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原则及适用问题研讨

时间:2022-07-17 04:11:33

民法原则及适用问题研讨

民法基本原则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民事活动的规范,它与司法机关的仲裁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它关系到民事行为规范的判断准则,与社会行为约束紧密相关。我国的民事立法中确立了以下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公序良俗。民法的适用性问题一直是法律界的争议话题,笔者在下文中将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详细阐述。

1、民法基本原则

1.1民法基本原则既是行为规范又是审判标准。民法基本原则作为一个重要原则贯穿在整个民法立法及运作过程中,对民事活动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民法原则既是行为规范也是审判标准,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民法原则的意义:民法原则具有根本性、本质性的内涵。民法基本原则蕴含着民法在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目标,以及在社会行为规范调解中展示出来的理想和目标。民法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

1.1.2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体所进行的一系列民事活动都受民法基本原则的制约,因此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是民事活动的重要行为规范。

1.1.3民法基本原则也是审判标准:当民法中对某些问题或现象规范不清时,民法基本原则具有审判的功能,它作为连接法律规范条文与仲裁人员的中间枢纽,同样具有作为审判标准的功能。

1.2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体现。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体现主要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上,民法旨在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调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平衡和人身、财产关系。因此要实现民法的价值就必须要运用民法切实做到能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规范,而这又与民法的基本原则息息相关。民法是调节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它一定程度上禁止了司法仲裁中滥用职权的现象,反映了司法的能动性,给予了当事人被保护的条件,当法律现有条文无法维护当事人权利的时候,民法基本原则便可以尽可能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

2、民法基本原则适用中的基本问题

2.1基本原则的自身问题。当前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建设虽然已有规定,但在建设上具有不完整性,无法构成体系,在其功能的实现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民法基本原则作为基本的准则行原则和行为规范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但正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表现出来的抽象性,使得基本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显得比较难以适应,在适用性上受事件客观环境的影响较大。

2.2民法基本原则适用过程中的冲突。法律原则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而法律条文和规定的确定性又使得民法的基本原则之间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冲突。模糊性和抽象性是民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特征,而民法本身又具有确定性和具体性,它是对具体案件的规定和匡正,因此在民法基本原则适用于司法审判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两者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冲突使得法官在进行案件仲裁时面临进退两难的问题,阻碍其判断的准确性。

2.3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民法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事法律法规重点额硬性规定进行了弥补,使得其中的漏洞得以修复,缓和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以参考的案件中可以考虑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审判,但这与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协调有直接关系,基于这些原则的仲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法律的公正性。民法基本原则在适用的过程中通过两方面影响法官的裁决。一是适当的使用民法基本原则在裁量的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更多的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平衡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司法的公正,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在法官裁量的过程中,过度削弱自由裁量权,即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仅仅依靠客观硬性法律条文,未发挥法官的能动性,从而造成司法裁决的固化发展,不利于司法公正,然而法官权力的大小是受客观约束的,过度发挥能动性也会造成司法的阻滞。

综上所述,民法基本原则具有对民事活动的行为规范作用和对司法审判的标准化作用,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性是与其自身的特征紧密结合的,要在案件审理中全面考虑事件的各方主体,对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设定严格的条件。另外加强民法基本原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建设,促进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客观和主观问题,需要在我国法制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