等方面进行检测,以判断钢丝绳是否能够继续投入使用,大大的提高了钢丝绳的检测精度和准确性,同时减少了检测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工作过程中钢丝绳发生故障的概率[1]。

3煤炭机电一体化的优势

3.1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煤炭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变。通过对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大大的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变以往工人懒散的工作态度,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提高了煤炭开采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3.2大力的保证了生产的安全传统的煤炭生产模式当中,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应用机械的简陋性,使得煤矿事故频繁的发生。导致工人对于煤炭开采工作没有积极性,工作的时候提心吊胆,影响工作的效率。而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变这种情况,采用机械设备来取代过去由人工进行操作的挖掘和运输工作,降低了劳动人员的工作强度并大大提升了生产工作的安全性[4]。3.3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益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使得煤炭的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在浪费大量人力的情况下所生产的煤炭质量以及产量都难以得到保障。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这种效率低下的情况,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生产作业人员的收入,有效的提升了生产人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而且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优势十分巨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但是其存在的缺陷也不容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技术的不完善和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技术的革新进度较为缓慢等方面。4.1机电一体化技术尚未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源于机械生产行业,科学的进步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起步较晚,在煤炭开采行业的应用实践过程也较短,使得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处理,对于技术性的问题缺乏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法。4.2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匮乏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涵盖了微电子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接口技术、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编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技术人才的要求就十分的高,需要了解并融合运用以上的各项技术。但是由于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起步比较晚,国家先期的投入力度不够大,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人员十分匮乏,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又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使得煤炭开采行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4.3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速度较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对于煤矿企业的煤炭开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煤炭开采的周期进一步的缩短,对于开采出的煤炭质量要更为优质,对于煤炭开采工作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因此对于煤炭机电一体化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但是限制于技术的不完善和人才的匮乏,使得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度缓慢,难以适应煤炭开采的高要求。

5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善手段

5.1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力度技术研发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的,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关乎着煤炭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求进一步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更加有效的应用到煤炭开采行业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也要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映给研发部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集思广益,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进度[5]。5.2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要抓紧人才的培养工作,因为技术能够有效利用的前提是具有专业的人才队伍,人才的综合素质决定着煤炭生产效率的高低。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在前期没有足够技术和经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暂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吸纳经验并学习先进的技术,使得人才培养工作少走弯路,更加有效果。

6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是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煤炭生产具有重要的跨时代意义,提高了传统方式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升了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张睿智 单位:山西煤运省外煤焦经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松朝.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21):87.

[2]王懋,宋国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2):21+62.

[3]曹天斌.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4(01):130.

[4]李纯强.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09):317.

[5]程和花.浅谈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2(15):114.

第二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和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智能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原来越广泛,其中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最为突出;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性普遍得到了认同,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于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失误,还能有效的保证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本篇文章主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以及智能控制的含义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内的主要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也逐渐的走进了机电一体化的时代;机电一体化需要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效结合和渗透,这也加快了我国工程的改革发展;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显得更加的广泛,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的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械工程技术的主要结构、产品的结构、产品的功能以及管理体系和生产方法有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机械工程行业来说是非常具有探究意义的。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含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了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传动技术,这是一种智能新型的技术学科,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将多种新兴技术结合成一体,在结合的过程中将目标进行优化和配置,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高质量、低消耗以及多功能的运行;机电一体化的整体结构主要有机身、框架和多种连接设施所组成;主要的工作过程就是利用自身的传感器将一些参数和状态进行传输,将所传输的数据和信息转换成能够接收的信号,最后在经过处理和分析之后幻化为具体的控制信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驱动部分就是出于这些控制信息进行操控的,通过信息的操控能够完成系统中的各个构造所相应的功能;机电系统的执行部分就是按照控制信息的要求将各项动作的指令进行完成,机电系统的执行机构主要就是由机械、电测以及电液所构成的;通过传感器所传输的信息在经过信息处理以后进行处理、分析以及加工等步骤,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处理工作;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就是以计算机、逻辑电路以及能够编程的控制器、信息处理器为主要结构的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是这些部分的整合这些技术之间相互关联,分工明显,工作效率高,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更好的满足各种制造工作的需求。

2.智能制造技术的含义以及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已经变得陈旧,机械制造技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注入了新的活力,融入了各种技术的功能,机械制造技术自身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改革;当今社会的生产制造的发展需要逐渐的实现机械化,这也是人们对机械设备新的需求,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机械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智能制造技术就是在这种需求下的产物也是当前机械制造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就是机械设备能否进行自主驱动以及控制机械设备的基本元件,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机械设备系统能够进行智能的控制,不需要人力进行生产工作,高效率、低能耗的优良性能使智能制造技术成为了机械制造的主流发展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在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的多个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人工劳动力,这对于企业来说,减少成本高的人工劳动力,提高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对于生产污染重和危险系数较高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在运行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威胁安全的一些问题,对于企业保证生产的安全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对于需要进行特殊生产的企业来说,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人工不能进行的操作和控制工作,而且还在使用的过程中减少出现误差的几率,减少了因为人为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而且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质量以及效率。

3.智能制造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主要应用

3.1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运用。机械制造部分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最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的辅助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逐渐的朝着智能机械的方向发展着;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代替人力来进行生产劳动,主要就是模拟人类的生产方式进行机械的制造;智能控制技术可以通过网络的模糊计算方法对机械制造的状态进行模拟操作,利用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处理所采集的相关信息,最后将控制模式中的参数进行修改通过模糊体系独有的模糊关系等特点,能够把模糊数据集合到封闭的控制当中进而使决策系统做出准确的控制动作。3.2智能制造技术在数控行业领域当中的运用。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以飞快的速度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我们国家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的同时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在数控技术技术当中是多种智能功能得以实现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使其具备多种智能功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数控技术当中构建起智能信息数据库,同时还能够实现智能监测和程序的编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当中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进而不断的发展,对组织目的和相关配置不断的进行完善与优化最终目标实现产品的功能多样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信息分析处理和传感装置,机械设备生产制造和自动化控制及传动等多种技术,在产品制造当中利用机械一体化技术能够使产品具备智能化功能,利用分布式控制能够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使资源共享与产品的兼容性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公麟.王启明.《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途径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13.08.P10——12

[2]张生力.《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精细化课程培养体系的建立》.J.2014.09.P05——19

[3]许昌林.《信息物理融合的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08.P06——12

第三篇

摘要:现阶段,工程机械类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力地位,则需要对自身的应用技术进行创新改革,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其中,以此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加快企业改革发展进程。基于此,本文以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为主要出发点,对其特点及具体应用领域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机械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以机械电子理论为基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技术对工程机械项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分析,进而为工作人员提供优质的技术产品。同时,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工程机械的运行效率和工作质量,切实有效完成工程机械类企业的发展目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设良性发展的新局面。对此,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重点探析。

1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1.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机械工程技术联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高精度特点。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之中,可以提高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确保机械工程产品朝着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1]。例如,将以称重为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混凝土搅拌设备中,设备可以对混凝土进行自行称重,使得称重效率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提升。同时,这种机械自动化的方式来可以缩减一定的人工成本,减少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切实有效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第二,自行检测特点。在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会对设备系统中的各个项目进行综合性检测,如果发现系统存在漏洞或者不足,则会及时提醒相关操作人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修复,以便为设备的良性运作奠定基础。这种自动检测的方式可以减少企业在维修、检测方面的成本投入,不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排查,使得检测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1.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之中具有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剂。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施工层面。工程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缩短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施工效率的提高和质量和强化具有良好作用,特别是在电子控制系统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并且应用价值极高。通过这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方式,可以减少因传统人工测量方式所带来的误差,对误差度进行精确控制,以此来实现施工效果的最大化,更好的落实测量自动化的的施工目标[2]。第二,监控层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工程机械的联动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监控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会及时并且定期对设备进行更新检查、综合维护,如果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则会通过自动报警的方式来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并且开启自我修复功能,使得系统漏洞的整合与修复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因设备存在问题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畴内。

2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中,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械模式相比较而言,科学技术含量明显增加,可以不通过人工的方式便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应用质量。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数据技术、科学技术、云端技术将不断应用其中,促使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进一步前进,更好的满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要[3]。第二,个性化。市场的发展要以消费者的客观需求为基础,工程机械企业若是想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则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所生产的产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增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个性化含量,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第三,绿色化。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促使了循环经济模式的进一步构建,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再次的调整,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应用过程中突出产品的绿色行,通过资源节约、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进而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转型升级。

3结论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促使企业加强创新,明确其应用重要性及价值的同时,还要逐步引导其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提升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波.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发展运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23):98.

[2]张彬.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6(5):180.

[3]吴大刚.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5.

第四篇

摘要: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简单阐述的基础上,对电梯接头进行基本的阐述,分析电梯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电梯;机电一体化技术;结构

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出现,电梯作为垂直运行工具,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电梯的安全可靠、舒适节能以及高效高速就成为永恒的主题。通过150多年的发展,电梯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制造的电梯在全球范围内占据60%以上的比例,所以,研究电梯技术,改善电梯性能,拥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1机械、电子(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械电子一体化技术,就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相互的融合。在现今社会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同时其应用也呈现出逐渐广泛的趋势,这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得其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将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机械技术彼此融合的交叉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的新学科。目前,机械一体化技术已经朝着光机电的方向发展,属于机械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综合性技术。

2电梯的基本结构

电梯的基本结构主要由:拖动系统、曳引系统、电梯导向系统、安全保护措施系统、电器监督控制系统等结构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

本文节主要研究曳引系统和电气控制两个方面。同时,对环保节能技术也作出简单的分析。3.1曳引系统。在电梯之中,曳引系统主要是为了电梯运输动力的提供。在曳引系统之中,曳引机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曳引机的性能会直接对电梯的加速度、本身速度、运行可靠性以及起制动灯指标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电梯的“心脏”。同时,随着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永磁同步无齿轮传动曳引机技术的发展,原本传统的技术已经被淘汰。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但满足现代环保理念的要求,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电梯的维修频率和事故率都得到大幅度的降低,避免过高费用的投入。永磁同步曳引机相比交流异步电动机,拥有交流异步电机无法达到的优势,其拥有的特征如下:第一,运用可靠性较高,噪声小,低振动,能够实现快速的响应。在额定转速下,永磁同步电机能够保持恒转矩,才能满足电梯运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在低速、低频以及低压状态下,也可以保持足够的转矩,避免在启动缓速过程中出现电梯抖动的现象,进而让电梯之中的乘客拥有舒适感。第二,结构简单,体积小。永磁同步电机本身没有任何笨重的机械传动装置,对结构实现了进一步的精简,相比同容量异步电机,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在设计难度降低、生产周期减小以及制造材料减少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其提升竞争力,也方便后续的保养与维修处理。第三,工作能力强,不会出现过大的损耗。这一类型的电机不需要励磁电流应用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无功电流,对于功率因素强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电负荷等不良现象。3.2电气控制。在电梯控制系统之中,主要包含了调速控制和逻辑控制两个关键部分。在电梯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其控制系统之中也融入了多项技术,大幅度提升其使用性能,并且在电梯行业之中也逐渐成为领军技术,使得电梯系统结构也变得更加的紧凑,这样不但安全方便,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最关键一点是在运行过程中电梯能够更加的稳定与安全,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第一,控制器的一体化。在现代电梯行业发展中,控制器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在控制器之中融入了智能型电梯控制系统和双32位网络化系统,其中蕴含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包含了驱动技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就机械技术而言,主要是对驱动架构的控制,因为其本身属于模块化的设计,所以,装置结构本身的接线很少,结构紧凑,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也方便操作。控制技术则指的是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包含了记忆技术、停靠技术等,这样不但可以将位置确定,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控制速度,为电梯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同时,在运行之中,电梯也能更加的平稳,在乘坐电梯时,也能满足乘客的要求。驱动技术是基于矢量变换技术的作用,按照电梯实际运行之中利用旋转编码器显示其状态,这样不但可以对电梯的运行速度加以控制,同时也可以根据乘客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运行速度。特别是在应用了PWM补偿技术之后,无论是损耗。还是噪声都得到大幅度的降低。第二,拥有极快的通讯速度。就电梯控制系统而言,其本身的构成很复杂,一个系统需要同时接收很多个信号,并且还需要利用技术将信息一一处理。在电梯控制系统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应用了CAN总线,无论有多少控制器,在网络拓扑结构之中,只需要利用一对双绞线,就可以实现连接,这样也可以将信号线数量控制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下。另外,在应用CAN总线之后,明显地提高了数据的传输能力,在电梯控制成本降低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考虑到楼层层数的不同,只需要将呼梯控制设备添加进去即可,而不需要作出任何主控设备的调整。另外,系统的适当升级,也是电梯安全运行的保障条件之一。3.3节能环保设计。随着电梯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节能环保设计也在电梯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节能环保设计的应用,不但可以节约能源,同时也可以避免浪费的出现。如能量再生设备的应用,就可以帮助电梯系统提升其性能。

4结语

目前,在电梯行业的发展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主流,而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就成为电梯行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当然,在电梯行业发展中,绿色环保和经济节能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电梯行业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是时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电梯行业想要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必然。

作者:王元文 单位:山西省忻州市质量技术检验局

参考文献:

[1]刘登科.电梯技术最新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1(8):810~811.

[2]刘甲.电梯技术发展及其趋势[J].科技资讯,2013(3):90.[3]刘耀海.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12(10):89+95.

第五篇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让整体的应用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其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良好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化工企业;应用

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其通常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应用规划。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依旧会面临诸多的应用问题。其整体的机电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所以,为了能够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整体应用效率,需要不断完善其整体的体系,最终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良好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

1.1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

在化工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化工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用途而分离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其中,机电一体化数字方向,这是当前非常看好的一个方向。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机电一体化制造技术,这种技术在进行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进行相应的操作。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其所在的优势。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操作,例如:数控机床的操作,之前的操作比较繁琐,但是在数字化操作的基础上,就可以使操作变得简单化、智能化,并且还能够提高其计算的准确性。

1.2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随着现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也得到了非常充分而有效的应用。前面我们对机电一体化数字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而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也是目前所要关注的重点,智能化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可以通过相关的程序,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基本操作进行智能化控制,例如:在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相关的程序,直接设定做需要操作的步骤,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另外,现在的智能化控制还将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可以实现高度的智能化。但是由于目前一些技术性欠缺的问题,这种高度智能化的控制技术,还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智能化发展方向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3机电一体化的模块化发展方向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地发展,其中模块化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你的必经之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本身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现在的市场资源也非常丰富,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应用,也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进行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十分充足的资源配置。而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目前市场上化工企业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而企业在进行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最为注重的一点就是最终实现的效益。因而在进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关键技术进行严格控制,并尽可能地使之优化。并子进行相关质检的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由此可见,在进行实际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块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2.1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发展应用

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操作控制,可以将之与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结合,并实现更加方便而准确的操作。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其必然的发展方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网络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乃至于各个生产发展的企业中,都得到了非常充分地应用,也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例如:购物离不开网络、看电视已经离不开网络、通讯离不开网络等等,这些都可以充分展示出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说,从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需要对网络的实践应用进行充分考虑。

2.2机电一体化的绿色发展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的社会生产更提倡绿色发展。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绿色发展方向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现在大多数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地破坏,这些问题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还会阻碍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说,实现发展的绿色化是不可或缺的。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相应的分析,机电一体化绿色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就来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1)生产的绿色化。这一含义主要是通过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对原材料、生产工艺、制造技术等进行严格地控制,从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来实现绿色工艺的生产制造;(2)制造的绿色化。从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应用的特性来看,其中所使用到的机器数量比较多,并且应用的范围比较广,而在进行实际生产运行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印象,因此,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时,应尽可能地结合绿色生产的需求来进行选择,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其能够让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升。在进行整体的应用过程中,其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整体性的应用。同时还要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发展。最终让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全方位的应用。

作者:徐小涵 付洪磊 单位:招远汇源硅胶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莫卓宁.论工程施工中的机电一体化[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

[2]秦法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1(02).

[3]米军学.浅谈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8).

[4]范岩,袁驰.实训系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2008(16).

第六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地质勘探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上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在现代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为能够使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应当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及设备进行运用,其中应用比较广泛且具有较好效果的一种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本文就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应用

地质勘探是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探查的一种专业性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地质勘探实际工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对相关科学技术及设备进行运用,而当前在地质勘探中具有广泛应用的一种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地质勘探人员,应当对该技术充分了解,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从而更好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1地质勘探工作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要点

第一,系统整体技术。对系统整体技术而言,其所指的就是以设备运营目的及功能为基础,将整体系统作为出发点,以系统角度实行整体研究,积极研究系统内部各个部分功能,并应当合理调整,从而使系统内部各部分结构均能够得到改善,保证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实现更加合理配合,实现相互协调,从而使整体系统功能能够得以提升,最终使系统作用能够得到更好发挥。第二,机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为能够使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及技术属于其基础保证,为能够使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效率及质量得以较好保证,对于比较先进的一些机械技术应当积极引进,使机械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之间能够实现相互配合,使系统结构得以优化,同时使系统稳定性及综合性能得以提升,使系统体积及质量能够得以减小,使系统精度及运行质量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地质勘探工作中能够较好满足其需求。第三,信息处理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信息处理技术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指的就是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采集并传递相关信息,并且要计算相关信息,依据计算结果对系统运营状况进行较好了解,并且及时实行调整,从而保证相关设备运转能够比较良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一些设备而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系统命令信息可直接对其进行操控[1]。

2在地质勘探工作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瞬变点电磁仪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在现代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应用瞬变电磁仪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就实际情况而言,其主要在地热、地下水以及石油勘探中进行运用,在地震环境及评级方面进行运用,在活断层及矿产勘探方面进行运用,在地质填土及地壳构造的研究方面进行运用。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瞬变电磁方法也得以不断发展及更新,相关设备及软件均不断得以较快发展。对于该设备应用而言,其特点就是使二次磁场与一次磁场之间实现分离,并且能够对电磁纯二次场进行单独观测,通过对该设备进行利用,可将噪音消除,并且该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灵活多变特点,可使各种不同形态需求均得到较好满足。另外,在该仪器设备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必连接接地回线,所以在各种不同地形及地质勘探中均能够对其进行应用,在现代社会形势不断发展情况下,该设备应用也得以不断完善,然而仍需进一步进行探索及研究,从而使其在地质勘探工作中能够得以更好应用,使地质勘探工作质量及效率能够得以进一步提升,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2.2全液压岩芯钻机的应用

全液压岩芯钻机属于具备多种功能的一种机电产品,在现代地质勘探工作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该仪器设备能够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均得到较好应用,具有较强适应性,其钻头主要包括两种,即硬质合金钻与金刚钻,可使多种不同钻探要求均能够得到较好满足,具备多种不同功能,并且具备较良好性能。对于全液压岩芯钻机而言,其特点就是选择全液压驱动方式,在行走时依靠钢履带,其桅杆为组合式,其内部各种构件设备均实行一体化布置形式,相对而言结构比较紧凑,可集中进行操控,灵活性比较强,方便进行操作。钻机中的液压系统选择先导控制方式,可集中控制设备负载,并且能够集中控制电液比例,可使设备控制精度以及控制准确度得以有效提升。动力系统中的进给系统选择油缸链条倍速结构,可使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需提升力以及进给力得到较好满足,同时,设备中的主轴回转系统选择双马达驱动方式,可为设备大扭矩及高转速的实现提供较大动力。另外,在桅杆前端配置夹持卸扣器,可使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得以有效减轻,使地质勘探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对于全液压岩芯钻机而言,其各个部分配置参数均与地质勘探工作特点相符合,可使勘探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使工作时间缩短,保证地质勘探工作能够得以更好进行[2-3]。

3结语

在现在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地质勘探实际工作过程中,作为地质勘探工作人员应当对机体一体化技术加强了解,并且应当对其技术要点准备把握,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相关技术及设备进行应用,从而对使地质勘探工作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作者:孙晓玉 张祥恒 单位:山东省矿产勘查院第三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段强.浅析地质勘探中的机电一体化[J].世界有色金属,2016(19).

[2]张占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4).

[3]刘一丹.浅谈地质信息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

第七篇

摘要:现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个先进技术的互相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生产制造领域有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向生产制造领域不断渗透,最终促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出现。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为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生产方式、功能以及管理体系改变提供一个新的方式。由此,生产制造才会迈入机电一体化阶段。本文从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入手,详细阐释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生产制造;应用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生产制造领域的信息化程度愈加深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信息将会成为今后生产制造行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今后乃至未来,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生产制造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效用。面对生产制造行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逐步对生产模式进行更新,让生产制造流程更加优化。

1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就是基于机械制造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综合一体化,并在部件、模块和系统层次上实现了功能交互和空间集成的一种现代化技术[1]。总体上来讲,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项独立的工程学科,是传统学科的演进。它是集合众多学科优势的一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主功能和辅助功能,由此便可以探知其本质。实质上,作为现代机械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对传统机械系统的升级。所谓的“升级”,就是传统的机械零部件、元器件在系统物理组成上发生了变化[2]。基于此,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可控的运动行为。简而言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用非机械手段实现并强化了控制功能的现代机械系统。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和控制功能及可控驱动元件特性的现代化机械系统,实现了机械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就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包括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几个基本要素。

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应用

2.1机电一体化系统在产前准备阶段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按照产品功能一般包括数控机械类(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子设备类(线切割加工机床、超声波缝纫机)、机电结合类(自动探伤机、CT扫描仪等)、电液伺服类、信息控制类。整合相关的生产资源,按预定目标进行系统性设计,直到产品实现,这一物化过程就是生产制造。而贯穿生产制造整个过程的必然包括产前准备阶段。在产前准备阶段的因素众多,包括市场信息分析,产品概念,设计图,结构图,手版制作,手版反馈,成本控制,模具,打样,签样[5]。

2.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有备料、生产时间、生产管理、质量标准、质检、包装配套、再生产、持续时间等因素[6]。而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机床。自数控技术在机床控制方面应用之后,才出现了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钻床、数控镗床、数控磨床、数控线切割机床,以后是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冲床、数控弯管机、数控折弯机、板材加工中心、数控齿轮机床,数控激光加工机床,数控火焰切割机等等[7]。这些设备都是生产制造中最关键的工具。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CAD、CAM技术也形成了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数据库,更是实现了集成制造生产系统相关信息的自动生成、自动处理、自动传输。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微电子技术也为生产制造增添了助力,不仅拓展了数控系统的功能,还提高了其性能。与此同时,也满足了数控机床自动交换刀具、自动交换工件等需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生产制造中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显现出一个重要特色。机电一体化系统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改变生产模式,促使产品的性能和功能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机电一体化系统所展现出来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足以让生产制造的自动化发展变得更加顺利。由此,生产制造中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才得到了优化,为我国生产制造业实现高效、安全的生产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在产前准备阶段和生产过程中都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生产制造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赵金剑 单位:秦皇岛瀚丰长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贾云春.新型数控冲床母线槽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研究[J].科技展望,2015(14):143+145.

[2]孔晓峰,赵森,赵文飞.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10):234.

[3]库尔班江玉素因.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浅析[J].科技资讯,2015(01):82.

[4]徐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现状、发展及对策[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上)[C].,2009:4.

[5]张亮.汽车机电一体化系统再制造过程测试和诊断方法的分析[J].汽车零部件,2012(06):59-63.

[6]王伟,王殿君,申爱明,朱加雷.柔性制造系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训练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

[7]易正辉.PLC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1):98.

第八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全面普及,促进了机电一体化学科的产生。在机械制造业中,机电一体化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有效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更可以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从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又被称为机械电子学,是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等相融合构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学科性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目前,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主要指向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以及系统化等。机电一体化因其高科技属性,具备了以下几项特点:1.1安全系数高通过设置警报系统、安装检验以及保护程序,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通过开启安全防护模式的方式,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1.2精确性好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数字化特征相当明显,对于机械制造的精确性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提升生产的性能。1.3简单高效通过运用数字加工和程序编辑等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能够快速完成机械的制造与加工,使用性能相对较高。1.4功能多样由于机电一体化本身就脱胎于多门学科的融合,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市场前景值得期待与展望。

2汽车制动系统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背

景自从一百多年前汽车发明以来,汽车制动系统历经数个发展重要阶段,逐渐由最初的一组简单的机械制动装置演变为传统油液制动系统与防抱制动系统(ABS)平分秋色的局面。随着人们对安全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汽车生产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汽车质量和性能越来越成为人们购车、用车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保障汽车行驶安全的汽车制动系统,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汽车制动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呼声也日益增长。在此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熟给汽车制动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在汽车制动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用电路控制替代油液控制的全新系统将随之出现,从而实现汽车制动系统的跨越式发展。这个系统,将电线作为能量的唯一传递媒介,通过数据传递电信号,从而有效缩短了汽车制动反应的时间间隔,该技术被称为BBW系统。

3在汽车制动系统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技术

3.1相关主要技术机电一体化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类型:3.1.1基础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仍然离不开机械技术,但BBW系统的机械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机械技术,其对于精密性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运用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电子技术逐渐取代了过去许多由机械来实现的操作,而电子技术的特殊性和自身局限性,决定了对数字及信号的控制的精密性要求更高。3.1.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传输汽车零部件的各项数据,统一在信息处理器中进行集中处理,并经过系统控制技术,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3.1.3传感技术在经过测量信号检测器后,由信息处理装置接收各项参数,从而保障设备的数据信息的快速全面处理。3.1.4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帮助对汽车进行精准定位,并且能够自动调节汽车的状态,提高汽车运行的稳定系数和安全性能。3.1.5驱动技术在该技术中,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根据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由执行元件完成传达任务,一方面将指令传达给执行组织,另一方面将执行效果回馈控制系统。3.2BBW系统的核心技术BBW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ECU中央电子控制单元、车轮制动模块以及电子踏板模块三部分共同组成。由于其传递的是电流而非压缩空气或者液压油,传递的媒介是电线而很少用到机械,因此可以减少传感设备以及管线通道。BBW系统运作的主要原理,是踩下汽车的制动踏板,启动汽车制动装置,该踩踏的信号就通过脚踏板进行传输,信号传输的终端是电路控制板块,再经电子控制机械的功能单元启动电机部位。此时,经过皮带、齿轮等机械装置的相互作用,丝杆开始发生旋转,沿着其旋转的方向,止推螺母进行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与制动品的活塞部位发生摩擦,进而压制制动的摩擦片,将其压制在制动盘当中。上述这一系列动作完成时,也就实现了对汽车的制动操作。如果需要解除对汽车的制动,重新启动汽车开始行进,就要松下制动脚踏板,使止推螺母沿着丝杆旋转的反方向自动恢复原来的状态,从而使压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此时制动活塞器就会因压力的产生而使密封圈恢复初始状态,如此一来,制动盘由于平衡被打破,促使制动活塞器回归到原来的位置,制动盘与制动摩擦片也就相互脱离了。3.3完善BBW系统的相关技术BBW虽然给汽车制动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变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控制系统的失效处理问题。由于不存在独立的主动备用制动系统,不论是ECU元件失去效用,还是传感器失灵,抑或者是制动器本身或线束出现故障,都需要一个备用系统以保障制动的基本性能,在电子控制单元发生故障时,自行启动且不会影响到现有系统的完整性。二是抗干扰处理问题。目前的抗干扰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即对称式和非对称式的抗干扰处理技术,能够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减少和避免其他信号的干扰提供充分的保障,但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三是控制系统的模块化处理。由于不同的车型对软件和硬件的需求不同,如何实际汽车制动系统的兼容性,以适应各种车型的需要,从而实现模块化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4结语

BBW系统的应用,能够在最大限度范围内提高汽车制动的安全性,对汽车制动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BBW是未来制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子元件成本的一路下滑,机电一体化已经不再是难以企及的高昴技术与设备,不仅是汽车制造业,更会在各行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而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服,也越来越安全。

作者:郭诗韵 单位:湖北省仙桃中学

参考文献

[1]倪永胜.汽车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26(07).

[2]桂英海,任远.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15).

第九篇

如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在我国现代化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家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生产检查技术等。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1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组成要素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项技术的新兴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将过去分立发展的力、热、光、电子等科学融为一体,共同为现代电子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服务。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了广泛的、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以下五个要素组成,包括: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组成要素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1.2.1操作过程精准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机械本体和控制处理部分分析,由于运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不但能严格执行操作者的命令,精准完成指令,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使操作人员远离危险的工作平台,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1.2.2工作效率较高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工作动力与驱动部分分析,依靠电力驱动设备,动力源稳定,保证了产能。同时,与人工操作相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节省人力,操作过程也相对简单。1.2.3使用功能逐渐强大从机电一体化技术最终能够实现的操作性能和生产功能分析,随着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能够完成和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如:最开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仅能通过手控操作平台完成部分形状规则或生产区域情况简单的生产,且很多极端环境下机械是无法进入工作区域正常工作的,而随着微电子技术、远程传感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的功能被逐渐开发和完善。同时,各类新型材料的出现也使得机械本体等部分能够适应于更极端的工作条件,拓宽了人类的工作领域。1.2.4人工智能便于操作人工智能是机电一体化最为显著的技术特征。许多机械设备庞大、复杂的部件逐渐被智能芯片、微型处理器和微型传感器等取代,即用智能控制系统取代机械本体传统的“大脑”。1.2.5机械维护与调试简单化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各类设备,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其操作系统进行调试和改变,使其控制程序便于实际工作的使用和调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预设和存储系统还能记录大量的参数,每次相应的操作可以通过直接选定参数完成,这不但降低了机械操作人员对新设备的控制难度,还有效减少了因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

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中的意义

2.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首先出现的成果就是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速度。在农业机械设备上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能够节省劳动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过去玉米等粮食作物靠人工收割、分离,而采用现代化农机设备,不但能一次性完成粮食的收割、分离,还能直接将秸秆等粉碎成饲料或直接还田。2.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农业生产损耗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降低农业生产损耗方面成效显著。过去传统的农业机械由于生产效率低,工作范围和工作区域有限,造成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有着较大的损耗和资源的浪费。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中,能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工作效率,节约大量劳动力,以实现提高现代农业能源的损耗和成本的降低。2.3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发展备受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现代化不但能提高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损耗。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国家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因此,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能借助农业发展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2.4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的标志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显著标志就是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而现代农业采用的现代科学技术主要集中在现代生物技术、科学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方面。如甘肃省定西市作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生产和加工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方式和收获方式,还将马铃薯的加工带入了现代机械加工的新时代。多种马铃薯产品的诞生提高了农作物的附加值,不但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收益,也通过农产品加工工厂的建立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岗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代,更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农业应用上存在的问题3.1.1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率低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如今,美国等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人口少的国家,农业机械现代化基本实现全面普及,不但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也缓解了劳动力缺乏的压力。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虽有很大提高,但要实现农业生产全面现代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东北平原地区,由于其耕种面积较大,适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因此,部分地区现代化机械程度已达到90%以上。但对于耕地面积小,人口密集的西南地区,因受诸多条件的限制,现代农业机械很少使用,仍处于传统耕种状态。这样的情况就大大限制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3.1.2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现代科技起步较晚,且在农业机械、农业科技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让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提高工作效率、拓宽机械工作领域等方面,而国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朝着自动采集控制、数据信息批量处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信息遥感等现代尖端技术、装备应用方面发展。因此,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2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措施为突破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使用的条件限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首先,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农业机械适应更广泛的工作环境,拥有更多的工作方式,扫清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上的使用环境限制等诸多屏障;另外,发展更为智能化、自动化以及便于操作的核心技术,不但让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让农业机械工作安全性提高,操作舒适度提高。还有,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有助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让现代农业机械得到推广,才能更有效地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提高,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3.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3.3.1农业机械设计方面现代农业机械的设计不再采用传统技术生产零件,而是采用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技术不但精度高、易于修改,还能通过各类数学模型将设计的农机进行三维图形等效果的展示,便于技术人员对其性能和使用功能进行改进。3.3.2虚拟技术方面虚拟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集合了传感、数据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声像处理等多项技术。而虚拟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不但能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动态模拟演示,还能建立农业机械的动态建模等。这项技术不但有利于农业管理人员对农田生产管理有直观认识,还能通过虚拟技术声情并茂的展示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效果。3.3.3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现代农业中电子技术主要集中在对农业机械工作过程的控制和操作,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等方面的监测和田间科学管理以及农产品销售等诸多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高效、节能、环保发展的新气象。另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农民不必蹲守在田间,让农业生产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还有,电子监视仪表也在代替人工读取仪表,再次节省了劳动力。3.4机电一体化在未来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影响3.4.1光学技术的引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将光学技术研究成果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结合,不但能促进农业机械传感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还是动力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通过将光学技术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可有效地增强和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系统等,还能使农业机械的生产精度更高。3.4.2集成电路为电子技术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机械对工作区域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如过去传统农业机械体积较大,且精度不高,造成只有较大面积的耕地或场地才能使用机械。但随着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现代农业机械的体积将不断减小,自身消耗燃料也会减少,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4结论

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开发的空间,因此,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绿色环保化等方面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机电一体化水平,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农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作者:杨宏军 单位:甘肃省成县陈院镇农机站

参考文献:

[1]夏昌玉.机电一体化构成要素及相关技术分析[J].河南科技,2013(13):121.

[2]洪乐,曹立威.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和技术要素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

[3]赵国燕.机电一体化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月刊,2016(8):47-48.

[4]刘学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举例[J].农业与技术,2013(5):8.

第十篇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机械工程领域发展比较迅速,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就大大促进了工程机械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背景下的工程机械发展应用,和传统的相比较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越,面对新的时展要求,充分重视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和工程机械结合就显得比较重要。主要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征及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内容加以分析,然后对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价值和发展趋势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工程机械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最先是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之后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之后,就在工程机械领域进行了推广应用。之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正是因为技术自身的优势特征。在现阶段的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中,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就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机械的发展水平。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希望能为工程机械发展在理论上加以支持。

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特征及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内容

1.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特征体现

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有着鲜明特征体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生产能力比较强。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可有效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在自动化程度上就得到了有效提高,能有效保证其控制的灵敏度[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过程中,控制系统的作用比较突出,能有效结合设计要求进行规范性运行,这样就能有效保障产品生产的效率,以及对产品的性能要求也能有效满足。机电异化技术的应用中,在安全性特征上比较鲜明,有着高安全性。工程机械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对产品的生产性能可有效提高,在功能方面也比较齐全,有着良好的监视以及报警的功能。不仅如此,对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也能有效提高系统的保护功能[2]。在运行设备出现故障后,机电一体化产品就能进行自动保护,在技术应用的安全性方面就能有效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在广泛性以及使用性能强方面也能鲜明呈现。机电一体化设备结合了复合技术,所以自身就有着复合功能,这和其他的技术比较而言,在应用的领域上就比较广泛。还有就是技术的使用性能比较强,能进行重复性动作,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操作人员自身的工作量。

1.2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内容分析

工程机械机电的一体化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的柴油机电子控制是比较重要内容。这一控制就包含着燃料的喷射以及电泵检测控制和发动机工况等层面内容。还有是在整机电子控制方面的内容,包含着远距离控制以及电液操纵和无线电遥控等方面的内容。再有就是其他辅助部分的电子控制,包含着电信以及空调和各种报警装置等相关内容[3]。对这些机电一体化的内容进行了解,能更好的认识到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重要性和价值。

2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价值和发展趋势

2.1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价值分析

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有着诸多积极价值体现,能有效节约能源,对排气也能起到净化作用,从而就能从整体上提高运行效率。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对柴油机的输出功率充分的发挥,能有效将柴油尽量完全燃烧,减少能量损失。通过电子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柴油机油门的自动化调节,就能有效节约能源。对工程机械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加强机械动力性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工程机械的安全性能也能有效提高。为保障工程机械的安全运行,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应用,对机械设备的各部位的运行情况进行自动化检测,就能及时了解到工程机械的安全情况,在发现了故障问题的时候,能及时性发出警报,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保障了故障处理的效率水平提高。不仅如此,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下,也能有助于操纵性能的提高,能促进精细化的操纵。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对工程机械的可靠性得到了加强[4]。在电子监控装置的应用下,就能对柴油机以及驱动桥等故障进行预测,进行提前养护,这就保障了工程机械运转的可靠性。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对运行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层面,能进行自动化记录工程机械的工作状况以及运行时间。在施工的方法以及作业方法的管理方法对机械的修理保养等周期的结合,就可计算出机械的使用费用,有助于成本的核算。与此同同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下,对驾驶员的舒适性也能有效提高,机械上能进行配置空调以及收音机和音响等设备,这样就能提高驾驶员的工作舒适性。

2.2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工程机械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下,就能有效保障机械的运作安全稳定性。在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这也会对工程机械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未来我国的工程机械领域的发展,将会向着微型化的趋势迈进。这一微型化的发展,主要就是向着纳米方向发展,由于微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体积相对比较小,以及在耗能方面也比较少等,在军事以及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就能发挥积极作用。工程机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也会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在运用到计算机科学以及运筹学等科学下,就会有新的方法以及模拟人类只能,从而促进工程机械的智能化。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工程机械的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其能起到积极作用,这一技术自身的价值体现也比较突出。在此次对工程机械的发展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为工程机械发展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的工程机械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张龙龙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泽平.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运用[J].电脑迷,2016(11).

[2]傅思杰.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2016(04).

[3]胡建伟.论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6(03).

[4]赵庆伟.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